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危重病医学教学实践中头脑风暴与创新型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
通过对危重病医学教学实践中头脑风暴与创新型案例式教学方法构建和研究,证明头脑风暴教学模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创新型案例式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
呼吸机在ICU使用中的管理与保养
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机械通气作为生命支持和呼吸治疗的有效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急救、ICU和呼吸治疗等各个领域[1].呼吸机成为临床风险高的设备,操作不当会造成患者不应有的伤害甚至死亡.现将呼吸机的使用及保养总结如下.
-
外科专家曾宪九
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先生有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无疑,作为中国现代基本外科、危重病医学和肠外肠内营养学科奠基人的曾宪九教授就属于后者.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2 0 多年了,但他为中国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铭记千古,为后人所传颂.
-
大型综合性医院危重病医学中心筹建初探——以深圳市滨海医院为例
从专业视角总结深圳市滨海医院危重病医学中心筹建的做法与心得,即,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设立危重病医学中心;中心建筑布局、医疗流程及净化装修方案的优化完善;医疗设备分期规划配置,兼顾临床与科研需求;数字信息化与智能系统建设;学科发展新理念下危重病医学中心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及相关问题解决思路,并对筹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危重病医学 医院建筑 -
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
危重病医学是在60年代末逐步兴起的临床学科。但目前对这一学科是否作为独立学科存在争议,作为教委的学科系列也未单独列出。但作者从学科角度论述了危重病学科的服务对象和学科发展现状。同时对ICU的组织结构与编制形式进行阐述,指出ICU的结构分3个主体;等级划为I级、Ⅱ级、Ⅲ级。我国除少数医院的ICU达到Ⅱ级水平外,多数处于I级或不到I级的水平。后介绍了ICU的管理方式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3种。
-
对如何办好综合ICU的思考
危重病医学(CCM)及加强医疗科(ICU)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经过90年代的发展壮大,其规范化、正规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于1997年成立了中国危重病医学会,附属于中华医学会病理生理学会下面.21世纪初,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抗SARS工作的考验,危重病医学及ICU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拟定于2005年成立中华医学会中国危重病医学会.回顾危重病医学及ICU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审视现状及展望未来,问题与进步和希望并存,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的ICU中,更为突出.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炎症反应机制与中西医结合免疫调理治疗的探讨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并非独立疾病.两者具有性质相同的病理改变,作为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ARDS是ALI发展严重的极端阶段(1).尽管机械通气等器官支持性治疗进展显著,ARDS仍然是ICU内严重的肺疾患,成为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难点和焦点.
-
基于JC I标准的急诊护理流程管理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Michael Hammer教授提出业务流程重组(BPR)之后,BPR便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所紧密相伴的项目,目前这一理论也逐渐被引入医院管理中[1]。BPR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医院医疗业务应以“流程”为中心,流程改进后具有显效性,缩短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院竞争力。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医学这三个环在急诊医学整条生命保障链中是紧密联系、环环紧扣、不可分割的[2]。尽管我国的急诊专业近年发展较快,但仍未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起相应的标准急诊流程体系[3]。如何让急诊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医疗救治服务,流程的再造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3年通过了全球首批JCI国际学术医学中心认证,以国际标准为导向,结合国情,在急诊流程管理上做了一些改进,现介绍如下。
-
简易三指定位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1952年,法国外科医生Robert Aubaniac开创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1953年,Seldinger 始创的血管穿刺法并由Driscoll于1974年进行改良,称改良Seldinger穿刺法.目前,改良Seldinger 穿刺法锁穿技术已广泛运用于临床[1].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临床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改进锁穿技术,尤其在穿刺点的定位选择上形成了由锁骨中内1/3点至中外1/3点之间,结合解剖结构、方法各异的定位方法[2- 3].随着急救、危重病医学的发展进步,锁穿技术已是急救、ICU、麻醉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旨在探讨一种新型、简易锁骨下静脉穿刺定位法(三指定位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及大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已成为当今外科ICU首要死亡原因(占50%~80%),系危重病医学面临的具挑战性难题。MODS旧称多器官衰竭,从其命名至今已逾20年,人们为了攻克这一顽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在临床治疗效果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与完善[1]。90年代以来,由于MODS概念的更新和发展,人们对该综合征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器官衰竭这个病程终点和结局,而着眼于全身性炎症反应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重视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
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TGF-β/smad信号通路与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感染导致炎症反应失控的紊乱状态,其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据报道,美国每年约有75万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其中2115万例死于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不全,已超过了急性心梗的病死率而成为良性疾病的主要死因[1].目前脓毒症尚缺乏确切的治疗手段,成为危重病医学面临的一大难题.TGF-β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它和其胞内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参与脓毒症的发病并发挥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现将TGF-β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与脓毒症的关系,及可能参与脓毒症发病的受体机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和前景,综述如下.
