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道肿瘤的诊断分析与治疗研究

    作者:陈星明;罗建管

    目的 探究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道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择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30例纳入本次实验,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疾病分型、与合并胆道肿瘤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中13例为胰管型,占据百分比为43.33%,其中3例为胆囊腺癌,2例为胆总管腺癌,1例为胆囊腺瘤;胆管型有15例,占据百分比为50.00%,包括3例为合并胆总管腺癌,1例为胆囊癌,1例为胆囊腺瘤;2例为合并胆总管扩张疾病,占据百分比为6.67%,其中1例为胆总管腺癌,1例为胆囊癌.结论 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胆道肿瘤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对于不同分型的患者导致胆道肿瘤的情况各不相同,临床上应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对症诊疗.

  •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相关多因素分析

    作者:李翰城;廖乘龙;夏悦明

    0 引言 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1],目前对其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

  • 基于RRA方法的胆道系统肿瘤热点突变基因分析

    作者:曲凯;张兴;刘昌

    目的 对胆道系统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癌(ICC)、肝外胆管癌(ECC)及胆囊癌(GBC)的突变基因进行分析,找出胆道系统肿瘤中热点突变基因.方法 检索Web of Knowledge、Scopus、PubMed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文献.终纳入1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对每一篇文章中的突变基因情况进行统计,运用RRA方法进行分析,寻找ICC、ECC、GBC的热点突变基因.结果 找到ICC的热点突变基因为IDH 1(突变频率16.9%)、KRAS(突变频率15.7%);ECC热点突变基因为KRAS(突变频率47.0%)、TP53(突变频率29.4%);GBC热点突变基因为TP53(突变频率36.8%)、KRAS(突变频率18.4%).同时,发现IDH1基因突变为ICC中特有的基因突变类型.结论 胆道系统肿瘤中,IDH 1、KRAS、TP 53为其热点突变基因.其中,KRAS为胆道系统肿瘤共有热点突变基因,IDH 1为ICC中特有的热点突变基因.

  • 28例不能手术的肝外胆道系统肿瘤放化疗疗效分析

    作者:董正宇

    目的探讨不能手术治疗的肝外胆道系统肿瘤放化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28例无法使用手术治疗的肝外胆道系统肿瘤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放疗,17例患者采用中位照射剂量进行常规放射治疗,11例患者采用三维适形多野照射治疗。其中15例患者给予同步4~6个周期化疗,对比该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患者的短期放化疗有效率为21.43%,中为生存期平均为(9.3±0.4)个月。结论对于晚期肝外胆道系统肿瘤患者采用放化疗措施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较小。

  •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姜英涛

    目的 通过对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观察,总结护理经验及观察要点.方法 对8 例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做好术后各个护理环节观察及护理并做好出院指导.结果 8 例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均好转,治愈率100%.结论 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对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良好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期.护理上对术后各项指标的观察尤为重要,充分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是消除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 符合专业特色的胆道肿瘤专修班学员培养模式初探

    作者:程庆保;郑艳华;姜小清

    肝胆外科属普通外科学分支学科,专业性较强,胆道外科是肝胆外科的进一步细化发展,近二十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学术理念与手术所用器械及设施发展很快,要求从业者掌握前沿知识,不断更新理念和提高手术技术。近些年胆道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目前国内胆道肿瘤外科力量集中于少数几家医院,亟须培养更多人才为广大患者服务。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是第二军医大学胆道肿瘤专病诊疗中心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协作单位,自2009年成立以来,每年招收胆道肿瘤专题学习班学员6~8人,迄今为止已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近百名胆道外科人才。临床带教专修班学员的水平不仅关系到学员在专业理论和业务能力方面能否得到切实提高,同时也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临床带教管理和培训模式的研究非常重视,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

    作者:梁军;房守军;郑昊;张家新;孟良

    目的总结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诊治经验和体会。方法对1991年11月~1999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9例肝门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的9例中,有6例进行了根治性切除(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1例进行了局部切除,2例单纯外引流。9例手术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无胆漏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早期的和分化较好的肝门胆管癌有较高的切除率,满意的胆肠吻合可以不放置内支撑引流管。掌握好手术指征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对本病的手术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胆道肿瘤 手术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技术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文华;熊炜

    近年来,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技术日益成熟,己成为胆总管结石十分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我院自2001年7月~2011年6月利用该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肝胆管结石、胆道肿瘤等胆道疾病409例,疗效满意,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 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胆囊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包润发;吕文杰;李茂岚;龚伟;刘颖斌

