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肝癌皮下植入式化疗泵的治疗及护理照

    作者:张安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已研究出许多种各种治疗复发性肝癌的方法.目前公认的治疗效果好的方法仍是肝切除,但据文献报道,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15%~30%,尚不够令人满意,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早期复发问题,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

  •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热凝固联合血管介入法治疗肝癌

    作者:吴乃森;接连利;丁兆军;徐延峰;李长山;王强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肝切除仍是目前肝癌的佳治疗方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总的手术切除率仍<30%[1].因此,介入性治疗是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 新型数字化血流限制器在兔肝限流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羽凝;徐文焕;陈力

    目的 基于超声多普勒技术,研制一套可精确控制肝切除术中门静脉血流的新兴数字化血流限制器,并建立兔门静脉限流模型,探讨装置在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分别研制基于超声多普勒技术的监测系统,对门静脉加压的血流定量限制系统、血流量显示系统.将三个子系统合成为新型数字化血流限制器.建立兔门静脉血流限制模型,检测应用此装置后肝灌注压与门静脉血流变化的关系.结果 成功研制上述装置,限流器具有大、中、小号三种规格,兔门静脉限流模型中选择门静脉起始段作为限流部位.门静脉完全开放状态下,肝动脉开放与否,对肝脏灌注无显著影响.肝动脉夹闭状态下,随着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肝脏灌注逐渐降低.以门静脉完全开放时肝脏灌注压及门静脉血流量为100%,完全夹闭时肝脏灌注压及门静脉血流量为0%,Pearson分析发现肝脏灌注压与门静脉血流百分比成正相关(r=0.866,P<0.05).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线性回归方程:P (Pu%) =0.296+0.662 V (ml· min-1%).结论 本研究成功研制出新型门静脉血流限制装置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认证,新西兰大耳兔门静脉血流限制模型中,门静脉血流同肝脏灌注存在线性相关.新型数字化血流限制器对于精准肝脏外科可能存在重要意义.

  • 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临床体会

    作者:孙卫江;谢昭雄;许国平;黄振添;叶绍光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本科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43~72岁,平均(58.4±7.2)岁.HB-sAg(+)5例,有肝硬变者6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7例、B级2例,AFP(十)7例.术前患者均行影像检查包括BUS、CT、MR,肿瘤均位于右肝表面,右肝Ⅴ段1例,位于右肝Ⅴ~Ⅵ段3例,Ⅶ段3例,左肝表而2例,均未侵犯肝门结构,病灶直径大小2.8-7.5 cm,4例大于于5 cm,平均(4.6±2.2)cm,按肿瘤切除原则进行手术.结果 9例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不规则肝段切除,切除肝体积大9 cm×8cm×8 cm,小3.5 cm×3.5 cm×3 cm,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8±1.6)d.术后病理原发肝细胞肝癌8例,随诊短生存10个月,5例目前生存,2例生存超过5年,1例病理肝血管瘤无复发.结论 选择适当病例在腹腔镜下按肿瘤治疗原则进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是可行,疗效较满意;术者需要灵活掌握应用每一种切割止血方法 ,才能够顺利完成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手术.

  • 钬激光与气囊扩张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振伟;邵泉;刘建生

    目的:通过对比联合术式(胆道镜配合钬激光+气囊扩张)与一般术式(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肝部分切除术、胆肠吻合术以及辅以内镜取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明确联合术式的优势所在。方法选择2005年8月至2014年9月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00例(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钢总医院102例、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8例),将其分为一般术式组120例和联合术式组80例,对各术式术后并发症例数、住院时间、手术残石/术后结石复发病例数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在手术适应证相同的情况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方式比较:联合术式组在残石率/结石复发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平均时间均优于一般术式组。结论钬激光+气囊扩张联合术式使肝内胆管结石更易取出、取尽,并可解除胆道狭窄,降低了术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 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不同剂型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健雄;王黎明;荣维淇;吴凡;安松林;冯莉;刘发强;毕超