-
重视和发展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一门跨专业新型边缘学科,亦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后的加强监护治疗阶段,为急诊医学的知识技能和设备集中场所.它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是当前医学发展必然产物和社会发展对医学的需求.为此,加强发展危重病医学是当务之急.国家卫生部对医院等级评定,明确将ICU列为评审内容.目前ICU规模、专业队伍、救治水平等全国发展不平衡,其模式有综合、专科和混合型等格局.从我国20多年临床实践分析,部分医院建立脑外科、胸外科、心内科、呼吸科、新生儿等专科ICU,虽对专科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常无从事危重病专业医生,未能达到加强监护治疗目的.根据我国医院经济实力医疗设备和人力等情况,建立综合性ICU,不仅符合国情,将有限设备和人力集中使用充分发挥其大效益,亦是发展医院危重病医学较好模式.当前不少医院将"急诊-综合性ICU"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训和专业水平提高,这是成功之路.为了更好更快更理想发展危重病医学,现将有关学术问题粗谈个人看法.一、重视营养支持危重病常有感染、炎症反应、高代谢、负氮平衡,由于营养不良造成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缺乏抗感染力.以往认为危重病人常因胃肠道出血,功能衰竭,肠内营养(EN)有困难,故注重肠外营养(TPN),此法起到较好营养支持.但是,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长期深静脉TPN易发生血源性感染,而禁食和使用制酸剂又可诱发胃肠粘膜屏障破坏发生肠源性感染,细菌与毒素易位吸收导致全身性脓毒菌血症.故目前观点提倡尽量使用EN,其方法可经鼻空肠管或空肠造口喂养,既符合生理要求,又能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治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感染、中毒、烧伤和大手术等急性应激性损害24 h后,同时或序贯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在概念上强调引发MODS的原发致病因素是急性的,不包括慢性疾病器官退化时的功能失代偿.MOD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MODS由原发致病因素直接引起,继发性MODS由原发伤病引起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MODS是急危重病医学面临的难点和热点.
-
在西部大开发中促进危重病医学的发展
我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与发展,危重病医学体系初具规模,不少医院成立了独立的急诊科室,但多数单位的危重病医学仅仅是建立在形式之上,当救治与费用形成主要矛盾时,危重病救治常为空谈.对此,建立完善的危重病医学体系,挽救危重病患者的生命,是急诊医学发展的迫在眉睫之举.我们地处西部,对大开发中危重病医学的建设、发展有以下建议:
-
危重病医学临床教学经验交流
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研究任何损伤或疾病导致机体向死亡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性,并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性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学科.重症医学所服务和研究的对象为危重症患者.所谓危重病(critical illness)指病情危重,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或疾病的严重阶段.危重病可以是急性发病,也可以是慢性病的急性加重期.
-
危重病医学临床教学探讨
危重病医学的主要特点是急危重、多学科交叉,这就使得危重病医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有别于一般的临床教学而更具有难度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危重病医学的临床教学工作,我们采用了以下办法:强化教学意识,强化模拟操练;抢救时见缝插针地进行教学,抢救过后及时回顾总结;典型病例讨论.
-
汶川地震灾害救治中ICU护理组织管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罩氏8.0级地震,强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作为全国4个危重病医学培训中心之一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心ICU,在灾难发生之后,按照医院部署,迅速组建了中心ICU应急指挥部,组织指挥地震伤救治医疗护理工作,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科共收治地震伤病人142人,救治成功率86%,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
CRRT技术在非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新进展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初由Kramer[1]等于1977年发现.该研究被认为是急性肾衰竭治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其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肾衰竭的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CRRT技术在非肾脏疾病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急性重症胰腺炎、肝性脑病及脓毒症等的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CRRT技术在危重病医学的应用及研究愈来愈引起人们极大地关注与兴趣.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CRRT技术在非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新进展进行简单的概述.
-
97例休克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相关性研究
血压是反映人体循环系统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及各种先进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有创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和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BP)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汞柱血压计和听诊器测压法.理论上讲,有创血压比较准确,可靠,无创血压接近于正常值.[1]Campbell等人概述了休克状态NBP可能提供不可靠的、较高的血压值,而ABP却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压状态.[2]国内有人曾对血压正常和高于正常的患者进行了ABP和NBP的比较,[3]其结果与我们监测的结果是悖离的.我们自1995年2月至1998年6月收集了97例患者412次测压结果,并进行了其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
高龄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11例抢救经验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寿命不断延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老年人多伴发有多种疾病,一般情况较差,免疫力低下,一旦疾病加重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MOF病死率甚高,而且治疗费用昂贵.因此,老年人MOF已是当前危重病医学中引人瞩目的研究课题,其中高龄则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现总结本科2006年1~12月期间抢救的11例高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