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袁军;张海林

    甲病毒为披膜病毒科中的一个属,迄今,已发现28种甲病毒,其中有13种可引起人、畜疾病.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基孔肯雅、阿尼昂尼昂、辛得毕斯、罗斯河和马雅罗病毒可引起人类严重疾病,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关节炎或脑炎为特征,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就甲病毒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主要疾病及其分布、宿主、媒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黄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邓掌;张海林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70余种病毒,其中20多种病毒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登革、乙型脑炎、蜱媒脑炎、黄热、西尼罗、圣路易脑炎、库宁、墨累谷脑炎、罗西奥、波瓦生、科萨努尔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韦塞尔斯布朗病、跳跃病、伊利乌斯等黄病毒可引起人类脑炎和出血热等严重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仍属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黄病毒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主要疾病及其分布、宿主、媒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996~1997年美国中枢神经系统的虫媒病毒感染

    作者:龚震宇

    虫媒病毒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循环不息,主要通过蚊、蜱携带传播,受害者包括鸟类、哺乳动物和人.该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头痛、脑膜炎、脑炎以及有时可致死亡等.1996~1997年间,美国19个州卫生局报告给CDC的人虫媒病毒性脑炎,总计包括证实或可疑病例286例(8例死亡)(1996年132例,1997年154例).

  • 2012年美国西尼罗河病毒和其他虫媒病毒感染疾病流行概况

    作者:龚震宇

    节肢动物传播病毒(即虫媒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的蚊虫和蜱叮咬传播给人类,西尼罗河病毒(WNV)是美国本土虫媒病毒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有些其他虫媒病毒也可引起神经系统侵袭性疾病(即脑膜炎,脑炎,或急性弛缓性麻痹)季节性暴发和散发病例.2012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全国报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5780例(不包括登革热).病原包括WNV(5674例,占98%)、La Crosse病毒(LACV,78例)、Powassan病毒(POWV,7例)、圣路斯脑炎病毒(SLEV)、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15例)以及詹姆斯顿峡谷病毒(JCV).WNV是2003年以来报告病例数多的.

  • 2005年1月1日至12月1日美国西尼罗病毒活动情况

    作者:陈建军

    在美国,西尼罗病毒(WNV)是虫媒病毒脑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西尼罗病毒初于1937年在非洲发现,1999年第一次在西半球的纽约市被检测出.从那以后,西尼罗病毒导致了发热性疾病和严重的神经性疾病的季节性流行.

  • 中国虫媒病毒与虫媒病毒病的监测与防控任务

    作者:梁国栋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由吸血昆虫传播的病毒,昆虫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而引起疾病.1992年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的虫媒病毒已经达到535种,新的虫媒病毒仍在不断发现.目前已发现100余种虫媒病毒可引起人畜共患病.在人类历史上虫媒病毒病曾经是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使成千上万人患病或死亡,牲畜的患病或死亡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2].

  • 2009年辽宁省虫媒病毒分离鉴定

    作者:吕志;丁俊;付士红;高晓艳;梁国栋

    目的 调查辽宁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的种类.方法 2009年8月,在辽宁省鞍山市、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锦州北镇市采集蚊虫标本.蚊虫经分组研磨后接种C6/36和BHK-21细胞,连续3代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对细胞病变阳性的分离物,进行抗原性检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在辽宁省上述4个城市共采集蚊虫3600只,主要为中华按蚊(47.2%)、淡色库蚊(26.4%)、刺扰伊蚊(18.1%)及三带喙库蚊(6.9%)等.蚊虫标本分72组进行研磨,通过组织细胞培养法,共获得2株阳性分离物,经抗原性检测及核酸序列测定证实为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结论 2009年,从辽宁省鞍山地区的淡色库蚊及朝阳地区的刺扰伊蚊标本中分离到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2008年甘肃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调查

    作者:李铭华;付士红;冯云;高晓艳;翟友刚;于德山;李国太;贾玉新;梁国栋

    目的 调查甘肃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分布状况,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7~8月在甘肃省嘉峪关、张掖、酒泉、白银和平凉市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采集到3属280批共13 839只蚊虫标本,从中分离到6株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6株病毒(GSBY0801、GSBY0804、GSBY0810、GSBY0816、GsBY0827、GSBY0861)均为基因I型乙脑病毒.新分离株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相比,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7.5%~87.9%,氨基酸同源性为96.8%~97.2%.结论 甘肃省东部地区存在基因I型乙脑病毒的流行,流行病毒株与中国四川省乙脑病毒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 2006年山西省南部地区虫媒病毒分离鉴定

