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

    作者:石学敏

    假性延髓麻痹,即假性球麻痹,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或核上性延髓麻痹,系两侧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延髓束损害而产生的综合征,临床以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把本病归属于“喑痱”“喉痹”“舌蹇”等病症范畴。本病病在脑,表现在口舌、咽喉等器官,中风后若脑窍蒙闭,神不导气于口舌咽喉等关窍,使之不能发挥正常言语、吞咽功能,就可导致关窍痹阻而发为假性球麻痹,即喑痱、喉痹之症状。因此,该病的病理机制可概括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关窍痹阻”。笔者认为,治疗本病关键应施以醒脑开窍、疏理经筋、通关利窍之法。即在醒脑开窍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的基础上,加之风池、翳风/完骨、天柱具有利机关、熄风通窍之作用,并在针刺方向、深度、施术手法及其量学要求等方面做了科学规范,逐步形成了一套针刺方法,命名为“通关利窍”。

  • 融合功能磁共振影像的神经导航在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劲松;周良辅;高歌军;毛颖;杜固宏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血液氧饱和水平检测(BOLD)技术在脑皮质运动区肿瘤神经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8例脑肿瘤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肿瘤涉及第一运动区(PMA)18例;运动前区(PM)18例;第一运动感觉区(PMSA)11例;第一感觉区(PSA)9例;辅助运动区(SMA)2例.试验组运用手运动激发模式,行BOLD成像定位皮质运动区,并与MR的导航序列影像融合,应用于神经导航;对照组采用常规MR影像导航.结果试验组肿瘤全切率为86.7%,对照组为60.7%,P<0.05.试验组术后患侧肢体肌力为4.3度±1.1度,对照组为2.5度±1.9度,P<0.001.试验组术后致瘫率为23.3%,对照组为71.4%.试验组远期预后Karnofsky评分(KPS)为88±27,对照组为65±32,P<0.01.结论应用融合BOLD影像的神经导航术,可实现个体化、实时、精确地定位肿瘤及毗邻的脑皮质运动区,提高全切率,降低术后致瘫率.

  • 健侧C7神经根移位对修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的影响

    作者:魏海峰;陈亮;顾玉东

    目的 探讨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的变化,比较不同术式对运动皮层重塑的影响.方法 建立幼年Sprague-Dawley大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90只,随机采用三种不同术式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包括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上干前股(A组,30只),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B组,30只)以及移位至正中神经(C组,30只).分别于术后1.5、3、6、9、12个月,以微电极刺激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在双侧大脑运动皮层的分布.另取6只成年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1.5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仅位于同侧运动皮层;术后3和6个月,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双侧运动皮层;术后9个月,A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已达对侧运动皮层;术后12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对侧运动皮层,B组运动皮层重塑程度优于C组.结论 幼年大鼠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患肢支配区可实现由同侧皮层到双侧再到对侧皮层的跨大脑半球功能重翅.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受体神经的类型影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或同时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更有利于实现运动皮层的跨半球重塑.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皮质激活及功能重组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曾繁勇;张志强;杨昉;胡建平;许强;卢光明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皮质激活模式和功能重组改变.方法 采用fMRI观察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对指运动任务时的运动皮质激活模式和功能重组改变,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Fugl-Meyer上肢评价量表(FMA-UE)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学监测静息运动阈值.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兴趣区激活强度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神经电生理学的相关性,动态因果模型分析对指运动时双侧大脑半球间和大脑半球内有效连接.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患侧对指运动主要表现为患侧初级运动皮质、运动前区皮质和双侧辅助运动区激活,同时伴健侧运动前区皮质、后顶叶皮质和双侧小脑半球少量激活;健侧对指运动主要表现为健侧初级运动皮质、运动前区皮质和辅助运动区激活,同时伴患侧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少量激活.患侧初级运动皮质激活强度值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452,P=0.035)、与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呈正相关(rs=0.543,P=0.009),患侧感觉运动皮质激活强度值与患侧静息运动阈值呈正相关(rs=0.718,P=0.001).在动态因果模型所示优势模型中,双侧初级运动皮质间存在双向负性有效连接;健侧辅助运动区对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存在负性有效连接,对患侧初级运动皮质存在正性有效连接;患侧辅助运动区对健侧辅助运动区存在正性有效连接.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对患侧初级运动皮质的有效连接强度值与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呈负相关(rs=-0.461,P=0.047),健侧辅助运动区对健侧初级运动皮质的有效连接强度值与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呈正相关(rs=0.533,P=0.041).结论 fMRI结合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评价及神经电生理学监测可以有效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皮质激活模式和功能重组改变,为理解脑卒中运动障碍和功能重组以及进行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 MRI新技术用于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与脑运动皮质的研究

