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护理

    作者:刘新梅;刘艳芳

    椎间盘炎是椎间盘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一旦出现将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术后的治疗及处理很棘手,我院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7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作者:张忠荣;杨星华;孙红振;王爱民;官正华;谢志坚;刘洋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探讨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病因及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10年8月治疗的8例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L<,4~5>4例,L<,5>~S<,1>3例,L<,4~5>/L<,5>~S<,1>1例,保守治疗3例,5例行后路清创、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结果 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血沉、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恢复正常.8例患者获得8~36个月随访,平均17.5个月,感染无复发.细菌培养:金葡菌2例,表葡菌1例,其余阴性.结论 血沉、C反应蛋白、MRI对本病早期诊断有帮助,保守治疗应严格卧床制动、抗感染,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和重症感染者行1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疗效确切.

  •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与颈椎间盘损伤

    作者:宗兆文;周跃;梅芳瑞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多伴随椎体的半脱位,常累及椎管或椎间孔,损伤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对其治疗,一般采用早期闭合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但随着磁共振成像(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小关节脱位合并颈椎间盘损伤的发生率很高,且有突出的椎间盘在复位过程中或复位后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的报道[1-4],从而提出MRI检查应优先于早期复位[1,2]。笔者对小关节脱位时,颈椎间盘损伤的地位综述如下。  一、 下颈椎与颈椎间盘的结构特点  颈椎间盘与腰椎间盘的结构不完全相同。Mercer等[5]通过对12具成人尸体的显微解剖发现,颈椎间盘纤维环的排列不同于腰椎间盘的“同心圆多层状”排列,而是呈“新月”形排列。其前方胶原纤维厚,向两侧逐渐变薄,直至钩状突,侧后方纤维基本缺如,后方仅有1层薄的、垂直方向的纤维。纤维环前方和后方分别得到前纵韧带或后纵韧带的加强,而后纵韧带较前纵韧带薄弱。颈椎间盘从结构上看,比腰椎间盘更易遭受屈曲暴力的损伤。而下颈椎活动度大,且因小关节与冠状面成角约45°等特点,使其易遭受暴力,特别是屈曲暴力而发生小关节脱位。

  • 患者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研究与思考

    作者:刘莉;袁丽

    介绍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现状及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关键技术,阐述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系统的整体目标、架构和功能,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该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意识,促进健康行为,方便就医.

  • 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赵光荣;兰秀夫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行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方法 32 例患者(38个椎间盘),男19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46 岁(21~55 岁).L3~4突出4 例,L4~5突出21 例,L5S1突出16 例,L4~5、L5S1同时突出7 例,其中复发椎间盘突出2 例.C型臂准确定位后,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将内窥镜置入椎间隙内,在直视下应用Ellman射频机进行髓核组织消融,彻底清除镜下所见髓核组织.结果 32 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应用Macnab标准进行评定,优20 例,良10 例,差2 例,优良率93.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后外侧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邵松;尚希福;谢威;吕建军

    腰椎间盘和小关节在腰椎的稳定性上起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方面的负荷增加,应力集中导致退变,都将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本文分析总结55 例有明显腰椎不稳定患者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CT、MRI资料,进一步了解腰椎不稳定的影像学特点.

  •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作者:杨斌辉;刘继超;王玉东;李维;刘丰虎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钙化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21 例经CT诊断、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钙化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3.5 a,平均26个月,参照陆裕朴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钙化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 手术后椎间隙感染

    作者:赵玉松;栾舰;郝云东

    腰椎间盘手术后椎间隙感染,文献报道的发病率为0.8%~3.2%,虽不多见,但临床表现特殊,诊断并不困难.自1990年4月~1998年4月本院共收治、治愈5例,其中3例系手术治愈.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分析

    作者:吴养;陈日景;吴春辉;李涛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90年2月~2001年3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50例中34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年半,优27例,良6例,进步1例,差无,优良率97.1%.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慢性腰腿痛病史,腰部再度受外伤后腰腿症状加剧,强迫体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结合CT或MRI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减压,这是十分重要的治疗原则.

