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547例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突变与遗传特点研究

    作者:田小娟;张月华;杨小玲;许小菁;刘爱杰;刘晓燕;杨志仙;吴晔;姜玉武;吴希如

    目的 研究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儿SCN1A基因突变与遗传特点,分析家系成员临床表型.方法 收集2005年2月-2015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DS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进行SCN1A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共收集547例DS患儿,有379例(69.3%)发现SCN1A基因突变,其中错义突变179例(47.2%),无义突变78例(20.6%),移码突变77例(20.3%),剪切位点突变37例(9.8%),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复8例(2.1%).379例SCN1A突变阳性的DS患儿中,354例均获得其父母外周血DNA,证实新生突变占92.9%(329/354),遗传性突变占7.1%(25/354),遗传性突变包括5例父母一方为突变嵌合体.25例携带突变的父母一方中有1例表型为DS,11例表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9例表型为热性惊厥,4例表型正常.结论 DS患儿SCN1A基因突变阳性率高,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和截断突变(包括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为主,少数患儿为该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复;DS患儿SCN1A基因突变以新生突变为主,少数为遗传性突变,父母一方可为该基因突变嵌合体;携带突变的父母一方表型轻重不等,父母一方为突变嵌合体者临床表型轻或正常.

  • 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强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严重危害群体健康.遗传因素与CHD发病关系,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理解遗传因素在CHD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意义重大.影响CHD的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各种各样的点突变、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DNA拼接位点突变、RNA突变及表观遗传学修饰等.本文仅对染色体畸变、单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及新生突变与CHD的关系简要综述如下.

  • DMD散发型病例产前诊断对策

    作者:董敏;李继红;王峰;胡韶毅;黄尚志

    目的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散发病例的产前诊断分析,为临床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MD/BMD基因的5'启动子区域、基因缺失热区的内含子及基因的3'不翻译区的多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进行缺失检测和单体型连锁分析.结果应用此诊断程序可检测到大部分的缺失病例,对于非缺失病例,可以通过单体型连锁分析确定(风险)基因的标记.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中新生突变可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新生突变可发生于男性生殖腺中;在产前诊断中,对获得风险染色体标记的男性胎儿要慎重对待.结论散发病例中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不同世代,父源的生殖腺嵌合值得注意.

  • LMNA基因新生突变相关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B型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梅道启;王媛;陈国洪;梅世月

    目的 了解LMNA基因突变相关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B型(LGMD 1B)的临床表型、诊断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LMNA基因新生突变引起的LGMD 1B患儿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儿,5岁,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明显无力、上肢轻度无力.基因检测显示LMNA基因存在c.1580 G>C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第527号氨基酸由Arg变为Pro.患儿父母、2个姐姐及妹妹在该位点均为野生型.患儿确诊为LMNA基因新生突变引起的LGMD 1B型.LMNA基因为LGMD 1B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引起肌细胞功能蛋白异常,累及肌纤维所有结构.结论 LMNA基因检测可早期诊断LGMD 1B型.

  • GNAS基因新生突变致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a型1例

    作者:沈珉;柳林;刘阳;卢洪文;逄力男;褚迅

    目的 鉴定导致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Ⅰa型发病的GNAS基因突变.方法 回顾分析1例PHP-Ⅰ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Sanger测序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GNAS基因的13外显子进行检测.疑似致病突变在478例健康对照者中进行筛查,排除非致病性变异.利用深度测序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的DNA进行测序,分析确定致病突变的起源.结果 女性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 示低血钙、高血磷及高甲状旁腺素(PTH);体格检查有Albright遗传性骨营养不良(AHO)畸形.临床表现符合PHP-Ia型特征.GNAS基因突变筛查发现1个尚未见报道的,位于6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479G>C,p.R160P).父母及健康对照均者未发现该突变.针对突变所在的GNAS基因6号外显子在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的DNA中进行深度测序,每个样本均获得8000条左右的序列.患儿父母的所有序列中均筛查到该突变.患儿序列中,3984条携带G等位基因,4019条携带C等位基因,两者的数目大致相同.深度测序的结果 提示,该突变是来源于母系生殖细胞的新发突变.结论 发现一个导致PHP-Ⅰa型发生的GNAS基因新突变(c.479G>C,p.R160P),推测该突变起源于母亲生殖细胞.

