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内镜胆道内支撑术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钟芸诗;姚礼庆;高卫东;何国杰;周平红;徐美东

    目的:探讨经内镜内支撑术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恶性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病人108例采用内镜胆道内支撑术作胆汁引流124例次,其中ENBD 39例次、ERBD 47例次、EMBE 38例次.结果:引流总的有效率(引流满意+引流效果一般)90%~95%,并发症发生率为14.6%,没有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比较ERBD与EMBE患者的支架通畅时间,结果金属支架的通畅时间(135±14d)明显长于塑料支架(49±5d)(P<0.01).结论:以上资料表明经内镜内支撑术能有效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胆道梗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ENBD、ERBD和EMBE各有其适应症,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抗反流塑料支架治疗胆道恶性梗阻22例分析

    作者:吕尚东;方哲平;张法标;周仁杰

    目的:比较抗反流塑料支架与普通塑料支架在治疗胆道恶性梗阻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4月由该中心完成的22例抗反流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和30例胆道普通塑料支架置入术,比较操作时间、一次成功率,术后胆管炎、胰腺炎、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等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一次成功率、术后近期胆管炎和术后胰腺炎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远期胆管炎、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3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反流胆道塑料支架在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 EGFR分子靶向治疗肝胆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荣春

    随着对肝胆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癌细胞异常通路和靶点的药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子靶向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肝胆肿瘤的治疗,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其已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其长期应用易出现耐药.笔者就EGFR分子靶向治疗在肝胆肿瘤的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耐药机制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对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MUC1与肝胆系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振振;李灼日

    在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呈异常表达和异常糖基化,虽然在肝胆系肿瘤,如肝癌,胆管癌,胆囊癌,其确切功能尚不清楚,但其在这些肿瘤的的特征性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就MUC1的表达与肝胆系肿瘤浸润、转移和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MRCP结合T2WI-MRI对胆道结石及其肿瘤的影像诊断

    作者:陈立勋;李劲松;肖立才;肖凤;刘进才

    目的 比较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结合T2加权磁共振成像(T2WI-MRI)和超声检查对胆道结石及其肿瘤的影像诊断正确率. 方法 收集151例胆道结石及肿瘤患者的MRCP结合T2WI-MRI和超声检查资料,并全部对比手术及病理资料,对比上、中、下三段两类病种的诊断正确率,并对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良恶性梗阻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对比分析. 结果 两种方法对上、中段结石和肿瘤的检查正确率相仿,但是对下段结石和肿瘤的正确率MRCP结合T2WI-MRI优于超声检查.对梗阻的良、恶性鉴别,MRCP结合T2WI-MRI优于超声检查. 结论 对于胆道结石及肿瘤的影像诊断MRCP结合T2WI-MRI优于超声检查.

  •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锎;李芸;谢朝波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的疗效及预后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8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胆管肿瘤合并梗阻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单独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引导下内支架置入治疗,观察组给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内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肝功能指标、黄疸有效缓解率、随访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96.4±32.6) vs (34.8±12.9)min,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胆道金属支架47例;肝门部胆管梗阻左、右肝管金属支架和塑料支架联合置入6例,双塑料支架36例.其中胆管低位梗阻者同时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和胰管支架者19例.术后1周,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ν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4.4±22.9) vs(109.2±28.7)μmol/L,(297.6±76.8) vs (387.4±89.3)u/L,(203.4±72.6) vs(278.7±84.3)u/L;黄疸有效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9% vs 8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胆道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9 7±2.1)vs (6.1±1 7)个月,(16.9±4.2) vs (10.6±3 7)个月;12个月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5.3% vs 2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 vs 16.7%(P>0.05).结论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肿瘤合并梗阻,手术简单可行,可以有效缓解黄疸并改善肝功能指标,延长胆道通畅和患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 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机制与防治研究

