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中椎间盘造影在颈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金炉;梅伟;毛克政;李格;张方舒

    目的 通过术中椎间盘造影评价颈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椎间盘损伤程度,并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融合节段.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预行颈椎前路手术的28例CSCIWFD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造影组(13例)和对照组(15例)2组.术中对拟切除的椎间盘和疑似受损的椎间盘进行造影,评定疑似受损椎间盘的损伤程度.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以及术后18个月内邻近椎间隙的退变情况.结果 造影组行椎间盘造影35个,诊断间盘损伤23个,与术中探查结果一致,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术中出血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组手术时间为(129.38±8.77)min,对照组为(121.67±6.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2,P<0.05).造影组术后JOA评分为(13.54±0.57)分,高于术前的(6.61±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JOA评分为(13.08±0.83)分,高于术前的(6.49±0.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造影组JOA评分为(15.68±0.93)分,高于对照组的(14.65±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造影组未发现因邻近节段椎间隙退变造成脊髓或神经损伤症状的病例,对照组有3例邻近节段椎间隙病变导致脊髓或神经损伤症状.结论 术中椎间盘造影可以明确CSCIWFD椎间盘的损伤程度,发现邻近节段间盘的隐匿性损伤,有助于术者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椎间盘造影结合经皮穿刺激光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周强;黄小刚;杨明;龙亨国;张晓龙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激光气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院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将椎间盘造影(discography)与PLDD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疗效.

  • 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全;张翱;李晓兰;向波;刘丹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慢性腰痛或腰腿痛患者的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表现及临床资料,依据对比剂在椎间盘内、外的弥散范围,对椎间盘破裂、椎间盘退行性变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合并椎间盘破裂进行分级.结果 55例中,2例穿刺失败,53例造影成功.造影稚间盘132个;根据达拉斯CT稚间盘造影评价法,51个椎间盘形态正常,81个椎间盘形态异常.阳性椎间盘73个,其中椎间盘纤维环撕裂30个,包括Ⅰ级3个、Ⅱ级15个、Ⅲ级12个,椎间盘纤维环退行性变24个,包括Ⅰ级2个、Ⅱ级1 2个、Ⅲ级10个,椎间盘退行性变并合椎间盘破裂19个.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同时可激发再现原有腰痛或腰腿痛,证实腰痛或腰腿痛的病因.结论 依据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表现可准确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破裂程度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合并破裂进行分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 腰椎间盘内破裂模型的建立

    作者:任东风;侯树勋;彭宝淦;吴闻文;吴叶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内破裂模型并行组织学和椎间盘造影CT观察.方法:15只山羊,手术损伤L5,6前部全层纤维环,L6,7后部纤维环内层,术后3周和3、6个月观察椎间盘造影CT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学检查,评定纤维环损伤后的病理改变.结果:组织学和椎间盘造影CT显示L4,5和L5,6在实验期间未发现有后部纤维环内破裂,L6,7后部纤维环内层破裂处未愈合,并在3、6个月时破裂向纤维环外部不断延伸,但均未穿破纤维环外层.结论:经山羊腰椎间盘前方人为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可以可靠、一致地制备椎间盘内破裂动物模型.

  • 椎间盘造影结合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初步疗效观察

    作者:郭继东;侯树勋;吴叶;彭宝淦;李利;史亚民

    目的:收集行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术后及1年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该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8月~2008年11月,我们对67例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经过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采用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治疗.通过对患者术后第2天与1年后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和SF-36躯体疼痛调查问卷评分分析,评价椎问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67例患者中,术后2天VAS得分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33,SF-36问卷评分平均上升了20.11;术后获得1年随访的47例患者中VAS得分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16,SF-36问卷评分平均上升了17.55.术后2天内及术后1年VAS得分和SF-36问卷评分与术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近期疗效比较理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胶原酶联合经皮髓核旋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陶泉;刘刚;杜青;蔡茂松;周平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约80~90%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得到缓解或临床治愈[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因为疗效明显、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日益得到重视[2].目前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较多,但不同方法联合应用的文献报道较少.我们将胶原酶溶盘联合经皮髓核旋切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影像学检查改善明显,且经一年随访疗效确切,现将临床应用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23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3 ~ 47岁,平均33.1岁,病程19天~4月的5例,5月~4年的18例;全部病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摄片、MRI、两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加椎间盘造影明确治疗节段.所有病例均符合McGullock选择标准,L4~5椎间盘突出6例,L5 ~S1突出9例,L4~5和L5 ~ S1均突出8例.其中,膨出型5例,纤维环破裂而后纵韧带尚完整的突出型18例.

  •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初步观察

    作者:李捷一;钟炯彪;刘芳;曾琦芳;李波;罗超;陈识

    目的 探讨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8例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采用了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术前均先行椎间盘造影,探讨手术方法、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5~12个月,平均为7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3分,术后下降为2.1分(P<0.05),术后4个月随访时为2.5分(P<0.05),主观改善满意率为92.1%,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近期效果满意,但手术适应证仍需严格控制.

