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共同努力使腹腔镜手术造福于更多患者

    作者:刘国礼

    腹腔镜外科在我国已迅速广泛开展起来,经过外科同道13年的共同努力,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已日渐成熟,胆总管探查术、胆管空肠吻合术、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切除术、脾切除术、肝切除术、胰腺切除术等手术也逐渐开展起来.这些手术的成功不仅显示了用腹腔镜方法做复杂手术是可行的,更主要的是有更多的患者享受到微创外科带给他们的好处.

  • 生物膜包裹残端预防胰腺远端切除术后胰漏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晨;黄新余;刘永志;王洪成;刘嘉哲;袁周;郑起

    目的 探讨猪胰腺远端切除后牛心包生物膜包裹残端对术后胰漏的预防作用,评价该材料在胰腺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小型猪3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16)与实验组(n=16),2组均接受胰腺远端切除手术,对照组远端胰腺切除后采用传统的单纯手工缝合法,实验组则先用牛心包生物膜包裹住胰腺残端,用同样缝线穿过被裹住的胰腺组织后手工缝合;测定各组术后每日腹腔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至术后第10天,判断胰漏情况;术后3周处死动物,观察腹内情况并取残端胰腺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胰漏率低于对照组(6.2%比46.7%,P<0.05),术后引流量实验组低于对照组(25.1 ml比54.2 ml,P<0.01),术后3周剖腹探查,两组实验动物未见明显差异;胰腺残端组织病理结果两组均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少许坏死组织. 结论 胰腺远端切除术后,利用牛心包生物膜包裹残端后缝合可有效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是安全可行的.

  • 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

    作者:李磊;修典荣;蒋斌;马朝来;王港

    目的 比较不同方式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2005年9月至2012年10月,57例胰腺体尾部肿物患者接受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远端胰腺及脾切除组、保留完整脾动静脉的保脾远端胰腺切除组、不保留脾动静脉的保脾远端胰腺切除组及中转开腹组.记录4组患者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等)以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5例中转开腹,52例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1例为手助).保脾手术22例(39%),非保脾手术30例(61%).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B级胰漏2例,无C级胰漏.结论 不同术式的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均是安全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 改良Takada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全切除

    作者:王渊全;李建国;叶剑鹏

    目的 探讨改良Takada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及漳州正兴医院实施改良Takada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全切除术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281.7±42.6)min,术中出血量(300±187) ml,术后恢复进食时间(3.7±1.6)d,术后住院时间(9±4.3)d.6例均保留十二指肠乳头及Vater壶腹,一期胰管端端吻合原位重建.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胰瘘1例,胆漏1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为慢性胰腺炎3例,胰腺原发肿瘤3例.术后随访6~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改良Takada法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能清除胰头的病变组织,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胰管-胰管端端吻合原位重建,更符合生理.

  •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110例

    作者:陈灵华;牟一平;严加费;徐晓武;金巍巍;黄超杰;陈荣高;鲁超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的临床应用经验及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11月至2013年6月所施行110例LDP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其余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33例,6例合并多脏器切除;联合脾脏切除75例,20例合并多脏器切除.本组110例平均手术时间203±54 min(70 ~41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7 ±87 ml(30 ~800 ml);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0.6d(1~4d),术后平均禁食时间2.1±1.2d(1~6d),术后住院时间7.3±3.8 d(3~35d).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3%,无围手术期死亡.胰瘘12例,胰瘘发生率为10.9%,其中1例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病例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对于具有开腹胰体尾切除手术基础的术者,腹腔镜手术治疗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 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高卿;陆才德;虞伟明;王泽升;华永飞;彭涛

    目的 分析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25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行胰体尾切除的患者中,胰瘘是常见的手术并发症(43/125,34.4%),其中A级27例,B级16例,C级0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胰腺的质地及主胰管是否结扎是影响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胰瘘是胰体尾切除术后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其中胰腺的质地、是否结扎主胰管是发生胰瘘的主要危险因素.

  • 改良Takada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全切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部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王渊全;李建国

    目的 对比改良Takada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全切除术(duodenum-preserving total pancreatic head resection,DPPH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治疗胰头部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实施改良Takada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全切除术6例,筛选同时期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等匹配的6例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临床数据,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DPPHR组和P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81.7 ±42.6)min和(308.3±4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 187)ml和(270 ±6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PHR组与PD组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3.7±1.6)d和(6.8±1.7)d,(9±4.3)d和(14.8 ±2.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KPS评分DPPHR组(90.0±6.2,96.7±5.1)均优于PD组(78.0±7.5,9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Takada法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用于治疗胰头部病变安全有效.

