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青光眼治疗方法对角膜内皮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伏小甜;于永斌

    正常的角膜内皮层是维持角膜透明的关键.正常情况下,角膜内皮细胞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丢失,但这并不影响角膜内皮的功能;然而,许多因素可加速角膜内皮的损伤,进而影响角膜功能.青光眼对角膜内皮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疾病的本身,也体现在其治疗方法上.本文就对近年来不同青光眼治疗方法对角膜内皮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 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研究现状

    作者:叶向彧;盛耀华

    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对角膜表面形态和屈光影响小,视力恢复好,主要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内皮失代偿,如: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大泡性角膜病变、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或穿透性角膜移植失败.本文就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技术改进和临床结果 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水通道蛋白1与角膜内皮

    作者:彭洁;张虹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膜上的一组与水通透有关的转运蛋白,参与许多生理过程,维持机体的正常状态.第一个水通道蛋白AQP1的cDNA序列是在1991年完成鉴定的,它存在于包括眼在内的多种组织和细胞中.角膜内皮细胞上也发现有AQP1的表达,随着对AQP1结构及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入,发现其跨膜水转运功能及其他的可能功能对角膜病变的阐明与角膜透明的维持至关重要.

  • 短期配戴隐形眼镜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作者:唐萍;谢培英

    配戴隐形眼镜(CL)对角膜内皮会产生影响,已受到国内外眼科医师的关注[1~6].我中心就曾报道过配戴CL后角膜内皮的短暂改变以及长期配戴CL角膜内皮的变化[4].而国外也有相同的报道[5~6].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出短期配戴CL后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我中心随机抽取一部分病例实行定期内皮检查,与戴镜前比较,观察了戴镜20min、1、3mo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 猫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作者:邵春益;傅瑶;陆雯娟;范先群

    目的 探讨分离和培养猫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为研究干细胞治疗人角膜内皮失代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猫骨髓中分离出单核细胞,接种到纤维蛋白(Fn)铺层的培养皿中.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Fn铺层及不同培养液DMEM和EGM-2对细胞生长的影响.EPC与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荆豆凝集素(UEA-1)孵育,免疫荧光检测CD133和CD34.结果 EPC呈铺路石样生长.提高Fn质量浓度并不提高细胞贴壁数.细胞呈长梭形.50%以上的EPC能摄取DiI-ac-LDL,并结合UEA-1.第10d EPC的CD133和CD34表达率为90%,第14d时分别下降到80%和70%.结论 从猫骨髓中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内皮祖细胞,形态上与猫角膜内皮细胞相似,有望作为种子细胞用于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

  • 自体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层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哲文;胡竹林;徐岩泽;易伟斌;张荭;蒋云海;张虹

    目的 探讨自体血管内皮细胞(VECs)移植替代角膜内皮层的可行性.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A组,家兔VECs培养移植于去后弹力层的白体角膜植片内表面;B组,角膜植片去后弹力层后移植回原植床;C组,角膜植片取下后移植回原植床;D组,家兔不做处理.术后观察VECs生长状况及角膜植片透明度,A型超声测其厚度.结果 A组角膜植片混浊,1周内明显,后混浊减轻,2周可见前房.细胞生长良好,部分细胞形状不规则.B组角膜植片混浊且不改善.C、D两组角膜无混浊.结论 VECs可替代自体角膜内皮层的屏障功能,维持角膜的透明状态.

  •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报告基因在角膜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周炼红;邢怡桥;叶美红;汪道文

    目的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能否介导报告基因(Lacz)转移至大鼠的角膜内皮细胞;以及眼内炎症反应能否增强报告基因在大鼠角膜内皮细胞的表达.方法20只SD大鼠前房注射rAAV-Lacz(109Pfu),28 d后,随机抽取10只SD大鼠为实验组,玻璃体腔注射脂多糖溶液(LPS)诱发眼内炎症;对照组(10只)玻璃体腔注射PBS溶液.2 d后,分别取两组大鼠的角膜行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组织化学染色,评价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X-gal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经前房注射,报告基因可以在角膜内皮细胞表达,对照组表达效率为5.12%±0.03%;玻璃体腔注射LPS溶液2 d后,眼内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此时报告基因在角膜内皮细胞的表达效率为46.03%±2.12%,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AAV载体能有效携载目的基因至角膜内皮细胞,炎症可增强rAAV载体介导的报告基因在角膜内皮的表达.