    目的 评价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胆囊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1例晚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为(58±12)岁,年龄范围为28 ~ 80岁.患者行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取西妥昔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和阿帕替尼靶向药物治疗.观察指标:(1)基因检测情况.(2) 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情况.(3)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基因检测情况:21例患者中,K-ras野生型19例[单纯K-ras野生型13例、K-ras野生型合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4例、合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阳性2例],HER2阳性5例(单纯HER2阳性1例、HER2阳性合并K-ras野生型4例),VEGFR2阳性3例(单纯VEGFR2阳性1例、VEGFR2阳性合并K-ras野生型2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分2例,评分为1分19例.(2) 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情况:21例患者均完成≥2个疗程的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其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分别为O、4、9、8例.14例(单纯K-ras野生型13例、K-ras野生型合并VEGFR2阳性1例)患者GEMOX方案联合西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其CR、PR、SD、PD分别为0、4、5、5例;5例(单纯HER2阳性1例、HER2阳性合并K-ras野生型4例)联合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治疗,其CR、PR、SD、PD分别为0、0、2、3例;2例(单纯VEGFR2阳性1例、合并K-ras野生型1例)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其CR、PR、SD、PD分别为0、0、2、0例.21例患者客观有效率为19.0%(4/21),疾病控制率为61.9%(13/21).21例患者中位起效时间为1.8个月.21例患者3、6、9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5%、71.4%、58.5%,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7个月.21例患者6、12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90.2%、58.6%,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5.5个月.7例合并有黄疸的晚期胆囊癌患者PFS和OS分别为8.4个月和10.4个月,14例无黄疸的晚期胆囊癌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5个月和14.8个月,两者PFS和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8,0.774,P>0.05).(3) 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病变及消化道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GEMOX方案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胆囊癌患者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

  • 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陈晨;张东;王林;王作仁;石磊;陶杰;白纪纲;张瑞;李起;李文智;刘德春;刘青光;耿智敏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5例行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8例,女197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30~ 88岁.根据不同肿瘤分期施行相应手术.术后根据化疗指征施行辅助治疗.观察指标:(1)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2)治疗情况:①手术治疗.②术后辅助治疗.(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5)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以死亡为终点,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5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超声、CT、MRI检查诊断率分别为84.06% (174/207)、85.71%(168/196)、63.11%(65/103).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CA19-9、CA125、CEA阳性率分别为55.34%(145/262)、48.06%(124/258)、46.15%(126/273).(2)治疗情况.①手术治疗:305例患者均行胆囊癌根治术,其手术方式为肝楔形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145例,肝楔形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61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55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11例,右半肝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9例,肝楔形切除+D2淋巴结清扫+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Tis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3例,右半肝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3例,肝ⅣB或肝Ⅴ段切除+D2淋巴结清扫+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D2淋巴结清扫术、肝ⅣB段或肝Ⅴ段切除+D2淋巴清扫+胃或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术、右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右前叶切除+胃部分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肝右前叶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肝右三叶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各1例.94例患者为意外胆囊癌,其中78例为外院发现至笔者单位行补救手术.2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胆汁漏11例,肺部感染8例,腹腔出血2例.2例患者围术期死亡.②术后辅助治疗:26例患者行术后化疗,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奥沙利铂12例,吉西他滨+替吉奥7例,吉西他滨+顺铂6例,奥沙利铂+替吉奥1例.(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305例患者术后病理学分型:单纯腺癌257例,腺癌合并鳞癌23例,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癌6例,黏液腺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腺癌合并黏液样癌3例,鳞状细胞癌3例,肉瘤样癌2例,腺癌合并肉瘤样癌1例,腺癌合并印戒细胞癌1例.305例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37例,中分化130例,低分化121例,分化程度不详17例.305例患者中,血管侵犯16例,神经侵犯32例.305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枚(0~9枚),其中121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淋巴结转移26例).305例患者TNM分期:0期7例,Ⅰ期18例,Ⅱ期13例,ⅢA期137例,ⅢB期57例,ⅣA期11例,ⅣB期62例.(4)随访情况:305例患者中,245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8.0个月(6.0~70.0个月),生存时间为29.5个月(0.5~69.9个月),1、3年生存率为71.6%、45.8%.随访期间122例患者因肿瘤相关原因死亡.(5)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病理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肝脏侵犯、血管侵犯、神经侵犯、T分期、N分期、术后化疗是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因素(x2=10.26,3.96,45.89,34.64,12.75,27.05,35.09,39.44,4.4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肝脏侵犯、N分期为N2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90,1.71,1.46,95%可信区间为1.34~2.70,1.15~2.52,1.17~1.82,P<0.05),而术后化疗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比值比=0.35,95%可信区间为0.15~0.82,P<0.05).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应常规进行D2淋巴结清扫,患者疗效满意;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肝脏侵犯、N分期为N2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 肝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崔劲驰;唐腾骞;甘浪;郑平;白洁;何宇