  • 微创胰体尾切除术——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优势

    作者:詹茜;彭承宏;邓侠兴;翁原驰;刘钦;韩波;张家强;李宏为;沈柏用

    目的 探讨机器人手术方式在胰体尾切除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适应证以及与腹腔镜相比优劣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到2012年4月完成的微创胰体尾切除术5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手术组(RDP组,n=21)与腹腔镜手术(LDP组,n=30),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与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保脾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DP组中转开腹l例,中转率4.76%(1/21).与LDP组相比,RDP组良性肿瘤保脾率较高(61.5%比25.0%,x2=4.786,P=0.039),淋巴结清扫程度也较LDP组彻底(4.14±2.73枚比1.33±1.21枚,t=2.203,P=0.041).结论 胰体尾肿瘤采用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及标准胰体尾癌根治术,机器人手术系统是有其优势的.

  • 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的对照研究

    作者:肖遵强;黄静;周新华;华永飞;房炯泽;熊超杰;陆才德

    目的 对比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LSPDP)与开腹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open spleen 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OSPD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间胰体尾部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行LSPDP手术,20例行OSPDP手术,以术后胰瘘率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 LSPDP组与OSPDP组手术时间[(140.33±55.93) min比(182.71±43.51) min]、术中出血量[(175.61±180.78) ml比(253.51±176.06) ml]、术后住院时间[(6.16±7.22)d比(8.85±9.36)d]、术后排气时间[(2.17±1.43)d比(3.10±1.89)d]、术后进食时间[(2.26±1.78)d比(3.42±2.01)d]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LSPDP组均优于OSPDP组(均P<0.05).LSPDP组与OSPDP组胰瘘率分别为66.7%及70.0%,术后并发症分别为80.0%及90.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LSPDP组术后发生胰瘘20例,术后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乳糜漏1例;OSPDP组患者术后发生胰瘘14例,术后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LSPDP与OSPDP术后胰瘘率相当,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行.

  • 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大出血单中心临床分析

    作者:沈岩;潘德标;夏伟良;王伟林;张珉;吴健;郑树森

    目的 探讨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共1 554例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大出血,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胰体尾切除术3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腔内出血10例;再手术11例,介入止血2例,内镜止血3例;3例死亡,3例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0例治愈.结论 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病死率高,术后胰漏和应激性溃疡是可能的危险因素,腹腔内动脉性出血是主要致死原因.及时再手术和术后腹腔持续灌注是有效的处理方法.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

    作者:姜青锋;申权;李珂;田玉伟;薛焕洲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术式及疗效.方法 2003年2月至2011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对收治的胰头部良性肿瘤21例患者实施了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0~48岁,肿块直径2.0 ~5.6 cm.所有患者均保留了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离断了一支或多支其他供血动脉.结果 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出现胰漏,发生率为33.3%(7/21).术前腹痛患者术后明显缓解,2例反复低血糖症状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顽固性腹泻患者症状获得完全缓解,大便恢复正常.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结论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是可行的.保留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完整性对保证十二指肠及胰头段胆管的血供非常重要.

  • 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28例临床分析

    作者:施宝民;余幼林;王秀艳;苏忠学;耿文茂;梁锋;卢晓飞;荣忠厚

    目的 探讨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式在治疗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6月施行的28例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7例,中段胰腺切除术9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胰腺肿块局部切除术7例.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7例患者术后并发胰瘘1例.行中段胰腺切除术的9例患者术后并发胰瘘1例.行胰腺肿块的局部切除术7例患者中切口脂肪液化2例,均经保守治疗而愈.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半年到6年,均无肿瘤复发,无新发糖尿病,脂肪泻及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结论 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或者低度恶性的肿瘤临床疗效确切,且可明显降低手术创伤.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6例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毕淑龙;许元鸿;刘哲;范建鹏;蒋蛟豪;郭克建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0年1月-2013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IPMN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7 ~61岁,平均年龄49岁.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B超和CT检查均提示胰腺囊实性占位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10例提示胰管扩张.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腺瘤14例,交界性肿瘤1例,腺癌1例.随访14例,随访时间5~48个月,未发现转移和复发.结论 IPMN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胰腺肿瘤,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

  •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血管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19例分析

    作者:赵龙;姚捷;钱建军;柏斗胜;李振南;丁向民;蒋国庆;王小东;金圣杰;苗毅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中保留脾动静脉的可行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19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诊断均为胰体尾良性病变。结果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术18例,1例保留脾静脉时出血多,被迫行腹腔镜下联合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手术时间180~330 min,平均(228.35±41.90) min。术中出血200~1200 ml,平均(298±308.51) ml。术后进食时间4~7 d。术后住院日7~14 d,平均(8.829±2.17) d。术后无二次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腹腔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胃瘫等并发症。并发胰瘘4例(22.2%),均为A级瘘,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诊断:囊腺瘤13例,其中2例伴有轻-中度异形增生;实性假乳头状瘤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术后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4年。无2型糖尿病发生。无肿瘤复发。结论对于胰腺体尾部良性肿瘤,腹腔镜下保留脾动静脉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可行的,损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 胰体尾占位病变的手术切除

    作者:高静涛;秦建伟;李庆怀

    目的 探讨胰体尾占位病变切除的手术路径.方法 采用先探查横断胰颈的方法,对5例胰体尾占位患者实施胰体尾切除.其中2例胰体尾癌及1例实性假乳头瘤患者实施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接受保留脾脏及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1例潴留性囊肿患者实施保留脾脏、联合睥动静脉切除的胰体尾切除.结果 手术用时2.0~5.5 h,术中出血200~1000 ml.术后均恢复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 从探查横断胰颈开始的胰体尾切除术,综合满足了疗效、安全与保脾的需要,具有优势.

