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治疗
1997年,John Dick第1次从白血病细胞中分离出了癌干细胞[1].随后,许多实体瘤干细胞相继被发现.2003年,Michael Clarke博士成功地在乳房瘤中找到了癌干细胞.随着对干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对肿瘤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重新审视,在造血系统、脑组织、肺部、乳腺等部位的肿瘤中发现的极少量与干细胞非常类似性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它们有可能是肿瘤的起源细胞,而且也可能是肿瘤转移、复发的根源,是肿瘤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肿瘤干细胞及其药物作用的影响,对于肿瘤疾病的彻底治愈将有很大的启发.
-
升清胶囊对L-02肝细胞胆固醇沉积模型LXR-α、FXR及ABC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升清胶囊治疗胆石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人L-02肝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升清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及熊去氧胆酸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LXR激动剂诱导建立胆固醇沉积模型,各给药组每孔分别加入相应2 ml含10%药物血清,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孔加入2ml含10%空白血清进行培养.24 h后观察各组肝细胞上清液及细胞总胆固醇含量及肝细胞LXR-α、FXR、ABCA1、ABCG5及ABCG8 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 模型组上清液和肝细胞总胆固醇含量,LXR-α、FXR、ABCA1、ABCG5、ABCG8 mRNA蛋白较正常组均升高(P<0.01).升清胶囊和熊去氧胆酸各剂量组总胆固醇含量及LXR-α、FXR、ABCA1、ABCG5、ABCG8 mRNA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升清胶囊和熊去氧胆酸片在降低LXR-α及ABCA1蛋白方面呈剂量依赖性,以高剂量组效果好(P<0.05或P<0.01);并且在下调LXR-α mRNA表达方面,升清胶囊高剂量组效果优于熊去氧胆酸高剂量组(P<0.01).结论 升清胶囊可能通过降低LXR-α、FXR及其直接靶基因ABCA1、ABCG5、ABCG8mRNA及蛋白表达,从而改善肝细胞内胆固醇沉积,抑制结石的形成和发展.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微小残留病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相关
目的:明确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微小残留病( MRD)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初诊AML患者骨髓52例,用real-time PCR检测患者化疗前ABCB1、ABCC1、ABCC4及ABCG24种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同时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MFC)检测患者诱导化疗后和化疗3、6和9个月后的MRD表达水平。结果52例AML患者MRD表达水平与ABCB1(P<0.01)、ABCC1(P<0.01)、ABCC4(P<0.01)和ABCG2(P<0.01)的mRNA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持续监测9个月后,MRD再次转阳者ABC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持续阴性者:ABCB1( P<0.05)、ABCC1(P<0.05)、ABCC4(P<0.01)和ABCG2(P<0.01)。结论 MRD表达水平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
-
肿瘤干细胞及其耐药机制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系统肿瘤和一些实体瘤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肿瘤干细胞假说认为,经药物治疗后肿瘤复发和转移与肿瘤干细胞残存有密切关系.其原因可能是肿瘤干细胞高表达ABC转运蛋白和Bcl-2抗凋亡蛋白,同时其本身又具有一些干细胞特性.对肿瘤干细胞耐药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肿瘤治疗靶点和更好的抗癌策略.
