首页 > 文献资料
-
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科接病毒性肺炎治疗的新生儿5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患儿.观察组患儿给予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退热、咳嗽、气促以及啰音等症状的消失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对于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具有具有显著疗效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大剂量静脉丙球治疗重症Rh溶血病2例
例1:患儿女,24小时,因"皮肤黄染4小时"入院.患儿系第三胎第三产,40+5周剖宫产,产时羊水量较少,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9分,体重3350克,生后第20小时皮肤黄染并迅速加重,于生后第24小时收入新生儿病房.
-
阿斯匹林与静脉丙球联合应用治疗川崎病临床分析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疾病,早期、及时应用阿斯匹林加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加以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患儿28例,男17例,女11例。发病年龄在2个月~11岁,其中<4岁20例(75%),>4岁7例(25%),发病月份1~6月13例,6~12月15例。
-
非典型川崎病24例诊断分析
近年来川崎病(KD)有增多趋势,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简称静脉丙球)可防止或减轻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故早期诊断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于非典型病例.我院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KD36例,其中24例(66.7%)系非典型病例,现分析如下.
-
消旋卡多曲与静脉丙球联用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消旋卡多曲与静脉丙球联用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6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大便性状改善快,临床症状消失快,病程短,疗效佳,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消旋卡多曲与静脉丙球联用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对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毒性肺炎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94例2013年5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治疗和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发热、气促、咳嗽以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而言,实验组新生儿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实验组新生儿明显高于参照组[93.62% vs.74.47%],组间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毒性肺炎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
静脉丙球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我科自2000年起,应用静脉丙球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6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0天~5岁.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
-
支持疗法联合大剂量激素治疗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呈暴发性,死亡率高.对此有各种治疗措施,如大剂量静脉丙球、激素、化疗、干细胞移植等,但目前尚无明确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本院1998~2002年该病住院病例6例,男3例,女3例;年龄0.5~8岁,平均3.2岁.均无家族史和潜在的免疫缺陷,符合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有发热、肝肿大、肝功能损害,血小板、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血甘油三脂升高.4例EBV-IgM阳性.5例骨髓涂片见良性组织细胞增生,骨髓增生低下,而回顾性复习时均见噬血细胞;仅1例未做骨髓检查.
-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为提高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5例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资料、心电图特点及治疗经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电图多种多样,其中以传导阻滞多见.15例患儿经过综合救治包括静滴丙种球蛋白、大剂量激素及抗病毒治疗后11例痊愈,4例好转,且丙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重症心肌炎起病急,病情危重,早期诊治,早期使用静脉丙球在内综合抢救措施可明显改善预后.
-
静脉丙球治疗幼儿哮喘的临床观察
幼儿哮喘是儿科中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很清楚,大多学者认为哮喘患者由于Th细胞发育不平衡,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和IgE生成增加.在后天环境因素和抗原刺激下,气道出现了以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气促和喘鸣等症状,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治疗为使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及抗感染等.本文用静脉丙球(IVIG)治疗20例幼儿哮喘,观察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细胞因子在腮腺炎并脑膜炎患儿发病中的作用和变化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腮脑患儿发病中的作用和变化情况,及急性期静脉丙球治疗后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腮脑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及丙球治疗后的变化.结果腮脑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均降低.结论腮脑发病与细胞因子存在相关性.静脉丙球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
川崎病54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早期误诊率高,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病变.近年来,随着临床认识水平的提高、超声心动图技术完善及在应用阿斯匹林的同时应用静脉丙球治疗,对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诊治水平起重要作用.现将我院 1990~2002年收治的 54例患儿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
50例川崎病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川崎病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防止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对我科2005-2015收治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血红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白蛋白,冠状动脉等多项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 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全身中小血管病变,对静脉丙球治疗有效.结论 发热时间长,C反应蛋白过高,血沉越快,血小板数增多,冠状动脉受损越重.静脉用丙球是防止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
丙种球蛋白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紫癜性肾炎1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静脉丙球)、环磷酰胺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将21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1例,用常规治疗,加泼尼松、雷公藤多甙,治疗组用常规治疗,加泼尼松、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结果治疗组,尿蛋白转阴时间短(P<0.05),复发少(P<0.05).结论此种方法治疗紫癜性肾炎疗效满意.
