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资料与方法2006年2月~2009年6月诊治小儿缺铁性贫血113例,男50例,女63例;1~4个月21例,<1周岁53例,<2周岁20例,<6周岁19例.根据<儿科学诊断标准>:①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数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减少;②贫血程度:轻度:Hb从正常下限~90g/L;中度:Hb~60g/L;重度:Hb~30g/L;极重度Hb<30g/L.其中1~4个月时<90g/L为贫血,4~6个月时<100g/L,7个月以上<l10g/L.
-
消化道出血患者贫血严重程度与并发院内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贫血程度与院内感染的关系,为消化道出血纠正贫血及防治感染提供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至12月124例年龄≥50岁的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Hb)<90 g/L的贫血患者,将其分为感染组(36例)与非感染组(88例),比较两组基础疾病状况、贫血程度、输血量、输血次数、纠正贫血输血持续时间的差异性,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糖尿病、肝炎/肝硬化、消化道肿瘤等基础疾病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贫血(Hb≤60 g/L)患者院内感染构成比为47.2%(17/36);两组患者贫血程度(χ2=11.693,P=0.003)、输血次数(χ2=12.959,P=0.002)、输血量(χ2=18.615,P=0.000)、抗生素使用时间(χ2=37.19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消化道出血纠正贫血不同输血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59,P=0.093);两组Hb[(66.39±13.04)g/L vs.(72.81±10.77)g/L]、输血次数(3.08±1.64 vs.2.13±1.63)、抗生素使用时间[(201.60±65.91)h vs.(106.70±89.97)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消化道出血贫血程度与院内感染相关,其中合并有糖尿病、消化道肿瘤、肝炎/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者院内感染风险增加,对合并有急慢性消耗性疾病者,积极纠正贫血的同时应规范抗感染治疗,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时间。
-
儿童缺铁性贫血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病因、贫血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减少IDA对儿童健康的不利影响.方法 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本院儿科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14例IDA患儿.结果 本组中,IDA高发于婴、幼儿(76.32%,87/114),并且患儿的贫血程度与年龄相关(P=0.000);男性(75/114,65.79%)较女性(39例,34.21%)多,并且男孩贫血程度重者居多(P>0.05);农村儿童较城市儿童患病率高,且贫血程度重(P<0.05).114例重度贫血患儿中,55例为农村患儿(48.25%),41例为城市患儿(35.96%);母乳喂养但未按时添加辅食导致的IDA患病率(64.04%,73/114)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高,贫血程度重(P<0.05).IDA的病程越长,贫血程度越重(P=0).114例IDA,住院病例中,有合并症者居多(94/114,82.46%),合并感染者次之(57/114,50%),其中以合并呼吸道感染为多见(40.35%).结论 IDA贫血程度与年龄、居住地、喂养方式及病程关系密切,可能与合并症、性别有关.IDA对健康影响大,对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
烧伤大鼠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变化与烧伤、贫血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不同程度烧伤大鼠EPO(erythropoietin,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结合其烧伤程度以及血红蛋白(Hb)含量的降低程度,探讨EPO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烧伤、贫血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建立10%、20%及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12 h、1 d、2 d、5 d、7 dEPO含量,并同期测定其血红蛋白含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伤后12 h~7 d,实验动物血清EPO浓度显著升高,12 h即显著高于正常值,24 h达到高峰,约为正常的4.5倍,此后逐渐下降,在烧伤后第5 d仍显著高于正常,第7天后恢复至正常水平,且与烧伤程度呈正相关.烧伤大鼠血清EPO值与其血红蛋白含量呈负相关(r=-0.722 P<0.05),即血红蛋白含量越低,血清EPO值越高.结论 随着烫伤程度的增加,大鼠血清EPO水平逐渐升高,与烧伤程度呈正相关;随着血红蛋白的降低,大鼠血清EPO水平逐渐升高,与Hb呈负相关.这二种变化均由机体缺血缺氧造成.