-
结核分枝杆菌Rv1273 c-Rv1272 c转运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ATP结合盒( 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Rv1273c-Rv1272c的转运功能。方法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 BL21/pET-28a-rv1273c 和 BL21/pET-28a-rv1272c重组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溴化乙锭( EB)琼脂试验及EB吸收试验研究Rv1273c和Rv1272c的物质转运方向;通过逆转录PCR的方法确认rv1273c和rv1272c是否位于同一个转录单位,并且通过real-time PCR的方法比较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和H37Ra中rv1272c和rv1273c的表达差异,验证其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的相关性。结果 EB琼脂试验及EB吸收试验均表明Rv1273c和Rv1272c能够向胞内转运EB;rv1273c与rv1272c位于同一个转录单位,且其在H37Ra中的表达均约是H37Rv的6倍。结论 Rv1273c和Rv1272c为内向转运蛋白,组成一个多顺反子,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相关。
-
外排泵ABC转运蛋白基因msbA和spab在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外排泵ABC转运蛋白基因msbA和spab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n)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从临床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标本分离H.pylori.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四环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对H.pylori的小抑菌浓度(MIC).应用氯霉素对敏感株和标准菌株进行体外诱导多重耐药.采用RT-PCR的方法分别测定敏感株和多重耐药株中msbA和spa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构建msbA和spab的基因敲除株,分别测定敲除前后菌株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诱导出包括标准菌株NCTC11637在内的5株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株中msbA和spa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株(1.8200±0.5310,1.8340±0.2726 vs 0.8420±0.0789,P=0.018,0.015).成功构建了msbA和spab基因敲除株(H.pylori MZ1006△msbA和H.pyloriMZ1006△spab),两株基因敲除株对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相对于野生株分别有明显的增加.在临床分离的20株H.pylori中均检测出msbA和spab基因,未发现基因缺失株.结论:ABC转运蛋白msbA和spab基因在H.pylori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胃癌多药耐药在ABC转运蛋白、细胞凋亡和长链非编码RNA方面的研究进展
肿瘤多药耐药指癌细胞对多种不同的抗癌药物的交叉性耐药,可以是原发性的或继发性的,耐药的机制有多种.本文对胃癌细胞通过上调ABC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的表达使药物外排增加和抑制或逃避细胞凋亡而引起多药耐药以及长链非编码RNA在胃癌多药耐药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了总结论述.
-
microRNAs与ABC转运蛋白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目的 回顾ABC转运蛋白与肿瘤耐药的研究现状,探讨miRNA在逆转肿瘤耐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2010-01-01-2014-05-20的相关文献,以“ABC转运蛋白、miRNA和多药耐药”为关键词.纳入标准:1)ABC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耐药;2)miRNA对ABC转运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3)miRNA对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4篇.结果 大多数癌症患者使用一种化疗药物治疗后,肿瘤细胞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仅对该药产生耐药,而且对多种结构不同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其他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研究表明,在多药耐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众多原因中,ABC转运蛋白过表达是导致肿瘤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耐药肿瘤细胞当中高表达的ABC转运蛋白主要有乳腺癌耐药蛋白ABCG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ABCC1,P-糖蛋白ABCB1,这些蛋白采用ATP水解的能量将细胞内药物泵出细胞外,从而降低细胞内药物的浓度,使细胞产生耐药性.miRNA能与ABC转运蛋白mRNA的3'UTR结合,使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导致目标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性,逆转由ABC转运蛋白过表达引起的肿瘤多药耐药.结论 miRNA可以逆转由ABC转运蛋白家族高表达所引起的肿瘤耐药,这为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牙龈卟啉单胞菌PG2206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2206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具有四环素抗性的重组基因载体转导入P.gingivalisW83的感受态细胞中替换PG2206,在四环素抗性的培养基上筛选阳性克隆株,命名为PG2206基因突变株.结果 对阳性克隆株进行验证,成功构建出P.gingivalis W83的PG2206基因缺失的突变株.结论 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可成功构建PG2206基因突变株.
-
多药耐药性相关ATP结合盒转运蛋白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超家族是一大类以ATP水解为动力的转运蛋白,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都有分布,有多种重要功能.ABC转运蛋白家族中与多药耐药性相关的转运蛋白有P-糖蛋白、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本文对这些多药耐药性ABC转运蛋白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综述.