    目的 比较氨基酸型和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用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肝癌合并肝硬化术后患者207例,等热量等氮肠内联合肠外营养连续至少5d,按肠内营养剂型分为氨基酸型制剂组(氨基酸为氮源,104例)和整蛋白型制剂组(整蛋白为氮源,103例).观察肠道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腹泻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果,以及电解质、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2组患者术前及术中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酸型制剂组较整蛋白型制剂组腹泻发生率高(23.08%比8.74%,P=0.005),肠道通气时间早[(55.87±10.12)h比(68.27±9.07)h,P=0.000)];两组患者腹胀发生率(10.58%比13.59,P =0.506)、术后住院时间[(10.30±3.50)d比(10.12±4.26)d,P=0.738]、并发症发生率(43.27%比33.98%,P=0.170)及术后7d钾[(4.02±0.50) mmol/L比(3.98±0.55) mmol/L,P =0.644]、钠[(136.29±3.55) mmoL/L比(136.23±2.74) mmol/L,P=0.9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0.22±64.29) U/L比(96.01±59.74) U/L,P=0.55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01±19.68) U/L比(39.00±18.88) U/L,P=0.329]、总胆红素[(15.39±8.64)μmol/L比(15.43±8.33) μmol/L,P=0.9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酸型制剂组较整蛋白型制剂组白蛋白水平高[(32.87±3.54) g/L比(31.37±3.50) g/L,P=0.008]、前白蛋白水平高[(11.41±4.32) mg/dl比(9.84±3.64) mg/dl,P=0.014],但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水平低[(66.94±7.24)s比(70.63±8.49)s,P=0.017)].结论 两种制剂均有利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氨基酸型制剂更有助于肠功能恢复和蛋白质合成,整蛋白型制剂肠道耐受性较好并促进凝血功能恢复.

  •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体会(附36例报告)

    作者:杨学堂;杨玲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对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的36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36例,男 28例,女8例.30例有肝炎病史,34例合并肝硬化,突发右上腹剧痛29例,休克6例,腹膜刺激征26例,腹腔穿刺、B超及CT的诊断率分别为:85%、76%、92%.其中32例行手术止血,成功率100%,术后2周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8例获得随访:其中10例术后10个月内复发死亡,16例生存1年以上.保守治疗4例,2例住院期间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时急诊行剖腹手术止血可以有效止血并同时切除肿瘤,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根治性切除,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鹏

    目的 探究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2月收治的52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26例.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腹腔镜肝切除治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石残余情况、结石复发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结石残余率及结石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安全性高、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肝门胆管狭窄54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良科;段勇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肝门胆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6年12月该院54例肝内胆管结石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54例,50例(92.6%)获得6个月~6年的随访,总优良率88.0%(44/50),胆道残石6例(11.1%),经1~5次胆道镜取净,术后切口感染3例(5.6%),膈下感染2例(3.7%),胆漏3例(5.6%),无手术死亡.结论 合理选择肝叶(段)切除、肝门部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等手术方式,结合术中及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有效手段.

  • 肝脏手术中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的应用

    作者:侯美凤;江利秋;孙细玉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广西发生率高,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由于肝脏是人体各种物质的代谢中心,血供丰富,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多少与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和预后有极其密切的关系.[1]如何减少术中出血并合理输血,使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是医护人员积极探索的问题.

  •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致肝细胞型肝癌坏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朱红飞;李静;严以群;曲岩;黄亮

    肝细胞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50-100万新发病例,HCC在全球常见的肿瘤中位居第六位,因肿瘤导致死亡的原因中位于第三位[1].现有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主要有肝切除、肝移植术、局部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近年的研究发现,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及其类似物(Somatostat ionanalogue,SSTA)不仅对绝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有肯定疗效[2],而且对多种实体肿瘤亦有一定的作用[3],但是SSTA对HCC的治疗作用鲜有文献报道.