  • 聚四氢呋喃聚乳酸共聚物C4对眼组织毒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斌;曾水清;严樱;吴颖楠;卓仁禧

    目的研究聚四氢呋喃聚乳酸共聚物(C4)对眼组织的毒性.方法将聚四氢呋喃聚乳酸共聚物分别置入兔眼玻璃体腔和前房内,定期进行临床观察和视网膜电图检查,6个月后摘除眼球行病理观察.结果聚四氢呋喃聚乳酸共聚物在兔眼玻璃体腔内(168.3±12.6)d完全降解,在前房内(136.5±9.6)d完全降解,视网膜电图正常,眼组织病理观察无异常,兔眼压于手术后第3 d及第120 d左右两次出现升高.聚合物直接接触角膜内皮1.5个月后内皮细胞消失.结论聚四氢呋喃聚乳酸共聚物对视网膜、晶状体无明显毒性,但不能直接接触角膜内皮.

  • 角膜塑形镜配戴矫治高度近视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作者:吕天斌;王丽娅;覃建;马慧;石梦海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按要求复查12个月且资料完整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择同期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并按要求随访12个月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59例118眼临床资料作为对照.所有患者等效屈光度(SE)为-6.00 ~9.00 D,2个组间患者和患眼基线特征均匹配.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按照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CFDA)的规定将角膜塑形镜大矫正幅度设定为6.00D,首次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残余的近视度数则通过白天配戴框架眼镜、夜戴角膜塑形镜的方法进一步矫正,框架眼镜组患者仅配戴框架眼镜.分别于戴镜后1周及1、3、6和12个月复查矫正眼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等,于戴镜后6个月、12个月行眼轴长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结果 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随着时间延长SE逐渐下降,UCVA逐渐增加,而框架眼镜组患者矫正后随着时间延长SE和UCVA均无明显变化.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1周UCVA明显提高,SE明显下降,戴镜后1、3、6和12个月患者UCVA明显高于戴镜后1周,SE明显低于戴镜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框架眼镜组患者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后12个月SE较戴镜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后各时间点SE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戴镜后12个月,框架眼镜组眼轴增长度为(0.29±0.14)mm,明显长于角膜塑形镜组的(0.08±0.12) mm;框架眼镜组SE增长(0.69±0.27)D,明显高于角膜塑形镜组的(0.19±0.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4、5.691,均P<0.01).2个组间患者戴镜后6个月及12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率及变异系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F分组=0.090,P=0.769;F时间=0.133,P=0.563.六角形细胞百分率:F分组=0.071,P=0.836;F时同=1.091,P=0.203.变异系数:F分组=0.107,P=0.734;F时间=1.948,P=0.156).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戴镜期间角膜点染率为31.67%,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910,P=0.001). 结论 与配戴框架眼镜相比,配戴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更好地改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UCVA和控制眼轴的增长,但更易发生角膜浅层组织的损伤.

  • 双线性控制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晖;李一壮

    目的 探讨利用超声乳化仪的双线性控制系统结合爆破能量释放模式实施微切口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效果.方法 将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及微切口手术组,分别实行3.0 mm切口常规超声乳化及1.4 mm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记录2组患者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和时间、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散光.结果 微切口组术中实际使用超声能量及超声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微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手术源性散光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常规组术后角膜水肿多于微切口组.结论 利用双线性控制结合爆破模式进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可减少超声能量和时间,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减轻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减少手术源性散光.

  • 硅油填充术后的角膜内皮改变

    作者:翁燕;姚克;姜节凯

    目的评价硅油对有晶状体及无晶状体眼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对45例(45眼)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其中有晶状体组(22眼)及无晶状体组(23眼),比较其术前,术后1、3、6、9个月的改变.了解前房硅油对角膜内皮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及角膜厚度的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同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在术后1个月、6个月呈现显著差异(P=0.002,P=0.034).硅油接触角膜内皮时,呈现"亮度颠倒"现象.末次随访时(术后9个月)的内皮细胞密度与无前房硅油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0).结论无论晶状体是否存在,玻璃体腔内的硅油对角膜内皮无明显的损害.而当硅油进入前房则将对角膜内皮造成严重的损害.

  • 角膜内皮功能紊乱的易患因素

    作者:王霜宁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临床医师评估角膜内皮功能常用的项目,但角膜内皮功能紊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近年来对各种眼部原发疾病、角膜移植术后等所致角膜内皮功能紊乱的临床数据有了更翔实的更新.眼部原发病中,各种类型的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角膜的损伤程度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开角型青光眼严重,青光眼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内皮的影响也各有特点.葡萄膜炎患者角膜内皮损伤的严重程度与炎症复发频数、炎症反应程度及病程密切相关.剥脱综合征患者前房含氧量低、细胞外纤维物质在眼前段的堆积、细胞发生纤维化改变等因素均可降低角膜内皮的功能,导致剥脱综合征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对损伤的耐受性差.对于角膜移植术后的患者,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手术方式、原发病、继发性晚期角膜内皮衰竭是角膜移植术后患者角膜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储备能力下降的常见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细胞膜Na+/K+-ATP酶泵的功能降低、大量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生成、代谢应激作用增强等因素均可降低角膜内皮创伤修复及愈合能力.本文就角膜内皮功能紊乱的易患因素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理解及重视该因素在内眼手术前的评估.

