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TP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稚明;何青;屈婉莹;于雪;韩丽君;于治国;李伟;曾学寨;朱明;赵洪山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ATP-MPI)诊断冠心病(CAD)的临床价值.方法 ATP-MPI 278例,其中5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与运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T-MPI,73例,均行CAG)对照.结果①不良反应:有11种不适症状(发生率1.4%~24.5%);Ⅰ~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各10例和2例.所有患者均未中途停药,仅作对症处理.②ATP-MPI诊断CAD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1%和82.4%,探查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0%和94.7%.③对非心肌梗死患者,ATP-MPI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ST-MPI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TP-MPI诊断CAD的准确性较高,诊断价值与ST-MPI相同;安全性好,尤其适合无法运动和高血压患者.

  • ATP负荷表模式采集首次通过心功能测定和心肌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品玉;陈兵;董惟誉;施修明;梁爱武

    目的探讨在ATP负荷下联合应用表模式采集首次通过心功能测定与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对照组36例和冠心病组97例,在ATP负荷下,以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为示踪剂,先用表模式采集首次通过法测定心功能,90 min后进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并将其中52例与静息显像进行比较.结果 ATP负荷后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静息状态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与准确性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但特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肌梗死组都有不同程度心功能减低与心室扩张,甚至出现心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应用电影显示有52.38%的患者梗死节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室壁运动.结论该方法能同时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心脏舒缩功能、心肺血流动力学及判断心室重构、室壁瘤形成与心肌活力,提高了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ATP负荷201Tl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牛建英;王建民;张宝牛;王友桂

    目的评价ATP负荷201Tl心肌断层显像用于冠心病患者诊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静脉注入ATP 0.14 mg*kg-1*min-1共3 min,之后注射201Tl 148 MBq,10 min和3~4 h后分别作心肌断层显像。结果 ATP负荷201Tl心肌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8%,特异性为90%。ATP注入后引起的副作用轻微而短暂。结论 ATP负荷201Tl心肌断层显像用于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

  • ATP介入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Meta分析

    作者:刘征;于卫国;陈金良;任永梅;李安均;李小柱

    目的 系统评价ATP介入核素MPI(ATP-MPI)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计算机辅以人工检索PubMed、EMbase、CBMdisc、维普、知网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4年公开发表的关于ATP-MPI诊断冠心病的文献.由2位独立的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研究11个,患者968例.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9篇文献共933例患者,ATP-MPI诊断冠心病的Se、Sp、LR+、LR-及95% CI分别为0.89(0.82~0.94)、0.84(0.74~0.91)、6.00(3.25~9.91)、0.13(0.07~0.22),诊断比值比(DOR)为45.04;综合ROC(SROC)曲线AUC为0.94.以冠状动脉为研究对象,纳入6篇文献共1 079支冠状动脉,ATP-MPI探查冠状动脉狭窄的Se、Sp、LR+、LR-及95% CI分别为0.83(0.71~0.91)、0.92(0.86~0.95)、10.00(5.58 ~ 16.99)、0.18(0.09~0.34),DOR为53.24,SROC AUC为0.94.结论 ATP-MPI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ATP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作者:方志成;商丽华;张绪国;张群林;潘庆敏

    目的观察ATP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方法 243例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经股静脉途径弹丸式推注ATP.结果 6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9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因房室结阻断而终止,有效率86.1%.6例长RP心动过速及15例宽QRS心动过速患者经静脉推注ATP 或在心室起搏配合下明确诊断.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静脉推注ATP诱发房早,消融成功.105 例患者发生窦性停搏,75例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分别占43%、31%.结论 ATP 有助于明确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指导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斯钙素蛋白1下调钙离子及缺氧诱导因子1α水平调控肾癌细胞抗缺氧增殖平衡

