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生成素1/酪氨酸激酶受体2系统与门静脉高压大鼠食管壁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作者:王亚飞;党晓卫;徐韶凯;李海;李路豪;李素新;李林

    目的 制备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系统在门静脉高压大鼠食管壁组织的表达及其与食管壁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只(门静脉部分结扎+左肾上腺静脉结扎法制备门静脉高压模型),对照组20只(仅游离门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不结扎),术后2周取大鼠食管下段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食管壁Ang-1、Tie-2的表达情况,并计数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Ang-1、Tie-2表达水平与食管壁血管新生的关系.结果 共37只大鼠门静脉高压模型建立成功(其中实验组17只,对照组20只).实验组Ang-1、Tie-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ng-1的表达水平与MVD无明显相关性(r =0.39,P>0.05),Tie-2的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 门静脉高压大鼠食管壁组织中Ang-1、Tie-2、表达水平及MVD明显增高,Ang-1/Tie-2系统可能与门静脉高压大鼠模型食管壁组织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 血管生成素-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轩;李洪亮;李永秋;鲁琳;赵明艳

    目的 观察颈总动脉注射血管生成素-l(Ang-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3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Ang-1治疗组,每组各10只.再灌注后48 h处死大鼠,分别进行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梗塞体积检测以及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再灌注48 h后,Ang-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为(68.69±4.46)%,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79.08±4.12)%,t=4.33,P<0.05],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64.37±3.28)%,t=1.387,P>0.05].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Ang-1治疗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Evans blue (EB)含量分别为(87.40±9.42) μg/g组织、(381.40±22.30) μg/g组织和(130.90±16.80) μg/g组织.Ang-1治疗组EB含量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2,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34,P>0.05).Ang-1治疗组大鼠脑梗塞体积为(0.119±0.022) cm3,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0.407±0.036) cm3,t=6.327,P<0.01],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04±0.011) cm3,t=1.099,P>0.05].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Ang-1治疗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分别为(0.79 ±0.11)、(2.47±0.34)和(1.83 ±0.29)分,Ang-1治疗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和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结论 Ang-1可以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复合磷酸三钙/转血管生成素-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修复及血管形成实验研究

    作者:张晔;王建华;陈立波;曾炳芳;张长青;邹剑;袁霆

    目的研究转染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磷酸三钙(TCP)对骨缺损的修复及血管形成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质粒pEGFP-N1-hAng-1转染兔BMSCs,与TCP复合,修复兔桡骨1.5?cm缺损模型.分别在2、4、8、12周取材,以组织学、免疫组化、核素扫描等方法检测骨修复及血管再生状况.结果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毛细血管生长及新骨形成活跃,术后8、12周骨小梁体积(TBV%)由对照组21.67±6.28和40.18±9.57升至实验组42.17±8.93和67.54±15.29(P<0.05).微血管密度(MVD)则由对照组10.18±3.54、14.28±5.03升至实验组15.23±5.67、19.64±6.47(P<0.05).实验组99m锝(Tc)放射性计数在术后4、8、12周达到68.39±21.43、85.52±26.68、98.64±29.28,与对照组37.54±12.36、55.23±18.85、75.67±26.3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ng-1转染细胞组较对照组血供加强,骨修复加速.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加强血管形成及骨代谢有关.利用基因转染技术结合组织工程有助于深入加强骨缺损的修复研究.

  • 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徐光;娄卫华;孙占伟;张鹏

    目的:研究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血管生成素-1,2(Ang-1,2)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评估Ang-1,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LSCC中的联合表达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SCC标本61例、癌旁组织30例及正常喉黏膜组织15例中Ang-1,2及VEGF的表达和MVD,并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ng-1,2在LSCC细胞、正常喉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VEGF只表达于LSCC组织中;LSCC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相比,Ang-1,2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对于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表明,Ang-1,2在高、中低分化LSC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ng-2表达与临床分期、MVD有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而Ang-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MVD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在所有联合表达状态中Ang-2和VEGF同时为阳性的肿瘤组织MVD均值为高,显著高于其他任何状态(P<0.05).结论:Ang-1,2在LSCC中的表达可能在肿瘤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与肿瘤血管的形成关系密切.其中Ang-2与VEGF共同作用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