-
药用植物铁皮石斛ABC转运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其差异表达分析
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跨膜转运蛋白,在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转运与积累、植物激素运输、脂质代谢、外源毒素的解毒、植物抗病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铁皮石斛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初步鉴定了88个铁皮石斛ABC转运蛋白,并预测了其功能及亚细胞定位.这些蛋白分为ABCA-ABCI等7个亚家族,包括4个ABCA、19个ABCB、12个ABCC、3个ABCD、9个ABCF、37个ABCG和4个ABCI,主要定位在细胞质膜、液泡及高尔基体上.结合转录组数据比较分析了铁皮石斛种子无菌及接菌共生萌发过程中ABC转运蛋白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BCB和ABCG蛋白家族部分成员在种子接菌共生萌发过程中显著差异上调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无菌萌发相比,2个ABCG-PDR基因和2个ABCB11基因在铁皮石斛种子接菌共生萌发组中显著高表达(fold change≥10.0).基于蛋白同源性分析,预测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脱落酸、生长素等激素的运输,暗示这些蛋白在铁皮石斛种子萌发及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黄酮类化合物对肿瘤多药耐药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多药耐药是临床上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对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等外向转运蛋白的抑制作用使其可能成为肿瘤多药耐药调节剂.文中分别对黄酮类化合物对ABC家族转运蛋白抑制作用的研究概况、作用机制以及构效关系进行综述,为肿瘤多药耐药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信息.
-
肿瘤干细胞的放化疗抵抗相关机制
肿瘤干细胞是潜伏在肿瘤细胞中的特殊亚群细胞,具有持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征.肿瘤干细胞是许多恶性肿瘤产生放化疗抵抗的重要原因,使肿瘤的临床治疗面临重大挑战.肿瘤干细胞可通过ATP酶结合盒转运蛋白、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内减毒物质、凋亡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乏氧效应等分子机制逃避或衰减放射线、化疗药的杀伤效应,终导致肿瘤的复发、侵袭及远处转移.目前肿瘤被认为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深入了解肿瘤干细胞放化疗抵抗的相关机制,将为未来肿瘤的治疗开阔新思路.
-
逆转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参与耐药的研究进展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超家族利用水解ATP的能量将药物泵出细胞外,其功能和表达的改变参与了几乎所有肿瘤多药耐药的形成.研究通过作用于跨膜转运蛋白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已经成为目前的热点,虽然一系列临床实验的失败使逆转耐药的研究遇到了挫折,但是研究仍在推进.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论述了以ABC转运蛋白为代表的跨膜转运蛋白在肿瘤多药耐药及逆转耐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
白花蛇舌草对大肠癌耐药移植瘤ABC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花蛇舌草(HDW)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大肠癌裸鼠移植瘤ABC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BABL/c裸鼠人结肠癌细胞HCT-8/5-Fu的皮下移植瘤模型,按照瘤体积大小将20只移植瘤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HDW干预组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0.1 mL/10 g、HDW 1 g/kg灌胃,1次/d,每周灌胃6 d,连续6周.每天观测裸鼠的生活状态;每周测量小鼠体质量和移植瘤大小2次;采用RT-PCR和HE染色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ABC转运蛋白ABCC1、ABCB1、ABCG2 mRNA和MRP1、P-gp、BCR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DW干预治疗可显著抑制移植瘤的生长.HDW干预组HCT-8/5-Fu耐药细胞移植瘤组织中ABCC1、ABCB1、ABCG2 mRNA表达量和MRP1、P-gp、BCRP 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白花蛇舌草对5-Fu耐药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可明显下调移植瘤组织中ABC转运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
-
ABC转运蛋白与肝癌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肝癌的耐药可能与ATP结合(ABC)转运蛋白机制有关.因而了解ABC转运蛋白表达的调节和功能是非常必要的.1 ABC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属于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超家族成员.ATP结合转运蛋白是膜运输蛋白大的之一,这些蛋白质利用一对腺苷ATP排出特定的分子化合物或转移他们从膜内到膜外,因此,他们负责不同基质的跨膜屏障,如金属离子、糖、多肽、蛋白质、氨基酸和大量的疏水化合物和代谢产物.人类有49个ABC转运蛋白基因,依据序列同源性和ATP结合的蛋白成分分为七个亚型.ABC完整转运蛋白包含两个跨膜域(TM)和两个核苷酸结合褶皱(NBFs)域或者作为半转运体包含一个TM与NBFs.然而NBFs为ATP结合和水解产生运动力,NBFs为复合物的转运建立途径.