  • 角膜内皮基因转移

    作者:胡维琨;张虹

    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是基因转移.角膜内皮基因转移是角膜内皮基因治疗的基础,其主要方法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介导法,他们各有其优缺点.对角膜内皮基因转移技术和载体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载体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 氯丙嗪性白内障一例

    作者:孙丽颖;于建国

    患者,女,57岁,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2年就诊.既往有精神病史10年,口服氯丙嗪375mg/d,总量约1368 g.患者全身情况良好.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3,眼压正常,眼睑呈灰蓝色(图1),角膜内皮可见棕色及灰白色颗粒沉着(以中央居多),前房深度正常,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前囊可见棕黄色颗粒附着,前囊下皮质呈棕黄色多角形混浊,宽度为3~4mm,中央区较厚,可达晶状体1/4厚度(图2).眼底视网膜色素轻度紊乱,眼球运动正常.诊断:双眼药物性白内障.嘱其停用氯丙嗪,改用其他安定药物.于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植入+22.0D人工晶状体.术后1周右眼视力0.6+,眼部情况稳定.

  • 眼球摘除术后交感性眼炎一例

    作者:高新宇;齐琳鑫;张萍;张明红;于永斌

    患者,男,74岁,因左眼球穿通伤缝合术后8年,疼痛、流泪3个月就诊.入院时检查:右眼视力4.8,左眼无光感;右眼晶状体轻度混浊,余未见异常.左眼球结膜睫状充血,角膜混浊、水肿,角膜内皮色素样KP,前房暗红色积血约5mm,虹膜可见新生血管,瞳孔不规则形,直径约2mm,后粘连,晶状体混浊,眼底窥不见.B型超声提示左眼球萎缩,右眼眼压16mmHg,左眼2mmHg(1mmHg=0.133kPa).行左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术后第6天患者诉右眼视物不清,右眼视力4.4,球结膜睫状充血,角膜略水肿,角膜内皮见多数细小棕色KP,前房闪辉(+),瞳孔直接、间接光反应均微弱,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尘埃样混浊,视盘充血明显,水肿,边界不清,视网膜静脉扩张,后极部及视盘周围见多个片状白色渗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中心凹反射不清.右眼眼压25mmHg.

  • 萎缩眼球巨大结膜植入性囊肿一例

    作者:吉红云;许龙华

    患者,女,24岁,因右眼外伤后失明近20年入院.患者4岁时右眼被公鸡啄伤,继而失明,眼球外斜并萎缩变小,为改善外观到我院就诊.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2(-2.70DS→1.2);眼压:右眼Tn-1,左眼13mmHg(1mmHg=0.133kPa);右眼外斜约30°,转动受限.眼睑闭合可,眼眶饱满.球结膜泡状隆起范围>3/4周,仅颞下方隆起不明显,无充血,结膜表面无色素,角膜直径<9mm,混浊变性,前房几乎消失,虹膜明显膨隆贴附于角膜内皮,瞳孔不见,余眼内结构均不可见.

  • 角膜内皮移植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落一例

    作者:余洪华

    患者女性,73岁,左眼因老年性白内障于2007年6月4日入我院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按常规进行:2%利多卡因球后注射2 mL及倍诺喜滴眼液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于上方角膜缘作一平行虹膜面长约2 mm,宽约1.8 mm的角膜隧道切口,3点位角膜缘内做一宽约0.5 mm的辅助侧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后用截囊针行直径6 mm连续环形撕囊.

  • 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术后黄斑改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余涵;刘海凤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主要并发症为虹膜损伤、后囊破裂及术后角膜内皮混浊,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白内障手术可引起或加重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MD),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对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随访4年,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术后黄斑病变的关系.

  • 对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分类的修改建议

    作者:李宏科

    抗青光眼术后出现浅前房者临床较多见.目前,关于浅前房的临床分类有Spaeth分类法[1]和我国文献报道的浅前房分级[2].前者将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分为3度:浅Ⅰ度为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为除瞳孔区外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对角膜内皮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文玲

    目的:研究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安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348例(380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采用Nd:YAG激光仪对患者行后囊膜激光切开术,术后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观察患者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30、90 d,患者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六边形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YAG激光手术是当前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能较快提高患者视力。

253 条记录 10/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