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谱勒在弥漫型肝癌与结节性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栾伟;于新艳;孙晶

    随着彩色超声诊断仪的普及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弥漫型肝癌与结节性肝硬化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旨在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弥漫型肝癌和结节性肝硬化提供血液动力学依据.

  • FcγRⅢA多态性与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薇;汪玄;段明辉;李剑;周道斌

    目的 探索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人FcγRⅢA-158V/F多态性与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关系.方法 入组病人均为经病理诊断,CD20(+)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所有病人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化疗,用PCR方法 检测其Fcγ/RⅢA表型.前瞻性观察6个疗程后初治疗效,分析不同FcγRIIIA表型的缓解率.结果 共入组34例DLBCL病人,其FcγRⅢA表型VV型11例,FF型5例,VF型18例.接受平均6个疗程(4~8疗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近期缓解率为79%.其中VV型有效9例(32%),FF型3例(60%)有效;VF型15例(83%)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DLBCL病人FcγRⅢA表型以VF型多见,其次为VV型和FF型.表达VV、VF型病人对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FF型.

  • 第6例咳嗽-血痰-双肺弥漫小结节影(Ⅱ)

    作者:张荣葆;何权瀛;沈丹华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15期第959页分析与讨论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咳嗽、咯痰血,无发热,病情进展缓慢.X线胸片示双肺大片状实变影,以中下肺野为主.抗感染治疗、抗结核治疗病情无好转.考虑弥漫型肺泡细胞癌可能性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结果.弥漫型肺泡细胞癌的X线胸片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为弥漫性点、片状影,病灶可融合,呈肺炎状表现,占据一个肺段、一个肺叶,伴支气管充气征.本例体格检查发现左腋后线第7~8肋间触觉语颤增强,双肺可闻及散在吸气末细湿音,左侧腋后线第7~8肋间语音传导增强,提示肺实变.X线胸片示:双肺大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可见支气管气影,尚需考虑肺炎.但患者无发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血沉无增快,3次痰细菌培养均阴性.虽经抗感染治疗,症状无好转,胸片无改善.患者在当地医院曾诊断过霉菌感染.肺部霉菌感染X线胸片表现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斑片状、结节状或大片状实变阴影.但患者年轻,从未接受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无发热,3次痰涂片找霉菌均阴性,不支持此诊断.咳嗽、咯痰血伴双肺大片实变影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种疾病:肺结核、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泡蛋白沉积症.肺结核:患者无发热、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双肺大片实变影主要分布于中、下肺,经规律抗结核治疗3个月,病情加重,X线胸片表现进一步恶化,不支持此诊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患者无高血压、无血尿、尿常规、肾功能正常,不支持.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无发热、无进行性呼吸困难.该病为少见病,临床症状差异很大,诊断常需依赖活检.

  • 肝癌的治疗

    作者:李英;付雯(通讯作者);刘惠仙;黄华;李未华

    一、肝癌的定义: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原发性肝癌按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按肿瘤的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我国的肝癌多在乙肝、丙肝性肝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次为酒精,霉变食物、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等。

  • 脑动脉硬化症的脑电地形图分析(附50例报告)

    作者:张秀清

    目的 探讨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脑电地形图的改变,对脑动脉硬化症病理生理变化和脑电地形图变化之间的关系,供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 从临床资料选取脑动脉硬化症患者采用脑电地形图观察.结果 脑动脉硬化症在基本波幅慢化型,低波幅型,弥漫型慢波增多型,出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中常有脑电图改变,脑电地形图可为脑动脉硬化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 骨髓侵犯和不同治疗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易树华;徐燕;邹德慧;安刚;赵耀中;齐军元;邱录贵

    目的 探讨骨髓侵犯和不同治疗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有、无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不同I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DLBCL的疗效.结果 有骨髓侵犯者LDH升高、ECOG评分≥2分、IPI和aaIPI评分为中/高危、B症状、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蛋白降低较无骨髓侵犯者多见,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侵犯为独立不良预后闪素.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0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单抗组)分别为78.1%和64.3%,增强化疔组为33.3%和25.7%,CHOP组为23.6%和21.8%,单抗组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值均为0.002)和CHOP组(P值均为0.000),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和P=0.694).有骨髓侵犯者中单抗组、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的3年OS率分别为57.1%、29.5%和13.9%,3年PFS率分别为57.1%、16.8%和14.1%.单抗组均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0.029和P=0.012)和CHOP组(P值均为0.001),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和P=0.376).单抗组中无骨髓侵犯者3年0S率和PFS率分别为86.7%和67.3%,与有骨髓侵犯者的57.1%和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和P=0.965).结论 骨髓侵犯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的疗效,并改善骨髓侵犯对DLBCL预后的不良影响.