    作者:虞希祥;孟庆建;朱国庆;林永胜;游梦星;傅荣泉

    目的:恶性胆道梗阻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机制与防治措施。方法31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22例采用经皮肝胆道内外引流术( PTCD)及支架植入加艾恒肝动脉灌注术,9例单纯采用PTCD及支架植入治疗;其中7例支架植入后2周、4周、8周和12周分别采取经引流道行胆管和支架内活检术。结果31例支架首次植入成功率93.6%,黄疸完全解除率( CR )54.8%,黄疸减轻(PR)41.9%,总有效率(CR+PR)96.7%。支架加艾恒肝动脉灌注和单纯支架治疗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1.8%(18/22)和55.6%(5/9);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0.9%(9/22)和22.2%(2/9);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3.6%(3/22)和0;3个月和6个月支架再阻塞分别为19.4%(6/31)和41.9%(13/31),再次艾恒肝动脉灌注后,胆红素下降,黄疸消退。7例胆管和支架内活检,阳性率60.7%,4周起Masson染色及Verhoeff染色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免疫组化a-SMA肌成纤维细胞表达增高,8周和12周活检病理见肿瘤细胞。结论恶性胆道梗阻经皮肝支架植入再阻塞,早期与肌成纤维细胞活性增强相关,后期与肿瘤生长相关,支架联合TACE是防治支架再阻塞的有效措施。

  • 肝门部胆管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肝胆胰肿瘤外科

    [编者按] 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心愿.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吴一龙教授指导临床医生应用循证医学理论进行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开展临床病例讨论.讨论会上各学科共同围绕一个病例或一个病种进行会诊.临床、病理、B超、放射影像等资料齐全,除相关科室提前准备的中心性发言外,到会人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参会人员受益匪浅,提高了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为了将他们的诊治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临床医生获益,我刊开辟"循证病例讨论"栏目,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此栏目.

  • 胆汁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胆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俞世安;彭承宏;吴荣进;郑樟栋;陈凯;付祝能

    背景与目的:已有学者对尿液、胰液、肠腔冲洗液、胸水等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检测,探索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而胆汁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尚少见报道.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胆汁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对胆道恶性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RAP银染法检测胆汁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44例恶性肿瘤胆道梗阻病人获得的胆汁中有33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阳性率750%;而良性梗阻组19例中只有1例检测到端粒酶弱阳性,阳性率53%.胆汁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分化程度等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但胰腺癌和胆管癌病人胆汁中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高.端粒酶活性检测与脱落细胞学检查对比结果显示:44例胆道恶性梗阻的病人中31例进行了胆汁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只有3例癌细胞阳性,阳性率97%,这3例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的胆汁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结论:TRAP银染法可有效检测到胆汁脱落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以作为诊断恶性胆道疾病的分子标志物.胆汁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细胞学检查的补充诊断手段.

  • 胆总管囊肿癌变4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福江;林爱德;李增军;葛来增

    胆总管囊肿癌变术前诊断困难,一旦确诊预后差.我们通过4例分析,主要讨论囊肿癌变发生机理和治疗.

  • 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支架置入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临床研究

    作者:王万伟;于长华;周传文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支架置入术后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支架置入术后2~4周后,行术后放射治疗,放疗剂量在50~64 Gy,观察近期、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放疗主要引起急性消化道和血液毒性反应,其中急性消化道反应发生率1~2级和3级分别为60.5%和16.3%.血液毒性反应较低,仅有18.6%出现1~2级的血液毒性反应.中位生存期13.9个月,1年生存率74.4%,2年生存率27.9%,3年生存率6.9%.结论: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预计无法进行外科手术者,均可进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能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兔VX2胆总管移植瘤致胆道梗阻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玉泽;任克

    目的 探讨通过胆总管移植肿瘤法建立胆道梗阻模型.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通过注射VX2瘤组织混悬液建立胆总管移植瘤,应用CT检测移植瘤生长情况及胆道扩张程度.结果 兔VX2胆总管移植瘤成功率为68%,均造成胆道梗阻.结论 手术种植胆道肿瘤法可建立胆道梗阻模型,且成功率较高,能够为胆道梗阻的诊治提供可利用的动物模型.

  • MRCP在胰胆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尹卫民;谢敏;仇毓东;丁义涛

    目的研究MRCP在胰胆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疑有胰胆管肿瘤病人的常规MR扫描及MRCP.结果 21例病人全部成功地进行了MRCP检查.胰胆管肿瘤主要表现为胰胆管的梗阻,某些病例可表现为特征性的"双管征".结论 MRCP是一种简单、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在对胰胆管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其图像质量不低于ERCP,诊断价值高于ERCP.

  • 血清癌胚抗原及甲胎蛋白检测在胆道良恶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永健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甲胎蛋白(AFP)检测在胆道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手术及病理检测确诊的胆管癌和(或)胆囊癌患者48例(恶性组),慢性胆囊炎患者43例,胆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患者48例及体检健康者6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CEA及AFP水平.结果 恶性组血清CEA及AFP水平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胆道良性疾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诊断胆道恶性疾病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5.35%和50.00%,AFP为100.00%和4.17%,二者联合检测为95.35%和54.17%.结论 CEA和AFP联合是诊断胆道恶性疾病的有效指标.