    作者:朱致晖;谷江;张永春;杨清滔;杨永安;王楠;祝庆亮

    目的:研究缺氧条件下斯钙素蛋白1(STC-1)下调钙离子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后对肾癌细胞增殖平衡的影响.方法:构建正常及缺氧两种条件肾癌细胞(GRC-1)模型,分别用0.1、0.5、1.0 nmol/L的STC-1溶液干预48h,并设空白对照(只加生理盐水).MTT法检测肾癌细胞生长情况,逆转录PCR和ELISA方法检测细胞内STC-1、HIF-1α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分光光度计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缺氧可使肾癌细胞内HIF-1α、ST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和钙离子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外源性STC-1可逆转上述改变(均P<0.05),并存在量效关系;缺氧明显抑制肾癌细胞的生长和ATP的生成(均P<0.05),而外源性STC-1亦可逆转上述改变(均P <0.05),随着外源性STC-1浓度的增高,ATP生成逐渐增加,但STC-1对两种条件下肾癌细胞模型的增殖促进作用却减少.结论:外源性STC-1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提高ATP产量来促进肾癌细胞的抗缺氧增殖,但对HIF-1α的进行性抑制又阻碍了肾癌细胞的增殖,该作用可能参与了肾癌抗缺氧增殖的机制.

  • 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

    作者:汪河滨;李洋;刘馨刚;周峻;王青青;汤谷平

    目的:采用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纳米胶束制备高效、低毒的药物和基因输送体系.方法:利用小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作为交联剂制备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纳米胶束,采用动态光散射法、芘荧光探针法分别测定聚合物的粒径、表面电动电位及临界胶束浓度,考察聚合物携带基因和药物的能力,并在细胞水平上探讨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的细胞毒性、转染效率以及对细胞内ATP和P-糖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纳米胶束,其粒径120~180 nm,表面电位+6~ +9 mV,具有良好的携载基因、药物的能力.细胞生物学研究表明,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毒性较小,其中P123-PEI600基因转染效率高,并且能降低细胞内ATP和P糖蛋白水平.结论:普朗尼克—聚乙烯亚胺是一种良好的药物和基因输送体系,P123-PEI600是理想的可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载体.

  • 细胞外ATP和腺苷及其受体与细胞凋亡

    作者:王明霞;任雷鸣;王红芳

    细胞外ATP(ATPo)和腺苷是细胞内外重要的信号分子,对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多种组织细胞具有细胞毒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腺苷及其受体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主要涉及腺苷酸环化酶(AC)、cAMP、Ca2+等.ATP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与多个嘌呤受体有关,包括:P2X1、P2X2、P2X7、P2Y1、P2Y2等,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FasL/FasR死亡受体、T细胞受体(TCR)、bcl-2和bax的基因调控等.

  • PKA参与ATP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钙通道的抑制

    作者:解敏;刘悦雁;雷洁;王元银;王烈成

    目的 探讨ATP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钙通道(VGCC)的抑制效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在急性分离的大鼠DRG神经元上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ATP诱导的电流以及VGCC电流;应用钙离子成像技术检测胞内Ca2+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 ATP能够可逆性地抑制DRG神经元的VGCC电流和VGCC介导的[Ca2+]i升高.用PKA抑制剂H-89预处理DRG神经元,ATP对VGCC电流及其介导的[Ca2+]i升高的抑制被反转;而用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Bis)预处理DRG神经元,ATP对VGCC介导的[Ca2+]i升高的抑制效应则无影响.结论 在大鼠DRG神经元中,PKA参与了ATP对该神经元VGCC的抑制.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Ca2+]i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作者:苗丽娜;王萃武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Ca2+]i,多巴胺β羟化酶及ATP含量变化并分析其结果. 方法测定35例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Ca2+]i、ATP、血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血糖及血浆胰岛素含量,并以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 结果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Ca2+]i、ATP、多巴胺β羟化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但血糖与胰岛素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增强伴随ATP与[Ca2+]i升高.

  • P2X7受体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谭超;韩莉

    P2X7受体是腺甘三磷酸(ATP)门控的离子通道,对二价阳离子有较强的选择性,属于嘌呤能P2受体家族.P2X7受体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因子的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近几年研究发现P2X7受体通过增加氧化、磷酸化及细胞内ATP的储备,介导细胞的存活与生长.在乳腺癌中P2X7受体表达异常,活化的P2X7受体激活位于细胞质内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后者受到刺激后磷酸化进入核内,引起细胞内一系列蛋白激酶的活化,进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 腺苷三磷酸肿瘤药敏试验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聂春莲;高国兰