    目的 分析肝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HICC)患者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H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0例,女69例;平均年龄为55岁,年龄范围为29~ 81岁.患者术前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及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案: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单纯活组织检查.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H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月.采用Shapiro-Wilk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累积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将P<0.05的指标纳入COX回归模型以逐步向前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手术情况:109例HICC患者行手术治疗.109例患者肝胆管结石及肿瘤分布部位:结石位于左半肝58例、右半肝26例、双侧25例;肿瘤位于左半肝65例、右半肝31例、双侧13例.手术方式:51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联合胆肠吻合38例、区域淋巴结清扫33例、血管重建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其中半肝切除33例、非半肝切除18例.46例患者行姑息性手术(肿瘤局部切除13例、胆肠吻合19例、胃肠吻合9例、空肠造瘘13例、单纯胆道引流5例、其他12例,部分患者联合多种手术方式).12例患者行单纯活组织检查.109例患者侵犯转移:肝内转移22例、血管侵犯52例、淋巴结转移55例、肝外侵犯转移58例,其中64例患者合并多种侵犯转移.10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59± 170) min,术中出血量为(556±382) mL,53例进行术中输血.术后3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主要为肺部感染、胸腹腔积液、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胆汁漏、脏器衰竭等,其中经相关治疗后29例患者好转或痊愈,6例死亡(肺部重症感染3例、肝衰竭1例、感染性休克1例、消化道出血l例).109例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肿块型50例、管周浸润型49例、管内生长型10例;按肿瘤分化程度分类:高分化22例、中分化50例、低分化37例.(2)随访情况:10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 ~ 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5.0个月(17.9~32.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8.7%、39.4%、9.8%.根治性手术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3%、61.8%、20.6%,姑息性手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8.4%、19.1%、0,单纯活组织检查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4.6%、0、0,3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37,P<0.05).(3)影响H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石病程、肝硬化、手术方式、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肿瘤分化程度、肝内转移、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肝外侵犯转移、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b)、CA19-9是影响HICC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x2=5.764,8.768,43.273,4.086,11.995,21.910,15.436,6.469,17.181,35.307,24.676,10.69l,11.367,5.808,3.907,P<0.05).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方式为单纯活组织检查、结石病程≥60个月、肝硬化、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血管侵犯、肝外侵犯转移、Alb< 35g/L是影响HICC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因素(风险比=3.317,1.809,1.917,1.882,1.761,2.283,0.502,95%可信区间为1.263~ 8.712,1.132~2.892,1.061~3.463,1.291 ~ 2.744,1.087~2.852,1.220~4.271,0.304~0.827,P<0.05).结论 部分长期罹患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可进展为HICC;手术切除是HICC患者首选治疗方法.该病肿瘤恶性程度高,常合并有肝内外及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手术方式为单纯活组织检查、结石病程≥60个月、肝硬化、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血管侵犯、肝外侵犯转移、Alb<35g/L是影响H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对T4期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作者:段安琪;杨发才;薄志远;沈宁佳;刘元进;耿智敏;汤朝晖;李敬东;张永杰;邱应和

    目的 探讨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对T4期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4家医疗中心收治的64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1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1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6例)行胆囊癌根治术的T4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例,女37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35~77岁.64例患者均行胆囊癌根治术与区域淋巴结清扫.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其中25例患者(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3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4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例)淋巴结清扫范围为胆囊管旁、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头后、肝总动脉旁、腹腔干旁的淋巴结设为扩大清扫组;39例患者(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8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7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4例)淋巴结清扫范围为胆囊管旁、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结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术后并发症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1)术后并发症情况:64例T4期胆囊癌患者顺利完成胆囊癌根治术与区域淋巴结清扫,无术中死亡病例.1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7例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中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25例扩大清扫组患者中4例腹腔感染、2例胰液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24.0%(6/25).39例对照组患者中5例腹腔感染、1例胃潴留,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15.4%(6/3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4,P>0.05).(2)随访和生存情况:64例T4期胆囊癌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扩大清扫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16%、9%;对照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21%、4%、0.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44,P<0.05).结论 在手术操作熟练的前提下,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并不增加T4期胆囊癌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积极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扩大至肝总动脉旁、腹腔千周围、胰头后淋巴结,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改善预后.

