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α-氰基丙烯酸酯类医用粘合剂的改性研究与展望

    作者:田小俊;徐红蕾

    该文介绍了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的产品发展,分析了其临床应用的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对α-氰基丙烯酸酯的改性研究,后对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的细胞毒性实验影响因素

    作者:张涛;张伟;王红平;徐亮

    医疗器械具体品种的不同特质以及一些共性的试验因素对细胞毒性试验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具体品种确定符合国家标准的佳试验条件是产品研发必要环节.文章考察了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细胞毒性试验中的多个影响因素,结果提示,细胞种板数量、浸提介质种类、浸提时间、细胞培养时间、检测方法等都对结果有重要影响.在标准GB/T16886.5-2003要求的范围内,按照优选的试验方法可获得良好的细胞毒性试验结果.

  • 累及脊髓的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1例报道

    作者:王亚冰;张鸿祺;凌锋

    患者男性,15岁.因双下肢无力伴疼痛10个月入院.查体可见典型的KTW综合征表现:右下肢明显肥厚,同时测量双侧下肢膝关节下15cm处周长,右/左=36/30(cm),未见并趾畸形及静脉性溃疡;患者腰部、右臀部有明显的皮肤血管痣(葡萄酒样红斑),右侧为主,皮温显著增高,但来闻及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查体:双下肢近端以及远端肌力3~4级,没有明确感觉障碍平面,无尿潴留,肛周感觉无明显减退,缩肛力量无明显减弱.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胸腰段MRI显示椎管内硬膜下T12~L2水平巨大动静脉瘘,几乎充满整个椎管,明显压迫脊髓(图1).脊髓血管造影提示T12~L2水平髓内巨大动静脉瘘,分别由右侧T9、左侧T9发出的脊髓前动脉和右侧L2、L3发出脊髓前动脉同时向静脉湖供血,其中以右侧T9、右侧L2发出的脊髓前动脉为畸形团的主要供血动脉,静脉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引流,以向下为主(图2).2004年7月患者曾在我院接受了第一次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使用弹簧圈和30%的N-丁基氰基丙烯酸酯(NBCA)分别由右侧T9、右侧L2肋问动脉经脊髓前动脉栓塞大部分瘘口,因左侧T9、右侧L3并非主要供血动脉,且一次栓塞过多畸形团可能严重影响患者脊髓功能,故未对由此二动脉供血的畸形团部分进行栓塞.

  • 内镜下氰基丙烯酸酯注射法与套扎法治疗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Meta分析

    作者:熊小强;胡旭民;凌小婷;黄开红

    目的 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目前国际上经典方法为套扎法,随着组织胶水被广泛应用临床,氰基丙烯酸酯被较多用在内镜下该病的硬化治疗.本文旨在对比两者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优劣.方法 通过数据统计、定性分析、异质性分析、Meta分析,偏倚分析对已获得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间急性出血止血率、根治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率套扎组高于胶水组,食管静脉曲张组并发症胶水组高于套扎组.结论 氰基丙烯酸酯注射法和套扎法是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时注射法较套扎法再出血率低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所以首选注射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时对于复发倾向较高的患者,在权衡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注射法.

  • 医用黏合剂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实验研究

    作者:陈健;周定标;梁向党;许百男;余新光;张远征;雪梅

    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atid endarterectomy,CEA)在预防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卒中的疗效要优于内科保守治疗[1,2].但如何缩短颈动脉阻断时间,使手术变得更安全、更简单易行,是广大神经外科和血管外科医生所关注的.为此作者在实验中以正辛基-2-氰基丙烯酸酯(O2CA胶)作为黏合剂,对实验动物切开的颈动脉壁进行修补,发现效果满意,能较好的解决CEA手术中的一些问题,现报告如下.

  • 槲皮素纳米球的制剂学研究

    作者:王成永;王姝婧

    目的用乳化聚合法制备槲皮素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球(quercetin-PBCA-NS).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研究了纳米球的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药特征.结果按优化工艺制备的纳米球平均粒径为466 nm,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7%和41.5%.结论以氰基丙烯酸酯(PBCA)为载体材料,制备槲皮素纳米球的工艺是可行的.

  • 氰基丙烯酸酯包裹胰岛素纳米颗粒的结构

    作者:段明星;乐志操;马红;郑昌学

    目的:为得到稳定有效的口服胰岛素制剂,对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包裹胰岛素的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外研究。方法:用凝胶层析法分离纳米包裹颗粒和游离的胰岛素,结合RIA法、放射标记示踪以及作者设计的“抗体捕捉”实验,以阐明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包裹胰岛素纳米颗粒的结构。结果:大部分胰岛素分子(80%)与形成的纳米包裹颗粒紧密相连,处于包裹颗粒的表面,可以用RIA法测到,而且对蛋白酶降解有一定抵抗作用。用乙腈溶解包裹颗粒,大部分胰岛素分子(84%)并不在溶液中,而与聚合物相连。用抗胰岛素抗体与包裹胰岛素的颗粒反应,可以在电镜下观察到包裹颗粒被抗体捕获。结论:这些结果表明胰岛素分子并未被包裹于颗粒内部,也不是以简单吸附的方式与包裹颗粒相连,而可能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与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相结合。

