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附睾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作者:刘梦雪;乔虹;姜玉玲;李强;孙玉倩;张巾超

    目的 成功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附睾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为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大鼠ADSC,进行体外培养、连续传代,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表面标记.结果 ADSC体外培养生长状况良好,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增殖活跃,传代稳定,Vimentin、CD105表达阳性,α-SMA、CD31不表达.结论 大鼠ADSC生长稳定,增殖能力活跃,便捷的分离培养方法能为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 续断皂苷Ⅵ诱导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治疗大鼠桡骨骨缺损

    作者:赵刚;刘学元;姚素艳;郑德宇

    目的:探讨续断皂苷Ⅵ诱导的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人工骨材料修复大鼠桡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细胞表面抗原鉴定ADMSCs.取传至第3代的ADMSCs,培养基中加入续断皂苷Ⅵ诱导15d.诱导后的ADMSCs和n-HA/CS复合培养获得的植骨材料修复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于术后第4、12周骨缺损区行X光拍片并按照改良Gray标准进行结果分析.H-E染色,并按改良Nilsson的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成骨效应评估.结果:ADMSCs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高表达CD44.续断皂苷Ⅵ诱导后的细胞呈三角形、矮方形及多边形.茜素红染色可见散在的红色阳性结节,骨钙素表达阳性,阳性细胞率85.46%±5.22%.骨缺损修复术后4周移植材料已部分被吸收.术后12周实验组部分新生骨皮质恢复连续,开始出现骨髓腔.改良Gray评分显示,在各时间点实验组均高于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行H-E染色可见植入支架部分被吸收,实验组支架间隙和周围均充满细胞.第12周实验组出现类似骨单位样结构,骨基质中为淡粉色.改良Nilsson评分显示实验组在术后的4周和12周均高于各个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续断皂苷Ⅵ能够诱导大鼠AD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复合n-HA/CS支架能很好修复骨缺损.

  • 神经型钙黏蛋白对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神经作用

    作者:贾阳阳;杨慈清;付苏雷;李晗;郭志坤;骆建凯

    目的:探讨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在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成神经分化中的作用.方法;用差速培养法获取小鼠ADMSCs,传至第5代,经成神经诱导液诱导ADMSCs 7 d后,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半定量PCR检测细胞中N-cadherinmRNA的表达;采用N-cadherin对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免疫荧光检测神经丝蛋白(NF)和GFAP的表达.结果:ADMSCs经成神经诱导7d后表达GFAP、NSE和MAP2,半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成神经诱导后的细胞表达N-cadherin显著增高.转染N-cadherin的N-cadherin细胞培养24h后发出细长的突起,与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网状连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转染后的细胞NF和GFAP表达阳性.结论:ADMSCs在体外多种作用下,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N-cadherin转染后能改变ADMSCs的形态,并且在ADMSCs向神经分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通路阻断剂Y-27632对大鼠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作者:任宏媛;徐洪;于婉莹;袁媛;孙月;杨方;吴庆文

    目的:研究Y-27632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3~6代细胞随机分成4组,无血清对照组、无血清诱导组、血清对照组、血清诱导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NeuN)、血清应答因子(SRF)、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vimentin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SRF、vimentin的表达.结果:在无血清情况下,Y-27632能够诱导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ADSCs)出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神经元特异性蛋白巢蛋白、NeuN的阳性表达;而在10%血清条件下,这种诱导效应被抑制,巢蛋白、NeuN无阳性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无血清条件下,Y-27632能够显著抑制α-SMA的表达,同时SRF和vimentin也具有较强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检测显示无论是否存在血清,Y-27632均能够抑制SRF的表达;vimentin在无血清+Y-27632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Y-27632能够诱导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伴随神经特异标记物的表达.

  • 5-氮杂胞苷通过PI3K/Akt/mTOR通路介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

    作者:蔡琳;马凌;张卫泽;王菲;张汉平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及其下游分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所组成的信号通路在5‐氮杂胞苷(5‐aza)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 SCs)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中的作用,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利用胶原酶法分离、培养ADM SCs ,并用10μmol/L 的5‐aza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分析5‐aza诱导前后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5‐aza诱导前ADMSCs内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低,诱导后增强。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内PI3K 的磷酸化受到抑制和 TnT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aza能诱导ADM SCs向心肌细胞分化,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5‐aza诱导AD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研究