  • 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少华;王成方;李会星;史宪杰

    目的 探讨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04例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5例,女349例;平均年龄为47岁,年龄范围为19~88岁.604例患者中良性胆囊息肉565例,恶性胆囊息肉39例.观察指标:(1)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分析.(2)胆囊息肉直径对胆囊息肉恶变的预测能力.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或秩和检验.计算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均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合临床应用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分析胆囊息肉直径对胆囊息肉恶变的预测能力.结果 (1)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胆囊息肉直径、胆囊息肉数目、慢性胆囊炎、癌胚抗原是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t=-5.50,Z=-9.65,x2=15.92,312.65,Z=-1.7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胆囊息肉直径、胆囊息肉数目是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因素(优势比=1.088,45.190,9.655,95%可信区间为0.974~1.159,4.312~121.139,0.890~117.551,P<0.05).(2)胆囊息肉直径对胆囊息肉恶变的预测能力.胆囊息肉直径为10 mm时,约登指数=0.761,预测胆囊息肉恶变的灵敏度为94.9%,特异度为81.2%.胆囊息肉直径为12 mm时,约登指数=0.803,预测胆囊息肉恶变的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90.6%.胆囊息肉直径为13 mm时,约登指数=0.772,预测胆囊息肉恶变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2.6%.结论 年龄、胆囊息肉直径、胆囊息肉数目是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因素.患者年龄>50岁,直径>12 mm的单发胆囊息肉,息肉恶变的可能性高,应给予积极手术治疗.

  • 意外胆囊癌诊断与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附223例报告)

    作者:巩鹏;刘鹏;张贤彬;耿智敏;翟文龙;邱应和;宋天强;何宇;李敬东;李升平;汤朝晖

    目的 分析国内多中心意外胆囊癌病理结果及治疗现状,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内8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23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6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1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7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例、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6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经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和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意外胆囊癌处理方法依据《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术后行或不行辅助治疗综合肿瘤分期及患者意愿.观察指标:(1)意外胆囊癌诊断与治疗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元(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1)意外胆囊癌诊断与治疗情况:223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80例为首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诊断[其中20例报告了肿瘤T分期(14例术中肿瘤T分期与术后不符)、60例未报告肿瘤T分期],143例为首次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其中13例为首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诊断胆囊良性疾病,130例首次术中未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223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腺癌209例,腺瘤恶变1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鳞癌1例;Tis期6例,T1a期16例,T1b期32例,T2期73例,T3期75例,T4期12例,未明确分期9例;行二次手术患者140例,其中胆囊癌根治术106例、胆囊癌扩大根治术34例;手术达标126例、不达标97例.223例患者中,2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术后出血12例(包括胆囊动脉出血7例、胆囊床渗血5例),均行再次手术成功止血;化脓性胆管炎8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胆总管切开引流术,2例死亡,6例好转;胆总管损伤2例,予再次手术行胆肠吻合+T管引流术后修复;胆汁漏腹膜炎2例,行胆管修补+引流术,1例死亡,1例好转;肝衰竭2例,均因治疗无效死亡;结肠损伤1例,行再次手术吻合后修复.223例患者中,207例术后未行辅助治疗,16例术后行辅助治疗,其中化疗8例、放疗4例、免疫治疗2例、中药治疗2例.(2)随访和生存情况:223例患者中,193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193例患者中:①2例Tis期患者手术均达标,其中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各1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8个月、52个月.②14例T1a期患者手术均达标,其中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为8例、6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74±5)个月、(79±6)个月.③26例T1b期患者中,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手术达标)各13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66±4)个月、(76±8)个月.④68例T2期患者中,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手术达标)、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手术达标)、姑息性切除术分别为25例、37例、4例、2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42±7)个月、(66±6)个月、(42±3)个月、(26±3)个月.⑤71例T3期患者中,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手术达标)、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手术达标)分别为20例、48例、3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39±8)个月、(48±11)个月、(10±6)个月.⑥12例T4期患者中,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手术达标)、姑息性切除术分别为3例、1例、5例、3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0±4)个月、12个月、(9±5)个月、(11±3)个月.结论 胆囊手术中常规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和准确的病理学报告是意外胆囊癌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对Tis期和T1a期意外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即可,而对T1b期及以上分期胆囊癌应依据相关指南行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