  • ω-3脂肪酸对肝切除患者并发症影响的荟萃分析

    作者:那延立;张城硕;陈保民;李峰;焦奥;孙宁;张佳林

    目的 系统评价ω-3脂肪酸对肝切除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收集2016年9月前发表的关于ω-3脂肪酸对肝切除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本研究按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PRISMA)要求进行RCT文献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GRADE Proifler系统评价方法来评价所获取证据的质量.采用Q检验和I2检验评价统计学异质性,分析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病死率,采用Z检验分析荟萃分析的合并效应量.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本研究共筛选6篇文献.ω-3脂肪酸组肝切除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5%(66/259)vs42.7%(111/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60,95%CI 0.46~0.76,Z=4.11,P<0.001);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3%(30/290)vs21.2%(62/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49,95%CI 0.33~0.73,Z=3.54,P<0.001);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8.4~12.7)d vs(8.6~15.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49,95%CI?0.81~?0.16,Z=2.89,P=0.004),但2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6,95%CI 0.16~1.31,Z=1.45,P=0.15).结论 肝切除患者应用ω-3脂肪酸可降低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但对术后病死率无明显改善.

  • 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抑制因子1,2的表达

    作者:席锐;李晓涛;王璐;王丽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抑制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activator inhibitor,HAI)1、HAI-2在部分肝切除后的表达特点,分析HAI-1和HAI-2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健康雄性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肝切除组,各30只.在肝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3 h、12 h、24 h以及48 h时,对比2组HAI-1和HAI-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手术前2组HAI-1、HAI-2的mRNA及蛋白均呈显著低表达,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手术前相比,术后对照组HAI-1、HAI-2的mRNA及蛋白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肝切除组HA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先显著升高再逐渐下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I-2 mRNA和蛋白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AI-1在部分肝切除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呈持续高表达,其可能参与了肝细胞再生过程,而HAI-2对肝再生过程无明显影响.

  • 肝细胞癌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联合手术治疗

    作者:张培瑞;刘振文;李志伟;王洪波;余林祥;肖朝晖;王永刚;赵新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联合手术治疗的方法、病理生理基础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999年12月-2007年12月采用肝部分切除联合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治疗HCC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共23例(联合手术组),观察术前、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食管静脉曲张缓解情况、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并与同期行单纯肝切除术的39例HCC患者(单纯肝切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联合手术组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与单纯肝切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手术组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明显,显著高于单纯肝切除组;已随访14例患者中,13例食道静脉曲张改善;随访期间无凶险感染发生;5年生存率和3年肿瘤复发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HCC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m血,采用肝部分切除联合脾切除、门奇断流术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联合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并不增加肝切除手术的风险,不影响远期牛存率和肿瘤复发率.

  • 提高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手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建强;毕新宇;赵建军;李智宇;黄振;赵宏;赵平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肝切除手术安全性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403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0例采用解剖性分离方法(A组)进行肝切除;153例采用传统钳夹法(B组)进行肝切除.比较2组术中出血及输血情况、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肿瘤直径为(7.13±4.57)cm.术中出血量为(438±225)ml,输血44例(17.6%),输血量为(510±290)ml,无手术死亡及腹腔出血、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轻度并发症14例(5.6%),术后住院时间为(11.3±5.1)d.B组肿瘤直径为(5.97±3.23)cm,术中出血量为(1 200±360)ml,输血51例(33.3%),输血量为(1 440±663)ml,发生并发症42例(27.5%),其中术后腹腔出血7例、肝衰竭6例,手术后30 d内死亡7例(4.58%),术后住院时间为(19.1±9.7)d.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死亡率、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P<0.05).结论 在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同时,采用解剖性分离法进行肝切除,可以显著提高PHC肝切除手术安全性.

  • 腔镜超声引导下腹腔镜肝段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龙滨;李文;李宾;何津;王新元;张大伟;李博

    目的:探讨腔镜超声引导下腹腔镜肝解剖性肝段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与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5-01/2006-12我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2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肝血管瘤3例、肝脏腺瘤1例,肝脓肿2例.所有病例均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腔镜超声引导下腹腔镜肝解剖性肝段切除手术.结果:20例病例的手术时间平均188 min,出血量平均300 mL.术中未出现不能控制的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8.6 d.结论:腔镜超声引导下以肝段为本的解剖性栽肝切除术更加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值得在肝脏外科推广应用.

