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期脑血管患者心理及肢体护理

    作者:梁桂花

    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起病急、血管源性引起持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在脑血管病存活者中约有70%-8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步态,又称划圈步态,上肢也因关节肌肉挛缩、僵硬而呈"挎筐"样姿势等后遗症.患者因形象被毁而自卑,因功能障碍而失去人生乐趣及工作能力.所以为了患者更快地恢复或重建功能,调适心理、提高生活质量应尽早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 偏瘫患者步态训练联动辅助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作者:盛岩松;孙英坤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患者因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导致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运动障碍,站立及行走不稳,形成偏瘫步态。偏瘫患者可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步行能力,因此,设计一种帮助偏瘫患者纠正偏瘫步态的训练辅助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 心房颤动致多器官栓塞1例

    作者:郭春霞;曲玲;陶波

    报告1例心房颤动致多器官栓塞如下:l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9岁,因右下肢麻木,活动不灵约3小时入院.患者3小时前晨起突感右下肢麻木、活动不灵,伴恶心、无呕吐,无胸闷、胸痛、无尿急、尿痛,无寒战、发热.未经任何诊治急入我院.既往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二十余年,近两年间断服用"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入院时T36.3℃,BP140/80mmHg,偏瘫步态,口角无歪斜,心率72次/min,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闻及舒张期杂音及3/6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 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红燕

    目的 对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收集经过运动康复疗法的脑卒中患者160 例与未采用运动康复疗法而选用按摩治疗的101 例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2 个月的运动康复疗法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正规的运动康复疗法是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较佳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中医治疗偏瘫步态的疗效

    作者:于灵云;于涛

    目的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中医治疗偏瘫步态的疗效.方法 对64例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中医治疗(以"醒脑开窍"针刺为主,配合药物推拿),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1个月后(T1)和3个月后(T2),运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对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后作步态分析.结果 踝关节力矩范围值T0与T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髋关节能量范围值T0与T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踝关节能量范围值在T0与T1、T0与T2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髋关节能量大值、踝关节能量大值及能量小值T0与T1、T0与T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前后剪力、垂直重力范围值变化T0与T1、T0与T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内外剪力范围值T0与T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向前、向内剪力和垂直重力峰值T0与T1、T0与T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中医尤其是针灸能明显改善偏瘫步态,增加步行时的稳定性和对称性,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减少能量消耗.

  • 早期康复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后偏瘫步态中的作用

    作者:王俊英

    本研究统计我院康复科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80例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院时步行能力、步态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并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0例进行早期系统康复护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比较,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和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步态中的作用.

  • 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研究

    作者:舒晓炜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5例偏瘫步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0例,加强组235例.按传统的脑血管病护理方法设计良肢位,患肢的被动运动和按摩,肢体的主动运动训练,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等达到主动训练.结果:对患者入院时和1个月后的患肢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加强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

  • 中风偏瘫步态的生物力学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

    作者:王桂茂;齐瑞;严隽陶

    目的:偏瘫步态是脑卒中引起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分析偏瘫步态的运动学规律,可以加深对偏瘫步态病理特点的认识,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有效指导患者的运动训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6-12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偏瘫步态,运动解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获得文章51篇.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 Central 1990-01/2006-12的相关文章,检索词"hemiplegic gait,gait analys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rlglish,获得文章32篇.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关于中风偏瘫步态运动学基础研究方面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对所得文献进行提炼,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章29篇.其中RCT文章6篇,经验交流4篇.属于运动学或生物力学基础研究的文章19篇.结果:偏瘫步态是脑卒中引起的常见后遗症之一,也是全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具有显著地运动变化特征.可从其与正常步态的对比、基本的时一空参数分析、步态的对称性、重心的变化、躯体和骨盆的运动、下肢关节运动、健侧下肢与正常下肢的运动比较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从而加深对偏瘫步态的认识.本文主要阐述了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分析,临床康复治疗中,常通过骨盆控制训练与下肢协调性训练等以达到改善偏瘫步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而分析并明确骨盆与下肢关节运动中何者为影响步行能力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明确训练中的侧重点.结论:分析偏瘫步态的运动规律,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可对功能恢复产生重要的作用.

  • 铰链式踝足矫形器改善偏瘫步态的疗效分析

    作者:

  • 脑梗塞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报告

    作者:陈旭;何锐

    患者,男,27岁,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7年入院.患者7年前活动状态下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行走不便,口角歪斜,4小时后进展至左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神志不清,当时诊断为"脑梗塞",按脑梗塞治疗.病后第二天神志转清,约3周左右能下地走动,以后左侧肢体活动不灵逐渐减轻,现生活可自理.入院后查体:BP 16.0/10.7kPa,内科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语明,理解力正常,左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右偏,余颅神经(-),偏瘫步态,左侧肢体肌张力高,肌力Ⅵ级,右侧肢体肌张力,肌力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可引出左侧踝阵挛,感觉系统无异常,巴彬氏征:左(+),右(-),颈软.辅查:头CT(1996,2000)示右颞区,右底节区脑梗塞.

  • 偏瘫患者步态特征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作者:束一铭;钱竞光;戎科;冯雷;李兆霞

    目的 研究偏瘫步态特征与下肢异常肌力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导致偏瘫步态的肌力原因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 以偏瘫步态和正常步态为研究对象进行建模仿真,通过正常步态下仿真模型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对两种模型的运动学数据、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及肌力等特征曲线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LifeMOD仿真结果与测力台实测GRF曲线复相关系数为0.922,动力学模型合理有效.偏瘫步态患者初始着地期胫前肌肌力小导致踝关节背屈不足,摆动前期腓肠肌肌力小,起不到蹬离推动作用.结论 胫前肌、腓肠肌软弱无力是偏瘫患者出现足下垂等偏瘫步态特征的主要原因,LifeMOD建模仿真可协助诊断偏瘫患者的异常肌力.

