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 软组织缺损修复中颏下皮瓣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使用颏下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需要进行缺损软组织修复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患者分成颏下皮瓣组(n=18)和常规组(n=18).颏下皮瓣组患者使用颏下皮瓣进行缺损组织修复,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游离前臂皮瓣进行软组织修复,对两组患者的皮瓣大小、修复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治疗成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颏下皮瓣组治疗成功率为94.44%;常规组治疗成功率为77.78%;P<0.05.结论 对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出现的软组织缺损使用颏下皮瓣进行修复,治疗成功率较高,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广泛推广.
-
颏下皮瓣在咽瘘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颏下皮瓣修复全喉切除术后咽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0年7月收治全喉切除术后咽瘘患者7例。喉癌术后5例,下咽癌术后2例。病理检查均为鳞状细胞癌。术中见内瘘口直径1.5~3.5cm。供区皮肤经松解游离后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供区Ⅰ期愈合,无明显瘢痕。患者术后14~21天拔除胃管并经口进食,均没有吞咽困难。随访的时间23~78个月(平均47个月),患者对手术切口修复效果满意,无下咽狭窄及吞咽困难。结论:颏下皮瓣具有距咽瘘口近、血供丰富、切口隐蔽、成活率高等优点,是修复全喉切除术后咽瘘的较好方法之一。
-
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 对颏下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为颏下皮瓣的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年间贵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5具1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解剖并测量颏下动脉的外径、分支、走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两侧颏下动脉在颈前的交通.结果 ①颏下动脉是面动脉颈部的大分支,颏下动脉起始点的外径为(1.68±0.32)mm,距面动脉起始处的距离为(26.55±4.29)mm,距下颌下缘的距离为(8.07±1.74)mm,发出点距颈正中的距离为(62.98±3.77)mm,其全长(47.47±5.87)mm.②颏下动脉沿途发出肌支、腺支、皮支等分支,发出皮支(2.40±0.51)条,皮支外径(0.67±0.87)mm.粗大的皮支距颏下动脉起始点的距离为(2.30±0.55)cm,此皮支同时也是颏下动脉营养颈阔肌的主要来源.③两侧颏下动脉通过皮穿支及二腹肌支在真皮下及颈正中相吻合.结论 颏下动脉位置恒定,颏下皮瓣血运可靠.
-
扩张后颏下皮瓣修复上唇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上唇部病损切除后创面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扩张后颏下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唇部病损切除后创面.在下颌骨下缘1.0 cm处,远离中线,设计3.0 cm长切口,在颈阔肌下层放置100ml扩张器,注射阀门外置,注液扩张.扩张充分后,先将上唇、鼻底瘢痕切除,松解上唇及鼻底的挛缩,使鼻小柱、上唇等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依创面大小设计扩张后颏下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唇病损切除后创面,3周后断蒂.结果 5例均采用扩张后颏下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唇病损切除后创面,术后皮瓣无血运障碍,修复效果良好.结论 扩张后颏下皮瓣是修复上唇病损切除后创面的好方法.
-
颏下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介绍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因创伤、瘢痕或痣切除所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皮瓣面积大者10cm×5cm,小者5cm×3cm.10例皮瓣均完全成活,面部形态满意.颏下岛状皮瓣是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
逆行带蒂颏下皮瓣修复头面部肿瘤手术缺损的护理
目的 探讨逆行带蒂颏下皮瓣修复头面部肿瘤手术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6例头面部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并同期行逆行带蒂颏下瓣修复缺损.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所有皮瓣术后均成活.其中1例伤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1例同侧口角轻度偏斜.经治疗3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 完善的护理措施是皮瓣成活、手术成功的保证.
-
颏下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颏下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颏下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26例,年龄35~80岁;男性18例,女性8例;恶性肿瘤21例,均排除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3例,外伤致软组织缺损2例;均用颏下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3.5 cmx8.0 cm)~(4.0 cm×10.0 cm).结果:25例皮瓣一期愈合,有1例皮瓣创口裂开,延期愈合.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随诊4~20个月,皮瓣在术后2~3个月有10%~15%的缩小.结论:颏下皮瓣制备简单、安全,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
舌癌合并银屑病行游离颏下皮瓣修复术1例的护理
总结1例舌癌合并银屑病行右舌颌颈联合根治术+舌再造+游离颏下皮瓣修复+血管吻合术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是加强心理护理,做好皮肤护理、药物疗效的观察与护理,积极控制肺部感染,纠正低蛋白血症,做好游离颏下皮瓣的观察与护理.本例患者住院20 d,术后情绪稳定,皮瓣存活良好,全身鳞屑及肺部感染得到很好控制出院.
-
颏下皮瓣解剖学和临床应用
颏下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血运良好、色泽与面部近似、部位靠近颜面而较隐蔽,是修复颜面口腔的理想供区.自Chen(1989)[1]、Martin(1993)等[2]报道应用颏下皮瓣修复面部、口腔缺损以来,许多学者对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
颏下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颏下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颏下皮瓣及部分结合钛网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缺损9例,其中上颌窦癌2例,硬腭癌、颊粘膜癌及舌癌7例,均用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病灶术后缺损,上颌骨切除者加钛网修复上颌骨缺损.结果 9例皮瓣修复术后6例颜色红润,完全成活;2例部分成活,经多次换药及剪除表面部分坏死组织后延期愈合;1例坏死.术后随诊6-24个月,钛网成形后面部饱满,无不良反应.结论 颏下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操作便利,手术创伤小修复效果理想.
