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癌防治莫入误区
我国是肝癌的患病大国.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有11万,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每年有35 ~ 40万的肝癌新发病例,占全世界肝癌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肝癌这种常见于中年男性的恶性肿瘤,虽然早期并无特殊不适,但病情进展快,恶性度极高,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后再就诊,往往已属中晚期.肝癌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因而也成了人们谈之色变的“癌中之王”.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十分重要.但是,不少人在如何防治肝癌的问题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应予以纠正,以防患于未然.
-
肝干细胞与肝再生、肝癌的关系
肝干细胞是存在于肝脏组织中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向前分化为成熟肝细胞、胆管细胞等的不成熟细胞,这类细胞是生理性肝细胞更新和病理性肝损伤修复的起源细胞.肝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传统认为肝癌起源于肝细胞突变和异常增生,新近研究提示,肝癌起源于肝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增生.肝癌干细胞学说为肝癌发生机制研究和肝癌防治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
热休克蛋白家族与肝癌的关系
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和动植物体内的一种应激蛋白.HSP在HCC的生物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HSP在生物体内起着参与加速降解和清除细胞代谢产物,维护细胞的功能和生存,协同免疫应答,调节信号传导通路,调控细胞周期,抑制凋亡以及促进微管的形成与修复等作用.大量研究显示一些HSP在肿瘤免疫中发挥作用,并有望制成基因疫苗应用于肿瘤的防治.本文综述了HSP70,HSP90,HSP47,HSP27等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进展及其在肝癌防治中的意义.
-
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致死因为分析:附38例
手术切除仍为目前好的治疗肝癌的方法.然而,尽管迄今肝外科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1]),但是肝癌围手术期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施行肝癌切除手术1493例,围手术期病死38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化学致癌物与肝癌的研究
化学因素在肿瘤病因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估计(1977年Heiddkerger)人类肿瘤,除皮肤癌外,70%~90%为环境及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引起.我国是肝癌高发区,肝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占第三位,因此,化学致癌物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也已成为肝癌防治及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肝癌筛查对象心理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肝癌好发于40~50岁,男高于女,分别为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三位和第四位[1].早期肝癌缺乏特异性症状,早发现、早诊断原发性肝癌关键在于对一些高危人群长期随访,定期检查[2].广西是我国肝癌高发省之一,自2004年10月以来,李嘉诚医疗扶贫救助基金资助我院定期到肝癌高发区进行肝癌防治普查.
-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教授指出——肝癌并非不治之症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普通老百姓对其缺乏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很多可防可控制的肝病终不幸进展为肝癌,一些本来可以早期发现的肝癌错过了手术时机,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生存质量的患者因为缺乏信心放弃了治疗.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教授就肝癌防治方面的相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鼠尾草酸对人肝癌细胞及肝细胞作用的研究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中医药在肝癌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发现,迷迭香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保肝降酶、治疗心血管疾病等,而且很多成分对肿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
当前肝癌研究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应用各种研究手段对原发性肝癌所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迄今为止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CC),仍然是世界医学研究的难点,而且其发病率在我国及全球范围内仍呈上升趋势.故当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依旧是肝癌防治的关键.
-
上海市肝癌防治的实践为控制慢性病树立了榜样--学习《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心得之三
上海市癌症登记报告的数据提供了一个令人鼓舞的事实,上海市的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40年来各下降了约1/2。1973年男女性世界每10万人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4.11和11.51,到2009年下降到20.00和6.10,分别下降了41.37%和47.00%。1973年男女性世界每10万人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2.43和11.78,到2009年下降到16.80和5.20,分别下降了48.20%和55.86%(图1)[1]。男女性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1.46%和1.64%,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1.95%和2.24%。
-
肝癌防治之我见
原发性肝癌(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癌占第2位,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威胁很大.我国的肝癌防治研究颇为深入,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当然亦尚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
-
中国肿瘤高发现场造就的专家——陈建国研究员
陈建国,男,1954年10月出生,现为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流行病学研究室/启东癌症登记处主任、研究员.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认识陈建国研究员的.只知道他在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工作,已经有38个年头了.陈建国研究员的丁作,用他自己的话是"非常平淡"、"非常平凡"、甚至是"非常枯燥",但是,他及其同事们的工作,对于我国癌症防治及高发现场的可持续发展,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
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建所 30周年领导专家为启东肝癌防治现场题词选登
-
1685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癌防治知识的问卷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癌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肝癌筛查参与率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1~11月,在中山市小榄镇肝癌筛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群中,对1750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现场一对一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含肝癌的诊治方法、调查者对肝癌筛查的态度以及既往参加筛查的情况.[结果]共调查1750人,获得有效完整问卷1685份,有效问卷率为96.3%.调查人群知晓血清甲胎蛋白检查可用于诊断早期肝癌的占65.9%,知晓手术可治疗肝癌的占76.8%.96.8%的调查人群愿意经常参加健康体检.既往参加过免费抽血、免费B超的人群分别占调查人群的44.0%、9.4%.调查人群不参加筛查的原因主要是查出病有心理负担(53.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对肝癌的诊断认知有影响,性别、年龄对肝癌的治疗认知有影响.[结论]绝大多数调查者体检意愿较强,既往筛查参与率却不高.缓解目标人群的心理压力,可提高人群的筛查参与率.应加强女性、低年龄组人群的癌症健康教育.在肝癌高危人群中,将肝癌筛查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肝癌综合防治工作的进行.