  • 51例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丹;李甘地;刘卫平;张文燕;李俸媛;廖殿英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1例原发于结内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使用的抗体有CD20、CD79α、CD45RO、CD3、Bcl-2、Ki-67、CD30、CD15、κ、λ、Cyclin D1、TdT、GFAP、CK、MPO等.对每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存活分析.结果51例DLBCL被重新分型:中心母细胞性变型(CB)40例,B免疫母细胞性变型(B-IB)3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性变型(T/HCRBCL)1例,B细胞性间变性大细胞性变型(B-ALCL)2例,浆母细胞性变型1例,无法分类4例.Bcl-2阳性表达24例(47.1%).Ki-67指数中位数50.0%,35例(68.6%)≥40.0%.有随访资料的35例存活分析表明,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8.5%和35.3%,国际预后指数(IPI)≥3比IPI<3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1),有B症状比无B症状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5),Ki-67指数≥40.0%比<40.0%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5),BCL-2表达和不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I、B症状、Ki-67指数可以作为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而Bcl-2不是预后因素.

  • 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梁赜隐;岑溪南;邱志祥;欧晋平;王文生;许蔚林;李渊;王茫桔;董玉君;王莉红;尹玥;孙玉华;刘微;王倩;任汉云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利妥昔单抗体内净化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DLBCL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中位年龄39(17~61)岁,Ann ArborⅠ~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20例,60%患者有B组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危组、低中危组、高中危组及高危组患者分别为2、11、10及2例.预处理方案采用BEAM方案(21例)及全身照射为主的方案(4例).造血干细胞动员化疗前1 d及化疗后第7天、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前1 d及回输后第8天各输注利妥昔单抗1次,每次剂量为375 mg/m2.结果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CR)者20例、部分缓解者5例.92%患者于移植后达到CR.中位随访时间45 (2~121)个月,19例无病存活,4例死亡.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8.9%及75.9%,累积复发及进展率为19.1%.20例移植前CR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及PFS率分别为87.4%及82.4%,复发率为11.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是否CR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PI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利妥昔单抗体内净化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LBCL的疗效良好.

  • microRNA-146b-5p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风险评估中的意义

    作者:曹其伟;李红燕;姚晓香;王晋芬

    目的 探讨hsa-miR-146b-5p(miR-146b-5p)的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风险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62例原发于淋巴结的DLBCL患者石蜡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所有样本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免疫标记,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应用安捷伦16.0高密度芯片对24例DLBCL患者的石蜡样本进行miRNA表达谱筛选;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62例DLBCL患者的石蜡样本进行miR-146b-5p表达水平的验证.以1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62例DLBCL患者中,GCB型22例(35.5%),non-GCB型40例(64.5%),GCB型患者中miR-146b-5p表达水平是non-GCB型患者的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DLBCL患者中miR-146b-5p表达水平是淋巴结反性增生患者的5.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2例DLBCL患者中,复发者35例(56.5%).无复发组患者的miR-146b-5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DLBCL患者中miR-146b-5p高表达组(>中位值)无复发生存(RFS)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中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iR-146b-5p的表达与患者总体生存(OS)率没有明显相关性.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 miR-146b-5p低表达(P=0.004)、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P=0.011)为各自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DLBCL患者无复发组miR-146b-5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复发组,并且miR-146b-5p高表达组RFS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提示miR-146b-5p可能是DLBCL患者风险评估中的一个新型分子标志物.

  • 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余正平;丁家华;陈宝安;高冲;王淋淋;陈智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DLBCL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肿瘤细胞来源以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按IPI评分,低中危者61例(57.5%),中高危者45例(42.5%);按AnnArbor分期,Ⅰ期8例(7.6%),Ⅱ期16例(15.1%),Ⅲ期54例(50.9%),Ⅳ期28例(26.4%);25例(23.6%)患者伴骨髓受侵,其中16例诊断为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38例ECOG评分≥2分、67例(63.2%)乳酸脱氢酶(LDH)值升高;伴B症状者59例(55.7%).106例DLBCL患者完全反应(CR)63例(59.4%),部分反应13例(12.3%),病情稳定3例(2.8%),死亡29例(27.4%),治疗总有效率为71.7%,4年总生存率为72.6%;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临床分期、ECOG分级、肿瘤细胞来源、LDH水平、有无骨髓侵犯、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否获得CR均与预后有关.COX核型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非生发中心来源(HR=4.24,P=0.001)、骨髓侵犯(HR=2.08,P=0.012)、是否获得CR(HR=2.72,P=0.006)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HR =2.58,P=0.009)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髓侵犯、不同肿瘤细胞来源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的来源类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疗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DLBCL的佳治疗策略.

