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秋燥润肺百合膳
中医认为,百合性味甘、微寒、入肺、心经,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是老幼皆宜的药食佳品.《本草纲目》言其“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清痰火,补虚损”.《日华子本草》言其“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本草求真》言其“功有利于心肺,而能敛气养心,安神定魂”.临床观察发现,百合清心安神,对热病后余热未尽、神思恍惚、烦躁失眠,疗效甚佳.秋季燥邪为患,肺阴不足,而百合甘寒质润,有润肺之功,对秋燥亦有明显的疗效.药理研究表明,百合还含有微量的秋水仙碱,能抑制癌细胞的增生,故临床常用于白血病、急性痛风、乳腺癌、宫颈癌等的辅助治疗.
-
秋燥易便秘摩腹点支沟
立秋,标志着秋天的来临;然而白露的到来,昭示着我们终于熬过了七八月份的高温以及那种闷闷的“桑拿天”.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内外的五行系统,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食之有道:防秋燥,食疗为先
秋季来临,燥邪当令,干燥是秋季气候的主要特点.初秋,夏日的余热未尽,或久晴无雨,燥邪易与温热之邪结合,侵袭人体,故表现为温燥;中秋之后,天气渐凉,秋风肃杀,秋燥易与寒邪结合,故多为凉燥.秋季五脏应肺,肺主皮毛,故燥邪易伤肺和肌表,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若燥热传入阳明,则又常成肠燥便秘之证.
-
秋季谨防干燥综合症
秋天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人们会出现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的症状。如果总是眼干难受、口干发燥,则要当心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必须由医生确诊后予以治疗。
-
幼儿秋季药食同源食品的养生调理
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
-
秋燥综合征与清燥救肺
秋燥综合征多在秋分与冬至间发病,发病年龄不论老幼,病情常反复难愈,以清燥救肺汤为主辨证施治,疗效甚佳,现筛选总结报告如下:
-
一叶知秋
宋朝有这样的习俗,立秋这一天,宫中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到殿内,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罢,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今年的立秋在阳历8月7日,从立秋开始,暑气逐渐减退,早晚越来越凉爽.但立秋之后还有一伏,所以依然要注意防暑.随着立秋后气温的下降、空气湿度也开始下降了,人们会感觉到口干、唇干、皮肤干燥乃至大便干燥,所谓的“秋燥”就到来了.
-
升阳益胃汤临床新用举隅
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
湿阻病的诊治体会
湿阻病病因病机本病多发于长夏及地湿较盛的环境,又不止于这一季节和环境,临床所见,春末至秋初这一漫长时期均可发病.笔者每于春末夏初或秋高气爽之际,常见本病散在发生,投以芳香淡化法每获满意效果,若拘于常法,以为此乃春温,秋燥发病季节而不屑考虑本病,常可造成失治、误治.
-
食疗抗秋燥
秋天的气候很干燥,人的情绪也容易跟着变得躁动不安.人们在初秋的这种反应,不单单是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很可能是人体的某些营养摄入不平衡引起的,我们不妨通过食疗来有效缓解秋燥.
-
秋燥咳嗽就找少商
说到少商,可能大家会想到《天龙八部》当中的六脉神剑,其中第一剑就是少商剑.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这六脉其实就是我们手上的六条经脉.这几个剑气的名字就是根据手上几个穴位的名字来的,少商就是我们肺经末的一个穴.那么少商怎么来的呢?在说少商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音律知识.大家都知道古时候有五音:宫、商、角、徵、羽.琴也是五弦的,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称为“少宫”.
-
秋燥吃蜜不吃姜
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
老年人如何防秋燥
立秋以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此时人们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称为"秋燥"症.
-
秋燥与便秘
秋季气候的大特点是气温逐渐下降,空气湿度较低.传统中医将秋季气候的特点以及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概括为“秋燥”二字.秋燥对肺的伤害大,《(黄帝内经》记载:“西方白色,入通于肺.”这里的“西方白色”指的就是秋季天气.秋燥引发的许多症状(如口干、咽干、唇裂、鼻出血、咳嗽、咯血等),中医都认为是源于肺的变化.可见,秋燥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病症.
-
秋冬季节要补肺阴
肺乃娇脏,秋燥、冬温,常能灼伤肺阴,进而引起一系列全身症状.故中老年人秋冬季节应注意护养肺阴.一旦出现肺阴虚征候,可酌情选用药膳调补.
-
过一个温煦如春的冬天--冬令时节话饮食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也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变化,如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等.饮食要顺应这种变化,才能更好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
-
温病古籍中的秋燥辨治规律数据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温病古籍中秋燥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将古人对该疾病的认识加以提炼,为秋燥病中医医者的临证辨治与用药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温病古籍内秋燥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剂、中药,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14种古籍文献中,论及秋燥病因共21种。排在前三位的是燥邪(28.57%)、湿邪(15.18%)、伏气(8.93%);涉及病位13种,排在前三位的是肺(21.57%)、太阴(13.73%)、表(9.80%);涉及症状32种,排在前三位依次为咳嗽(14.56%)、发热(7.77%)、头痛(6.80%);谈及治法7种,排在前三位依次为苦解(23.91%)、温法(19.57%)、滋阴(17.39%);谈及方剂8个,排在前三位依次为白虎汤(25.00%)、清燥救肺汤(16.67%)、干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2,16.67%);共运用中药42种,排在前三位的是杏仁(6.35%)、荆芥(6.35%)、芍药(6.35%)。结论:秋燥致病因素以燥邪为主,其病位在肺,证候主要包括肺卫和气分津伤见证,治法以辛凉甘润为主,“苦、温”为秋燥的特别治法。
-
基于季节性差异分析的薛伯寿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管窥(三)
薛老师治疗外感热病时的季节性差异考量,对于法定以及新发传染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临床病案入手深入探索外感热病的传变与诊治,对于应对未来不可测的新发传染病,具有重要的经验储备意义.文章继之前两篇文章,进一步从伏暑、秋燥、冬温3个季节性温病特点入手,探索薛老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为更好的学习传染病在秋冬季节的发展与症治奠定基础.
-
秋季腹泻病因初探
历版《温病学》教材中大都认为秋燥所致水泄如注般的大便泄泻是感受燥热之邪所致,甚至有“燥极而泽”“重燥则湿”之说,故对此说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并从燥热之邪的致病特点和各家治疗秋燥和小儿秋季腹泻用药的角度,对秋季腹泻的病因进行了谈讨.认为秋季腹泻之因不惟是感受燥热之邪,当同时兼有湿邪等才会导致每日10余次的水样泻.
-
雷少逸辨治四时咳嗽特色浅析
晚清名医雷少逸所著<时病论>记述了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症状及治法,因其颇切临床实用,而被近世医家所推崇.<时病论>中涉及咳嗽的内容散见于风温、风热、风寒、冒风、暑咳、秋燥、痰嗽、干咳、冬温等篇章,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雷氏辨治时病咳嗽的若干特色,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