  • 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胆囊癌根治术中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穆森茂;王连才;李德宇;王亚峰;肖二卫;娄重阳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胆囊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精准指导手术操作,在胆囊壁浆膜下4~6点注射纳米碳注射液,每点0.1 mL,15 min后行胆囊癌根治术,术中根据淋巴结黑染情况行淋巴结清扫.对照组行常规胆囊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2)检获淋巴结数目.(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12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1)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64±51) min、(200±98) mL、(13±4)d,对照组分别为(178±52) min、(225±98) mL、(14±5)d,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0,-1.42,-1.03,P>0.05).(2)两组患者淋巴结检获数目比较:观察组患者总体淋巴结检获数目、总体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N2站淋巴结检获数目、N2站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分别为13.0枚(12.0枚,15.0枚)、8.0枚(5.0枚,9.0枚)、7.0枚(5.0枚,8.0枚)、3.0枚(2.0枚,4.0枚),对照组分别为10.0枚(8.0枚,12.0枚)、5.0枚(4.0枚,6.0枚)、5.0枚(3.0枚,5.0枚)、1.0枚(1.0枚,2.0枚),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1,-4.37,-6.24,-6.18,P<0.05).观察组患者N1站淋巴结检获数目和N1站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分别为6.0枚(5.0枚,6.0枚)、4.0枚(3.0枚,5.0枚),对照组分别为6.0枚(4.0枚,7.0枚)、4.0枚(2.0枚,5.0枚),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82,-1.34,P>0.05).观察组TNM分期Ⅱ期胆囊癌患者总体淋巴结检获数目、总体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N2站淋巴结检获数目、N2站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分别为5.0枚(4.8枚,6.3枚)、0(0,0.8枚)、2.0枚(1.0枚,3.3枚)、0(0,0.5枚),对照组分别为3.0枚(2.0枚,4.3枚)、0(0,0)、0(0,1.3枚)、0(0,0),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6,-2.02,-2.38,-2.01,P<0.05).观察组TNM分期Ⅱ期胆囊癌患者N1站淋巴结检获数目和N1站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为3.0枚(3.0枚,3.3枚)、0(0,0.3枚),对照组分别为3.0枚(2.0枚,3.0枚)、0(0,0),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8,-1.81,P>0.05).观察组TNM分期Ⅲ期胆囊癌患者总体淋巴结检获数目、总体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N2站淋巴结检获数目、N2站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分别为13.0枚(12.0枚,15.0枚)、7.0枚(5.0枚,8.0枚)、7.0枚(5.0枚,8.0枚)、3.0枚(2.0枚,4.0枚),对照组分别为10.0枚(9.0枚,12.0枚)、5.0枚(4.0枚,6.0枚)、5.0枚(4.0枚,5.0枚)、2.0枚(1.0枚,2.0枚),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0,-3.43,-5.25,-4.76,P<0.05).观察组TNM分期Ⅲ期胆囊癌患者N1站淋巴结检获数目和N1站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分别为6.0枚(6.0枚,8.0枚)、4.0枚(3.0枚,5.0枚),对照组分别为6.0枚(5.0枚,7.0枚)、4.0枚(3.0枚,4.5枚),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2,-1.16,P>0.05).观察组TNM分期Ⅳa期胆囊癌患者总体淋巴结检获数目、总体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N2站淋巴结检获数目、N2站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分别为14.0枚(13.0枚,15.0枚)、9.0枚(8.0枚,10.0枚)、8.0枚(7.5枚,8.0枚)、4.0枚(4.0枚,5.0枚),对照组分别为11.0枚(10.0枚,13.0枚)、6.0枚(4.0枚,8.0枚)、5.0枚(5.0枚,6.0枚)、2.0枚(1.0枚,2.0枚),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7,-3.25,-4.02,-3.92,P<0.05).观察组TNM分期Ⅳa期胆囊癌患者N1站淋巴结检获数目和N1站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分别为6.0枚(5.5枚,6.0枚)、5.0枚(4.0枚,5.0枚),对照组分别为6.0枚(5.0枚,7.0枚)、4.0枚(3.0枚,6.0枚),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4,-0.45,P>0.05).(3)随访情况:1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胆囊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45.7±2.3)个月和(36.5±2.4)个月,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TNM分期Ⅱ期胆囊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54.5±3.0)个月和(39.6±0.9)个月,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7,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TNM分期Ⅲ期胆囊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42.2±2.7)个月和(35.0±3.0)个月,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TNM分期Ⅳa期胆囊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37.7±2.5)个月和(27.0±3.1)个月,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P<0.05).结论 胆囊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能指导精准手术操作,提高总体及阳性淋巴结检获数目,延长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