  • 多壁碳纳米管改性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诗滦;梁向党;张军营;孙赓;宋垚垚

    目的:对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进行增强及增韧改性研究.方法:选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2种纳米材料对CA医用胶进行改性,并对改性前后的胶黏剂进行拉伸剪切强度和玻璃化转化温度测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胶黏剂黏附破坏界面.结果:MWCNTs-COOH/CA的含量为64 mg/100 g时,胶黏剂的拉伸剪切强度大,比纯CA的拉伸剪切强度提高约51.5%,而且玻璃化转化温度也比纯CA下降33.7%;MWCNs/CA的含量为64 mg/100 g时,拉伸剪切强度也达到大,比纯CA提高12.7%,而MWCNTs/CA的含量为4mg/100 g时,玻璃化转化温度低,比纯CA下降12.4%;扫描电子显微镜见MWCNTs-COOH/CA胶黏剂拉伸断面由很多树枝状微纹组成.结论:2种碳纳米管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胶黏剂的拉伸强度并提高其韧性,其中MWCNTs-COOH对拉伸强度的改性效果更好(P<0.01,t=6).

  • 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的改性研究

    作者:陈文;梁向党;孙赓;蔡宏飞;房卓群

    目的:对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进行改性研究,并筛选出佳改性材料及添加比例.方法:分别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丁腈橡胶、环氧树脂、纳米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6种材料对5%三氯生/氰基丙烯酸酯抗菌胶进行改性,并测试改性后抗菌胶的拉伸剪切强度(tensile shearing strength, TSS)、玻璃化转化温度(Tg)及黏度.结果:添加0.064%MWCNTs-COOH、6%纳米二氧化硅、4%丁腈橡胶以及6.4%环氧树脂都能使抗菌胶有较好的黏接强度改性效果,其拉伸剪切强度分别为(14.71±1.48)、(14.03±1.92)、(14.6±1.78)、(14.05± 1.46)MPa.添加8%纳米二氧化硅的韧性及黏性改性效果好,抗菌胶的玻璃化转化温度及黏度分别为(1.1±0.24)℃、(15 536.68±28.4)cP(1 cP=1 mPa·s).当纳米二氧化硅的添加比例为8%时,复合物极为黏稠.添加6%纳米二氧化硅后,抗菌胶拉伸剪切强度为(14.03±1.92)MPa,玻璃化转化温度为(3.6±0.68)℃,黏度为(5 278.87±31.68)cP.结论:6%纳米二氧化硅是佳的改性材料,其改性表现为均衡.

  • 粘合吻合法与神经导管修复神经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宏飞;梁向党;孙赓;宋垚垚;陈文

    目的 探讨应用粘合吻合法及神经导管修复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修复效果.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粘合吻合组与缝合组,每组25只.以右侧坐骨神经建立修复模型.粘合组用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粘合剂与优化外形的神经导管修复神经断端,缝合组用9-0的显微缝合线做神经外膜缝合6针.分别记录手术操作时间.通过测量术后2,4,8,12周坐骨神经指数,以及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和组织学观察评估修复效果.结果 粘合组操作时间较缝合组明显缩短,坐骨神经指数、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质量及组织学观察2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粘合吻合法与神经导管修复神经缺损保证修复效果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神经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医用胶粘合切口应用体会

    作者:张钦增;戴春晖;唐文东;尹晖明;田冬梅;田春艳;李霞;施青梅

    1960年国际公认α-氰基丙烯酸酯较适合医用,以其正丁酯或乙酯用于体表创面.田霞高级工程师于1978年研制出以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为主体胶的系列胶,迅速而广泛地为医学界采用.我科自2001年应用医用胶粘合切口,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 经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儿童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孝兴;李倩;杨凯龙;韩鹏;张迎旭

    目的 探讨经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儿童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5年8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采用经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进行治疗的35例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治疗后的急诊有效率、再次出血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共经46次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5.6%(44/46),每次注射氰基丙烯酸酯的量为0.2~0.6 ml,平均(0.4±0.2) ml.急诊止血率为93.4%(43/46);再次出血4例,占11.4% (4/35),4例复发出血的患者治愈周期为1.2 ~23.0个月,平均(12.1±10.9)个月.1例患者出现腹痛,无患者并发异位栓塞.2例患者术后死亡.结论 经内镜少量多次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儿童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医用粘合剂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鼎;于永斌

    人类应用医用粘合剂历史悠久,但近几十年才有迅速发展.1945年Katzin用纤维蛋白粘合家兔穿透性角膜移植切口;1949年Ardis首次用α-氰基丙烯酸酯粘合组织[1].