-
静脉丙球冲击疗法治疗儿童重症药疹二例
重症药疹是指皮疹广泛和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累的药疹,包括重症多型红斑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型药疹患者病情严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我们应用静脉丙球(IVIG)冲击疗法治疗2例重症药疹患儿,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川崎病并发面神经炎1例
患儿,女,8个月,7.5kg.因确诊川崎病15d,发热咳嗽10d,口角歪斜4d再度入院.半个月前因发热8d,给予青霉素钠及头孢曲松钠静滴5d无效,伴一过性皮疹,双眼结膜充血,唇红、皲裂、可见杨梅舌,手足指趾端发红及硬性肿胀,肛周脱屑.血常规:WBC9.2×109/L,N0.51,L0.41,RBC3.38×1012/L,Hb96g/L,PLT545×109/L,病毒血清Ⅳ号示:呼吸道合胞病毒IgM阳性,在我院住院临床诊断川崎病.给予静脉丙球1g*kg-1*d-1次静滴,同时加用口服肠溶阿斯匹林0.2g tid,潘生丁12.5mg tid.3d后患儿体温降至37.4℃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肠溶阿斯匹林0.2g tid,潘生丁25mg tid,其间出现指趾端脱屑.本次入院前10d(前次出院后2d),患儿体温又升高,波动于38.0~39.7℃之间,呈阵发性发热,尤以下午及夜间明显,在院外曾几次口服退热药物(美林混悬液3.5ml/次)后,体温无明显好转.4d前,患儿出现口角向右歪斜,张口明显,左眼不能闭合.
-
大剂量静脉丙球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1 病例和方法1.1 患者,女,52岁,因反复皮肤、粘膜出血一月伴面苍、乏力半月,于1997年2 月19日收住院。入院时血液检测:WBC 3.0×109/L,Hb 78g/L, Plt 36×109/ L,R et 0.0035。骨髓检查:骨髓增生减少,巨核细胞缺如,髓粒中以非造血细胞为主。按全国统一标准[1]确诊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康力龙、654-2、左旋咪唑及支持治疗后带药出院。40d后患者又因头昏、心慌4d于1997年4月7日再次入院,当时查体:神清,贫血貌,巩膜不黄染,皮肤可见散在较新鲜出血点,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液检测:WBC 2. 1×109/L,Hb 38g/L,Plt 7×109/L,Ret 0.004。外周血分类:N 0.58,L 0. 40,M 0.0 2。T细胞亚群测定:CD4 28.6 %,CD8 29.8 %,CD4/CD8 0.96。考虑患者应用雄激素治疗一月余,三系下降较快,决定采用雄激素+大剂量静脉丙球(HD-IVIG)治疗。
-
α-1b干扰素联合静脉丙球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α-1b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儿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α-1b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常规对症措施基础上,采用α-1b干扰素联合静脉丙球治疗可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儿尽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普及.
-
抗-E抗-c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
患儿男,7 d因发现皮肤黄染、血色素低6+d,双眼凝视2 d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1产,38周+5.因家属要求剖宫产,否认有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史.Apgar评分1、5、10分钟分别为9、10、10分,出生体重3 150 g.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予以光疗、白蛋白、静脉丙球[IVIG 1 g/(g·d)静注滴脉3次]、鲁米那钠等处理,皮肤黄染反复,经皮测胆红素14~19 mg/dL,血色素进行性下降(3 d内分别为135 g/L、100 g/L、79 g/L),且伴双眼凝视转入我院.
-
新生儿病毒性肺炎通过静脉丙球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毒性肺炎通过静脉丙球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感染与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添加病毒唑治疗,观察组添加静脉丙球联合干扰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6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促、发热、咳嗽与肺部湿罗音消除时间上,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病毒性肺炎通过静脉丙球联合干扰素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疗效,加快症状改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