    由于肿瘤存在异质性及耐药性,选择敏感药物实施个体化治疗可望改善妇科肿瘤患者的预后.体外化疗药物敏感试验是目前肿瘤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腺苷三磷酸肿瘤药物敏感试验(ATP-TCA)是目前可评价率较高、检测结果与临床相关性较好的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现综述其在妇科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 三磷酸腺苷诱导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毕爱玲;高建新;刘克敬;周玉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三磷酸腺苷(ATP)溶液(0.1、10、100 mmol/L)对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倒置显微镜和活细胞计数观察神经细胞死亡性质和细胞存活量;采用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cleaved 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了解各实验组NSE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凋亡特异蛋白caspase-3活化情况.结果:10 mmol/L及100 mmol/L ATP溶液作用细胞4 h,存活细胞数与NSE阳性神经元数量呈浓度依赖性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 mmol/L ATP作用细胞4 h,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ATP对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的细胞毒性作用,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活化机制参与该过程.

  • 三磷酸腺苷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中价值的探讨

    作者:张晓明;邵建华;王建春;任宏生;刘同宝;朱兴雷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诊断方法的可行性及试验所用ATP的合适剂量.方法:将观察者分为两组:Ⅰ组(病窦组)21例;Ⅱ组(对照组,窦房结功能正常)22例.通过心电连续监测,观察所有研究对象静脉注射不同剂量ATP后窦性周期(SC)的改变情况.结果:应用ATP 0.1 mg/kg后,两组观察者先出现SC轻度延长及继发的SC缩短,延长的窦性周期(SCmax-BSC)及短窦性周期(SCmin)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ATP 0.2mg/kg后,两组观察者先出现SC延长继而出现SC缩短,Ⅰ组的SC延长较Ⅱ组显著,两组的长窦性周期(SC-max)及SCmax-BS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SC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周围静脉快速注射ATP可用于病窦的诊断,用量在0.2mg/kg时具有诊断价值.

  • ATP对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及构象的影响

    作者:易姝;李平华;黄远帅

    目的 探讨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柠檬酸合酶(CS)、盐酸胍和不同浓度的α-晶状体蛋白及3 mmol/L的ATP温育,分光光度计测定CS的活性.α-晶状体蛋白与ATP温育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其荧光发射光谱. 结果α-晶状体蛋白不能使变性的CS复性,但能抑制盐酸胍诱导的CS凝聚,保护CS的失活且呈浓度依赖性.ATP可使这些作用增强.ATP浓度增高可导致α-晶状体蛋白色氨酸荧光强度降低. 结论 ATP可增强α-晶状体蛋白的分子伴侣功能且能改变α-晶状体蛋白的分子构象.

  • ImmuKnow免疫细胞功能测定在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受者中的应用

    作者:郑卫萍;李代红;刘懿禾;郑虹;邓永林;潘澄;沈中阳

    目的 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检测法(ImmuKnow法)免疫细胞功能测定在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受者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接受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稳定,但术后6个月以后肾功能持续异常的成人受者20例.定期监测其ImmuKnow ATP值,结合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结果指导受者免疫抑制剂应用.观察经上述治疗后受者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20例肝移植后随访15~54个月,接受ImmuKnow检测61次,ATP值为33~943 μg/L,中位数为282 μg/L,四分位距为267 μg/L.移植前患者血肌酐中位数为151.8μmol/L,四分位距为44.9 μtmol/L;随访期末受者血肌酐为中位数为114.9 μmol/L,四分位距为35.3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eGFR)由0.746ml/s(中位数,四分位距为0.025 ml/s)提高到1.005 ml/s(中位数,四分位距为0.454ml/s).ImmuKnow ATP值与受者白细胞计数呈线性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429,P=0.001),而与患者年龄、术前原发病、术后时间、血他克莫司浓度谷值、淋巴细胞计数、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值等均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 ImmuKnow免疫细胞功能测定可用于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受者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的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肾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作者:项和立;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

    目的 探讨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检测在肾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 以187例首次肾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30、60、90和180d,发生CMV肺炎时,以及治疗4周后采集受者外周血,应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检测时间点及术后有无并发CMV肺炎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Spearman秩和检测对ATP含量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87例受者中发生CMV肺炎17例,发生率为9.1 %(17/187),发生时间为术后(2.8±1.2)个月.术后所有时间点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ATP含量在术后90d时达低点,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CMV肺炎者术前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为(376±182) μmol/L,术后30和90 d分别为(283±146) μmol/L和(196±112) μmol/L,发生CMV肺炎时和治疗4周后分别为(145士102)μmol/L和(236±117) μmol/l,发生CMV肺炎时ATP含量与其他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降低与CMV肺炎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5106,P<0.01).结论 肾移植后测定受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可反映受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判断CMV肺炎的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并可指导CMV肺炎的治疗.