  • 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2/IgH基因重排

    作者:蒋会勇;张三泉;韩西群;宋兰英;朱梅刚;赵彤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方法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cl-2/IgH基因重排,并通过测定产物的序列,以了解所建方法的可靠性.方法运用专业引物设计软件设计bcl-2/IgH基因重排半巢式PCR引物,对52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DLBCL石蜡包埋组织及10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新鲜扁桃体组织通过半巢式递降温度梯度PCR(touch down PCR)扩增,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并对其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通过一步法检测到bcl-2/IgH基因重排8例,其中DLBCL 6例,新鲜扁桃体组织2例;进行第2次半巢式PCR时仅在DLBCL中发现5例阳性,新鲜扁桃体组织均阴性.将阳性产物在网上序列分析显示:一步法检测到的8例中有3例为假阳性,而半巢式PCR扩增出的5例均为bcl-2/IgH基因重排片段.3例假阳性的片段分别与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331191,LLNLR-245D11基因片段及1号染色体RP11-498P10基因片段同源.结论常用的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引物扩增结果存在一定假阳性,其机制可能是因为人类基因组中存在与常用引物同源性较高的序列.为研究设计的引物与传统的引物结合,进行半巢式PCR可以排除这种假阳性扩增,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沈杨;姚钰;李军民;陈秋生;游建华;赵慧瑾;程澍;沈志祥

    目的 重新评估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125例初治DLBCL患嗜接受6个疗程的R-CHOP[利妥昔单抗375 mg/m2,缓慢静脉滴注,第1 d;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阿霉素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长春新碱1.4 mg/m2(大剂量2.0 mg),静脉推注,第2 d,泼尼松60 mg,口服,第2~6 d]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反应的评估和随访.结果 在入选的125例患者中,86例(68.8%)获得完全缓解(CR),16例(12.8%)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为81.6%,11例患者(8.8%)获得疾病稳定(SD),12例患者(9.6%)疾病进展.在单因素分析中,ECOG分级、临床分期、LDH水平、结外病变、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和巨块病变的有无均与CR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仅ECOG评分、临床分期和巨块病变对获得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8、0.0000和0.0040).患者24个月的治疗至失败时间(TTF)、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9.7±5.3)%、(67.1±5.6)%和(77.6±5.8)%.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结外病变对TTF、OS和DFS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其余IPI因素,包括LDH、临床分期和行为状态对OS率和TTF均有显著影响,而对DFS率无明显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是否获得CR是影响TTF唯一的预后因素(P=0.001),它同时影响OS率(P=0.001).其他影响OS率的指标包括LDH水平和ECOG评分(P值分别为0.002和0.009).巨块病变是影响DFS率的唯一重要因素(P=0.007).结论 R-CHOP方案治疗中,IPI预后积分的预后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巨块病变可能是IPI外另两个非常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规范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检查的预后意义

    作者:应志涛;王雪鹃;宋玉琴;郑文;王小沛;谢彦;林宁晶;涂梅峰;平凌燕;刘卫平;邓丽娟;张晨;杨志;朱军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成像(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规范一线治疗结束后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39例DLBC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规范一线治疗结束后接受18F-FDG PET/CT检查,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患者生存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PET/CT结果分为阴性、轻度代谢和阳性.17例患者治疗后PET/CT结果为阴性,中位随访24.1个月均未复发;13例患者为轻度代谢,中位随访17.1个月,2例复发;9例患者为阳性,中位随访16.3个月,其中4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资料判定为病情进展并予以解救治疗,另2例分别在PET/CT检查后观察至13.5个月和6.8个月后病情进展,其余3例患者经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阴性,在PET/CT检查后分别观察至5.9、9.6和20个月均未进展.治疗后PET/CT阴性、轻度代谢、阳性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100%、83%和56%,2年PFS率分别为100%、83%和42%.阴性、轻度代谢、阳性患者的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100%、100%和89%,2年OS率分别为100%、100%和63%,治疗后PET/CT检查阳性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与阴性组、轻度代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结论 DLBCL患者规范一线治疗后PET/CT阴性及轻度代谢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而治疗后PET/CT阳性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 32P-磷酸铬胶体滑膜切除术治疗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作者:范仰钢;李国华;李光明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一种滑膜瘤样增生病变,其特点是关节、腱鞘、滑囊的滑膜显著增生,伴有色素沉着,多发于青壮年,多为单关节发病,好发于膝关节,髋、踝等关节也可累及.Granowitz等将PVNS分成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类型.目前治疗仍以手术切除滑膜为主,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关节镜下手术,术后均易复发,尤其是膝关节的弥漫型PVNS难以达到完全治愈;而PVNS的反复发作可以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影响关节功能.因此,彻底清除病灶滑膜、减少复发是PVNS治疗的基本原则.除手术治疗外,关节外放射治疗及放射性滑膜切除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目的在于防止复发或者作为复发后的补救措施[1,2].32P-磷酸铬胶体滑膜切除术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血友病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效果[3,4],但作为PVNS辅助治疗的报道较少.我们对1998年8月至2003年8月来院就诊的16例膝关节弥漫型PVNS手术后复发患者试用32P-磷酸铬胶体滑膜切除术,疗效较好.