  • 椎间盘造影对选择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方式的意义

    作者:王义清;王执民;吴智群;张洪新;关彦;徐金龙;李文献

    探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方式选择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先行椎间盘造影,根据造影表现分为团块型、突出型、破裂型3种,再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椎间盘切吸术,盘内或硬膜外溶解术。结果:团块型34例,采用切吸术;突出型76例,采用盘内或硬膜外溶解术;破裂型68例,采用硬膜外溶解术。随访3~12个月,术后总优良率93%。结论:椎间盘造影对于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 椎间盘突出症CT椎间盘造影诊断的荟萃分析

    作者:王文轩;徐晓雪;杜勇;杨汉丰;肖冬梅;李兵

    目的 用荟萃(Meta)分析评价CT椎间盘造影(CTD)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OVID、EBSCO外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合Cochrane协作网推荐内容制定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并采用2011年版QUADAS/STARD评价系统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绘制Deeks漏斗图检验发表偏倚.采用Bivariat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合并:进行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讨论异质性来源;合并得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绘制灵敏度特异度的森林图;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纳入文献8篇,共含病例533例(999个椎间盘);合并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01(0.773~0.960)、0.848(0.744~0.915).AUC及95%可信区间为0.93(0.91~0.95).结论 对于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CTD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可作为椎间盘突出症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 椎间盘造影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德利;阮狄克;何勍;李海峰;王鹏建;侯黎升;丁宇;张超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治2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椎间盘造影确定诊断及受累间隙,行相应手术治疗.根据随访疼痛缓解程度并参照VAS、JOA评分进行临床评定.结果 23例随访14~27个月,术后VAS评分及术后2周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手术疗效优良率达87%.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行椎间盘造影术可于术中明确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原因,选择性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 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后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作者:刘永征;李成权;徐强;王卫忠;倪德新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后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效果.方法 对57例经椎间盘造影确诊的DLBP患者,向责任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观察下腰痛VAS评分变化.结果 57例责任椎间盘CT显示:椎间盘内破裂35例,椎间盘结构紊乱22例.亚甲蓝注射1周后,VAS由术前平均8.2分降至2.4分(P<0.05).疗效评定按改良Macanab评定标准:优33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89.5%.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诊断DLBP的可靠方法,亚甲兰注射治疗DLBP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意义和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臧加成;马剑雄;王涛;马信龙

    腰椎间盘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是腰椎MRI上一种常见的现象.近年来HIZ使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对之感兴趣并做了很多相关研究,但其病理特点和临床意义目前尚无定论.HIZ在临床诊断下腰痛、责任椎定位的作用以及与椎间盘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还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对H1Z的发现、定义、病理特点、组织学变化,其在诊断下腰痛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其研究进展和前景做一综述.

  • 压力控制下椎间盘造影在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应用

    作者:王建;周跃;李长青;张正丰;陈超;刘杰;田华科

    目的:评价压力控制下椎间盘造影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3月-2008年5月,对69例慢性腰痛患者的156个MRI"黑椎间盘"进行压力控制下造影.男26例,女43例;年龄29-48岁,平均39.7岁;病程6-120个月,平均36.1个月.采用椎间盘后外侧人路穿刺,穿刺针针尖到达椎间盘中央后连接压力泵,注射造影剂并连续观察压力变化和患者疼痛反应,记录注射压力和诱发疼痛情况.结果:69例患者156个"黑椎问盘"均完成在压力控制下的造影,同时对73个MRI信号正常的椎间盘造影作为对照.在不设定注射压力限制值情况下,58例(84.06%)共131个(83.97%)"黑椎问盘"造影时出现与平时一致性疼痛,22个出现非一致性疼痛,3个未出现疼痛;4个正常椎间盘出现疼痛.当注射压力≤30psi时,46例(66.67%)共105个(67.31%)"黑椎间盘"有一致性疼痛,未出现非一致疼痛和正常椎间盘疼痛.结论:椎间盘造影是诊断慢性腰痛患者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有效方法,但应在较低压下注射和判断阳性结果.

  • 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志刚;王林森;宋其韬;张继东;苗军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腰痛患者行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CT扫描确定体表入针点、入针角度、深度,穿刺针尖到达椎间盘中心后,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记录造影剂注入量,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系统(Dallas Discogram Description,DDD)对造影椎间盘进行形态分级.对造影阳性病例的年龄、椎间盘形态分级、造影剂注入量作统计分析.结果:经椎间盘造影确诊为阳性患者53例,累及53个椎间盘,其中以41~50岁组阳性率高(92%),按DDD分级统计3级、4级占阳性病例的77.36%.在所有病例MRI检查中,造影阳性的椎间盘MRI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黑间盘);所有病例中椎间盘后方的高信号区(HIZ)38例,其中35例椎间盘造影为阳性,占全部阳性椎间盘的66.04%.造影形态正常的椎间盘平均注入造影剂1.2±0.3 ml;造影形态异常的椎间盘中诱发痛阳性者平均注入3.2±1.4 ml,诱发痛阴性者平均注入3.4±1.8 ml,二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定位准确,可清晰显示纤维环撕裂部位及程度,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重要方法.