    作者:张云巍;徐丽娟;王淑芳;喻红彬;阎丽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及培养方法。方法用消化离心的方法获得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1×104/cm2接种于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基中,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行成脂及成骨诱导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获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大小较为均匀,呈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增殖良好;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接种后第4天细胞进入指数增长期,第8天后生长进入平台期,体外能长期培养存活,并保持不分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细胞高表达 CD13、CD73,低表达 CD34、CD45及 HLA-DR;能诱导成脂及成骨细胞。结论利用消化离心法在体外能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生长良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骨髓源性与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调节肝纤维化的功能比较

    作者:俞富祥;古妮;孙克龙;陈云志;张启瑜

    目的 比较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在调节肝纤维化方面的差异.方法 分别从Sprague-Dawley大鼠骨髓、脂肪分离纯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采用0.4 μm Transwell小室半透膜建立共培养体系,分别将第3代ADSC、BMSC与肝星状细胞(HSC)共培养,另将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与HSC共培养作为阴性对照组,单独HSC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培养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比色法检测HSC增殖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HSC细胞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HSC凋亡情况.分别将BMSC、ADSC和BRL单独培养72 h,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10、神经生长因子(NGF)及TGF-β1的浓度.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大鼠分为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经门静脉输注1.5 mL(5×106个)BMSC、ADSC、BRL细胞悬液,空白对照组输注等量无细胞培养液,2周1次,共4周.检测肝组织病理切片和肝纤维化指标.两样本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ADSC.BMSC与ADSC在细胞表型上类似.ADSC共培养组和BMSC共培养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两者均能抑制HSC增殖、促进凋亡(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ADSC共培养组和BMSC共培养组增殖程度依次为2.43±0.27、2.39±0.33、1.92±0.38、2.18±0.31,FBMSC=25.61,FADSC=38.63,P均<0.05;凋亡率依次为(5.59±0.40)%、(6.82±0.57)%、(8.31±1.03)%、(9.36±0.54)%,FBMSC=73.69,FADSC=97.41,P均<0.05),且ADSC比BMSC作用更强(增殖,t=5.76;凋亡,t=5.18,P均<0.05).ADSC与BMSC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也有所不同[NGF为(7.46±0.54) pg/mL比(3.95±0.71) pg/mL,t=10.92,P<0.05; TGF-β1为(8.79±0.93) pg/mL比(6.36±0.85) pg/mL,t=7.58,P<0.05].大鼠移植实验显示BMSC、ADSC对肝纤维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分别为9.87±2.07、4.17±0.94和10.13± 1.81、3.98±0.82,与空白对照组(13.78±2.53和5.09±1.15)和阴性对照组(13.34±1.89和4.95±1.22)相比明显降低(FBMSC=51.26和32.29,P<0.05; FADSC =46.73和40.94,P<0.05),BMSC治疗组及ADSC治疗组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191.5±33.2) μg/L、(178.8±28.2)μg/L]、血清Ⅲ型胶原[(19.9±5.1)μg/L、(21.7±3.3)μg/L]和肝脏羟脯氨酸[(312.6±38.8)μg/g、(325.8±28.2)μg/g]含量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透明质酸为(282.3±18.7) μg/L、(287.5±26.7)μg/L,F=73.51;Ⅲ型胶原为(35.3±3.3)μg/L、(32.5±4.3) μg/L,F=76.19;羟脯氨酸为(458.4±38.1)μg/g、(473.9±63.7) μg/g,F=60.37,P均<0.05],但BMSC治疗组与ADSC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MSC与ADSC具有相似的干细胞特征.在抑制HSC活性方面,ADSC与BMSC有所不同,但在大鼠体内抑制肝纤维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多孔胶原神经导管联合向类雪旺细胞诱导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作者:阿不来提·阿不拉;楚古丽克·巴吐尔;艾尔肯·热合木吐拉;买买提明·赛依提;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目的 探讨应用多孔胶原神经导管联合向类雪旺细胞诱导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ADSCs,并诱导分化为类雪旺细胞,同时建立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自体神经修复组(A组),多孔胶原神经导管修复组(B组),多孔胶原神经导管联合向类雪旺细胞诱导的ADSCs修复组(C组).术后20周行再生神经电生理学测定、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效果.结果 术后20周,C组在神经导管内神经再生明显并长入神经缺损远端,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B组可见少量再生神经通过神经缺损断端;A组移植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结论 应用多孔胶原神经导管联合向类雪旺细胞诱导的ADSCs具有促进大鼠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一种新方法.