  • 胆道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

    作者:周瀚;吴筱芸;杨志刚;闵鹏秋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道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胆道癌(包括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且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1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机进行腹部增强扫描.重点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强化后表现等进行研究.结果:肝外胆管及胆囊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以肝十二指肠韧带为多(90.2%),其次为腹腔动脉(63.4%)、腹主动脉(48.8%)和肠系膜血管周围(39.0%). 41例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共计116个部位发生中上腹淋巴结转移,平均2.83个/例(部位数).转移淋巴结的MSAD(大短轴径)为1.4~4.8cm,平均2.8 cm.有36例(87.8%)转移淋巴结发生较明显坏死.结论:原发性胆道癌的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主要遵循胆道系统的淋巴引流途径.胆道癌转移淋巴结常发生淋巴结坏死.

  • 胆囊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作者:何振平

    胆囊癌发病率占消化道肿瘤第五位,胆道肿瘤的首位,约占胆道手术的2%~5%,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晚期胆囊癌达80%,V期达67%,5年存活率5%,平均病程5~8个月,是预后恶劣的肿瘤之一,随着扩大切除手术的开展,疗效有明显升高,日本近期报道484例行扩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达50.7%,而保守治疗的702例5年生存率仅为6.2%.

  • 原发性胆囊癌诊断进展

    作者:李晓东;李波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恶性肿瘤之一,约占胆道肿瘤的2/3左右,占所有癌的1%左右.它常发生在50~70岁的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常见.胆囊癌虽然属于少见肿瘤,但病人因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缺乏自身特异性症状,因此绝大多数就诊时已属进展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五年生存率不到5%[1].因此,对胆囊癌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就尤为重要.近十年来,胆囊癌病人的预后已有较大改善,这与胆囊癌诊断的进展是分不开的.

  • 内镜下同期放置双侧金属胆道支架的配合及护理

    作者:王淑萍;王书智;陆蕊;时之梅;黄慧

    目的 探讨经内镜放置双侧金属支架的术中配合方法及护理.方法 15例无法行手术根治性切除的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内镜下采用双导丝选择性插入左右肝内目标胆管,在充分扩张狭窄段后,逐一插入金属支架至双侧肝内胆管后予以释放.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在确保呼吸道通畅情况下操作,术后及时检测有关指标,注意并发症的观察等.结果 全组均一次成功置入双侧支架,引流后黄疸迅速消退,1例术后次日查淀粉酶升高至978 U,但无腹痛发热等症状,24 h后降至正常,术后3周内胆红素均达正常范围,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经内镜双金属支架引流术是安全可行的,可迅速有效地控制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所致的黄疸和胆道感染,掌握导丝选择性插管技巧及金属支架定位释放原则,可顺利完成操作过程,术后严密观察,可安全度过康复期.

  • 胆道肿瘤误诊胆石症3例分析

    作者:石祖军;何黔开

    胆道肿瘤并不常见,约占所有肿瘤的1%,但因临床表现与上腹部多种疾病的症状相似,临床医生重视不够,误诊时有发生.为提高早期诊断率,现将我院胆道肿瘤误诊胆石症3例原因分析如下.

  • ERCP下内支撑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价值

    作者:芶欣;黄建钊;石承先;田利;张德林;柳严

    目的 探讨ERCP下胆道金属支架内支撑术在胆道恶性梗阻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ERCP下胆道金属支架内支撑术治疗的67例恶性梗阻性黄痘病人的临床转归.结果 ERCP下胆道金属支架内支撑手术成功率95.5%;术后7d总胆红素由(293.2±99.4)μmol/L降至(93.3±48.4)μmol/L,直接胆红索由(157.5±56.2)μmol/L降至(47.2±23.4)μmol/L,二者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延长,长的1例迭到了2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7个月.8例支架内再次金属覆膜支架内支撑手术全部成功,原有黄疸及胆管炎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再发;1例术后出现胆管炎;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RCP下金属支架置入对于晚期、高龄的胆道恶性梗阻病人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病人生存时间及带来良好的生活质量.当支架内发生阻塞时以金属覆膜支架在原支架内再次置入为宜.

276 条记录 11/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