  • 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4例临床分析

    作者:何小慧;石远凯;杨建良;韩晓红;张长弓;周爱萍;周生余;杨晟;孙燕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PMLB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临床分期79.4%为Ⅰ~Ⅱ期,50.0%患者起病时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47.1%有邻近器官侵犯.采用化、放疗联合治疗29例(85.3%)、单纯化疗5例(14.7%)、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26.4%).根据寿命表法分析,全组5和10年无瘤生存率(DFS)为47.8%和41.0%,5和10年总生存率(OS)为54.4%和54.4%.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较常规化、放疗组5年DFS和OS均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具有巨大肿块及治疗后未能获得完全缓解者预后差(P<0.05).结论: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治疗以化、放疗为主.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但佳的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证实.

  • 浅谈非弥漫性脂肪肝弱回声团块型的超声特点

    作者:李春荣

    目前,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弥漫性脂肪肝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容易作出诊断,超声诊断敏感性为90%,准确率可以达85%~93%。然而,对非弥漫型脂肪肝,由于认识不足和酷似占位病变,常导致误诊,以致给病人及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精神痛苦,行不必要的治疗而加重经济负担。下面就几例典型的非弥漫性脂肪肝误诊病例,谈一谈非弥漫型脂肪肝低回声团块型的特点,以引起临床医师和超声诊断医师的重视。1 典型病例 例1:男,12岁,体胖,体重75 Kg,于当地医院查体时B超提示肝脏占位病变,父母为此焦急万分,急去上级医院复查B超为肝右叶、胆囊旁见1个3.4 cm×2.6 cm低回声暗区,无包膜,内部回声均匀,彩色多谱乐超声扫描无异常血流信号,询问患者无肝区不适及其它症状,考虑肝内脂肪浸润不均,嘱随诊,低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重,2周及1 个月后复查B超无大改变,1年后,患者体重减至52 Kg,再次B超检查,肝内回声均匀。 例2:女,48岁,患席汉氏综合症16年,常服激素治疗。B超检查肝左叶见两个大小分别为4.5 cm×3.2 cm,4.8 cm×4.0 cm的低回声暗区,与周围肝脏界线不清,内部回声均匀,周围肝脏颗粒回声细、密、强,管道结构部分欠清,考虑长期服用激素,肝内脂肪浸润不均,动态观察,每2~3周查1次B超,现已1年,影象无改变,患者无肝区不适。

  • 以突眼为首发表现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白云潮;康慧媛;薄剑;王书红;王全顺;于力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一种常见的病理亚型,约占所有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其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为侵袭性淋巴瘤的一种,经过标准治疗后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41%[1].DLBCL可累及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突眼为首发表现者罕见,现将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收治1例患者报告如下.

  • 淋巴瘤误诊为结核4例临床分析

    作者:罗自勉

    本文报告4例淋巴瘤误诊为结核病,以吸取教训.1 病例报告例1,女,51岁,因午后低热、盗汗5d就诊.诊为颈淋巴结结核,三联抗结核2个月无效,取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淋巴瘤,弥漫型、低度恶性、Ⅱb期.

  • BCL-6和BCL-2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冠星;曹祥山;李青

    目的 探讨BCL-6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BCL-6和BCL-2两种蛋白在46例DLBCL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CL-6和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28/46)和54.3%(25/46),BCL-6阳性组和BCL-2阴性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BCL-6和BCL-2的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 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英华;王东梅;李志芳;孟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为淋巴组织恶性肿瘤之一,以淋巴结受累常见,淋巴结外NHL常见部位为胃肠道[1],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很少见,笔者报道1例PTL,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分型、预后因素、合理治疗进行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308 条记录 5/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