  • 细胞免疫能量测定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王庆华;原欣翔;王瑾;陈锦华;吴琳;周浩;谭建明

    目的 探讨适用于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新方法.防止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感染,提高人/肾生存质量和存活率.方法 应用ImmuKnow~(TM)-Cylex检测技术测定肾移植受者细胞免疫能量(三磷酸腺苷,ATP).收集62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前组)、术后稳定期(术后稳定组)、发生感染(术后感染组)和排斥反应(排斥反应组)等不同时期的肝素钠抗凝样本共150份.通过测量CD4+T淋巴细胞受刺激后释放的ATP浓度来判定细胞免疫力.并用秩和检验和两两比较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各组肾移植受者CD4+T淋巴细胞ATP浓度分别为:术前组(281.33±146.46)/μg/L、术后稳定组(310.19±147.12)/μg/L、术后感染组(142.41±118.26)μg/L、排斥反应组(332.77±154.44)μg/L;术后感染组ATP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muKnow~(TM)-Cylex细胞免疫能量测定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易操作等优点,适合于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临床监测,特别是对术后感染有很好的预警作用,对指导感染后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CD4+T淋巴细胞的ATP测定在肝移植后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张建军;薛峰;陈小松;韩龙志;周韬;王鑫;奚志峰;夏强

    目的 探讨CD4+T淋巴细胞的ATP测定在诊断肝移植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肝移植术后患者68例和正常志愿者38名为研究对象.正常志愿者各采集1份全血样本,肝移植患者采集1份或多份全血样本,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样本中CD4+T淋巴细胞的ATP值.根据样本采集时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将肝移植受者的98份全血样本分为非感染组(n=52)和感染组(n=46).结果 正常志愿者、非感染组和感染组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ATP值分别为(292±83)μg/L、(309±126)μg/L和(166±100)μg/L,感染组的ATP值明显低于正常志愿者和非感染组(P<0.05,P<0.05).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ATP值降低(<166μg/L)时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OR=11,95%可信区间为3.9~32.2,P<0.01),二者间存在相关性(RR=0.5021,P<0.01).ATP值降低对诊断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6.5%和73.8%.结论 测定CD4+T淋巴细胞的ATP含量,可辅助诊断肝移植后的感染,ATP值的降低与感染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

  • 肾移植受者CD4+细胞内三磷酸腺苷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吕忠;莫乃新;戎亚雄;吴斌;高春芳;朱有华

    目的 探讨CD4+细胞内ATP浓度测定在评价肾移植早期受者细胞免疫功能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植物血凝素刺激、单克隆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分离CD4+细胞,以Celltiter GloTM荧光试剂标记,测定52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3、7、14与30 d以及发生感染时CD4+细胞内ATP浓度,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绝对值计数(CD4+ALC).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前CD4+细胞内ATP浓度为(404±190)ng/ml,明显低于正常成人的(516±257)ng/ml(P<0.05),术后1周左右降至低,采用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者尤其明显,2周左右开始回升,4周时仍低于术前水平(P<0.01),抗体诱导者回升相对较慢.肾移植受者术前CD4+-ALC为(499±240)个/μl,明显低于正常成人的(735±370)个/μl(P<0.05);术后CD4+-ALC的变化与ATP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仿,但二者的相关系数<0.1.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者,其CD4+细胞内ATP浓度下降,病情加重时下降更加明显,感染控制后有所回升,CD4+细胞/CD8+细胞比值有类似变化.ATP浓度与血药浓度无直接相关性(r2<0.1).结论 CD4+细胞内ATP浓度可反映机体的整体细胞免疫状态,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165 条记录 6/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