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肛门闭锁中的应用

    作者:王寿青;李炳;陈卫兵;刘树立;李龙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高位、中位肛门闭锁患儿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6例先天性高位、中位肛门闭锁患儿,均在腹腔镜监视下游离出直肠盲端及痿管,切断瘘管,腹腔镜下修补尿瘘或阴道瘘.电刺激找到盆底肌肉中心点,做成一隧道,将直肠盲端从此隧道内拖出,与肛穴缘皮肤吻合. 结果 6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直肠肛门成形术.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35 ~74 min(平均46.5 min),术中出血量<15 ml,住院时间10 ~18 d(平均14.5 d).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肛门失禁、直肠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均能够正常排便.肛门功能评分优4例,良2例. 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直肠肛门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处理瘘管方便,辨认盆底肌中心准确,手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优等特点.

  • 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小儿中高位肛门闭锁

    作者:张金山;李龙;刁美;叶茂;李颀;李旭;孔赤寰;管考平

    目的:探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小儿中高位肛门闭锁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4月~2013年12月20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接受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SILS 组),2011年1月~2012年3月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30例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SILS 组20例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传统腹腔镜和开放手术者。SILS 组手术时间(136±36)min,与对照组(151±40)min 无明显差异(t =-1.351,P =0.183);SILS 组术中出血量(12.5±2.3)ml,明显少于对照组(15.3±5.0) ml (t =-2.339,P =0.024);SILS 组术后住院时间(7.4±4.0)d,与对照组(7.4±2.0)d 无明显差异(t =0.000,P =1.000);SILS 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9.1±1.7)h,较对照组(10.3±1.6)h 明显缩短(t =-2.534,P =0.015)。2组术后无吻合口漏、直肠尿道瘘憩室。SILS 组20例术后随访1~20个月(平均9.7月),对照组30例随访21~36个月(平均28.5月),2组患儿控制肛门排便良好,无便秘、便失禁及污便者。结论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是治疗小儿中高位肛门闭锁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中高位肛门闭锁末端肠壁异常与患儿术后排便功能的关系

    作者:王琛;邹继珍;刘树立;张佃良;刁美;肖萍;陈震;李龙;郑伟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中高位肛门闭锁末端肠壁病理学研究及系统地评价患儿术后排便功能,探讨末端3 cm发育异常肠管切除的必要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60例,根据术中是否切除末端3 cm肠管分为切除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排便功能.将切除组的切除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对比距盲端2 cm和3 cm两处肠壁组织的形态差异.结果 60例患儿均手术成功,术后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5年.以Krickenbeck标准评价,切除组术后严重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比21%,x2=5.216,P<0.05).两组的自主排便和污便评分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距盲端2 cm处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肌层发育异常,肠壁神经丛数目明显少于距盲端3 cm处(1.6±0.9比5.6±1.8,t=11.715,P<0.01),并且发育差,丛内神经节细胞量少.结论 距盲端2 cm处及远端肠管的肠壁存在病理学异常,对末端3 cm肠管切除有利于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术后长期排便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肛门闭锁 排便异常
  • 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手术的初步经验

    作者:仲智勇;李索林;王志超;李英超;耿娜;徐伟立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小儿高位肛门闭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高位肛门闭锁患儿共6例,其中2例合并直肠尿道瘘,1例合并一穴肛畸形.术中在腹腔镜下游离直肠,结扎离断直肠尿道瘘(阴道瘘).找到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并加以扩张,将直肠盲端自此隧道中拖出与会阴部皮肤缝合.3例并发球形结肠患儿,在腹外切除病变结肠,将近端结肠自耻骨直肠肌中心拖出行括约肌成形术.结果 本组6例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操作时间70~110 min(平均82 min),出血量10~20 ml(平均14.5 ml).1例行臀大肌瓣转移外括约肌成形术,术后发生感染,改行横结肠单口造瘘术.本组无尿道瘘(阴道瘘)、憩室及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随访6例3个月~3年,肛门无狭窄,大便控制良好.结论 腹腔镜辅助便于处理直肠尿道瘘(阴道瘘),可准确辨认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减少了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