  • 显微内窥镜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浅析

    作者:彭松明;张记恩;佘斌斌

    目的:浅析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操作要点以及术后注意事项.方法:采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和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本组92例,随访3~16月,按Macab标准:优80例,良9例,可3例.结论:ME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好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 X-Stop及Wallis系统植入对腰椎结构的影响比较

    作者:江涛;付涛;巴正国

    目的:比较 X-Stop及 Wallis系统内固定植入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结构的影响。方法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腰椎间盘退行疾病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0例患者病变节段减压后植入 X-Stop系统,B组40例病变节段减压后植入 Wallis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腰椎结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A组内固定植入时间显著低于 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评分和 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间孔横径/下位椎体高度、椎间孔纵径/下位椎体高度和椎间隙高度/下位椎体高度显著增加(P<0.05);A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下位椎体高度显著高于 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4~5节段活动度ROM值降低(P<0.05),但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颅侧和尾侧的Woodend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满意,恢复良好,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X-Stop及 Wallis系统内固定植入均能有效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但 X-Stop在增加椎间隙高度方面效果更优,操作更为简便。

  • 腰腿痛患者 Modic 改变的相关因素分布情况及分析

    作者:刘加元;魏东;葛行新;曹贞国;佟磊

    目的:调查腰腿痛患者腰椎 MRI 椎间盘相邻终板 Modic 改变分布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因腰腿痛在我院行腰椎 MRI 检查的患者,排除肿瘤、感染、退变性侧凸等,入选患者1287例。调查腰椎 MRI 椎间盘相邻终板 Modic 改变在其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节段)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287例腰腿痛患者6435个腰椎间盘中,450例(34.97%)675个椎间盘(10.49%)邻近终板发生Modic 改变,其中Ⅰ型103例(8.0%)116个椎间盘(1.80%)、Ⅱ型313例(24.32%)519个椎间盘(8.01%)、Ⅲ型34例(2.64%)40个椎间盘(0.62%)。男182例(28.09%),女268例(41.94%),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0岁者56例(14.32%),≥40岁者394例(43.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正常椎间盘86个(2.29%),退变椎间盘589个(2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上腰椎285个(7.38%),下腰椎390个(15.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腿痛患者腰椎终板 Modic 改变女性多于男性,40岁及以上多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下腰椎多见。

  • 间盘造影在近融合椎正常间盘的诊断价值

    作者:海涌;CASEY Lee;李宝俊;陈晓明;陈志明;刘玉增;周立金

    目的 采取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腰椎融合邻近正常椎间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57 例因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行椎间盘切除和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手术前行椎间盘造影时,不包括邻近融合节段的正常椎间盘.所有患者随访35.6个月(24~80个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53 例患者中49 例临床效果优良,随访2年以上,38 例患者无任何症状.15 例患者在度过21个月的无症状期后出现疼痛复发,采用腰椎MRI和椎间盘造影复查.结果 MRI发现15 例患者中的8 例出现了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而此8 例中仅有1 例(2%)经过MRI和椎间盘造影同时证实该节段为疼痛的原因,从而再次进行融合手术.结论 术前MRI上表现为正常的相邻椎间盘在椎间融合术后不容易变成病变节段,因此没有必要常规在术前为了排除病变节段,而行相邻于拟融合节段的正常椎间盘的造影检查.

  • 非腰椎间盘源性的神经根痛10例分析

    作者:王宵光;丁海

    目的探讨非腰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痛的正确诊断.方法回顾10例非腰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痛病例,结合术前CT、MRI及其他辅助检查,分析临床特点,诊断线索.结果10例中后腹膜肿瘤6例,骨盆内肿瘤4例.年龄55~63岁,平均(59±4)岁.因腰椎CT或MRI提示程度不等的间盘膨出或/和突出而手术,平均术后症状缓解时间为(3.5±1.5)个月,平均终确诊时间(8±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3.5)个月,死亡5例.结论老年人的腰腿痛要警惕非腰椎间盘源性病因,尤其有夜痛、既往肿瘤病史者.