  • 以体位性瘫痪为首发症状的张力性颅内积气1例报道

    作者:朱芳芳;陆洋;丁红梅;耿德勤

    病例资料病史:患儿,男,中学生,16岁.2006年9月以"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上下肢反复不灵活、四肢乏力"到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既往史:2004年1月头颅额部脑外伤,伤后曾在外院住院治疗3个月后出院,有颅脑手术和引流管放置史.体格检查:神志清,偏瘫步态.左颞顶部陈旧瘢痕.脑神经正常.平卧位:四肢活动良好,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Babinski、Chaddock征均(-).直立位:左侧上下肢体瘫痪,肌力Ⅱ级,肌张力低下,生理反射(-),但Babinski、Chaddock征均(-).

  • 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作者:杨雅琴;张通

    减重步行器是专为恢复步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训练装置,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的减重步行研究,对其实验机制、训练方法、有关参数组合、评价指标等作了介绍.

  • 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足底静态平衡的影响

    作者:张绍华;张天奉;王玉龙;肖鹏

    目的 探讨在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脑卒中后呈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下肢机器人组(34例)和联合治疗组(34例).头针组予针刺头皮运动区域治疗,下肢机器人组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联合治疗组采用头针与下肢康复机器人相结合进行治疗.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月后以步态分析仪测定患者站立相双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 干预结束后,3组患者健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等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0.01),患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0.01),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联合治疗组球长度、椭圆面积、球长度/椭圆面积、椭圆倾斜角度、长轴、短轴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结论 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静态平衡能力,较单纯头针治疗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更优.

  • 脑卒中早期双侧下肢康复管理对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军;徐艳;王兰珍;林海燕;王传刘

    目的 观察脑卒中早期双侧下肢运动康复管理对改善偏瘫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健侧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两侧下肢交替运动和姿势管理康复疗法.在康复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FAC评分和Fugl-Meyer评分,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的步行参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对治疗后的步行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并且分析步行参数和两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AC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步行参数,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在患侧步长上显著提高,在步宽和左右步幅差上显著下降,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10m步行速度所用时间显著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在步行参数与两项评分的相关性高于对照组,其中患侧步长与评分呈现正相关,步宽、左右步幅差、10m步行速度呈负相关.结论 双侧下肢康复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偏瘫步态和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针推疗法纠正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的研究集萃

    作者:魏倩;孙熙罡;高旸

    [目的]探讨针推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步态的临床研究状况。[方法]通过对近些年来相关的文献的研究、分析、概括,从头针、体针、电针、灸法等针灸疗法以及推拿疗法方面进行阐述。[结果]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步态的方法日趋多元化,疗效显著;推拿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手段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结论]针推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 早期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及姿势管理对偏瘫步态临床作用的研究

    作者:付长永;吴世政

    目的 观察脑卒中早期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及姿势管理对偏瘫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4例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均行康复训练前行FAC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Fugl-Meyer评分(下肢部分)后行康复训练,试验组增加仰卧位双下肢交替屈伸训练,2次/d,每次进行10min,并进行全程姿势管理.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步行参数测量、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ugl-Meyer功能(下肢)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AC评分和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步行各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脑卒中后早期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及姿势管理较单纯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的减轻偏瘫步态、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且方便易操作,值得推广.

  • 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疗效的系统评价

    作者:林梅琴;柳维林

    目的:为了获得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疗效评价的客观证据,收集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质量评估和系统评价,以期明确其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循证证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截至2014年10月30日;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证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 Man 5.2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研究(n=1 519),其中8个为随机对照试验,14个为半随机对照试验.下肢Fugl-Meyer评分显示:急性期WMD =6.71,95%CI(5.51,5.72),P<0.000 01;恢复期WMD =2.50,95%CI(1.49,3.50),P<0.000 01;后遗症期仅1个研究试验,P=0.003;3个试验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治疗(病程不限),WMD=1.60,95%CI(0.92,2.28),P<0.000 01;通过定性和定量步态分析,针灸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时间-距离参数,但是报道结果不一致;改善髋、膝、踝关节运动学参数以及踝背伸肌EMG,减缓痉挛,增强平衡和步行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针灸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下肢时间-距离参数和运动学参数,降低肢体痉挛,改善平衡能力.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确定其疗效.

  •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

    作者:侯国勇;郑文权

    目的 探讨康复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治疗组在康复医学科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康复技术;2组其他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分别于2、4、6周后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后各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序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积极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有很好的治疗意义.

  • 留针运动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作者:陈汉波;莫昊风;曾晓林;郭永亮;张新斐

    目的:探讨留针运动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MOTO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留针组(留针运动)和联合组(留针运动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每组30例,分别对应性进行治疗.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间参数、时间参数及关节角度进行智能化定量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3组空间及时间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联合组高于MOTO组和留针组(均P<0.05),MOTO组与留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OTO组及联合组各关节屈曲角度均较治疗前及留针组明显提高(P<0.05,0.01),留针组各关节屈曲角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高于MOTO组(P<0.05,0.01).结论:留针运动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是一种有效改善步态的综合治疗方法.

48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