  • Cardio-facio-cutaneous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YU Tingting;张欢欢;李牛;郁婷婷;胥雨菲;李国强;王秀敏;沈亦平;王剑

    目的 探讨Cardio-facio-cutaneous综合征(CFC)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 提取2例CFC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采用靶向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变异基因,并运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2例患儿均为汉族女性,分别为13个月和7岁半,有内眦赘皮、鼻梁塌平、头发稀疏等相似的颅面部特征,均伴有生长发育迟缓及癫痫发作史.1例心电图有T波变化,P-R间期正常高限;另1例心电图正常.基因检测显示,2例患儿在MAP2K1基因3号外显子上各有一处杂合的错义变异,分别为c.383G>T,p.Gly128Val和c.389A>G,p.Tyr130Cys,且均为新生突变(de novo),均系文献报道过的CFC变异位点.结论 2例为国内首次报道CFC病例,且均为MAP2K1基因突变型.因既往报道CFC患儿大多合并心脏病变,2例患儿均继续随访心脏功能.

  • 基于靶向基因测序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基因诊断方法

    作者:杨丽君;李牛;刘毅;王剑

    目的· 设计并建立基于靶向基因测序(TPS)的适合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高通量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阅读文献并查询相关数据库确定PID的已知致病基因,设计并定制针对这些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的捕获探针,并通过该方法对1例疑似PID患儿进行分子诊断.结果·该PID测序panel共包含100个已知致病基因.该疑似PID患儿测序结果共产生读条数16414298(reads),平均覆盖深度为157 X,98.35%的目标区域测序深度大于20 X,99.97%的目标区域具有1 X以上的测序深度.终在患儿的CXCR4基因第2号外显子区域发现一个杂合的无义突变(c.1000C>T,p.Arg334*).Sanger测序结果验证了患儿CXCR4基因的变异并表明其父母在相应位点均为野生型,证实了患儿CXCR4基因的变异为新生突变(de novo).结论·建立了PID高通量基因诊断方法,并借助该靶向基因测序技术成功诊断1例WHIM综合征患儿.

  • FBN1新生突变引起的马凡综合征及其基因型-表型的关联研究

    作者:潘啟豪;梁小碧;郭勇;朱浚文;胡彬;王一鸣

    目的:本研究对2个不同马凡综合征( Marfan syndrome )的小家系进行致病基因FBN1的编码区和剪切位点突变检测,以寻找致病的突变,并初步探索马凡综合征基因型-表型的关联。方法:通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确诊2个无血缘关系的家庭中原疑似为马凡综合征的3例患者。运用新一代测序对家系1的疑似患者行FBN1基因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检出的致病性遗传变异进行Sanger验证及在所有家系成员中验证;对于家系2的存活成员,本研究直接进行PCR扩增FBN1基因的所有编码区及剪切位点,对产物进行直接San-ger测序。另外在50个正常对照中对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基于PCR产物的测序分析,以排除多态性;并对实验结果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所有存活的疑似患者均确诊为马凡综合征。在家系1中,我们检测到了一个FBN1基因数据库中尚未报道的新突变c.4685G>A(p.Cys1562Tyr),并且患者父母和同胞姐姐均未检测到此变异,故此突变为一个新生突变。该错义突变使第1562位上极性中性的含硫的半胱氨酸被极性中性的含羟苯基的酪氨酸所替代,影响了fibrillin-1蛋白一个TGF-β结合结构域,导致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家系2含父母及一对同卵双胎患者,其中一患者已去世。我们在存活患者检测到1个 FBN1基因的已报道致病突变 c.3706T >C ( p. Cys1236Arg),该突变在患者父母中不存在,故也为新生突变。结论:本文报道了一例FBN1基因的新突变及另一例由FBN1基因已知突变引起的马凡综合征,二者皆为新生突变,并在家系中进行了基因型-表型的比较,表明家系1的新突变可能与经典马凡综合征的表型相关,而家系2的已知突变确和新生儿重症马凡综合征表型相关。

  • 一个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的EXT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廖娟;周春燕;郭小艳;兰风华