-
颏下皮瓣在头颈部术后缺损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颏下皮瓣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Ⅰ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对下咽癌、上颌窦癌、口咽癌、颊黏膜癌、面部皮肤癌、舌癌切除后的组织缺损,用颏下瓣进行修复,观察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56例成功;1例术前行放射治疗,术中发现血管内血栓形成,予弃用,并另选皮瓣修复.结论 颏下皮瓣在头颈部术后缺损的应用有血管走行较恒定、手术操作方便、时间短、成活率高、外观影响小等优点,易推广,但对于颏下区有放疗史或颏下、颌下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肿瘤则不适合.
-
改良颏下岛状皮瓣在下咽癌喉功能保留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改良颏下岛状皮瓣在下咽癌喉功能保留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8例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颏下皮瓣的血管蒂的设计、下咽癌切除后喉、下咽功能的重建方式以及颏下皮瓣切取后颈部伤口的关闭等方面进行改良和应用,并综合评估改良颏下岛状皮瓣应用于下咽癌喉功能保留手术患者的效果及预后.结果:38例患者术后颏下皮瓣均成活.随访期内18例死亡,其中7例死于第二原发癌,分别为4例食管癌,1例软腭癌,2例鼻咽癌;5例死于颈部或咽旁淋巴结复发;2例死于肝转移;4例死于肺转移.总体5年生存率52.6.结论:改良颏下岛状皮瓣应用于下咽癌保留喉功能手术缺损重建具有成功率高、安全、简便及疗效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颏下岛状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的比较
目的:比较颏下岛状皮瓣与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的结果.方法:2009年5月~2011年8月,69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采用颏下岛状皮瓣或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比较2种修复方法的皮瓣大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口腔功能恢复及复发情况.结果:69例患者中,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32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37例.颏下岛状皮瓣组与游离前臂皮瓣组在平均皮瓣大小(32.78 cm2 VS 48.27 cm2)、平均手术时间(351 minVS 508min)、平均住院日(13.06 d VS 17.48 d)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患者总的并发症发生相似,但颏下岛状皮瓣组发生颌下区积液的比例较高(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口腔功能恢复及肿瘤复发方面无差异.结论: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可作为口腔鳞癌术后中小型缺损修复的首选.
-
颏下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28例手术围术期护理规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术后头位的相对固定,对皮瓣颜色及毛细血管回血征的观察是术后观测皮瓣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结论:手术是否顺利成功,与手术操作及围术期的护理密切相关,掌握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有助于手术成功.
-
颏下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颏下皮瓣在头颈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口颊癌、硬腭癌、软腭癌、唇癌、舌癌及下咽癌切除后的组织缺损,用颏下皮瓣进行了一期修复.结果 18例头颈肿瘤病人中,1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腭部修复皮瓣部分裂开坏死,2例腭部修复皮瓣全部坏死.结论颏下皮瓣在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但在腭部修复中,易出现裂开坏死.
-
应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和喉功能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及喉功能重建术16例.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病人吞咽及发音功能恢复良好,11例病人拔除气管套管,5例未拔管.随访1~4.5年,2例术后同侧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对侧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1年肝转移死亡;无下咽局部复发者.结论 颏下皮瓣具有位置邻近、厚薄适宜、柔软、成活率高等优点,是适宜的下咽缺损修复材料.
-
颏下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部缺损7例报道
自从Mc Gregor(1973年)发现轴型皮瓣远端有"超灌注"现象后,Martin[1]于93 年报道了 颏下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国内王伯钧[2]、廖进民[3]分别报道了该皮瓣的 应用解剖,逐渐形成了反流轴型皮瓣的概念,王炜[4]等认为反流轴型皮瓣的营养是由邻近 的轴型动脉通过细小的吻合支跨区流入而获得.我科于99年应用颏下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部缺损7例,效果满意.
-
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应用颏下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管及神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结果:颏下动脉恒定起自面动脉,在距其起点(27.16±1.21)mm处发出.起点处的直径(1.86±0.96)mm.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和颏部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34±5.06)mm和(62.88±6.09)mm.颏下静脉的直径(1.97±0.73)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颏下区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揭示了颏下区血管神经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为颏下皮瓣的制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应用游离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应用游离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原发疾病、组织缺损情况和游离颏下皮瓣的侧别、皮瓣大小及成活情况,并进行随访,记录原发疾病的复发、转移以及术后外形和面神经下颌缘支功能. 结果 11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均为口腔癌,均选择健侧颏下皮瓣,术后无皮瓣坏死,11例皮瓣移植均成功.经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面部外形良好,面神经下颌缘支功能正常,表情、运动正常且对称. 结论 游离颏下皮瓣具有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应用灵活、供区隐蔽且并发症少等优点,选择健侧颏下皮瓣能规避供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
颏下皮瓣修复咽喉恶性肿瘤术后缺损1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颏下皮瓣在咽喉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11例咽喉恶性肿瘤患者,行肿瘤扩大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设计颏下皮瓣对其术后缺损进行Ⅰ期修复.结果:11例患者中9例术后皮瓣顺利存活,颈部供瓣区外观基本满意,吞咽及呼吸功能良好,2例发生咽瘘,予加强换药及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后3周及1个月后逐渐愈合;其中2例术后采用放疗,2例选择同步放化疗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3例复发,1例失访.结论:颏下皮瓣适用于病变范围局限的中晚期咽喉恶性肿瘤术后修复,具有取材方便、设计和制作简单、质地适中等优点,但需严格把握皮瓣使用的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