  • 肝门部胆管癌肿瘤直径及相关预后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胡海洁;靳艳文;林圯昕;周荣幸;叶辉;程南生;李富宇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肿瘤直径及相关预后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1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4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04例肿瘤直径≤2cm(直径≤1 cm8例、>1 cm且≤2 cm 96例),85例肿瘤直径为>2 cm且≤3 cm,51例肿瘤直径>3 cm(直径>3 cm且≤4 cm40例、>4 cm 11例).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4)患者相关预后指标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8月.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相关预后指标与不同肿瘤直径的相关性.结果 (1)手术情况:240例患者均成功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所有患者行淋巴结清扫.7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因腹腔感染引起全身感染和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因肾衰竭死亡,其余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2)随访情况:24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2.0~9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7.4个月.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30.6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47%、29%.肿瘤直径≤2c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6.5个月,5年生存率为34%;肿瘤直径>2 cm且≤3 cm的患者生存时间为30.5个月,5年生存率为30%;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8个月,5年生存率为20%;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3,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1.3个月,5年生存率为38%;肿瘤直径>1 cm且≤2 c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6.5个月,5年生存率为3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P>0.05).肿瘤直径>3 cm且≤4 c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7个月,1年生存率为62%;而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1年生存率为5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4,P>0.05).(3)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HR)=1.456,8.714,1.737,2.246,1.665;95%可信区间:1.212 ~1.748,5.558 ~ 13.663,1.311 ~2.301,1.494 ~3.378,1.375~2.01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2 cm且≤3 cm、>3 cm,R1切除,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59,1.868,7.410,1.521,2.274,95%可信区间:1.125~2.160,1.265~2.759,4.497~ 12.212,1.136~2.037,1.525~3.390,P<0.05).(4)患者相关预后指标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的T分期与肿瘤直径2 cm为切分点具有相关性(x2=6.063,4.950,8.770,9.069,P<0.05);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与肿瘤直径3 cm为切分点具有相关性(x2=10.251,9.919,5.485,15.63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AJCC的T分期是肿瘤直径2 cm为切分点的独立相关因素[比值比(OR)=1.882,2.104,95%可信区间:1.075 ~3.293,1.220~3.631,P<0.05];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是肿瘤直径3 cm为切分点的独立相关因素(OR=3.187,2.211,95%可信区间:1.377 ~7.379,1.133~4.314,P<0.05).结论 肿瘤直径>2 cm且≤3 cm、>3 cm,R1切除,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的T分期将肿瘤直径3 cm作为第二切分点合理,建议将肿瘤直径2 cm作为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T分期中另一个潜在切分点.

  • 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特点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附1321例报告)

