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芳;于俊荣;李杰;樊瑞芹;刘效群;齐惠敏;张凤娥

    目的:探讨复方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光镜、电镜和放免方法观察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1)服药24 h后,光镜观察发现,绒毛和蜕膜组织灶性、片状变性,复方米非司酮组改变尤甚.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胞浆内细胞器退化,复方米非司酮组胞质内可见大量空泡;蜕膜颗粒细胞中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减少,腺上皮细胞顶浆分泌突起少且小,溶酶体增多,出现大量空泡,蜕膜细胞病变较轻.(2)服药24 h,绒毛和/或蜕膜组织中的hCG、PRL、E2、P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P<0.05),PGF2α明显增高(P<0.01,P<0.05);E 2/P比值增加(P<0.01,P<0.05).结论:复方米非司酮通过影响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而终止早孕,双炔失碳酯和米非司酮在人类也有协同抗早孕作用,绒毛和蜕膜是其抗早孕时主要作用部位之一.

  • 米非司酮在血液、蜕膜和绒毛中的浓度及其对流产结局的影响

    作者:张彤艳;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葛杏林

    本文探讨了米非司酮在血液、蜕膜和绒毛中的浓度及其对流产结局的影响.服米索后6h内(4~6h)胎囊排出者为I组,共38例;服米索后6h胎囊仍未排出即刻刮宫者为Ⅱ组,共20例.应用HPLC分析法检测I组、Ⅱ组早孕妇女口服米非司酮后该药物在血液、蜕膜和绒毛组织中的浓度.结果I组用药后不同时间血液米非司酮浓度均高于Ⅱ组(P<0.01);两组间绒毛组织中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蜕膜组织中,Ⅱ组药物浓度低于I组;两组绒毛组织中米非司酮浓度均高于蜕膜组织(P<0.01).实验结果提示米非司酮不但作用于蜕膜还可直接作用于绒毛组织,对流产结局产生一定影响.

  • 米非司酮药流时整合蛋白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蜕膜与绒毛内的表达

    作者:李瑞珍;王振海;吴瑞芳

    为了解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对早孕流产的蜕膜、绒毛中整合蛋白(Integrm)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10例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妇女的蜕膜与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β3和ICAM-1水平,并以10例负压吸引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结果显示:蜕膜与绒毛组织整合蛋白β3和ICAM-1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蜕膜组织整合蛋白β3与ICAM-1分别为19.1±5.01%和20.61±6.51%,对照组分别为29.31±5.26和26.69±6.11;实验组绒毛组织整合蛋白β3与ICAM-1分别为21.32±4.38%和20.29±6.49%,而对照组则为31.31±7.85和28.69±7.98.结果提示整合蛋白β3及ICAM-1可能与维持早孕有关,米非司酮影响蜕膜、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β3及ICAM-1的表达,可能参与药物抗早孕机制.

  • 女性年龄与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关系

    作者:胡晓东;尹彪;朱元昌;李红燕;卢燕玲;曾勇;吴彤华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和自然妊娠中女性年龄与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关系.方法: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55例自然妊娠(NC)、147例体外受精(IVF)妊娠和85例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妊娠孕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数目检测,比较不同妊娠方式、不同染色体、不同异常染色体个数间女性年龄和非整倍体的关系. 结果:NC组和IVF组中非整倍体的孕妇年龄显著高于绒毛染色体正常的孕妇年龄(NC组:35.0±5.0岁vs 31.6±4.1岁,P=0.014; IVF组:35.2±4.5岁vs 32.1±4.6岁,P=0.000),而ICSI组中无统计学差异(34.4±5.1岁谘33.5±4.1岁,P=-0.391); NC组和IVF组随孕妇年龄的增长流产儿非整倍体率递增,IV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2),但ICSI组未观察到该现象. 15、20、21和22号染色体异常率随孕妇年龄的增长递增,其中20、21号染色体有统计学差异(P<0.05); 13号染色体异常率在40~47岁亚组中显著增高(P=0.027); 16号染色体在各孕母年龄段的异常率相近;性染色体异常率在40~47岁亚组中降低.多重非整倍体组的孕妇年龄显著高于单一非整倍体组(37.4±5.3岁vs 34.9±4.6岁,P=0.039),40~47岁亚组中多重非整倍体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女性高龄是NC和IVF妊娠非整倍体胎儿的高危因素,而ICSI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多重非整倍体及大部分小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流产儿多见于高龄孕妇,而性染色体单体流产儿则多见于较年轻孕妇,16-三体不存在母亲年龄效应.

  • 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理疗治疗药物流产不全36例

    作者:郑泳霞

    药物流产多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以抗早孕、终止妊娠.但临床上,约有30%以上患者在绒毛排出后,阴道流血持续半月不净,盆腔B超检查示宫内组织物残留.若此时行清宫术,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笔者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下腹部神灯照射,可促进患者子宫收缩,排出组织物,取得满意疗效.