  • 生殖道畸形合并消化道及泌尿系统畸形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尉楠;孙智晶;朱兰

    女性生殖道发育不全常合并泌尿系统畸形,合并肛门直肠畸形临床罕见,文献中均为病例报道,且多为阴道闭锁合并肛门闭锁、直肠阴道瘘、泄殖腔畸形[1],而北京协和医院近期诊治特殊类型的生殖道畸形合并消化道及泌尿系统畸形患者1例,目前尚未见报道,现结合文献复习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 胎儿尿道下裂的超声诊断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赵胜;陈欣林;杨小红

    例1 患者26岁,孕34+1周,孕1产0.超声提示:单活胎,头位,胎儿相当于36+2周,前壁胎盘,羊水深度7.6 cm.脐动脉S/D 2.81.胎儿颅骨环、嘴唇、四腔心、胸腔、腹壁、胃泡、双肾、膀胱、脊柱、四肢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可见"U"形压迹,脐带胎儿腹部插入处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其中一个1.4 cm×1.5 cm,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可见阴囊及睾丸.阴茎短小,形态异常,被阴囊包绕呈"郁金香"样.超声诊断:胎儿生殖器异常(尿道下裂)(图1)脐带囊肿.生后体检:息儿阴茎短小,末端变钝,尿道开口于阴茎根部,阴囊分裂,尿道下裂(阴囊型),阴茎阴囊转位,肛门闭锁.

  • 围产儿消化系统畸形140例

    作者:张经

    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是一种较常见的出生缺陷,可发生在整个消化道.除唇裂、肛门闭锁易发现外,其他均属内脏畸形,无法在生后立即诊断,容易漏诊.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从1988年起对所有围产儿(按围产期Ⅰ的概念)作出生缺陷监测,现将各种消化道畸形报告如下.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横纹肌复合体的MRI研究

    作者:汤绍涛;彭振军;孔祥泉;刘定西;毛永忠;王勇;董宁;阮庆兰

    目的 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横纹肌复合体(SMC)发育状态及其与排便功能的关系.方法 64例患儿进行盆腔MRI检查,其中对照组25例,为无直肠肛管疾病,因其他疾病需进行盆腔MRI检查者,ARM组39例.应用不同序列体部相控阵列线圈或头部线圈MRI对SMC从多个层面进行观测及定量分析,评估其发育状态与排便功能的关系.术后39例ARM患儿均进行1~6年的随访,对30例5岁以上患儿进行主、客观排便功能的检查.结果 对照组SMC宽度绝对值为(3.63±0.22)mm,与年龄有相关性(r=0.998,P<0.01);SMC宽度相对值为0.50±0.02,与年龄无相关性(r=0.265,P>0.05).低、中位ARM患儿肌肉发育指数(MI)分别为0.49±0.05和0.47±0.05,发育良好;高位ARM患儿MI为0.28±0.06,仅部分SMC发育不良.30例5岁以上的随访患儿中,当MI≤0.18时,直肠肛管收缩压差较MI>0.18时明显降低[分别为(0.85±0.20)、(2.24±1.02)kPa,t=3.55,P<0.01],肛管高压区长度明显缩短[分别为(10.88±3.64)、(20.26±4.34)mm,t=5.18,P<0.01],直肠肛管角>100°,7例中5例ARM术后出现肛门失禁.当MI>0.18时,直肠肛管角<90°,23例中21例ARM术后排便功能好.结论 MRI检查能清楚地显示对照组和ARM组患儿SMC发育状态,MI可以作为SMC发育的量化指标,并可用于评估ARM患儿SMC的发育状态,当MI≤0.18时可作为SMC发育不良的客观指标.