    作者:魏妙艳;张园园;耿智敏;何宇;李升平;代智;邱应和;巩鹏;宋天强;翟文龙;李敬东;仇毓东;楼健颖;周欣;汤朝晖;全志伟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7年11月国内1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321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82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73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6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9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2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13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9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84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5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62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58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52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由各医疗中心制订治疗方案,行相应手术等治疗,根据术中检查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决定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2)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肿瘤位置及直径的关系.(3)淋巴结清扫及淋巴结转移诊断情况.(4)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1 321例患者中,HBV阳性202例,占15.586%(202/1 296);血清AFP阳性(>20 μg/L)80例,占7.339%(80/1 090);血清CEA阳性(>5μg/L)329例,占26.299%(329/1 251);血清ALT阳性(>75 U/L) 207例,占16.587%(207/1 248);血清CA19-9阳性(>37 U/mL) 590例,占49.789%(590/1 185);血清TBil阳性(>20 μmol/L)300例,占24.000%(300/1 250).1 321例患者中,1 206例施行手术治疗,其中肝切除术904例,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193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72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3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3例及其他治疗31例;115例原始手术名称记录缺失.(2)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肿瘤位置及直径的关系.①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肿瘤位置的关系:原发肿瘤位于左半肝患者的CA19-9水平≤37 U/mL、38~ 200 U/mL、>200 U/mL分别为227、91、146例,右半肝分别为282、134、137例;原发肿瘤位于左半肝和右半肝合并肝炎患者分别为67例和111例;原发肿瘤位于左半肝和右半肝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别为73例和47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710,5.656,12.534,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肝炎患者ICC发病年龄为(63±10)岁,未合并肝炎患者ICC发病年龄为(59±10)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0,P<0.05).②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肿瘤直径的关系:原发肿瘤直径≤3 cm、>3 cm且≤5 cm、>5 cm患者CEA水平≤5 μg/L分别为159、250、229例,>5 μg/L分别为40、65、95例;ALT水平≤75 U/L分别为165、258、286例,>75 U/L分别为34、57、36例;TBil水平≤20 μmol/L分别为148、242、281例,>20 μmol/L分别为51、73、43例;有肿瘤卫星灶分别为37、70、1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669,6.637,15.129,34.746,P<0.05).(3)淋巴结清扫及淋巴结转移诊断情况:904例施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中,346例行淋巴结清扫,清扫的淋巴结总数为1 894.0枚,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为5.5枚,中位淋巴结清扫数目为4.0枚(1.0~26.0枚);15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45.376%(157/346),阳性淋巴结数目为393.0枚,每例患者阳性淋巴结数目为2.5枚.346例行淋巴结清扫的ICC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示淋巴结转移114例,其中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淋巴结转移64例、淋巴结未转移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示淋巴结未转移232例,其中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淋巴结转移93例、淋巴结未转移139例.影像学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0.8%,特异度为73.5%,诊断准确率为58.7%.(4)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ICC患者原发肿瘤位置位于左半肝和右半肝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397% (92/179)和39.103%(61/156),原发肿瘤直径≤3 cm、>3 cm且≤5 cm、>5 c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615%(18/52)、42.500%(51/120)、52.980%(80/151),CEA水平≤5 μg/L、>5 μg/L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234% (103/256)、59.302%(51/86),TBil水平≤20卜mol/L、>20 μmol/L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8.790%(121/248)、35.106% (33/94),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078,6.262,9.456,5.156,P<0.05).结论 ICC原发部位不同,其有关致病因素可能也存在差异.原发于左半肝的ICC与左半肝内胆管结石密切相关;原发于右半肝的ICC与合并肝炎相关.合并肝炎可能会使ICC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ICC淋巴结清扫率低,已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位置、原发肿瘤直径、CEA水平、TBil水平有关;左半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右半肝,肿瘤直径越大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 32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隋鑫磊;汤恢焕;肖广发;陆晔斌;何群;周军;魏伟;梁帅;黄耿文;孙维佳;李宜雄;龚学军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2月至2015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32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术前肿瘤分期、分型并制订治疗方案.观察指标:(1)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2)治疗及病理学检查结果.(3)随访和生存情况.(4)预后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术前高血清TBil、术前CEA、术前CA19-9、术前CA242、术前CA125、治疗方法、TNM分期.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以患者死亡为终点,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1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322例患者中,301例以黄疸为主诉.322例患者术前高血清TBil水平为3.9 ~ 785.2 μmol/L,DBil为1.6~410.2 μ.mol/L,ALT为14.8 ~ 484.5 U/L,AST为21.4~539.8 U/L;272例检测ALP、GGT,其水平分别为93.8~1 890.0 U/L、2.0~1 832.8 U/L;292例检测CEA,升高者77例;298例检测CA19-9,升高者272例;260例检测CA242、CA125,升高者分别为153、86例.322例患者根据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24例、Ⅱ型115例、Ⅲa型55例、Ⅲb型63例、Ⅳ型65例.(2)治疗及病理学检查结果:322例患者中,10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围肝门胆管切除术79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术9例),扩大肝叶切除术25例(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16例);218例行姑息治疗,其中胆道外引流术134例,胆肠内引流术84例.围术期死亡5例,其中2例急性肝衰竭,1例全身感染、多器官衰竭,1例急性肾衰竭,1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63例患者行病理学检查,腺癌253例(其中高分化12例、中分化85例、低分化33例、123例分化程度未明确),黏液腺癌5例,胆管上皮癌3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322例患者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53例,Ⅲ期132例,Ⅳ期96例,未能明确分期33例.(3)随访和生存情况:322例患者中,296例获得随访(包括94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和202例行姑息治疗患者),随访时间为12~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29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1%、20.2%、9.5%.94例获得随访的根治性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0%、46.2%、25.0%;202例获得随访的姑息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9.9%、8.1%、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777,P<0.05).94例获得随访的根治性手术患者中,73例行围肝门胆管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45.1%、25.7%;21例行扩大肝叶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49.8%、2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6,P>0.05).73例行围肝门胆管切除术患者中,7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0、0;66例行单纯围肝门胆管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49.5%、2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77,P<0.05).(4)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血清TBil、术前CEA、术前CA242、术前CA125、治疗方法、TNM分期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 =25.009,18.671,9.359,33.628,94.729,77.13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血清TBil≥342.0 μmol/L、术前CEA≥5.00 μg/L、姑息治疗、TNM分期为Ⅲ~Ⅳ期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70,2.147,3.166,2.351,95%可信区间:1.587~ 3.247,1.446~ 3.188,2.117~4.734,1.489~3.712,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预后不佳.R0切除为根治性手术关键.术前高血清TBil≥342.0 μmol/L、术前CEA≥5.00 μg/L、姑息治疗、TNM分期为Ⅲ~Ⅳ期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联合门静脉切除及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余安;黄强;刘臣海;林先盛;谢放