    作者:张超;王宏

    脊髓损伤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质脊髓束、运动皮质以及自主神经的损害,但对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目前也没有用于评估神经元损伤程度、阐明皮质重组机制以及预测临床结果的神经放射学标准。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使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MRI新技术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如基于体素形态测量学能够发现脊髓损伤后脑内相关功能区体积的改变,而扩散张量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技术可以从功能层面发现形态学上不能发现的脑内病变。因此,这些MRI新技术可以为更好地了解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及脑内的变化提供重要信息。

  •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正常人脑手运动皮质的定位研究

    作者:钟士江;陈静;包春雨;张蒙

    [目的]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正常人脑手运动皮质进行定位.[方法]健康受试者10人,男7例,女3例,均为右利手,每个健康受试者分别完成左右手运动刺激.刺激模式为手握拳运动.fMRI检查采用Philips 3.0T超导型磁共振机,GRE-EPI序列.使用SPM5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0例正常受试者,左手或右手运动时均见对侧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区激活;同侧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后顶叶皮层(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PPC)、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及小脑存在不同比例、不同程度激活.非利手即左手运动引起右侧M1区激活体积大于利手运动引起的左侧M1区激活体积(P<0.05).[结论]M1区是控制对侧手运动的脑皮质区,同侧M1、SMA、PPC、PFC及小脑也参与手运动,非利手与利手运动激活对侧M1区的程度存在差异.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偏瘫肢体术后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

    作者:王加充;赵建农;王鹏程;彭其斌;王义彪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偏瘫肢体术后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3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均行DTI检查,比较患侧病灶兴趣区(ROI)及对侧同等大小的正常脑组织ROI的部分各向异性(FA).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中将皮质脊髓束(CST)的受累程度分为1、2、3、4级,比较手术前后患者CST受累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别对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然后分析CST受累程度与NIHSS、FM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脑皮质运动区肿瘤侧FA值为(0.39±0.07),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0.50±0.08)(t=10.348,P<0.01).患者手术前后CST受累程度及NIHSS、FMA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后CST受损程度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术前:r=0.876,P=0.001;术后:r=0.913,P=0.000),与FMA评分呈负相关(术前:r=-0.856,P=0.007;术后:r=-0.885,P=0.004).结论 DTI能够显示脑皮质运动区肿瘤患者CST受累程度,通过术前DTI可指导手术切除程度,同时对术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 长期游泳运动后大鼠大脑额叶运动相关脑区c-fos的表达

    作者:杨李旺;杨桂姣;王迎春;李楠

    目的 探讨长期游泳运动后大鼠大脑额叶运动相关脑区c-fos的表达.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55只,分为对照组(A组,n=5)、持续运动组(B组,n=25)和间歇运动组(C组,n=25),其中B、C组以一定方式进行游泳运动.训练持续6周,B、C组大鼠在末次运动结束后即刻,30 min,60 min,120 min,240 min每一时间点随机选取各5只,A组与即刻组同时经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依次灌注生理盐水、4%多聚甲醛固定后取脑.行免疫组化,计数c-fos阳性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fos在初级运动皮质(M1)、次级运动皮质(M2)、伏核(A)呈均匀表达,两种游泳运动后,M1区c-fos表达峰值都出现在30 min;间歇组M2区c-fos表达峰值在60 min,而持续组M2区表达无显著变化;伏核c-fos表达,在间歇组峰值出现在60 min,持续组则呈增高趋势,240 min仍未见下降.结论 游泳运动后不同时刻大鼠脑运动皮质、伏核c-fos的表达可能与运动疲劳、恢复有关.

  •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作者:吴慧;牛广明;韩晓东;高阳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脑功能成像技术中发展迅速的新技术之一,目前已应用于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并走向临床.特别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在神经、精神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BOLD-fMRI的原理、应用及前景.

  • 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大鼠血管构筑的改变

    作者:何祥;杨溪瑶;陈宪英;王承利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在不同电刺激治疗后血管构筑及梗死体积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成脑梗死模型,在梗死后大鼠前肢腕部进行不同电刺激,用病理切片方法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血管构筑情况,同时计算不同时期的大脑梗死体积.结果:双侧刺激时在不同脑区域的血管面积密度要比患侧刺激和对照组显著增加.不同电刺激时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双侧电刺激使梗死区周围、下部及镜像区的血管面积密度明显增强.功能恢复与梗死体积大小无关.