  • 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何崇伟

    目的:分析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肛门闭锁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结肠造瘘术,观察组采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整体疗效。结果对照组中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4%;观察组中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4%。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86%,对照组中有6例(直肠回缩和肛门狭窄各1例,切口感染4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7.1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在肛门闭锁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婴幼儿先天性肛门闭锁舟状窝瘘30例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周晓波

    目的 观察婴幼儿先天性肛门闭锁舟状窝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10月~2011年10月先天性肛门闭锁舟状窝瘘女婴共30例,以上患儿均为出生后无肛门,存在舟状窝瘘.其中11例患儿有显著腹胀,4例患儿瘘口周围红肿.上述患儿均在全麻下实施保留瘘管肛门成形术.结果 本组30例患儿手术均顺利,术后1例患儿出现肛门和会阴感染,但经外涂碘伏等处理痊愈,其余29例患儿伤口均愈合良好.对30例患儿均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4±8)个月,30例患儿肛门外观均正常,无肛门狭窄及直肠回缩发生,肛门排便能力为优.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肛门闭锁舟状窝瘘可选择保留瘘管肛门成形术治疗,此术式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 新生儿肛门闭锁的23例手术配合体会

    目的:探讨肛门闭锁新生儿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总结新生儿术中护理特殊性及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间22例肛门闭锁新生儿手术中手术室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肛门闭锁新生儿手术过程中,从环境温度控制、体位的摆放、静脉通道的选取与操作、皮肤的保护、以及与手术医生及麻醉师的配合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全面的,系统的新生儿手术护理措施。结论肛门闭锁新生儿手术中的正确护理及与术者及麻醉医生的配合,对新生儿顺利度过手术难关、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术后疗效观察

    作者:祝刚

    为了研究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手术后肛门外观及排便功能情况,我们随访了25例术后患儿,结合文献,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前矢状入路治疗婴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

    作者:禚保彪;张宏伟;刘丰丽;马同胜;孙邡;方允

    目的 探讨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前矢状入路治疗婴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改良式Mollard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临床明确诊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172例患儿术后肛门控制排便的效果,其中行改良式Mollard术(改良组)68例,行Pena手术(Pena组)64例,行腹会阴肛门成型术(腹会阴组)40例.通过肛门指检了解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的张力,排便造影了解肛周污粪程度.结果 改良组术后男性患儿良好控制排便的有28例,女性患儿有18例(P=0.004).改良组和Pena组术后肛门外扩约肌强的比率均高于腹会阴组[73.5(50/68)、85.9% (55/64)比55.0%(22/40),均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 ;改良组术后便秘发生率较Pena组少[13.2% (9/68)比31.3%(20/64),P=0.012].结论 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前矢状入路(改良式Mollard术)治疗婴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可避免多次手术,有良好的控制排便功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了患儿术后生活质量.

  • 针对性生物反馈训练的长期疗效随访

    作者:袁正伟;王维林;白玉作;王伟

    目的探讨针对便失禁病因的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并对近期和远期疗效进行随访观察.方法利用多种先进的客观检测手段通过不同侧面对31例无肛患儿肛门直肠功能进行综合评定,根据患儿不同的控制机制异常进行加强肛周肌肉力量、改善直肠感觉阈值、缩短括约肌反应时间、建立肛门括约肌收缩反射和改善排便动力的生物反馈训练,并对疗效进行5~7年的长期随访.结果接受生物反馈训练患儿的临床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在训练前、训练后、近期随访和远期随访分别是3.2±1.1与8.7±1.1、5.2±0.6与11.0±0.8、5.O±0.6与10.8±0.9和4.6±0.7与10.0±0.7.经过训练之后,代表肛周肌肉力量、直肠功能和直肠肛管综合控制能力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并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于治疗无肛术后便失禁效果非常明显,并且疗效能够长期保持,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3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治疗体会

    作者:亚力坤·热杰甫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对3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施行会阴肛门成形术20例,乙状结肠造瘘术5例,肛门直肠瘘管扩张术3例,放弃治疗4例.结果 3例术后出现肛门严重狭窄,2例术后出现肛门失禁,1例乙状结肠造瘘术后放弃治疗,其余均治愈.结论 先天性肛门闭锁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方式:高中位肛门闭锁一般应在出生后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待6-12个月后行腹会阴肛门成型术,中位闭锁合并较大的阴道会阴瘘,先做瘘管扩张以利排便6个月后行会阴肛门成形术,低位闭锁可在出生后发现急时行肛门成形术.