  • 腰椎间盘囊肿伴突出1 例报告

    作者:李林东;薛伟;孙亚明;张大闯;陈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20 岁,腰及右下肢疼痛半年,以腰椎管囊肿入院.腰椎生理性前凸变小,L5~S1棘突右侧压痛,双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感觉正常,右侧直腿抬高试验20°阳性,会阴区感觉正常,双膝腱、跟腱反射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检查L4/L5椎间盘右旁中央型突出.MRI显示L4/L5椎间盘右旁中央型突出,突出的椎间盘下方可见0.9 cm×0.6 cmT1中低信号、T2高信号(见图1~2),横断面T2加权像见高信号的软组织影位于突出椎间盘的背侧(见图3).

  • 腰椎间盘沉积痛风石1例

    作者:李依寒;邱明山;陈进春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滑膜等其他组织而引起的一临床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痛风石可以在人体大多数软组织沉积,故其临床表现亦有不同,甚或有时难与其他类型风湿病鉴别。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以腰骶部、膝关节等外周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痛风患者1例,报告如下。

  •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作者:张启川;雷盛;熊廷伟;舒通胜;廖翠薇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和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54例腰痛研究对象共256个腰椎间盘进行矢状位T2 WI和T2 mapping扫描,分析扫描图像并根据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程度进行分级及分组;正常椎间盘为G1组,存在侧面突出和膨出的椎间盘为G2组,存在正中、中间侧面和旁正中局限性后部突出的椎间盘为G3组.计算各组的Pfirrmann得分,通过后处理计算得到各纤维环、后10%椎间盘(PAF-10)和后20%椎间盘(PAF-20)的T2弛豫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6个椎间盘中G1组104个(40.6%),G2组116个(45.3%),G3组36个(14.1%),各组Pfirrmann平均得分依次为(2.16±0.55)分、(2.59±0.71)分、(3.21±0.74)分.经过后处理计算,G1组,G2组及G3组椎间盘PAF-10和PAF-20的T2弛豫时间分别为(32.6±5.6)ms/(67.8±12.3)ms、(34.2±5.4)ms/(55.6±10.2)ms、(40.2±7.2)ms/(46.9±9.8)ms.PAF-20的T2值从G1组到G3组逐渐降低,而PAF-10的T2弛豫时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从G1组到G3组逐渐升高.和G2组比较,G3组PAF-10的T2值明显升高,且和髓核的T2弛豫时间无相关性.而G3组PAF-20的T2弛豫时间和髓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R T2 mapping能对腰椎间盘T2弛豫时间进行定量评估,且PAF-10的高T2值与椎间盘突出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腰神经根及主要毗邻结构的CT解剖学研究与三维构建

    作者:于鹏辉;伍修宇;李俏;孙秋敏;李严兵

    目的 利用CT数据观察腰神经根及其与主要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对其进行三维构建与测量,为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选取30例健康成人腰骶部的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集导入Mimics 17.0软件,分割出相关结构,获得各结构的图层,对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显示,并对腰神经根及周围主要结构进行观察及相关测量.结果 L3~L4椎间盘层面到L5~S1椎间盘层面腰神经根与上关节突的近距离逐渐增大;三维模型清楚地显示了腰神经根及其主要毗邻结构在腰骶部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腰椎间盘的厚度越往下越厚,而腰椎间盘后缘中点到上位腰椎棘突末端的距离,先增大再减少,在L3~L4椎间盘到上位腰椎棘突末端距离大.结论 通过对腰神经根与上关节突的关系、腰椎间盘厚度及腰椎间盘到上位棘突末端距离变化的分析,为临床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手术提供数据参考.

  •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手术治疗

    作者:陈卫刚;王爱民;马川;赵茂;曾祥聪;文军

    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椎间隙感染的手术治疗措施.卧床制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的应用、局部瘘管切除、伤口清创引流等是其重要的治疗措施.

  • 改良腰椎间盘摘除术32例报告

    作者:杜全印;王爱民;孙红振;蒋祖言;王子明

    评价改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本手术方法以常规手术器械为主,辅以简单放大镜下完成,易推广应用。

505 条记录 24/26 页 « 12...18192021222324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