-
铁之缘治疗围产期贫血的临床观察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人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高发人群为育龄妇女及婴幼儿.现将我院治疗孕期贫血的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
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和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探究
目的:探究分析儿童缺铁性贫血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和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份到2015年1月份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探究分析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危险因素和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和贫血程度的有关因素包括居住地,喂养方式,以及年龄和病程长度,经过多因素分析,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为1岁以内的患儿以及病程范围为1个月到3个月之间.结论:年龄处于1岁之内的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较高,同时农村儿童的发病率高于城市儿童,未按时添加辅食的母乳喂养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贫血程度和患儿的年龄以及病程关系紧密,根据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患儿的缺铁性贫血的临床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程度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肾内科治疗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透析后检测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将CRP≥3mg/L作为观察组,将CRP<3mg/L作为对照组,观察CRP与Hb、Alb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b、Al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CRP与Hb、Alb呈负相关(P<0.05)。结论:C-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程度呈负相关,CRP越高,炎症程度越重,则贫血情况越严重。
-
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联合益血生胶囊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0年10月本院门诊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患儿100例,均符合《儿科学》第6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均不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及心、肝、肾、脾等原发性疾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1~6岁,轻度贫血92例,中度贫血8例.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贫血程度,一般状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小儿贫血不能盲目补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越来越注重健康.当发现孩子脸色不够红润时,很多家长首先考虑给补铁补血.其实这是一大误区.首先应该确定孩子是不是确实贫血.脸色苍白是贫血常见的症状,除此之外,常见的症状还有头昏、乏力、呼吸心跳加快、晕厥等.当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好到医院进行比较深入的检查.检查后如果发现孩子贫血,也不用急着给孩子补铁补血,还需根据孩子年龄以及贫血程度来分析.半岁以内的宝宝有一个生理性贫血阶段,从血象结果来看宝宝存在轻度贫血,这是由于宝宝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属于正常现象,无需任何处理.半岁后血红蛋白一般会升至正常.
-
影响早产儿贫血程度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围产期影响早产儿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80例早产儿贫血分为轻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对其性别构成比、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多胎、母孕期疾患、2周内采血量、住院时间、出生时血红蛋白值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轻中度贫血患儿胎龄、出生体重、2周内采血量、住院时间、出生时血红蛋白值与重度贫血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57、3.61、4.83、6.83、5.06,P均<0.05);而两组的性别构成比、剖宫产率、多胎以及母孕期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18、0.25、0.46、0.53,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贫血程度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值、2周内采血量有关(OR分别=1.03、2.96、5.15,P均<0.05)。结论早产儿贫血程度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值、2周内采血量具有相关性。缩短住院时间、适当增加早产儿出生时血红蛋白量和减少医源性失血可预防早产儿贫血的发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葡萄糖酸亚铁防治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贫血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贫血是临床常见疾病,早产儿出生后短期内血红蛋白易下降,在4~6周达低值.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刺激红细胞晚期祖细胞的存活、增值和分化的主要生长因子,EPO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特异的红细胞受体(EPO-R)而发挥功能[1].早产儿贫血是导致早产儿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极大的影响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对早产儿的智力及免疫功能均有影响[2].胎龄越小、体质量越低,贫血程度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后果也就越发严重[3].
-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程度与中医证型关系
缺铁性贫血(IDA)是儿童时期常见病、多发病,失治误治可延生其他疾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据调查其发病率在我国2岁以下婴幼儿为10%~8.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度贫血已少见,但轻中度贫血患儿仍常见.目前国内外治疗缺铁性贫血主要是口服补铁剂.中医药在本病的研究上不断取得进展,对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相对于西医显现自身优势.
-
C-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程度的相关性探讨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透析当日采集空腹血标本,就血红蛋白(Hb)、hs-CRP进行测定,按hs-CRP正常组和增高组划分,对比与贫血程度的关联。对hs-CRP正常组Hb的平均水平进行统计,为(95.7±18.6)g/L,明显高于增高组(76.5±14.5)g/L,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单因素相关及系统回归分析,Hb与hs-CRP呈负相关(r=0.434,P<0.00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s-CRP水平升高,与发生贫血的程度独立相关,需引起临床重视。
-
5种癌症患者癌性贫血分析
目的:探讨5种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贫血变化及不同肿瘤的贫血发生率、贫血程度及贫血类型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病理确诊的肺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患者,查阅其病历获取相关资料,分析治疗前后不同肿瘤的贫血发生率、血红蛋白变化及各病种贫血程度和贫血形态学特点.结果:450例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121例发生贫血,贫血发生率26.8%,5种肿瘤贫血发生率为:肺癌36.3%,胃癌31.0%,大肠癌29.3%,乳腺癌13.3%,宫颈癌21.7%;轻度贫血83.5%,中度贫血15.7%,重度贫血0.8%.治疗后306例发生贫血,贫血总发生率68.0%,其中肺癌82.9%,胃癌77.6%,大肠癌80%,乳腺癌47.8%,宫颈癌50%;轻度贫血50.7%,中度贫血39.5%,重度贫血7.5%,危重度贫血2.3%.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的自身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后贫血形态学分类均以正细胞性贫血为主,肺癌患者治疗后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比例显著增加.结论:抗肿瘤治疗会进一步加重贫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
生血宁片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贫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但常用药物硫酸亚铁可致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以致部分患儿不能坚持治疗.我们应用生血宁片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在我科住院和门诊收治的患儿120例,均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1].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2.6)岁,平均病程(1.5±1.4)年;患病原因:营养不良28例,慢性贫血24例,偏食8例;贫血程度:轻度22例,中度27例,重度11例.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2.4)岁,平均病程(1.6±1.5)年;患病原因:营养不良27例,慢性贫血25例,偏食8例;贫血程度:轻度24例,中度26例,重度10例.