  • 产前超声观察肛管声像图对胎儿肛门闭锁的诊断价值

    作者:接连利;许燕;高翔;程建;鞠志叶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观察肛管声像图对胎儿肛门闭锁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进行产前超声筛查并生产的孕妇13433例,年龄21 ~42岁,孕周20~40周;胎儿13600例.对其胎儿肛门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胎儿肛管解剖结构多切面超声影像,评价胎儿肛管缺失的方法对筛查胎儿肛门闭锁的准确度.结果 胎儿肛管声像图显示率99.2%(13 493/13 600).其中孕20~27+6周胎儿10 600例,除2例肛门闭锁胎儿外,其余胎儿肛管声像图显示率为99.9%(10 598/10 600),首次检查胎儿肛管声像图显示率为99.6%(10 556/10 600),且每例耗时<2min.孕28~40周胎儿3 000例,肛管声像图显示率96.5 %(2 895/3 000).2例胎儿肛门超声检查显示肛管声像图缺失者,引产后尸检证实为胎儿肛门闭锁,超声显示肛管声像图存在的13 493例胎儿产后均排除肛门闭锁畸形.结论 产前超声评价胎儿肛管有无缺失的方法简便可靠,可以提高胎儿肛门闭锁的检出率和准确度.

  • 瘘管移植术治疗婴幼儿肛门闭锁舟状窝瘘的护理

    作者:刘静

    总结46例先天性肛门闭锁舟状窝瘘患儿行瘘管移植肛门成形术的护理,术前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纠正营养不良,充分进行肠道准备;术后妥善固定各种管路,保持会阴部及肛周清洁干燥,加强肛门护理和坚持正确的扩肛方法,对患儿父母做好宣教指导.

  • 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下)

    作者:轶凡

    在接受救治的孤儿中,有一名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5个月大的女婴名叫乌丽华.不幸的她不仅患有房间隔缺损,而且还患有肛门闭锁.刚到医院的时候,小丽华由于患有肛门闭锁无法正常排便,而是靠肛门阴道瘘从阴道排大便,整天不停地哭闹.面对这种情况,病区的护士给予了她更多的照顾,除了正常的护理程序外,护士长任晓玉带领护士们不怕脏、不怕累,每天三次为小丽华灌肠.

  • 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的测压分析

    作者:关勇;谷继卿;房志勤

    目的: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对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肛门功能进行准确的客观评定.方法:对25例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进行临床评分及对肛门直肠测压,并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大自主收缩压、大收缩时间、收缩向量容积、肛管静息压、肛管直肠压力差、高压带、舒张向量容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感觉阈高于对照组(P<0.05).且畸形位置越高,评分越低,差异越显著.结论:肛门直肠测压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并为个体化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 先天性肛门闭锁直肠远端神经节细胞及cajal细胞分布研究

    作者:朱倩仪;詹江华;赵林胜;胡晓丽;宫济春;罗喜荣;胡博;牛军

    目的:了解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和cajal间质细胞在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直肠末端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HE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23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直肠末端肠壁内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分布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酸性钙结合蛋白S-00、兔抗人c-kit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患儿病理所见直肠末端神经丛分布稀疏,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高位闭锁组黏膜下层、肌间神经丛明显低于低位闭锁组(均P<0.05);NSE及c-kit在高位闭锁组未见阳性表达.结论:高位肛门闭锁直肠末端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神经丛和cajal细胞少于低位闭锁组,可能影响直肠末端肠道运动功能,导致术后排便功能障碍.

157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