-
肿瘤多药耐药性中的ABC转运蛋白及其调节
ABC转运蛋白是一类利用ATP水解能量,逆浓度方向将一系列化合物转运通过膜结构的膜蛋白,这一类蛋白能转运离子,糖,氨基酸,维生素,多肽,多糖,激素,脂类及生物异源物质.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等ABC转运蛋白还具有转运抗癌药物的能力,因此对化疗的有效性有负面的影响.近年来,许多研究涉及到如何逆转由ABC转运蛋白引起的肿瘤多药耐药性.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在蛋白水平,mRNA水平或DNA水平上对ABC转运蛋白调控的研究.
关键词: ABC转运蛋白 多药耐药性 ABC转运蛋白的调节方式 -
P-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P-糖蛋白是一类能量依赖性的转运蛋白,能将许多结构不同的化合物逆向转运出细胞.P-糖蛋白的过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密切相关,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对MDR机制认识的深入,已针对P-糖蛋白的结构设计出多种形式的MDR逆转药物.近年研究发现,P-糖蛋白广泛存在于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参与药物和内、外源毒素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行使解毒和防御保护的功能.因此,通过转植P-糖蛋白基因可有效地降低经济鱼类、虾等水产品和经济作物中有毒污染物的积累,对保护人类健康将有着积极意义.
-
猪链球菌2型ABC转运蛋白gene0910敲除突变体的构建及活性分析
目的:构建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强毒株05ZYH33 89 K毒力岛上的ABC转运蛋白gene0910敲除突变体,并初步分析其活性,为进一步研究猪链球菌假想毒力因子在致病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猪链球菌2型05ZYH33基因组为模板,扩增gene10910两侧各约500 bp左右的片段为上下游同源臂,以psET1质粒为模板,扩增氯霉素抗性基因Cm为中间片段,采用重叠PCR方法搭建三个片段,并克隆到自杀载体pSET4S上,构建基因敲除的载体.电转化05ZYH33感受态细胞,经30℃双交换和40℃质粒丢失,后点板法筛选出基因敲除突变体△0910.对突变株和野生株的生物学活性及小鼠的致病性进行了初步比较.结果:PCR分析和测序结果均显示gcne0910完全被氯霉素抗性基因Cm所替代,基因敲除突变体构建成功.结论:突变株的生物学活性和对小鼠的致病性与野生株相比差异不显著.
-
猪链球菌2型三磷酸腺苷结合蛋白转运蛋白SSU05_0948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致病性
目的 探讨猪链球菌2型三磷酸腺苷结合蛋白转运蛋白转运蛋白SSU05_0948突变株的致病性,为了解猪链球菌逃避宿主天然免疫提供线索.方法 根据同源重组技术构建SSU05_0948突变株05ZYH33Δ0948;通过细菌黏附 、全血杀伤 、小鼠脑膜炎实验 、小鼠和仔猪攻毒实验全面评价突变株和野生株在致病性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成功构建了基因SSU05_0948的突变株05ZYH33Δ0948.黏附结果显示,野生株对A549的黏附率为(0.663±0.047)%,高于突变株的(0.246±0.0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P=0.014);野生株对Hep2的黏附率为(16.540±2.320)%,高于突变株的(1.970±0.3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4,P<0.01);野生株对HBMEC的黏附率为(5.497±0.174)%,高于突变株的(1.950±0.3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6,P<0.01).野生株在全血中的杀伤率为(32.970±3.589)%,突变株在全血中的杀伤率为(29.560±3.7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0,P=0.133).仔猪竞争感染实验显示,12 h竞争感染指数为0.046±0.003,24 h竞争感染指数为0.107±0.003,36 h竞争感染指数为0.064±0.001,12 h和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90,P=0.041),24 h和36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0,P=0.047),2 h和36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5,P=0.285).结论 猪链球菌2型ABC转运蛋白SSU05_0948是新发现的黏附因子和毒力因子,是引起脑膜炎的新致病因子,在猪链球菌抗宿主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