  • 神经干细胞移植影响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云;黄桂琴;巴迎春;王廷华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相关凋亡基因Bax,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孕14-15 d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5只,取其胚胎用于神经干细胞培养.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40只、细胞移植组40只.方法: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T_9脊髓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行T_8椎板切除.用DMEM/F12调整胎鼠神经干细胞密度为2×10~(10)L~(-1),吸取细胞悬液15 μL滴加到约2 mm~3大小的明胶薄片上,细胞移植组将此明胶薄片植入大鼠脊髓两横断面之间的间隙处.分别于细胞移植后3,7,14,21,28 d取材进行指标检测.主要观察指标:RT-PCR法检测大脑运动皮质Bax,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Bax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4,28 d Bcl-2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术后3 d Caspase-3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在神经干细胞移植后3 d Bax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移植后14,21 d Bcl-2的表达明显增高(P

  •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阈值与年龄及皮层功能水平的关系

    作者:刘青蕊;段宏伟;赵静霞;李风銮;国丽茹

    目的研究年龄在经颅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中,两侧生理刺激阈值的不同.方法 76例健康者,右利手 63例,依年龄不同分为 3组:青年组 22例( 19~ 39岁);中年组 20例( 40~ 59岁);老年组 21例( 60~ 82岁).左利手 13例,为青年组健康者( 19~ 39岁).应用 8字形磁刺激器分别刺激左右侧运动皮层,记录对应拇短展肌( abductor pollicis brevis muscle,APBM)运动诱发电位,测定其在静息和随意收缩时刺激阈值的变化.结果右利手青年组和中年组,右侧 APBM 运动诱发电位的皮层刺激阈值明显低于左侧 APBM (P< 0.01) ;而老年组双侧刺激阈值无明显区别;左利手青年组,左侧 APBM运动诱发电位的皮层刺激阈值明显低于右侧.结论推测 TMS运动诱发电位双侧皮层刺激阈值在各年龄组的不对称变化主要与运动皮层的功能水平有关.

  • 运动双手食指后应用磁源性影像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定位

    作者:孙吉林;吴杰;李素敏;贾秀川;刘连祥;吴育锦

    目的确定运动双手食指后应用磁源性影像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功能区定位的价值并探讨其成像方法.方法 6例受试者接受左、右侧视觉光刺激后运动相应侧食指,双手食指下方各放置一块垫板,垫板上有一个光电偶合器,食指抬起后数据采集计算机即可将光电偶合的一刻为"零"对脑反应信号进行叠加.应用脑磁图记录运动及体感反应叠加后的脑电磁波并将其与相应受试者头 MRI叠加形成磁源性影像.结果食指运动后,每个受试者双侧半球均出现一个高的波峰,左右半球潜伏期分别为 (41.5± 7.8) ms和 (35.5± 3.6) ms.受试者之间左、右半球皮质兴奋的潜伏期( W1)差异无显著意义( t=2.046, P=0.096).将其 ECD叠加到 MRI上可见 ECD均位于中央后回.每个受试者在高波峰之前出现一个小的波峰,潜伏期为负值,左、右半球分别为- (52.9± 25.9) ms和- (63.8± 19.5) ms.受试者之间左、右半球皮质兴奋的潜伏期( W2)差异无显著意义( t=1.342, P=0.237).由磁源性影像显示兴奋的皮质位于中央前回.结论磁源性影像可很好地显示健康受试者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可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进行精确定位.

  • 力竭运动性猝死模型大鼠运动皮质Bax、Bcl-2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

    作者:阳仁均;殷维瑶;李华

    背景:运动性猝死是运动实践中的常见现象,因偶发故其机制不明。
      目的:观察运动性猝死大鼠的运动皮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凋亡调控因子Bax、Bcl-2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连续力竭性负重游泳训练中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及调控机制。
      方法: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7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在疲劳造模后按36 h的训练周期、对大鼠进行连续力竭性负重游泳训练,并分别在6×36 h、9×36 h与12×36 h训练后随机处死7只大鼠分别记为连续力竭性负重游泳训练1,2,3组(力竭运动1,2,3组);将多次相同模型实验中、6×36 h后偶然出现在每次训练中或训练后24 h内的死亡大鼠(排除因呛水死亡)记为运动性猝死组(n=5)。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脑运动皮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ax、Bcl-2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力竭运动1,2,3组和运动性猝死组的运动皮质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Bax、Bcl-2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②在力竭运动1,2,3组和运动性猝死组中Bax及Bcl-2蛋白呈递增趋势,Bcl-2蛋白表达增强程度高于Bax蛋白;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③结果表明,力竭运动组及运动性猝死组中运动皮质细胞内Bax、Bcl-2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表达的增强可能与运动皮质细胞的保护抑制机制有关;过度疲劳时运动皮质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下降可能是诱发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磁图运动相关磁场特征研究