  • 中药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96例

    作者:周平凡

    我们用中药治疗停经49天内药物流产后出血9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96例均为2003年1月~2004年1月妇科门诊患者,年龄大35岁,小20岁.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49天以内妊娠,且服药第3天有绒毛排出者.

  • 几种易混中药的鉴别

    作者:鲁合军;崔胜利

    笔者就近几年来发现的几种易混用中药材鉴别如下,供同行参考.1 白头翁,漏芦,委陵菜白头翁为毛根科植物白头翁的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有不规则纵皱纹或纹沟,皮部易脱落,露出白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隙,近根头部常有朽状的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绒毛及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 伴有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赵刚;高冲;陈宝安;程坚;欧阳健

    伴有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splenic lymphoma with villous lympho-cytes,SLVL)是一类B细胞增生性疾病,由Melo等[1]于1987年提出,在临床上容易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以及毛细胞白血病(HCL)等疾病混淆.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并作文献复习.

  • 用医用酒精固定的早妊流产胎(胚)盘进行亲子鉴定1例

    作者:王新杰;刘春芳;岳明晓;魏新光

    在亲子鉴定中,对已成形胎儿及用活检取绒毛的方法进行亲子鉴定的研究较多且方法已很成熟,但对于胎儿未成形的早妊流产物或刮宫产物,因其残留物主要为胎(胚)盘,如何利用胎(胚)盘进行亲子鉴定就显的尤其重要.我们曾遇1例医用酒精固定2个月的胎盘,现将其检验过程简介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及指正.

  • 绒毛染色体核型为46,XX,-6,+der(6)(6pter→6q23::11q24→11qter)胎儿1例

    作者:徐慧;陈必良;王德堂;任菊霞;张建芳

    染色体异常是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在孕早期对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被认为是产前诊断出生缺陷的安全可靠的方法[1],能有效提高产前诊断效率,减少或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现将孕早期绒毛异常核型1例报道如下。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胎盘植入1例

    作者:于海琴;于海安;谢淑娟;肖丽君;刘君;李宝成

    胎盘植入是指胎盘的绒毛侵入子宫肌层,胎盘就像大树长了根一样,错综分散并深深地扎根于子宫肌壁内,胎盘的植入部分不能自行剥离,人工剥离时会损伤子宫肌层。病理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绒毛侵入到子宫肌层。胎盘植入为产科少见而危重的一种并发症,可导致病人大出血、休克、子宫穿孔、继发感染,甚至死亡,过去常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而紧急切除子宫。胎盘植入是产科凶险的并发症,无论妊娠或产时、产后均不易确诊,一旦发病致严重产后出血,如不及时、果断处理,会危及产妇生命。

  • 选购地毯须知

    作者:心怡

    地毯的品质,除了纤维的特性和加工处理外,与毛绒纤维的密度、重量、搓捻方法都很有关系.毛绒越密越厚,单位面积毛绒的重量越重,地毯的质地和外观就越能保持得好.从这个角度讲,短毛而密织的地毯是较为耐用的.检查一般短毛地毯的密度和弹性,主要有两种方法.首先,可利用拇指按在地毯上,按完后迅速恢复原状的,表示织绒密度和弹性都较好;或是把地毯折曲,越难看见底垫的,表示毛绒织得较密,比较耐用.至于绒毛的重量,则可看标签上的说明.

  • 两种灌肠方法治疗小儿肠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许桂从

    小儿肠炎是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以感染性肠炎多见,主要症状为腹泻,其病理生理为致病菌通过侵袭小肠粘膜,使得小儿肠道的绒毛细胞脱落或细胞结构破坏,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发生。本病各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多见。好发于6月~2岁以内婴幼儿[1]

  •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 VEGFmRNA 的表达

    作者:刘文燕;张菱;孔令蕤

    目的:通过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早期妊娠和早期自然流产蜕膜及其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 VEGF 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为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3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组,设30例正常妊娠分娩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上述两组蜕膜及绒毛组织中 VEGFmRNA 的表达;结果:1.在蜕膜组织中,早期自然流产组 VEGFmRNA 的表达量高于人工流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绒毛组织中,早期自然流产组 VEGFmRNA 的表达量高于人工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mRNA 在绒毛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自然流产有关。

  • 子宫多发肌瘤合并肌壁间妊娠1例

    作者:刘欣;鲁海鸥;闫素文

    1 病例报告患者,42岁,G5PI,3次人工流产史及足月剖宫产1次,宫内置环8年,因停经62天,尿HCG(+),两次清宫术后5天,血β-HCG继续升高于2009年9月23日入院.该患平素月经规律,4-5/30天经量中等,无痛经,LMP:2009年7月21日,因停经34天自查尿HCG(+),39天无诱因出现下腹坠痛伴阴道流血,色鲜红,量相当于月经量,无肉团样组织排出,于外院急诊:取出一枚T型节育环,并施行清宫术,肉眼未见绒毛,其它具体不祥;患者早孕反应加重及血β-HCG异常升高,再次清宫,病理为蜕膜样反应,外院疑似绒癌,故来我院就诊.

