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体会
目的 对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对我院16例患者手术前后进行临床观察和CT片、X线对比分析,术后的身体功能恢复的情况统计,加强护理、卧床、无内固定等时脊柱的稳定性影响.结果:在进行术后随诊访视6个月~2年,16例患者脊柱的神经的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稳定性无显著影响.结论 半椎板减压术对腰椎破坏性比较小,不进行内固定术,手术后采取完全卧床,于骨性愈合良好时进行加强护理干预,对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适于广泛的推广应用.
-
风险管理在腰椎爆裂性骨折围手术护理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运用于腰椎爆裂性骨折围手术护理过程中,能否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挑选自2012年4月起至今,陆续来我院进行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按照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护理,设计专门的护理评价表格,统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违规护理出现率、患者投诉率、并发症出现率等.结果 以风险管理的理论指导进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进行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提高护士应对风险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预后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
风险管理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护理的运用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7月我院收治的采用手术治疗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管理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27例治疗体会
我院1998年1月~2003年8月共收治各类脊柱骨折共1035例,其中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按Denis分类法[1])27例,约占2.6%.现将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
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本文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骨折椎体位于T12~L4.手术方式为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者通过透视检查确定置钉部位,准确拧入后上下撬拔螺钉,再向前推压.测量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椎管横截面积以及Cobbs角的大小,行X线和CT检查,观察并分析患者术后骨质的愈合情况.术后随访8~24个月,根据随访结果综合判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椎管的横截面积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且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患者的Cobbs角明显减小,且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后,患者均1期愈合,无1并发症发生,无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折断现象,患者均可下地行走,且较术前相比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结论:应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其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术后脊柱矫正效果较佳,且神经功能恢复较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并椎板内马尾神经卡压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且多伴有骨折块对神经组织的压迫,有时还伴有硬膜破裂及椎板内马尾神经卡压,需做出准确的术前诊断以确定治疗方案.自1997年10月至2002年10月,作者诊治合并椎板内马尾神经卡压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共15例,报告如下.
-
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
对1994年至1999年我院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76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
后入路减压并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的效果
目的 分析后入路减压并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患者37例,均采用后入路减压并行椎弓根内固定方式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损失率、Cobb角、椎管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损失率明显降低,Cobb角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椎管狭窄各程度与神经功能A级、C级、D级、E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入路减压并行椎弓根内同定方式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使用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和脊柱后路锥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40例.前路组给予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后路组给予脊柱后路锥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融合时间、Cobb角变化、椎管前后径及椎管横断面积情况.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obb角、椎管前后径及椎管横断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前路组均低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都较好,脊柱前路内固定器手术较为复杂,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术后cobb角损失较大,故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腰椎爆裂性骨折 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 脊柱后路锥弓根钉棒系统 -
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表达的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及观察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34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34例体检显示健康的同龄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术后2、7、14d的血清炎性指标含量和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2、7、14d血清IL-8、hs-CRP及PCT的含量与阳性表达率均显著性地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7d明显高于本组其他时间点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呈现先生后降的状态,对于了解机体的炎性应激有着较高的临床检测价值。
-
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对照组行后路内固定常规外侧植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后1年时均较术前缩小( P <0.01),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助于重建椎体高度,维持较好的矫正效果,效果肯定。
-
后路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对L1椎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的疗效
目的:探究后路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对L1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84例L1椎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取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椎管容积减少比,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同时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远、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组间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椎体压缩率、Cobb角、椎管容积减少比均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及术后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和Cobb角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内固定失败率低于对照组[11.90%(5/42)vs 30.95%(13/42)],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L1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的近远期疗效均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腰椎爆裂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
腰椎爆裂性骨折行R-F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患者需平卧2-3个月,由于卧床时间长,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压疮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压疮,一旦形成、迁延难愈,不但给患者造成精神上和躯体上的痛苦,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压疮的形成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2006年1-10月,我院骨科收治此类手术病人16例,无1人发生压疮,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经椎弓根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48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对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2008年10月至2017年4月之间收治的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式的研究,抽取其中的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的临床诊断书以及就诊记录调出,对其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患者接受治疗后,伤椎前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程度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都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爆裂性骨折,利用经椎弓根进行治疗能够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稳定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腰椎爆裂性骨折术相关隐性失血
目的:探讨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相关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236例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前后平均红细胞压积变化计算出患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围手术期失血总量为(1 416.70±324.76) ml,明显多于显性失血量(786.48±162.45)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爆裂骨折手术隐性失血量较多.
-
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前后入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20例,采用前后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手术治疗后椎体高度的前缘和后缘的椎体高度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手术治疗后神经症状恢复良好,好转率达到85%.结论:前后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肯定,是一种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的优秀方法,有利于愈合后进行畸形矫正和维持.
-
腰椎爆裂性骨折诊治体会
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上并非少见,而且是一种为严重的不稳定性骨折,可导致疼痛及神经压迫症状,如不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可导致不可逆性神经损伤后遗症.为探讨其诊治方法,本文对我院近几年收治的16例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06-09~2012-01间在我院治疗的39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切开复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术后3d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2周后佩戴腰围下床行走,半年内避免弯腰及剧烈运动.结果 本组3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 ~ 36个月,平均13个月.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满意.
关键词: 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路椎弓根镙钉内固定术 疗效 -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方法的临床评价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其特点是脊柱前、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或轴向应力伴屈曲应力作用下椎体呈爆裂样裂开,椎体后侧骨折片常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传统的后路手术不能有效地达到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前路手术可在直视下清除致压物,达到椎管前方完全减压的目的.前路手术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椎体间单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和植骨融合后金属内固定物加压固定两种.1995年5月至2004年12月我科分别应用以上两种手术方法治疗10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现将两者的疗效分析如下.
-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弓根及后外侧植骨对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弓根及后外侧植骨在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选取72例于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诊治的单节段腰椎(T11~L2)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弓根及后外侧植骨治疗.术后1个月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后凸畸形角(Cobb角)变化及受损椎体高度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及骨融合情况;进行8个月随访,对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评价,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脊柱Cobb角度数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均<0.01),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受损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缘高度比值均较手术前显著升高(P均<0.01),且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03,P=0.687);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骨融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67%(x2 =51.426,P=0.000).随访8个月评价,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56%)较对照组的22.22%显著降低(x2=4.181,P=0.041).结论 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弓根及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显著降低Cobb角,提高受损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缘高度比值及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