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对脑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兰剑明

    本文报道15例脑血吸虫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CT检查并结合患者疫水接触史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男11例,女4例,年龄13-64岁,平均35.6岁,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炎性水肿样改变1例,梗塞样改变2例,不规则结节伴水肿12例.探讨螺旋CT对脑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颅脑血吸虫病误诊1例

    作者:马月玲

    患者,男56岁,已婚,农民,住院号:140414.因腹胀、腹泻,大便带血6个月来本院就诊.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癌和血吸虫虫卵侵润病灶.于1999年7月12日入院,当月15日行结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结肠中分化腺癌,癌肿侵犯结肠全层,肠系膜淋巴结转移(1/5),结肠标本中见血吸虫虫卵18枚.术后4 d患者突发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发生昏迷.

  • 脑血吸虫病1例分析

    作者:潘宝燕;李辉;葛军

    患者女,54岁,头疼2周入院.后追问病史:原有在疫区居住史,肝血吸虫病史.CT平扫示左侧颞叶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呈"枫叶状",有明显占位效应,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略向右侧移位.MRI:T1WI见左侧颞叶大片状低信号阴影,其内杂以斑点片状等高信号,边缘不甚清晰,T2WI呈高信号阴影,占位效应显著,左侧脑室颞角受压,左外侧裂池受压上抬.注射Gd-DTPA增强后见颞叶低信号阴影内散布斑点状高信号影,呈"花簇状"分布,部分融合成片状.拟诊:左颞叶肉芽肿性病变,考虑:脑血吸虫病可能(图1~3).

  • 脑血吸虫病1例

    作者:刘辉;南瑞;耿瑞慧

    患者,男,20岁,武警某部河北籍战士.主因头痛、呕吐3天、抽搐2小时于2000年6月5日入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呕吐,为胃内容物,测体温37.3℃,自服百服宁片(剂量不详)后,症状无好转,头痛渐加重,2小时前出现抽搐,口吐白沫,伴小便失禁.入院查体:体温37.3℃,血压120/75mmHg(1mmHg=0.133kPa),脉搏92次/min,精神差,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颈软,无抵抗,心、肺、腹部查体无阳性体征,生理反射存在,双侧病理反射均未引出.血常规:WBC 11.2×109/L,N 0.74,L 0.36,Hb 120g/L、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片均未见异常,头颅CT示:颅内多发异常信号.入院诊断:1急性扁桃体炎;2脑炎;3继发性癫痫,入院后予以20%甘露醇250ml,12小时静点1次、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250mg静点1次/d,抗炎及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无缓解,渐加重,抽搐次数频繁,时有昏迷,意识不清,遂转入上级医院治疗,行MRI检查示:颅内多发高密度结节阴影,周边水肿,详细追问病史,曾于1998年参加长江抗洪抢险,行直肠粘膜活检可见血吸虫卵,诊断:脑血吸虫病,予以吡喹酮驱虫及对症治疗,患者2周后症状好转出院,随诊患者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 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特征(附26例报告)

    作者:骆翔;唐荣华;姜亚平

    目的 探讨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26例确诊为脑血吸虫病患者影像学表现.结果 脑血吸虫病患者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和局灶体征.血清血吸虫抗体阳性.头部CT平扫病变部位低密度影"指套样"水肿;增强后病灶呈"团块样"强化;MRI平扫病变部位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为"结节样"、"泥沙样"或"斑片样"强化.结论 脑血吸虫病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特异性.

  • 脑血吸虫性肉芽肿的CT诊断

    作者:梅海英;张元宪;付福亮

    目的 探讨脑血吸虫肉芽肿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9例脑血吸虫肉芽肿的CT与临床资料,其中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另5例经实验室检查及毗喹酮试验治疗后临床确诊.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及增强.5例吡喹酮治疗后15~30 d后复查CT.结果 9例共11个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聚集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节,大小1.0~4.0 cm.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周围有较宽的低密度带,且有占位效应.5例吡喹酮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结论 脑血吸虫性肉芽肿有较典型的CT表现,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试验性治疗可确诊.

  • 脑血吸虫病的MR诊断

    作者:蒋忠铭

    脑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卵在脑组织中的异位性损害,临床症状常见颅内压增高和局限性癫痫,病因治疗效果良好,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本文对5例经MR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的脑血吸虫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貌似脑瘤的脑型血吸虫病15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琳;杨期东;李文政;唐震宇;夏健

    目的 探讨脑瘤型脑血吸虫病的临床及MRI的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5例脑瘤型脑血吸虫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为慢性脑型血吸虫病肉芽肿型,表现为脑瘤型.脑瘤型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论 脑瘤型脑血吸虫病的MRI易误诊为肿瘤,应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

  • 脑血吸虫与脑肺吸虫病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李传明;王健;陈康;白玲;谢兵

    目的:探讨总结脑血吸虫病与脑肺吸虫病MRI影像特点,更好的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0例脑血吸虫及9例脑肺吸虫的MRI影像特点,总结分析其影像征象及价值.结果:脑血吸虫和肺吸虫病临床表现类似,均以颅内压增高和癫痫为主要变现.MRI扫描脑血吸虫病呈多发结节信号,周围大片水肿,增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肺吸虫呈斑片样及囊样信号,周围大片水肿,增强扫描环状及斑絮样强化.结论:脑血吸虫与脑肺吸虫病临床表现类似,但MRI有特定的影像特点,可以用来进行诊断.

  • 脑血吸虫病误诊为脑肿瘤一例

    作者:张毅;陈光辉;杨志惠

    息者男性,20岁,农民.3月前出现不明原因左颡部呈针刺样、间断性疼痛,每次约3~5 min,无恶心呕吐及抽搐,白天或站立时疼痛加重.本次因突然昏厥后入院,昏厥时意识丧失约15 min,伴呕吐、抽搐.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一),神经系统检查未见病理性体征.