  • SVF细胞影响移植脂肪LPL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樊奇;郑丹宁;余力;王健;李鹏飞

    目的 探讨脂肪移植后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在SVF(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辅助移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方法 本实验以新鲜分离的自体SVF细胞辅助移植的脂肪组织为实验组,以脂肪组织与等量生理盐水的混合物为对照组,随机在裸鼠背部两侧注射建立动物模型,对两组移植物进行脂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LPL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和LPL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LPL蛋白含量测定及LPL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显示,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LPL表达逐渐下降,在第2周、第3周、第4周时,实验组LPL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脂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显示,两组脂肪移植后的存活细胞均逐渐减少,但第2周、第3周、第4周实验组存活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结论 SVF促进脂肪组织表达LPL,表达差异在移植后的第2周开始出现,这可能与SVF提高脂肪组织存活率和ASCs(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成脂分化有关.

  • 茜素红半定量测定细胞基质钙含量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宇琳;周恒;刘广鹏;崔磊

    目的 使用茜素红检测的方法,对细胞在成骨诱导和未诱导状态下,细胞基质中钙盐沉积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细胞基质中钙盐沉积情况变化趋势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对4例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4例正常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SCs),使用茜素红半定量法检测成骨诱导及未诱导细胞基质中钙盐沉积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细胞基质中钙盐沉积情况变化趋势规律.结果 对于相同代次的间充质干细胞,未诱导组的钙盐沉积情况,在7 d后没有显著的改变;而诱导组钙盐的沉积在10~14d明显增多.实验结果同时显示,同一样本的间充质干细胞,随着代次增加,未诱导组钙盐的沉积时间延后,且沉积量逐渐减少.诱导组钙盐的沉积情况,7 d时没有显著的改变;14 d时,随代次增加,钙盐沉积量逐渐减少.结论 体外成骨诱导的第3~4代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第10~14天已经具有较强的成骨活性,可能比较适宜体内回植.本实验为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构建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皮肤老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美辰(综述);刘霞;肖苒;曹谊林(审校)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并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蕴含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ADSC在抗皮肤老化方面的作用也被证实。本文就ADSCs在皮肤抗皱、美白、促进毛发再生、增强组织修复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巩博;李文放

    目的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控功能和自主更新能力的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相比,ADMSC具有脂肪组织来源丰富、提取率高、取材过程痛苦程度低等特点.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致死、致残率极高,但现有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不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DMSC能通过归巢、旁分泌、免疫调节、神经样分化及内源性神经再生等机制减轻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损伤,有望成为治疗HIE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ADMSC治疗HIE的相关机制和已经开展的临床试验及其存在问题.

  • AdMaxTM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樊芙蓉;韦俊;谢挺;牛轶雯;青春;陆树良;李春明;刘毅

    目的 探讨AdMaxTM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佳条件.方法 胶原酶消化法获得人ADSCs并行原代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记;AdMaxTM重组腺病毒载体以梯度感染复数值(MOI)(10、50、100、200、400、800)转染人ADSCs,分别于转染后24、48、72、96 h,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KS400型图像分析仪测定转染效率.结果 当MOI为400时可获得较佳的转染效率,GFP阳性细胞数量达到峰值,转染率达到91.25%.空载体转染人ADSCs的效率与转染时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AdMaxTM重组腺病毒是转染人ADSCs的较理想载体.通过选择恰当的MOI值能提高细胞对重组腺病毒的摄入,从而提高转染效率.

  • 过表达趋化因子受体2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皮肤损伤的修复

    作者:祁旻龙;朱良;Yuri Ciervo;徐俊

    目的 探讨过表达趋化因子受体2 (CCR2)是否能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皮下移植对小鼠皮肤创伤修复的效率.方法 分离培养ADSCs,取3~5代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DSCs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73、CD105、CD44和CD31的表达,并分别置于骨、软骨和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分化,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通过慢病毒感染法构建过表达CCR2的ADSCs.在实验小鼠脊背两侧皮肤上分别制备一个面积为0.8 cmx0.8cm的机械创面,随机分成3组,分别皮下注射CCR2-EGFP-ADSCs、EGFP-ADSCs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到小鼠创面4周.每天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病理切片观察,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分离培养的ADSCs高表达CD73、CD105和CD44,不表达CD31,具有骨、软骨、脂肪诱导分化潜能.过表达CCR2的ADSCs构建成功.小鼠皮肤创伤造模及移植细胞后,各组小鼠均存活,创面逐日缩小.CCR2-EGFP-ADSCs组、EGFP-ADSCs组和对照组第5、9天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8±3.1)%和(91±2.1)%、(63±2.7)%和(87±2.1)%、(58±3.5)%和(80±2.9)%.注射了ADSCs的两组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理组织切片显示3组小鼠第9天创面真皮层较正常皮层均有增厚,且CCR2-EGFP-ADSCs组观察到明显的类毛囊结构,多于EGFP-ADSCs组,对照组未观察到类似结构.结论 过表达CCR2可促进ADSCs对皮肤损伤的修复.