  • 血管生成素-1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丁浩;朱莉;王剑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85例ARDS患者,根据患者氧化状态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36)和重度组(n=24),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40例非ARDS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基本资料,采用RT‐PCR技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Ang‐1和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变量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根据患者28 d死亡情况,分为生存组(n=47)和死亡组(n=3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ARDS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ROC曲线对Ang‐1在预测ARDS发生中的效能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DS患者 PaO2/FiO2降低,而APACHEⅡ评分、LIS评分、SOFA评分、C‐反应蛋白、IL‐6和死亡率均升高,外周血中Ang‐1 mRNA和 Tie2 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重度组患者外周血中Ang‐1 mRNA和Tie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均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RDS患者外周血中Ang‐1和Tie2表达均与PaO2/FiO2呈正相关(均 P<0.05),而与APACHEⅡ、LIS、SOFA、C‐反应蛋白和IL‐6呈负相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O2/FiO2和 APACHEⅡ是AR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而Ang‐1 mRNA和Tie2 mRNA相对表达量则是ARDS患者死亡的保护性因素(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ng‐1 mRNA相对表达量在诊断ARDS患者时的曲线下面积0.874(95% CI:0.809~0.938),灵敏度72.5%,特异度85.9%。结论 Ang‐1在ARDS患者外周血中呈低表达,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减少与 Tie2的结合,而加速ARDS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及增加血管通透性,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 血管生成素-1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胰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作者:霍浩然;脱红芳;彭彦辉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对小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合并胰性脑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Bal b/c小鼠54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NP模型组,Ang-1治疗组,每组又均分为3个亚组,分别在9,18,24 h取材.采用腹腔注射雨蛙素的方法(50μg/kg,1次/h,7次)制备小鼠ANP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式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在制备ANP模型后腹腔给予注射Ang-1(1oo μg/kg).按预定时间点处理各组小鼠,测定血清中淀粉酶,IL-6,TNF-α的含量,进行胰腺组织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同时检测脑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脑组织含水量,脑微血管内白细胞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两组小鼠血清淀粉酶,IL-6,TNF-α,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脑组织MDA含量,含水量,脑组织微血管内白细胞计数,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增高(均P< 0.05);与ANP组比较,治疗组除脑组织MDA含量无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Ang-1对于小鼠急性重症胰腺炎及其介导的脑组织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 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君;徐皓;陈建梅;姚晓东

    目的 构建携带大鼠血管生成素-1 (angiopoietin-1,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其转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活力的影响.方法 RT-PCR法获取大鼠ANG-1基因并亚克隆至穿梭质粒pAdTraek-CMV,经测序无误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在BJ5183中同源重组.重组质粒pAdEasy- 1-ANG-1经鉴定后转染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扩增.体外转染BMSCs,检测转染后BMSCs中ANG-1的表达.MTT法评估常氧及缺氧环境下ANG-1对BMSCs的影响.结果 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y- 1-ANG-1经测序及酶切鉴定正确;BMSCs经转染ANG-1基因后表达ANG-1.MTT法检测提示常氧及缺氧条件下转染前后BMSCs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缺氧组与缺氧下转染组相比,P>0.05;常氧组与常氧下转染组相比,P >0.05).结论 成功构建大鼠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且其转染在体外不影响BMSCs的活性.

  • 转染Ang-1间充质干细胞加强兔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晔;曾炳芳;张长青;王建华;袁霆

    目的研究转染血管生成素-1(angiopoiten-1,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vmal stemcells,BMSCs)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脂质体介导pCDNA3-Ang-1质粒转染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与TCP陶瓷复合,修复兔桡骨15mm长节段性骨缺损.以未转染细胞作对照,进行电镜、组织学及核素扫描等方法检测骨修复情况.结果细胞与TCP材料复合后生长良好.组织学检查见转染细胞组毛细血管生长及新骨形成活跃,核素扫描见实验组局部血供丰富、代谢旺盛.结论Ang-1转染细胞组血供增加和骨修复加速,与细胞因子局部定向释放,加强血管形成及骨代谢有关.Ang-1修饰的BMSCs预构人工骨有助于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 血管生成素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庄越;金文香

    目的 观察血管生成素1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血流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和IL-1、(interleukin-1)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沙土鼠45只,随机分3组(每组n=15只):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group,IR组);血管生成素1组(angiopoietin-1 group,Ang1组);于缺血前(T0)、再灌注2h(T2)、再灌注6 h(T3)、再灌注12 h(T4)、再灌注24 h(Ts)各时间点抽取颈静脉血测S-100β蛋白含量、TNF-a、IL-1的含量的变化;并于各时间段监测颈静脉血样氧饱和度(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O2).结果 ①与S组比较IR组血清TNF-a、IL-1、S-100B蛋白含量显著增高(0.815±0.080μg/L) (P<0.05).Ang1组也较S组升高但幅度低于IR组(P<0.05)(0.58±0.11 μg/L);②Ang1组的SjvO2明显高于IR组相对应时间点(P<0.05)(82%±12%).结论 血管生成素1可能通过减轻脑血管炎症反应过程和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来减轻脑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 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方丽萍;傅阳俊;彭俊;毛诗贤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附属白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为病例组,同期行DSA检查提示颅内外血管无明显异常的患者31例为对照组.由神经专科医师在入院时及第21天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第90天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前后差异以及第90天mRS评分将病例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前后差值>0分,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前后差值≤0分,mRS评分>2分).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2d内、第7天、第14天、第21天晨起空腹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Ang-1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1)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7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32例.3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吸烟、饮酒情况及基础病史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在2d内表达水平达到高,随后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第21天时仍有较高的表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时间点3组患者之间血清Ang-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后良好患者血清Ang-1表达水平高于预后不良患者,提示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良好预后有关.