    作者:孙占用;荀丽颖;吕佩源;孙吉林;冯亚青;郭宗成;王贺波;吴杰;李素敏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磁图运动相关磁场的变化特征.方法 2003-06~2004-08对河北省人民医院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EG MRCFs检测.患者看到一侧闪光信号提示后,相应侧食指做一次抬起放下运动触发光电耦合作为"0"时刻,MRCFs波峰由等价电流偶极子(ECD)评估,并与超薄MRI进行影像融合.结果 MRCFs波峰的ECD均位于两侧初级运动皮层"手区",患者组MRCFs波峰潜伏期延迟(P<0.01),尤以患侧为重,患侧ECD强度较健侧减小(P<0.01).结论 MEG测定MRCFs可客观、灵敏的检测出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皮层功能的损伤.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与经颅电刺激运动皮质电位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作者:张宏智;曹辉;王倩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是经皮肤刺激(通常用电流刺激)四肢外周神经的末梢段,如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内踝部胫后神经,将记录电极放置在感觉神经传到的不同部位记录神经传导通过的信号,将这些信号通过信号放大器放大,变为可作分析用的各种反应波形的神经监测技术。

  •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帕金森病

    作者:张鸿;刘春风

    近年来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对帕金森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尚有矛盾.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表现为静止阈值降低,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增大,中枢静止其缩短.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也取得了明显疗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UPDRS各项评分降低,但佳刺激参数、部位和时程仍需进一步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在临床应用以来有着良好的安全记录,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 基底节区缺血性卒中患者初级运动皮层结构和功能连接相关性的fMRI研究

    作者:汪洋;张敬;林琳;孟亮亮;刘宁宁;秦文;于春水;薛蓉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RI,rs-fMRI),研究慢性期缺血性卒中者初级运动皮层(M1)的结构损伤与功能连接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3.0TMR扫描仪对28例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的慢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和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全脑高分辨率解剖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原始数据用Matlab 7.8、统计参数图(SPM)8、REST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卒中组患侧M1区、丘脑的灰质体积减少.患侧M1区与其自身功能连接增强,但两者不完全重叠,连接增强区主要位于结构损伤区的背内侧.患侧M1区与双侧前岛叶、眶额回、额下回、前扣带回、左侧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 VBM及静息态功能连接联合的方法从形态学及功能学的角度更清楚地阐释恢复期缺血性卒中者的神经调节机制.

  • 长病程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研究

    作者:邹扬;胡勇博;高颖;张月琪;陈生弟;王刚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法评估长病程随访和初诊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探究长期PD病理改变对大脑皮层兴奋性和中枢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8年的PD患者和初诊未服药的PD患者各7例,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估其运动功能,并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其认知功能,通过TMS检测其双侧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活动运动阈值(active motor threshold,AMT)、MEP波幅和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根据每位患者症状重侧和轻侧进行双侧对比和组间比较.结果:RMT、AMT、MEP波幅及CMCT在长病程PD患者与初诊PD患者间,以及在每位患者症状重侧与症状轻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0.05).全体PD患者症状轻侧的CMCT与其UPDRS-Ⅲ总分及症状轻侧得分呈正相关(P<0.05);而在长病程组中,患者症状重侧的CMCT与症状重侧的UPDRS-Ⅲ得分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病程PD并不改变患者的皮层兴奋性,但其中枢传导速度可能随疾病发展而降低.

  • "催眠态"与"气功态"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差异的初步研究

    作者:汤伟军;李克;朱莉;陶明毅

    目的:研究催眠态和气功态下脑运动皮质的低频同步活动,探讨催眠态与气功态对脑功能皮质活动的不同效应.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28岁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右利手.采用气功入静和催眠诱导分别进入气功态和催眠态.研究采用GE signa VH/i 3.0T磁共振扫描机,先后进行无任务(静息态、催眠态和气功态)和运动任务的BOLD序列扫描.图像的处理先以运动任务获得的运动皮质定位作为种子对三种状态的功能图像做交互相关分析,获得脑功能连接的激活图,然后对这些激活的体素采用功率谱分析,获得相应的优势频率和能量.结果:脑功能低频连接激活体素的数量在静息态、催眠态、气功态间没有明显差异,但通过功率谱分析,催眠态主要表现为优势频率能量的升高,而气功态则主要表现为优势频率的增加.结论:气功态和催眠态下脑运动皮质的低频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两种状态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效应,但其生理基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90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