    目的 系统评价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联合门静脉切除及重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以“hilar cholangiocarcinoma”“Klatskin tumor”“Bile duct neoplasm”“Vascular resection”“portal vein resection” “肝门部胆管癌”“血管切除”“门静脉切除”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期限为2006年1月31日至2016年1月31日.纳入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联合门静脉切除及重建和无血管切除及重建临床疗效的研究,由2位文献评价者独立筛查文献和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设为门静脉切除组,未行血管切除设为无血管切除组.分析指标:(1)文献检索结果.(2) Meta分析结果: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衰竭、胆瘘、腹腔出血).②术后病死率.③患者的预后情况.④术后病理学相关指标(淋巴结转移率、中低分化率、神经侵犯率、切缘阴性率).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采用H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为效应量作为预后评价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病理学特征的评价采用OR及其95% CI表示.结果 (1)文献检索结果:终13篇文献纳入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累计样本量为1 668例,其中门静脉切除组437例,无血管切除组1 231例.(2) Meta分析结果: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门静脉切除组和无血管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9.86%、35.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2,95% CI:0.82~ 1.53,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表明:门静脉切除组和无血管切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肝衰竭、胆瘘及腹腔出血,其发生率分别为17.09%、8.79%、6.25%和10.62%、9.69%、2.51%,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48,1.13,0.82,95% CI:0.23 ~ 1.02,0.45 ~2.83,0.21~ 3.12,P>0.05).②术后病死率:门静脉切除组和无血管切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分别为5.38%和3.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 CI:0.62~2.14,P>0.05).③患者的预后情况:门静脉切除组和无血管切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81,95%CI:1.52 ~2.16,P<0.05).④术后病理学相关指标:门静脉切除组与无血管切除组患者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中低分化率以及切缘阴性率分别为41.55%、76.42%、63.74%和33.42%、66.75%、64.29%,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45,1.59,0.67,95% CI:0.95~2.21,0.97 ~2.61,0.37 ~ 1.20,P>0.05);神经侵犯率分别为83.47%和64.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2.61,95% CI:1.45~4.70,P<0.05).结论 联合门静脉切除及重建治疗门静脉侵犯的肝门部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但门静脉侵犯患者预后差于无门静脉侵犯者.

  • 肝内胆管黏液腺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黄龙;严茂林;魏少明;王耀东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黏液腺癌(IMCC)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14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20例IMCC和同期收治的51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热、黄疸、腹痛、腹腔积液),术前实验室检查(ALT、AST、DBil、CEA、CA19-9、AFP),手术方式(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病理学特点(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病理学分期).(2)随访情况(生存时间和1、3、5年生存率).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IMCC患者中发热、黄疸、AST升高、DBil升高、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患者例数分别为13、11、10、11、3、1例,病理学分期0、Ⅰ、Ⅱ、Ⅲ、Ⅳ期例数分别为4、6、2、6、2例;ICC患者中发热、黄疸、AST升高、DBil升高、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患者例数分别为12、10、9、2、22、36例,病理学分期0、Ⅰ、Ⅱ、Ⅲ、Ⅳ期例数分别为0、14、5、3、29例;上述指标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830,8.639,7.672,25.059,8.036,24.765,26.601,P<0.05).20例IMCC患者和51例ICC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 ~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IMCC患者生存时间为(55 ±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4.0%、16.7%.ICC患者生存时间为(30 ±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5%、12.5%、4.0%.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26,P<0.05).结论 IMCC比ICC患者更易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及肝功能损害,就诊时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更少,病理学分期更早,远期预后更好.

276 条记录 12/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