-
原发性肝癌病理与细胞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在世界范围内,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居女性的第11位.在南非和东南亚,是第2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则处于第3位.PHC的发病率的上升趋势,提示出现新的致癌因素.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26万例,其中42.5%在中国,中国肝癌死亡率为20.4/10万,占我国恶性肝病死因第2位,在农村中则为第1位,农村肝癌防治应高度关注.我国肝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江苏、广西、福建、台湾属高发区.
-
乙肝疫苗与乙肝和肝癌
原发性肝癌高发于非洲东南部和东南亚地区,中国也是高发地区.在我国每年约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45%,就死亡率而言,为第三位癌症.而肝癌病人约90%有乙肝背景,这部分病人中几乎均为肝细胞癌,因此降低乙型肝炎发病人数是降低肝癌发病率的关键.60年代肝癌细胞系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黄曲霉毒素的发现,奠定了近年肝癌防治发展的基础,也使肝癌的预防变为现实.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的有效措施,具有简单、有效、廉价等优点,值得全面推广.本文对有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047 肝癌病人血液流变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肝癌病人的血液流变性. 方法: 住院肝癌病人52例, 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与肝功能造影, 酶学检查, 符合1977年第一届全国肝癌防治会议研究通过的诊断标准与UICC1987年关于原发性肝癌的TNM分类标准. 结果: 52例肝癌患者的ηb、ηp、 Fib、 ESR、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 中期肝癌40例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早期组(P<0.01). 肿瘤要转移前, 全血比粘度升高更为明显. 结论: 肝癌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符合浓、粘、聚、凝之特点. 建议在手术、化疗、放疗中合用溶血化瘀药及改善脂代谢药.
-
肝癌干细胞标志物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肝癌是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肝癌防治仍为我国肿瘤防控的难点[1].目前临床肝癌诊疗中还存在着早期诊断难、复发转移率高、治疗缺乏针对性、源头创新药物和治疗手段少等问题.因此,对肝癌分子发病机制及肝癌诊治新技术、新疗法的研究尤为重要和迫切.
-
二级预防在当前肝癌防治中的地位
据统计,我国肝癌年死亡率高达13万7千多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家庭幸福,成为建立小康社会的一大隐患.因此,肝癌的防治任重而道远.
-
原发性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趋势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稳匿、预后凶险的临床特征.尽管肝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但其整体疗效依然不尽人意,根治性切除术后的5年复发率高达60%以上.因此,提高肝癌总体疗效的关键在于对术后转移复发的的防治,寻找能够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检测指标是当今肝癌防治领域研究的热点.根据文献及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报道,P16突变、P53突变、P21突变、mdm-2、c-erbB-2、TGFα、VEGF、EGFR、bFGF、PD-ECGF、uPA、MMP-2、ICAM-1等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与肝癌侵袭转移呈正相关;而nm23-H1、Kai-1、TIMP-2、E-Cadherin、Integrin α5等与肝癌侵袭转移呈负相关;染色体8p等的缺失也可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由于肝癌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并且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其相关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质功能同样处于量变和质变的动态过程中.如何筛选肝癌转移复发的血清标志物,病理学指标,并且优化组合,能够应用于临床对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监测,将是肝癌防治未来努力攻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