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心包片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程;郝志敏;刘福林;柳克晔;许金鹏;王乾一

    人体自身心包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受到材料科学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对自体心包片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术前1日自体贮血在择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常莹;车辑;朱红岩;杨凤梅;戴萍

    目的 评价术前1d自体贮血方案在择期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拟进行心脏瓣膜类择期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A、B组为术前1d、术前3d进行自体贮血的患者,C组为术前未采集自体血的患者,每组91例.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用血情况、异体血输注量和住院天数.结果 A、B组异体血输血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2% vs.56.0%,P>0.05),但A、B组的异体血输血比例均显著低于C组(96.7%,P<0.05).A组输注悬浮红细胞0(0,2)U,血浆0(0,400)ml;B组输注悬浮红细胞0(0,2)U,血浆0(0,400)ml;C组输注悬浮红细胞2(0,4)U,血浆400(400,800)ml.A、B组红细胞和血浆用量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3组中位住院天数分别为13(11,16)、15(13,19)、18(17,18)d,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A组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均< 0.05).结论 择期心脏瓣膜类手术患者术前1d实施自体贮血方案可以缓解血液短缺时期手术延期的问题,并可减少异体输血量,降低患者医疗负担,增加医院的病房床位周转率,具有推广价值.

  • 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156例超声心动图分析

    作者:朱红梅

    目的 探讨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CVHD)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和相关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CVHD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总结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动脉瓣钙化发病率明显高于二尖瓣,无冠瓣钙化明显多于左、右冠瓣;瓣膜功能障碍以不同程度的反流多见;本组CVHD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病者55.8%,冠心病者35.3%,糖尿病者25.6%,高血脂症者36.5%.结论 CVHD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除了与年龄有关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也是导致或加重瓣膜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超声心动图能判断CVHD钙化病变的部位、严重程度及瓣膜功能,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 208例心脏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

    作者:许一鸣;仲崇俊;陆晨希;张鹏字

    目的 进一步提高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方法 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主动脉瓣置换(AVR)+二尖瓣置换(MVR)+三尖辩成形(TVP)19例,AVR+MVB31例,AVR36例,AV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1例,MVR+TVP43例,MVR67例,MVR+CABG3例,二尖辩成形(MVP)6例,三尖瓣置换(TVR)2例.结果 204例(98.13%)恢复出院,死亡4例(1.87%).死因分别为呼吸循环表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结论 加强固手术期处理,改进手术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成功率.

  • 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临床分析

    作者:尹海军

    目的:观察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为观察组,选择中青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对于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严防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二尖瓣置换同期行 Atricure 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的配合体会

    作者:田婷;朱莉;任燕霞

    目的:总结二尖瓣置换同期 articure 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的配合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访视,术中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结果18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配合满意。结论 atricure 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对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房颤效果确切,术中护士熟练地配合对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 超声在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研究超声检查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对200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颈动脉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钙化斑块,采用CROUSE方法进行斑块积分,对比两组间心脏官腔的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钙化斑块发生率为91.6%,明显高于对照组(75%),观察组和对照组间颈动脉管腔狭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在不同分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能够明确诊断心脏瓣膜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在临床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 多方法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早期病死率

    作者:王可兵;周久华;陈建华;余兵;丁宁

    目的探讨降低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早期病死率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6例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术中心肌保护、术后处理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全组无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以冷血停跳液灌注,注意扩血管药物的应用,保持较高的血钾浓度,同时注意三尖瓣病变的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

  • 7例主动脉根部加宽主动脉瓣替换术临床分析

    作者:

    目的 探讨狭小的主动脉根部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代术时主动脉根部加宽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6例机械瓣双瓣置换(DVR),1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AVR)患者主动脉根部狭小行主动脉根部加宽(Manouguian法为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例主动脉根部瓣环扩大直径5~8 mm,主动脉根部植入21~23人工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存活5例随访2~5年心功能良好.结论 主动脉根部加宽采用Manouguian法对小主动脉小瓣环和冠状动脉开口下移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此法可以根据术中情况酌情扩大主动脉根部.

  • 心脏瓣膜病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滞留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瑞冰

    目的 分析造成心脏瓣膜病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的危险因素,探讨改进疗效的方法.方法 将54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术后住ICU时间分组,Ⅰ组493例术后住ICU时间<7d,Ⅱ组53例术后住ICU时间≥7 d,以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心功能分级、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作为观察变量,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LVEF、LVEDD、术前心功能≤Ⅲ级、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LVEDD、术前心功能≤Ⅲ级、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体质指数增加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结论 LVEDD、术前心功能≤Ⅲ级、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是心脏瓣膜病术后ICU滞留的危险因素.

  • 心脏瓣膜置换术451例疗效分析

    作者:刘宁;刘伟;李鹏;何茂鑫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2月至2008年12月4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置换术7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31例.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41例(9.1%),手术死亡14例(3.1%).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前巨大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心功能Ⅳ级、肾衰竭、严重感染、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保留瓣下结构,积极纠正三尖瓣病变和心律失常,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 巨大左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晓捷;何仁良;杨懋颖;夏喻;张国飞

    目的 总结巨大左室(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患者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9例巨大左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平均(76.6±1.4)mm,左室收缩末内径平均(57.3±2.1)mm;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例,Ⅲ级12例,Ⅳ级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三尖瓣成形术(TVP)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例,MVR+AVR+TVP6例,升主动脉置换术+AVR+冠状动脉移植术(Bentall)3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及早期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9例.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12例,室性心律失常7例;术后出血1例;肝功能不全10例;胸腔积液3例.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各环节心肌保护措施和尽量减少手术损伤是巨大左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 多瓣膜病变合并心脏恶液质综合征五例外科治疗