  • 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意义

    作者:骆翔;喻志源;唐荣华;姜亚平

    目的 探讨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意义.方法 对26例脑血吸虫病患者的免疫学检查结果、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脑血吸虫病患者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和局灶体征,血清血吸虫抗体阳性,头部CT平扫病变部位低密度影,呈"指套样"水肿;增强后病灶呈"团块样"强化;MRI平扫病变部位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为"结节样"、"泥沙样"或"斑片样"强化.结论 结合临床、免疫学检查及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确诊脑血吸虫病.

  • 吡喹酮小剂量双疗程治疗脑血吸虫病5例

    作者:汪少荣;吴雄飞;张江明;周珍文;王德刚

    脑血吸虫病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直接威胁生命.其发生率占血吸虫病的1.74%~4.29%[1].目前对脑血吸虫病的治疗,大多应用吡喹酮,但对吡喹酮的用量、给药方法、间隔时间无统一的方案,本院从2002年7月起用吡喹酮小剂量双疗程治疗5例脑血吸虫病,经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脑血吸虫病所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作者:敖国振;黄彩兰

    脑血吸虫病约占血吸虫病的1.74%~4.29%,可出现精神障碍,现报告1例如下.

  • 兔脑血吸虫病脑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37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林雪群;万丽丹;薛国勇;祝高春;杨刚

    目的 通过观察兔脑血吸虫病脑血管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蛋白的mRNA转录水平,探讨其在脑血吸虫病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兔脑血吸虫病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技术测定兔脑血吸虫病脑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Cx) 37 mRNA 的表达.结果 兔脑血吸虫病脑基底动脉血管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 37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兔脑基底动脉的表达.结论 兔脑血吸虫病脑基底动脉缝隙连接蛋白Cx 37 mRNA的表达增高,提示缝隙连接蛋白在血吸虫虫卵抗原及其分泌物浸润脑动脉,诱发脑血吸虫病的病理发生机制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 脑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与治疗

    作者:邹安琪;周东伟;江志群;况建国;徐庚生

    脑血吸虫病是血吸虫侵犯到脑部血管,造成脑组织一系列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血吸虫病的诊断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容易与脑部其它疾患混淆,如脑胶质瘤、脑转移瘤等。其诊断往往是等到术后病理检查时才得以确定。笔者从1990年起,对本科收治的12例脑血吸虫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 水通道蛋白-4对血吸虫病性脑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作者:肖亮;杨镇;李岽健;张爱龙;牛丽文;王超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 (AQP-4)对脑血吸虫病脑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尾蚴腹贴法复制兔血吸虫病模型.45天后杀虫并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对照组(n均=14).采用颈内动脉虫卵注射法复制脑血吸虫病模型.术后7天取脑组织.光镜、电镜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观察AQP-4在脑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AQP-4主要表达在脉络丛、室管膜、软脑膜及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手术组AQP-4的表达量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的形态学改变为持续的脑组织血管源性水肿.结论:脑血吸虫病脑水肿中,AQP-4表达升高;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可能起潜在的保护作用.

  • 脑血吸虫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作者:胡跃强;丁玲;肖波;谷文萍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临床及CT、MRI特点.方法对收治的11例脑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CT、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为慢性脑血吸虫病,其中癫痫型5例,脑瘤型5例,脑卒中型1例,5例脑瘤型曾误诊为"胶质瘤";脑血吸虫病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论脑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应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

  • 慢性小脑血吸虫病2例报告

    作者:钟林

    1 病例例1, 男性, 38岁, 农民, 来自血吸虫疫区, 既往有“血吸虫病”史.因头痛、头昏12天, 伴呕吐1天入院.患者于1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颞部痛, 后发展至后枕部, 同时感头昏、乏力, 无抽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咳嗽、发热及盗汗等.在当地个体诊所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无效, 且头痛、头昏加重, 入院前1天出现呕吐及走路不稳, 门诊以“头痛原因待查”收入院.查体: T36.1℃, BP17/11 kPa, 神清, 双瞳孔正常, 对光反射存在, 无脑膜刺激征, 颅神经(-), 双侧视乳头无水肿, 四肢肌力、感觉及腱反射均正常, 右侧指鼻试验(+), 病理反射未引出, 余(-).

  • 小脑血吸虫病CT误诊一例

    作者:彭文明;陈波;刘金文

    患者,男,28岁.间断性头晕、头痛、乏力1年.近4个月来,头痛加剧,伴呕吐、双下肢无力行走.

  • 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特征(附8例报告)

    作者:张敏;汪顺如;陆志前;刘志远;姚文轩;诸晓艳

    目的 探讨脑血吸虫病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结果 3例单发;5例多发,分布于额顶颞叶皮层和皮层下区,其中2例同时发生于小脑,1例病灶同时发生于基底节区.T1WI虫卵肉芽肿病灶为斑点状或结节状等、略低信号,同周围低信号水肿分界欠清,T2WI为等、稍高信号,与水肿一起形成佛手或手握球征,1例伴发血肿,1例伴发梗塞;增强扫描呈斑片、结节样强化,病灶多中心分布、簇状堆积,延时扫描部分结节灶融合,其中4例病变区见到条状强化,2例见到环形强化,4例病灶邻近脑膜示条状、脑回样强化.灶周水肿重而占位效应相对轻.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消失,水肿消退.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脑血吸虫病的特征.MRI增强扫描对脑血吸虫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同时MRI检查也是随访及观察疗效的重要方法.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