  •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绒毛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肖玲;付广红;舒俊俊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绒毛与蜕膜组织中的表达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绒毛和蜕膜中PCNA的表达.结果: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细胞滋养细胞PCNA表达强度显著弱于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NA的激活参与了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病.

  • 凋亡及增殖因子在输卵管妊娠与早期妊娠蜕膜及绒毛中的表达

    作者:高新萍;冯丽;梁义娟;侯志琴;邓秀情

    目的 从细胞凋亡及增殖的角度探讨输卵管妊娠破裂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30例子宫肌瘤合并正常早孕切除子宫病例和40例输卵管妊娠破裂病例的胚胎植人部位绒毛与蜕膜组织进行研究.常规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用DNA缺口原位未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率比值、Ki-67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常规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在输卵管妊娠绒毛与正常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蜕膜细胞在输卵管妊娠发育较正常宫内妊娠为差;输卵管妊娠组织的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中均可检出细胞凋亡,凋亡指数(AI)分别为(10.3±1.4)%,(11.3±2.4)%;而蜕膜组织的细胞凋亡较绒毛少见,AI为(9.8±1.2)%.但三者间细胞凋亡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输卵管组绒毛与蜕膜细胞凋亡均比早孕组少见,尤以合体滋养细胞中的凋亡为主,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的AI分别为(7.3±1.2)%(P<0.05)、(8.1±1.4)%(P<0.05);而蜕膜组织的凋亡较早孕组明显增多,AI高达(38.2%±2.6)%(P<0.01).早孕组绒毛蜕膜间细胞凋亡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输卵管组蜕膜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高于绒毛,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卵管绒毛组比早孕组绒毛凋亡较低,而输卵管蜕膜组较早孕组蜕膜凋亡增高,但2种组织细胞凋亡无直线相关关系.正常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的bcl-2/bax比值分别为0.90±0.34,1.02±0.21,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组绒毛和蜕膜组织的bcl-2/bax比值分别为1.05±0.19,0.43±0.2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早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绒毛与蜕膜细胞增殖显著,增殖指数(PI)分别为(70.7±1.3)%、(90.4±2.2)%;而在输卵管妊娠绒毛增殖显著,PI为(69.9±2.2)%,与早孕绒毛增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蜕膜增值较差,PI(29.4±1.9)%,与早孕蜕膜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cl-2和bax蛋白在人早孕过程中及异位妊娠中参与了绒毛滋养层及蜕膜细胞的凋亡机制,bcl-2和bax蛋白与增殖因子共同在绒毛的发生、发育、胎盘形成和组织结构改建及功能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凋亡参与了异位妊娠破裂的发生,在早孕绒毛与输卵管妊娠绒毛其增殖特性是相似的,绒毛的过度侵袭与其增殖特性无关;从分子水平为输卵管妊娠破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脐带帆状附着前置血管破裂造成新生儿死亡1例

    作者:霍学青;詹洪晶

    帆状胎盘即脐带附着于胎膜上,脐带血管象船帆的缆绳分布于胎膜中,通过羊膜与绒毛之间再延伸入胎盘,称脐带帆状附着或帆状胎盘.如附着胎膜上的血管接近宫口,位于先露的前方,称之为前置血管.它一旦破裂则使胎儿失血,危及胎儿生命.本院于2003年5月1日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Cathepsin B和D及Cystatin C在习惯性流产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方明珠;王志举;杨建平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h B)、D(cathepsin D,Cath D)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胱抑素,Cystatin C)在人难免流产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探讨组织蛋白酶及胱抑素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早期难免流产者38例和正常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者40例的绒毛和蜕膜组织进行检测Cath B、Cath D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定位,并用Image Proplus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同时比较两组的血清中Cystatin C的含量.结果:正常早期妊娠滋养层细胞和蜕膜细胞组,Cath B、Cath D、Cystatin C在早期妊娠蜕膜与滋养层细胞的表面均有表达,Cath B在绒毛中的表达,难免流产组明显低于正常的早期妊娠组.在正常早期妊娠组,Cath D在绒毛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蜕膜中的表达,在难免流产组中无显著差异.在难免流产组血清中Cystatin C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早期妊娠组.结论:Cath B和Cath D在正常妊娠和难免流产蜕膜和绒毛中的表达差异及Cystatin C在血清中的含量差异提示它们在难免流产胚胎着床过程中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 关节疼慎用鹿茸酒

    作者:向英

    鹿茸是雄性梅花鹿或马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密生绒毛的幼角,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本经逢源》中说“鹿茸扶阳固阴,非它草木可比”,可见鹿茸入药的效力。不过它在使用中有一定的“地域性”,常被大家忽视。

581 条记录 29/30 页 « 12...2223242526272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