  •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研究

    作者:刘杰;王伟;李刚;覃庆平;杨剑文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rASCs)向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分混合共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混合共培养组是将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rASCs(GFP标记)与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按1∶1比例混合培养;条件培养液组是将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上清液与rASCs一起培养;空白对照组是rASCs与普通培养基常规培养.2周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分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尿斑素Ib、尿斑素Ⅱ、尿斑素Ⅲ和上皮细胞角蛋白CK18的表达.结果 2周后,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在混合共培养组中,诱导分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尿斑素Ib和上皮细胞角蛋白18、尿斑素Ⅱ、尿斑素Ⅲ没有检测到.而在条件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上述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都没有检测到.结论 rASCs与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混合培养可以诱导rASCs向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化.

  •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骨生物相容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朱振洪;张亚;王晓东

    目的:将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与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骨(NHAC)共同体外培养,观察其在体外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兔ADMSCs与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共同体外培养,行倒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兔ADMSCs在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良好地生长,增殖。结论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载体材料。初步构建了细胞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组织工程骨。

  •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作者:张亚;王晓东;冯林;张婷;尹航;张锡庆

    目的 探索在不使用5-氮杂胞苷的情况下,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分化.方法 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加入成肌细胞诱导液,在体外诱导8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肌细胞的鉴定.结果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5 d后,显微镜下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8周的诱导细胞Myosin染色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3周的细胞有MyoDl和Myosin表达.结论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具有向成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 人体脂肪干细胞培养及成骨诱导分化

    作者:郭艳萍;张爱君;马志兵;沈才齐;金培生

    目的 通过成人脂肪体外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研究其生理特性及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向成骨分化,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前景.方法 从成人脂肪中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体外培养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CK8检测细胞活性,P3代脂肪干细胞通过成骨诱导液诱导向骨细胞分化,BCIP/NBT比色法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AKP),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形成,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桥蛋白(OP)表达变化.结果 成人脂肪间质来源的ADSCs,能稳定传代,增殖能力旺盛;流式细胞检测证实其特异表达相关干细胞表面标记物;成骨诱导后表现出呈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ALP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阳性,诱导培养0、3、7、14、21、28天后RT-PCR定量检测证实细胞中ALP、OP阳性表达.结论 成人脂肪中可分离得到ADSCs,其稳定表达特异性的表面抗原,并且经过相应诱导培养后可向骨细胞分化,阳性表达OP、ALP,可作为优良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 脂肪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前后miRNA的差异表达

    作者:张亚;周云;朱璟晶;曹戌;金美芳;刘琳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microRNA (miRNA )的差异表达,预测其靶基因。方法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后,提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的 miRNA ,微阵列芯片检测表达谱的变化,对有显著差异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通过TargetScan、Miranda、PITA 、RNAhybrid和microTar五个数据库预测靶基因。结果筛选、验证出四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miR‐29b‐3p和miR‐5096为显著上调,miR‐143‐3p和 miR‐145‐5p为显著下调。预测到 OCT4、SOX2、KLF4、TGFB2、IGF1、TAF11、TMEM169、UHRF1和OSBPL6等相关靶基因。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存在显著差异性表达的miRNA ,提示这些miRNA在其分化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脂肪干细胞复合多孔丝素材料修复兔尿道缺损

    作者:张亚;周云;贾立山;苗小芬;严向明;张婷

    目的 探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复合多孔丝素膜(PSFS)对尿道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建立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尿道缺损模型后分为3组,每组13只.A组用PSFS修补,B组用BrdU标记ADMSCs复合PSFS修补,C组为尿道缺损对照.手术前后行尿道造影.术后2、4、6周取修复段尿道行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rdU标记ADMSCs、广谱角蛋白阳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情况.结果 术后C组尿道狭窄和尿屡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2% ,高于A组的23.07% 和B组的15.38% (P<0.05).组织学观察C组的血管、上皮细胞层、平滑肌重建少;A、B组重建多、B组多于A组.BrdU标记ADMSCs在3时间点缺损区丝素膜中散在可见;广谱角蛋白染色C组缺乏尿道上皮的复层柱状上皮形态,无乳突状黏膜存在;A、B组与正常尿道黏膜相似,有较多乳突状结构;术后4周巨噬细胞表达B组比A组少[(11.66±1.58)/HP vs.(13.88±2.08)/HP](P<0.05).结论 ADMSCs复合PSFS具有促进尿道缺损修复的作用.

289 条记录 9/15 页 « 12...6789101112...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