    作者:王新桥;刘晓琳;贺丕瑞;张卫;李颖则

    目的 总结多瓣膜病变合并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5例心脏恶液质综合征患者瓣膜置换的治疗过程,其中1例行三瓣膜置换,3例行双瓣膜置换并三尖瓣成形,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室间隔缺损修补、瓦氏窦瘤破裂修补、二尖瓣三尖瓣成形.结果 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其余3例术后均出现心律失常,经应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纠正.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为(52.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住院时间31~42d,平均35 d,痊愈出院.随访10~48个月,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体重达到标准,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心影明显缩小(心胸比率0.55~0.60).结论 术前心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各瓣膜病变的完全纠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呼吸、循环系统的维护和内环境的稳定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 左西孟旦和米力农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作者:彭晓鹏;朱洪玉;林明;柯略森;樊晏伯;王惠

    目的:比较左西孟旦和米力农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疗效。方法5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左西孟旦组和米力农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强心、利尿等药物对症治疗,左西孟旦组加用左西孟旦注射液0.05~0.20μg/(kg·min)持续24 h给药,米力农组加用米力农注射液0.25~1.00μg/(kg·min)持续24 h给药,调整剂量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1 mmHg=0.133 kPa),均持续治疗1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输出量、心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乳酸、肌酐、氨基末端脑钠钛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心输出量、心指数、LVEF及血清肌酐、乳酸、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输出量、心指数、LVEF及血清肌酐、乳酸、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输出量、心指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西孟旦组治疗后血清肌酐、乳酸和NT-proBNP 均明显低于米力农组[(102.82±21.31)μmol/L 比(115.64±58.73)μmol/L、(1.7±1.4) mmol/L比(2.2±1.0)mmol/L和(1149±515)ng/L比(1321±47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均能明显改善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而左西孟旦较米力农能更好地降低血清肌酐、乳酸、NT-proBNP。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产生高跨瓣压差的临床原因分析及治疗

    作者:李金东;武艳红;董铭峰;王建堂;柴守栋;唐培哲;柳涛;栗振坤;夏峰;马胜军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高跨瓣压差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高跨瓣压差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平均随访24.6(12~40)个月,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术后人工瓣膜的有效瓣口面积(EOA),与不同种类及型号的人工瓣膜的参考EOA对比,可分为测量EOA=参考EOA和测量EOA<参考EOA。在测量EOA=参考EOA时,参照人工瓣膜的参考EOA和患者的体表面积(BSA)计算人工瓣膜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可分为EOAI>0.85 cm2/m2和EOAI<0.85 cm2/m2。根据上述不同标准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产生高跨瓣压差的原因。结果45例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出现高跨瓣压差患者中,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33例;术后人工瓣膜失功10例,其中发现血栓5例(3例加大华法林用量后好转;2例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生物瓣严重钙化3例(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2例人工瓣环血管翳形成影响瓣叶活动(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2例,患者无明显不适,未做特殊处理。死亡4例,其中2例为重度PPM,另外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结论 PPM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产生高跨瓣压差的主要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郑皓元;李树森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成人主动脉瓣狭窄病变中,主动脉瓣膜钙化是其主要病因.近年研究表明,年龄、瓣膜结构、代谢及基因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主动脉瓣的钙化.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虽仍以外科治疗为主流,但介入治疗也在不断成长中,随着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病理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在其药物治疗方面也有新的研究发现.本文主要就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7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文瑞;高长青;李伯君;吴扬;王嵘;肖苍松;盛炜

    目的 总结笔者所在科室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围术期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 2011年3月期间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107例,男性8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岁(39 ~78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者18例,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17例.二尖瓣病变71例,主动脉瓣病变24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7例,2支病变29例,多支病变21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左房血栓22例.行二尖瓣置换53例,二尖瓣成形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双瓣置换12例,其中2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2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桥血管共计152支,其中动脉桥44支,平均血流量28.6±5.1ml/min.静脉桥108支,平均血流量23.3±4.8ml/min.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9%),死亡原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感染.二次开胸止血2例.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 - 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6例(5.6%).心脏超声显示术后左房及左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分别为P=0.029和P=0.001).75例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13年,患者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 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的病死率.

  • 腺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病人心肌保护作用临床研究

    作者:林洁玲;陈海明;许雪梅;张良清

    目的探索腺苷预处理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42例择期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P,n=23例)于诱导后转机前以腺苷预处理,腺苷总量以1.5mg/kg,以30~50μg/(kg·min)输入腺苷,30min内用完.对照组按常规处理.分别在术前、阻断前30min、阻断后30min、开放后1h、3h各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测定以下指标:cTnI、CK-MB.并记录CPB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跳情况、电除颤、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围CPB期间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结果腺苷预处理组心肌损伤的指标cTnI及CK-MB升高梯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腺苷可模拟预处理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病人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 无支架心包组织工程二尖瓣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龚光甫;胡建国

    我国心脏瓣膜疾病发病人数达200万,瓣膜病变严重者须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生物瓣具有血流动力学性能优秀,不需终生抗凝,没有机械噪音的烦扰及生活质量较高等优点,但其耐久性尚不如机械瓣.戊二醛鞣制的传统有支架生物瓣因瓣膜钙化或胶原纤维劳损断裂致瓣衰坏失功,是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本研究目的为改进生物瓣鞣制方法,仿生设计降低瓣叶应力,生物材料脱细胞,宿主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组织工程重建,实现体外人工内皮化,以延长生物瓣的使用寿命.

  •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邵连新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现已成为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手术病死率较前已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而围术期的患者处理对于患者的存活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患者术前心功能及各项生理指标的调节、术中监护及手术方式、术后各项监护及积极对症处理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

544 条记录 9/28 页 « 12...6789101112...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