  • 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作者:郭石;卜献民;戴显伟

    目的 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82例行胰体尾切除的患者术前、术中操作以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和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术后有36名患者出现并发症占43.9%(36/82).其中胰瘘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8%(31/82).其中是否结扎主胰管和术后胰瘘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0),而性别、年龄、是否并存糖尿病、胰腺的质地、术中失血量、是否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否用生物胶封闭胰腺断端、术后低蛋白血症和是否联合其它脏器切除均和胰瘘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胰体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仍然是胰瘘,术中单独结扎胰管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率.

  •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八例的手术经验

    作者:严加费;牟一平;徐晓武;陈其龙;朱一平;王松彪

    目的 总结保留脾脏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经验与手术技巧.方法 自2003年11月至2008年2月,我们对8例胰体尾部良性占位病变患者施行保留脾脏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结果 本组8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1例合并胆囊切除,1例合并右肾上腺肿瘤切除,1例合并子宫肌瘤挖出、左卵巢畸胎瘤挖出,1例合并子宫肌瘤挖出.本组手术时间120~290 min,出血量150~600 ml.术后住院时间3~9 d,无胰漏发生.术后病理诊断:潴留性囊肿2例,浆液性囊腺瘤1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上皮性囊肿2例,先天性囊肿1例.随访9~60个月,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胰体尾部良性病变,可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对拥有丰富高级腹腔镜手术经验的术者,开展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98例报告

    作者:朱世凯;吴河水;熊炯炘;杨智勇;赵刚;王春友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常见类型、诊断及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98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也能发现胰腺囊肿病灶但不能确定具体类型.本组胰腺囊腺瘤57例 (浆液性囊腺瘤32例,黏液性囊腺瘤25例),黏液性囊腺癌13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9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9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26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28例,胰腺节段切除术7例,胰体尾切除加脾脏切除25例,肿瘤摘除术12例.术后均进行随访,3例胰腺囊腺癌患者于术后6个月到4年期间死于癌转移或其他疾病,1例囊腺癌患者术后9个月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后现仍生存,其他均存活.结论 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是胰腺囊性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手术切除为治疗该肿瘤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诊断和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提高其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 胰腺残端处理方式对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

    作者:高红桥;杨尹默;庄岩;吴问汉;万远廉

    目的 探讨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胰腺残端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至2008年186例因胰腺或胰外病变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腺残端处理方法分别为:结扎主胰管、残端结扎、间断缝合、Prolene线连续缝合、胰腺空肠吻合及闭合器钉合六种方式,比较上述六种方式对术后胰瘘的影响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6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5例(2.7%),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4.9%(65/186),胰瘘发生率21.0%(39/186).8例胰腺残端结扎术后4例发生胰瘘,11例胰腺空肠吻合患者无胰瘘发生;17例Endo-GIA关闭胰腺残端者有胰瘘4例;结扎主胰管组、连续缝合组、间断缝合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3.9%(5/36)、15.6%(10/64)、32.0%(16/50),前两者与后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体尾切除术中残端结扎和间断缝合容易发生胰瘘,选择性缝扎主胰管或Prolene线连续缝合能降低胰瘘发生率,尤其后者更简单易行.近端胰管梗阻患者可选用胰肠吻合预防胰瘘;闭合器钉和胰腺残端要根据胰腺大小和质地选择性使用.

  • 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胡伟;张桢;沈丰;周文波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52例胰腺癌患者的资料,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各26例,纳米碳组术中应用纳米碳示踪剂治疗,对照组则不给予.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淋巴结检获数目和生存时间采用((x-)±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淋巴结阳性比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率比较用Kaplan-Meier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淋巴结检获数目(26.3±2.5)枚,明显多于对照组(19.4±1.7)枚,其中微小淋巴结(≤5 mm)(8.1±1.7)枚,明显多于对照组(5.3±1.0)枚;纳米碳组阳性淋巴结(11.4±3.1)枚,明显多于对照组(5.9±1.5)枚;检出所需时间(20.4±3.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1.8±5.1)min(P<0.05);纳米碳组阳性淋巴结比率为19.5%(168/860),高于对照组的15.7%(115/733)(P<0.05);纳米碳组黑染率为71.2%(612/860),黑染淋巴结阳性比率24.1%(148/612),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阳性比率8.1%(20/248)和对照组淋巴结阳性比率(P<0.05).纳米碳组第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纳米碳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25.0±13.3)个月,明显多于对照组(15.3±13.0)个月(P<0.05).结论 纳米碳示踪技术应用于胰腺癌根治术可取得良好的淋巴结示踪效果,明显提高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和阳性淋巴结的清扫率,提高术后生存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242 条记录 4/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