    目的 对1个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的致病基因EXTI进行突变分析.方法 提取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EXT1基因全部外显子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找到突变后,对相应PCR产物进行T克隆,以证实突变.对其他家庭成员的EXT1基因相应外显子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多发性骨软骨瘤,其父也有类似临床表现,但明显轻于先证者,且11名同胞及其子女均无发病.先证者序列分析表明,其EXT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杂合的缺失突变:1476-1477delTC.先证者父亲的血液组织、精子和口腔粘膜细胞也存在相同突变,但在PCR产物直接测序中突变体的测序信号明显弱于先证者;在PCR产物的T克隆-测序中,来自先证者父亲的血液、精子、口腔黏膜细胞突变体的重组菌分别占总数的10%、2.6%、13.3%.其他11名同胞未见EXT1基因突变.结论 先证者父亲在胚胎早期发生了EXT1基因突变,使其体内部分细胞(包括部分软骨细胞)带有EXT1基因突变,导致症状较轻的多发性骨软骨瘤.

  • Dravet综合征SCN1A基因新生突变的来源研究

    作者:孙慧慧;张月华;徐小菁;刘晓燕;吴希如

    目的 研究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新生突变的来源,为遗传咨询及产前基因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Dravet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应用Sanger测序进行SCN1A基因突变检测,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分析新生突变的家系突变等位基因的来源;对于父源等位基因存在新生突变的家系,提取其父亲精液DNA,分析精液细胞中是否存在突变.结果 22例携带SCN1A新生突变的患儿中,19例(86.4%)的突变位于父源等位基因,3例(13.6%)位于母源等位基因.9例父源等位基因突变患儿父亲的精液细胞中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新生突变多位于父源等位基因,患儿父亲精液中未发现基因突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常染色体显性成人多囊肾病两家系PKD1、PKD2基因的突变鉴定

    作者:余朝文;杨元;张思仲

    目的 鉴定两个常染色体显性成人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突变.方法 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家系成员及无亲缘关系的100名健康对照个体的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先证者致病基因PKD1、PKD2的所有外显子序列及其侧翼内含子剪切区域,直接测序确定DNA序列的变异.通过家系和正常对照的比较分析,对检测到的变异是否与疾病相关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在两个家系中共检测到5个序列变异:PKD1:c.2469G>A,PKD1:c.5014_5015 delAG,PKD1:c.10529C>T,PKD2:c.568G>A和PKD2:c.2020-1_2020 delAG.其中PKD1:c.2469G>A和PKD2:c.2020-1_2020 delAG为新发现的变异.此外,检测到的移码突变和剪切突变未见于家系中健康成员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结论 PKD1:c.5014_5015 delAG和PKD2:c.2020-1_2020 delAG分别为家系A和B的致病突变,且PKD2:c.2020-1_2020 delAG为先证者新发生的突变.

  • P基因新生突变致眼皮肤白化病Ⅱ型及其产前诊断

    作者:张丽芸;徐蓓;钟燕芳;陈潇菲;郑辉;蒋玮莹;李洪义

    目的 对生育一例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患儿的核心家系进行基因分型诊断,在确定致病基因及基因型后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先证者4个OCA基因及其父母相应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并进行DNA序列测定,明确先证者及其父母的OCA分型及基因型.对羊水细胞DNA进行相关基因的全外显子序列分析,明确胎儿的基因型.结果 先证者被确定为OCA2,基因型为c.1327G>A/c.2360C>T突变的复合杂合子,父亲为c.2360C>T突变杂合子.c.1327G>A为母源新生突变,胎儿的P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 发现一例新生突变导致的OCA2患者.在进行OCA产前基因诊断时,为了防止新生突变的漏检,应对特定基因进行全序列检测.

  • 遗传性全面性癫痫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凯琳;江泓;李楠

    遗传性全面性癫痫(genet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GGEs)是一类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癫痫综合征,少数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大部分则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研究者初发现与GGEs相关的基因大多涉及离子通道,包括电压门控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通道以及配体门控的 γ-氨基丁酸受体通道,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些非离子通道基因也与GGEs有关,并且新生突变和拷贝数变异也在GGEs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的运用推动了GGEs分子遗传学的探索进程,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这些遗传学上的发现对阐明GGEs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以及探索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就GGEs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