  • 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三种切肝方法的比较

    作者:姚爱华;浦立勇;李相成;姜超;马跃峰;刘现忠;仲跻魏;王学浩

    目的:探讨不同肝叶选取和切肝方法对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影响,以建立理想的成功率高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以Kamada的"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基础,建立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3组:Ⅰ组:中叶供肝的30%小体积肝移植组(n=28);Ⅱ组:右中叶和右叶供肝的30%小体积肝移植组(n=15);Ⅲ组:改进切肝方法的30%中叶供肝小肝移植组(n=36).观察3组术后并发症和7 d生存率.结果:Ⅱ组切肝时间和术后肝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11±3 min vs 13±2 min,P=0.0305;0/15 vs 8/28,P=0.036),但胆漏的发生率高于Ⅰ组(4/15 vs 0/28,P=0.011).Ⅲ组肝后下腔静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1/36 vs 8/28,P=0.008),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别.术后7 d生存率Ⅰ(33%)、Ⅱ(50%)、Ⅲ(60%)组间无统计学差别.结论:采用中叶供肝、改进切肝技术可以建立具有更稳定的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 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窦内皮细胞对肝细胞增生的影响

    作者:董晓灵;陈平;朱瑾;熊燕

    目的:探讨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窦血管内皮细胞(LSEC)对再生肝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大鼠70%的肝切除模型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在术后不同的时相点分离残肝的肝细胞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实验分组:肝部分切除组(PO)和假手术组(SO);肝细胞培养分两组:A组(肝细胞)、B组(肝细胞+LSEC上清液),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肝细胞DNA合成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细胞PCNA表达指数的变化.结果:在术后的6、24 h,B组的肝细胞的PCNA表达指数较A组显著升高(5.9±0.1 vs 8.9±0.1 P<0.05;38.6±2.6 vs 58.0±3.9 P<0.01).而且B组肝细胞的DNA合成量较A组显著升高(226±18 vs 8.9±0.1 P<0.05;38.6±2.6vs 58.0±3.9 P<0.01).结论:体外实验证实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窦内皮细胞上清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增生,促进肝细胞的DNA合成,增强再生肝细胞增生活性.

  • 肝硬变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残肝TGF-α、HGF、PCNA和IGFBP-1s mRNA的变化

    作者:陈平;李昆;董家鸿;韩本立

    目的:探讨肝硬变状态下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和KCTGF-α、HGF、PCNA和IGFBP-1s的mRNA表达,进一步阐明KC在肝细胞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复制我们建立的大鼠肝硬变肝切除模型,分离肝细胞和KC,提取RNA,采用Northern杂交.结果:KC其HGF mRNA表达较肝细胞为早,在术后6 h点达到高峰.但肝细胞TGF-αmRNA表达含量明显高于KC的表达.肝细胞IGFBP-1s mRNA的表达含量低,术后6 h点相对较高.KCIGFBP-1s mRNA未见表达.肝细胞PCNA mRNA的表达在术后6 h其含量达到低点,明显受抑制.结论:HGF和TGF-αmRNA表达与肝硬变大鼠的肝细胞再生密切相关,而TGF-α是肝细胞再生中重要的物质.IGFBP-1s mRNA表达降低反应了肝硬变大鼠术后肝细胞代谢明显受损,而PCNA mRNA表达可提示肝细胞增生能力.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小鼠肝再生的作用

    作者:何秀华;李东良;范敬静;马明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促进肝大部切除小鼠肝再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肝大部分切除(约70%)模型,将肝切除小鼠随机分为3组.单纯肝切除组:肝切除后24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d:G-CSF+肝切除组:rhG-CSF 150 μg/(kg·d)腹腔注射5 d,24 h后进行肝切除:肝切除+G-CSF组:肝切除术后24 h,rhG-CSF 150 μg/(kg·d)腹腔注射5 d.于术后7 d取血清和肝组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的表达及BrdU阳性细胞.结果:肝切除+G-CSF组和G-CSF+肝切除组Brdu及PCNA表达及BrdU阳性细胞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CNA:74.08%±8.86%,68.91%±9.64% vs 57.36%±13.37%,均P<0.05);肝组织病理检查发现G-CSF+肝切除组27%(3/11)小鼠肝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肝功生化学也显示血清ALT及AST升高,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CSF具有明显促进肝大部切除小鼠肝再生的作用,但也容易诱发肝脏炎症反应.

1049 条记录 2/53 页 « 12345678...525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