  • 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作者:袁慧书;庞超楠;刘晓光;陈仲强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分析造影阳性椎间盘的影像表现.方法:对48例拟诊为椎间盘性腰痛的患者行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根据患者的疼痛表现明确是否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系统(Dallas discogram description,DDD)对造影椎间盘进行分级,评估其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关系.结果:48例中经椎间盘造影确诊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0例,累及38个椎间盘,按达拉斯纤维环退变分级为2级、3级的椎间盘占阳性椎间盘的63.2%,纤维环撕裂分级为2级、3级的椎间盘占阳性间盘的94.7%.结论: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能够清晰显示纤维环撕裂的部位及程度,是目前诊断问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

  • 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臧加成;马信龙;王涛;马剑雄;田鹏;韩超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73年1月~2013年4月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3)、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文献为腰痛患者接受腰椎MRI和椎间盘造影检查、并对MRI所观察到的HIZ与椎间盘造影检查椎间盘形态学变化和疼痛复制现象进行相关性比较的临床观察性研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HIZ阳性与椎间盘造影中椎间盘形态不正常存在显著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47.79,95%CI(17.07,133.77),P<0.00001];HIZ阳性的椎间盘在造影中产生一致性疼痛的发生率(79%,309/393)高,与HIZ 阴性(29%,237/8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OR=8.65,95%CI (4.92,15.23),P<0.00001];HIZ 阳性且椎间盘形态异常的节段产生一致性疼痛的发生率高(90%,211/235),与HIZ阴性(34%,87/25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OR=8.65,95%CI(4.92,15.23),P=0.007]。结论:腰椎间盘MRI HIZ的出现预示着椎间盘形态的异常,HIZ阳性与椎间盘造影疼痛复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HIZ可作为临床责任间隙判断及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作者:符楚迪;潘兵;卢一生;许文根

    目的:分析和总结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对50例腰痛患者应用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术前检查,并对确诊患者行后路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对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确诊患者经治疗后,效果确切,优良率92.3%.统计学结果显示,术前MRI信号改变,包括高信号(HIZ)现象以及终板信号改变,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的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显示有较高相关性.结论:MRI、椎间盘造影可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同定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确切.

  • 腰椎融合区相邻节段无症状退变椎间盘的转归

    作者:海涌;周建伟;彭军;吴继功;姬勇

    目的:观察腰椎融合区相邻节段无症状性退变间盘的转归,探讨腰椎融合节段的选择.方法:71例因椎间盘源性腰痛而接受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术前均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MRI和椎间盘造影,对MRI表现和椎间盘造影阳性的节段进行融合.其中53例相邻椎间盘MRI表现正常(A组),18例相邻20个节段为无症状性退变间盘(B组).比较两组术后的临床疗效、疼痛复发以及二次手术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平均35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A组为92.4%,B组为77.8%,无统计学差异(P=0.189).A组中1例因相邻节段间盘发生退变并产生严重症状而进行了二次融合手术:B组中4例因相邻的无症状性退变间盘退变加重并产生严重症状而接受二次融合手术.结论:相邻于融合节段的无症状性退变间盘大多数(77.8%)不产生后期的疼痛症状,临床疗效满意,在初次进行融合时,仅融合有症状的退变间盘即可.

  • 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分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吴剑宏;阮狄克

    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大体观查、组织学技术、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CT以及MRI等多种指标来描述椎间盘的退变[1].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改进:如定量MRI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MRI已成为诊断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精确的检查手段之一,鉴于其在椎间盘退变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的特殊优势,笔者就腰椎间盘退变的MRI诊断分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MRI高信号区与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华东;侯树勋;王晓宁;李振宙;吴闻文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与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之间的关系,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37例长期慢性下腰痛、无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且CT证实无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行MRI检查和腰椎间盘造影.分析造影后的X线片和CT片,并结合造影时诱发的疼痛反应,比较其与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之间的关系.结果 37例患者共行98个腰椎间盘造影,21个椎间盘疼痛反应阳性,其中有HIZ的间盘10个,占47.6%.77个疼痛反应阴性的椎间盘中,有HIZ的间盘29个,占37.6%.纤维环破裂程度分级越高,MRI出现高信号区的比例也越高,说明有高信号区的纤维环破裂程度高,无高信号区的纤维环破裂程度低(P<0.01);而高信号区与造影疼痛反应阳性之间并无明显一致性(P>0.05).结论 MRI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仅为提示性和筛选性的影像学征象,不能替代椎间盘造影的金标准.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