  • 氰基丙烯酸酯胶栓塞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重度肝动脉门静脉瘘12例疗效分析

    作者:周卫忠;刘圣;杨正强;周春高;夏金国;赵林波;叶伟;施海彬

    目的 评价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2-cyanoacrylate,NBCA)胶栓塞治疗肝癌伴重度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NBCA胶栓塞治疗1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有门静脉主干表现为离肝血流的重度APS患者.随访和分析12例重度APS患者的手术前后APS改善情况、肿瘤反应、生存期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接受NBCA胶栓塞的12例患者在术后即刻造影显示APS迅速改善.而在进行随访复查造影的10例中,有8例的APS得到持续改善.按mRECIST标准在首次栓塞术后第4个月肿瘤取得大疗效;接受随访的病例中部分缓解为2/10,疾病进展为3/10,疾病稳定为5/10.患者的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7%,33%,8%;中位生存期为275 d,介入栓塞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NBCA胶栓塞肝癌合并重度AP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内镜下注射TH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护理

    作者:朱素芬;程娇雷;潘杰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危重的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有效预防再出血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内镜技术已成为消化道出血一种重要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段闭.本院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应用α-氰基丙烯酸酯快速医用胶(TH胶)内镜下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在创伤骨科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鸣

    1949年,德国首次人工合成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CA),10年后医用氰基丙烯酸酯粘合剂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人们逐渐发现早使用的粗制短链氰基丙烯酸酯对动物有毒,而长链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的毒性相对低得多.

  • 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材料--快速医用胶(二)

    作者:田霞;卢永顺

    (接上期)二、对生物体的适应性(一)固化时间将α-氰基丙烯酸酯系胶粘剂涂在组织表面,仅藉助于其表面上的微量水分或血液、组织液,2~10秒钟即会固化成薄膜.

  • 无碘油稀释氰基丙烯酸酯在预防性治疗胃静脉曲张中的应用

    作者:樊秀琴;潘霞

    目的 评价无碘油稀释氰基丙烯酸酯(NBCM)在内镜预防治疗胃静脉曲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0月该院20例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GV)患者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EV),采用无碘油组织粘合剂NBCM治疗处理.采用生理盐水、α-氰基丙烯酸酯和生理盐水夹心法治疗.内镜证实出血停止,治疗0.5d后患者无呕血及便血等现象,生命体征平稳.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接受随访,记录出血复发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 20例门静脉高压伴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接受NBCM内镜预防性治疗.18例(90%)患者曾采用内镜套扎(EBL)术治疗EV,其余患者无EV.13例(65%)患者在第1疗程(1期)治疗中GV闭塞,7例(35%)患者在第2疗程(2期)治疗中GV闭塞,平均NBVM用量为(1.37±0.48)ml.6个月随访中,仅1例(5%)患者GV复发,1例患者在第35个月随访中经内镜超声确认GV复发.总体而言,在6~40个月,中数31个月的随访中,GV复发率为10%,出血率为5%.该组病例未发现死亡案例,3例患者(15%)报告存在轻度胃痛,其与患者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全身性栓塞、败血症或胃肠道出血).结论 无碘油NBCM内镜注射是胃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初始预防性治疗方式.

  • 医用粘合剂在血管吻合及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彪;谢松林

    血管吻合术是血管外科、显微外科、心血管外科、器官移植手术的基石,血管吻合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手术的成败.血管吻合及修复的主要目标是使吻合或修复血管获得大的近期和远期通畅率,大化的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则是提高血管通畅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的血管吻合方法和吻合材料不断得到报道,其中利用医用粘合剂行血管吻合术血管修复具有一定优势,对血管壁无透壁性损伤,吻合口局部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内皮化更易完成.相对于其他血管吻合方法,医用粘合剂行血管吻合或修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本文根据其来源、粘合机制、临床运用、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复合氰基丙烯酸酯-骨形态发生蛋白生物胶预防大鼠牙槽嵴萎缩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贇;谢富强;王新;胡朝昶;孙健

    目的 制备复合氰基丙烯酸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生物胶,并植入大鼠拔牙窝观察其预防牙槽嵴萎缩的效果.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复合氰基丙烯酸酯-BMP生物胶组)、对照组(壳聚糖温敏性胶体组)、空白对照组.拔除大鼠下颌切牙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复合氰基丙烯酸酯-BMP生物胶、单纯壳聚糖温敏性胶体,空白对照组则不植入任何材料.3组动物在植入后3、6、9周处死,分离切取下颌骨,用高频钼靶扫描仪获得图像信息,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处理图像,得到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和牙槽窝相对光密度,组织学观察牙槽窝内的成骨情况.结果 术后3、6、9周,实验组的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和牙槽窝相对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牙槽窝成骨多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 复合氰基丙烯酸酯-BMP生物胶可以用于预防拔牙术后剩余牙槽嵴萎缩,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