-
胸部CT平扫诊断贫血程度佳阈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胸部CT平扫诊断贫血程度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 测量175例不同程度贫血及非贫血患者的左心室、右心室、室间隔CT值及室隔差值,与36 h内患者外周血Hb水平进行分析,得出CT平扫诊断贫血程度的佳阈值.结果 室隔差值与患者Hb水平相关性大(决定系数为0.844,P=0.000).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当室隔差值>5.5 HU时,诊断轻度贫血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较低;当室隔差值取9.5~13.5 HU时,诊断中度贫血的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68.1%;当室隔差值>13.5 HU时,诊断重度贫血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73%.结论 CT平扫诊断轻、中、重度贫血的佳阈值分别为5.5~9.5 HU、9.5 ~13.5 HU、>13.5 HU.
-
孕产妇贫血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平度地区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有效降低孕产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减少母婴并发症,确保母婴健康.方法:对就诊、分娩的孕妇的病例进行初筛,将由寄生虫病、慢性感染及肝肾疾病引起的贫血者筛除,依据孕妇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逐一统计.结论: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做好产前检查,积极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指导合理饮食,预防孕产妇缺铁性贫血.
-
不同程度肾性贫血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的变化
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的贫血与机体慢性炎性反应状态、铁的低吸收率及低利用率有关[1].hepcidin是2000年发现的,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铁稳态调节剂,含25个氨基酸的多肽,可抑制小肠对铁的吸收及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的铁释放,从而导致贫血[2-3].有关CRI贫血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情况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探讨血清hepcidin水平与CRI贫血的关系,为治疗肾性贫血提供临床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以2011年1月至6月在本院就诊的CRI贫血患者6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为对象.CRI贫血组根据贫血程度分为3组:>90 g/L~正常下限(A组22例),60~90 g/L(B组20例),<60 g/L(C组18例).CRI贫血组平均年龄(45.75±18.62)岁,均接受EPO或铁剂治疗,未接受透析.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40.86±15.32)岁,无EPO或铁剂治疗史.GFR的计算根据我国eGFR协作组公布的中国人群的GFR估计公式:GFR [ml·min-1·(1.73 m2)-1]=175×(Scr,mg/d1)-1.234×年龄-0.179×(0.79女性).
-
儿童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及影响贫血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对儿童缺铁性贫血(IDA )危险因素及影响贫血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明确诊断为IDA的280例1~5岁患儿临床资料(IDA组),并根据其外周血血红蛋白(Hb)水平将贫血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极重度。同时选取同期280例非贫血患儿为对照组。对可能的儿童IDA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儿童IDA的危险因素及影响贫血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280例IDA患儿轻度贫血者134例,占47.8%,中度贫血者122例,占43.6%,重度及极重度贫血者24例,占8.6%。家庭人均月收入、母亲孕期贫血、母亲未接受育儿指导、母亲文化程度、儿童既往病史及喂养方式是导致患儿发生ID A的危险因素。年龄、病程、母亲文化程度、孕周、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儿童既往病史、母亲孕期贫血、母亲未接受育儿指导与贫血严重程度有关(P<0.05)。年龄、孕周、出生体质量、儿童既往病史是影响ID A患儿贫血程度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于儿童ID A应着重以预防为主,应加大儿童营养保健知识宣教普及力度,定期培训基层儿童保健医护人员,同时制订符合我国儿童饮食特点及含铁丰富食物饮食方案,以降低儿童ID A发病率。
-
围产期贫血妇女体内储存铁的情况分析
目的:观察围产期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和和转运蛋白总铁结合力(total‐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的变化反应贫血程度及铁贮存水平。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原子吸收法,亚铁唪比色法对随机抽取40例围产期贫血患者(Ⅰ组),围产期无贫血患者40例(Ⅱ组),妇科炎症或手术治疗无贫血40例(Ⅲ组),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Ⅳ组)患者血细胞的S F、S I和TIBC水平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贫血程度为轻度贫血,占60.5%。 HGB(90.8±8.5)g /L ,SF(9.5±8.9μg/L),SI(8.20±4.21μmol/L)、TIBC(67.1 ± 8.65)。结论围产期以轻度贫血为主。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TIBC)对诊断缺铁性贫血有重要的价值。应及时诊断纠正贫血,以提高母婴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