  • Ang-1/Tie2在大鼠体-肺分流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王伟;梁孟亚;张希;王治平

    [目的]探讨Ang-1及其受体Tie2在体-肺分流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流组20只大鼠行左颈总动脉-左颈外静脉分流手术,对照组16只大鼠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测量右心室收缩压,并对大鼠肺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测量肺微细动脉壁厚度指数.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Ang-1和Tie2的表达.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及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分流组大鼠术后第4周和第8周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组织学分析发现,分流组大鼠肺微细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增生肥大,血管壁厚度指数增加.在分流引起肺动脉高压形成的过程中.Ang-1和Tie2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均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标志细胞凋亡的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却明显下降.[结论]Ang-1和Tie2的表达与肺动脉高压紧密相关.Ang-1/Tie2系统可能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促进体-肺分流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 血管生成素-1、-2及受体Tie-2对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

    作者:陆蓓亦;朱自强;虞斌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l ( Ang-1)、血管生成素-2( Ang-2)及受体Tie-2在胎儿生长受限( FGR)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FGR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测定23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及23例FGR晚期妊娠妇女( FGR组)胎盘组织中Ang-1、Ang-2及受体Tie-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Ang-1、Ang-2及受体Tie-2在两组标本中均有表达。 FGR组胎盘组织中Ang-1 mRNA表达水平为0.60±0.06,低于正常妊娠组的0.64±0.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FGR组胎盘组织中Ang-2、Tie-2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4±0.04、0.54±0.04,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的0.50±0.05、0.7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盘组织中Ang-1与Ang-2、Tie-2的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9、0.729,P<0.01),而且Ang-2与Tie-2 mRNA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960,P<0.01)。结论 Ang-1、Ang-2及受体Tie-2在胎盘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结合Angs/Tie系统的生物学特性,提示Ang-1、Ang-2及其Tie-2受体在胎盘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Ang-1、Ang-2及受体Tie-2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在FGR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 中孕引产中胎盘粘连者胎盘血管生成素1,2的表达

    作者:曾成英;郭遂群;耿蔷;魏清柱;肖小敏

    目的:探讨中孕引产后胎盘粘连与胎盘血管生成素1 (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的关系.方法:孕13~24周来我院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中,入院后按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利凡诺引产及水囊引产的61例分为两组,A组:利凡诺组40例;B组:水囊组2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胎盘中Ang-1和Ang-2的表达情况,比较胎盘Ang-1、Ang-2与胎盘粘连的关系.结果:A组与B组的胎盘粘连发生率分别为50%及47.62%,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中胎盘粘连者Ang-1的表达均高于无粘连者,Ang-2的表达粘连者低于无胎盘粘连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孕引产后胎盘粘连可能与胎盘Ang-1的表达增强、Ang-2的表达减弱有关,可能与Ang-1/Ang-2的比率改变有关.

  • 血管生成素-1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及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麦振华;钟秀明;张媛莉;何惠娟;姚华国;邓烈华;陈韵名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 )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80只BALB/c 小鼠随机分NS组、LPS 组、LPS+Ang-1组、LPS+Ang-1+Ly组和Ang-1组(n=16)。测血浆VE-cadherin、Ang-2水平,肺湿干比,肺通透指数(LPI),检测肺总VE-cadherin、磷酸化VE-cadherin。结果:除Ang-1组外各组血浆Ang-2较NS组均升高(P<0.01),LPS+Ang-1组和LPS+Ang-1+Ly 组血浆Ang-2较LPS组降低(P<0.05),LPS+Ang-1+Ly 组血浆Ang-2较LPS+Ang-1组明显升高(P<0.01)。肺湿干比、LPI、血浆VE-cadherin与肺磷酸化VE-cadherin变化趋势与Ang-2相同。肺总VE-cadherin变化趋势与Ang-2相反。结论:Ang-1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脓毒症小鼠VE-cadherin从而改善肺血管内皮屏障功能。

  • 血管生成素-1和TNF-α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宁巧明;欧阳碧山;张慧君;林慧;王颖

    目的 探讨不同肺动脉压水平下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体外循环前后不同时间血管生成素-1(Ang-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Ang1和TNF-α与CHD伴肺动脉高压(PH)的关系.方法 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CHD伴PH患者45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轻度PH、中度PH、重度PH各15例)麻醉前(T1)、麻醉后转机前(T2)、主动脉阻断30 min(T3)、主动脉开放30 min(T4)、术后1 d(T5)、术后7 d(T6)6个时间点静脉血清中Ang-1和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的Ang-1在T4开始降低,T5达到低点,T4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6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Ang-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NF-α均于T4时间点增加,T5开始降低,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6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1和TNF-α与CHD患者PH的发生可能有关.

  • 巨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VEGF和Ang-1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石学慧;张素兰;曹夏;王凌燕;段霞;刘未艾;张志萍

    目的 观察巨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VEGF和Ang-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巨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健侧针刺(即巨刺法)组、患侧针刺组.各组再分为3d和14 d两个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于再灌注24h后,健侧针刺组针刺人中、百会及电针健侧穴位;患侧针刺组针刺人中、百会及电针患侧穴位.电针选用疏密波,每次持续刺激30 min,每日1次.分别于3d和14d光镜下观察大鼠缺血脑组织结构;采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测定大脑皮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 (Ang-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针刺治疗后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改善,其中健侧针刺组较患侧针刺组改善明显;健侧针刺组、患侧针刺组VEGF及Ang-1的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多(P<0.05);而健侧针刺组的表达较患侧针刺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巨刺能够明显改善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组织VEGF和Ang-1表达有关.

  • 头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Ang-1 mRNA的影响

    作者:杨敏;陈邦国;梁超;张晓明

    目的 观察头针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血管生成素(Ang)-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变化规律并分析脑缺血后Ang-1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又分为缺血再灌注后6、24、48、96 h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Ang-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g-1 mRNA中等量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头皮针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Ang-1mRNA含量增多,其中脑缺血再灌注48 h Ang-1 mRNA含量达高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Ang-1可能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与其他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共同参与缺血半影区的新血管形成,有利于缺血半影区脑组织功能恢复.

  • 超声辐照联合微泡造影剂介导人血管生成素-1基因体外转染293T细胞的研究

    作者:陈茜;郭瑞强;祝成亮;周青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联合微泡造影剂的基因转染系统介导人血管生成素-1(hAng-1)基因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将六孔板中的293T细胞悬液分为4组:A组,超声+质粒组,每孔加入10 μg目的 基因质粒;B组,超声+微泡+质粒组,每孔加入微泡和质粒混合液,终浓度分别为质粒10 μg/孔,微泡200 μl/孔;C组,脂质体+质粒组,每孔加入4 μl脂质体和5 μg质粒;D组,对照组,每孔仅加入10 μg目的 基因质粒.A组和B组均接受超声辐照,照射条件为连续波,声强1.5 W/cm2,作用时间为30 s.转染后48 h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别定性、定量观察基因的转染效率.结果 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成功的细胞胞浆内发出绿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A组、B组、C组、D组的基因转染效率分别为(3.5±0.4)%、(20.8±1.2)%、(18.0±0.9)%和(0.2±0.1)%.结论 超声本身即有促进基因转染的作用,超声辐照联合微泡造影剂后则增强了这种作用,明显增加了基因的转染效率.

  • 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雷霆;缪李丽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血管生成素(Ang-1)-1、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 mg·kg-1)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实验分为3组,即正常(生理盐水1 mL)、模型(生理盐水1mL)和丹参(10 g·kg-1)组.给药12h后处死大鼠,收集肺泡灌洗液、血液、肺组织进行肺湿重/干重(W/D)值、肺系数(LI)、肺通透系数(LPI)等的计算;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测定Ang-1、Ang-2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W/D比值、LI、LPI显著升高(P<0.05),且病理切片都有明显的炎症损伤改变,Ang-1表达明显减弱,Ang-2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组大鼠肺组织W/D、LI、LPI显著降低(P<0.05),Ang-1表达明显增强,Ang-2表达明显减弱.结论: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ng-2、Ang-1的表达调控有关.

  • 康脑液2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VEGF、Ang-1与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作者:梁起保;邹玉安;张晓丽;薛茜;石会娟;李瑞羽

    目的:研究康脑液2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1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康脑液2号高、中、低剂量组.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缺血2 h,于再灌注1、3、7、14、21 d,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VEGF、Ang-1的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再灌注21 d后免疫荧光法标记细胞膜糖蛋白CD105,观察新生血管,计算MVD.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康脑液2号高、中、低剂量组病理变化更显著,VEGF、Ang-1在每个时间点表达显著增高,脑梗死周围区域MVD显著增大.结论:康脑液2号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病理变化,保护梗死区域神经细胞,其机制可能与增加VEGF、Ang-1等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而促进脑坏死周围区域血管新生有关.

131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