    作者:付士红;李铭华;孟维珊;曹玉玺;程璟侠;赵俊英;孔祥盛;代培芳;梁国栋

    目的 了解山西省南部地区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方法 使用诱蚊灯捕蚊,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009年9月在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阳泉市的3个标本采集点采集到3属4种共3436只蚊虫标本,从中分离到5株病毒分离物,鉴定结果显示有3株(SX0621、SX0633、SX0635)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其余2株分离物有待进一步鉴定.对CppDNV非结构蛋白NS1和NS2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3株山西省新分离株的同源性为100%;与中国其他省市的分离株同源性在99.9%~100.0%之间.系统进化分析提示所有中国分离株均位于一个相对独立的进化分支中,并且与AaeDNV的进化关系较近.结论 在山西省首次分离到淡色库蚊浓核病毒,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分离株同源性较高.

  • 云南省保山市蚊虫中检测到基因I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作者:张婧;李加全;冯云;韩茜;潘虹;杨和仙;张海林;宋志忠

    目的 调查云南省保山市蚊虫及其自然感染虫媒病毒状况,为蚊媒病毒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9月采用诱蚊灯法在保山市隆阳区农村人房和畜圈采集蚊虫标本,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蚊虫标本中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等相关病毒核酸,阳性者进行C/prM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共捕获蚊虫3种8 202只,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和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构成比依次为88.50%(7 259只)、11.43%(937只)和0.07%(6只).蚊虫标本分30批进行RT-PCR检测,14批三带喙库蚊中检测到乙脑病毒核酸,并获得14株乙脑病毒C/pr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14株乙脑病毒与基因I型乙脑病毒同在一个进化分支,并与2007年保山市腾冲县和2010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和瑞丽市)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结论 三带喙库蚊为保山市的优势蚊种和乙脑病毒主要传播媒介,当地存在基因I型乙脑病毒流行,此为近10年保山市首次检测到基因I型乙脑病毒.

  • 芒市2006-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作者:杨玉芹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芒市2006-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芒市乙脑监测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2012年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乙脑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芒市2006-2012年共报告97例乙脑病例,年平均发病率3.68/10万.97例病例发生在除芒海镇以外的11个乡镇(社区).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1.86%,其次为6月份和8月份,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9.59%和14.43%.97例乙脑病例中15岁以下的有78例,占总病例数的80.41%,在97例有完整调查资料的病例中,87.63%无免疫史.结论 芒市自2008年下半年将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随着接种率的不断提高,到2010年以后乙脑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控制效果明显.在乙脑高发乡镇必须进一步制定相关措施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

  • 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及病原体分离研究

    作者: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汪仁杰;刘恩东

    [目的]了解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及病原体的情况.[方法]在检疫锚地对来自国外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包括鼠类、蚊类、蝇类、蠓类、蚋类和蜚蠊类等进行采集并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对携带输入性蚊蝇在入境船舶上的栖息场所的微小气候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对输入性蚊类携带的虫媒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结果]2000-2006年共调查5400余艘次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来源地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已鉴定确认的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6类95种,其中鼠类2种,蚊类22种,蝇类51种,吸血蠓类12种,蚋类5种,蜚蠊类3种.并采获5个新种,7个中国新记录种.上述蠓种和蚋种均为国内首次发现.输入性蚊蝇与入境船舶上的微小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在来自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的6个国家的15艘次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935只输入性蚊类体内分离出13株虫媒病毒,其中乙脑病毒8株,甲病毒属病毒5株.[结论]调查证明了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及病原体的情况相当严重,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

  • 南方五省口岸蚊类携带虫媒病毒调查

    作者:郑夔;黄吉城;李小波;洪烨;师永霞;幸芦琴;相大鹏;郭波旋;胡龙飞

    [目的]掌握南方口岸蚊媒携带病毒的本底资料,为蚊传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动吸蚊器人工法和捕蚊磁场自动法采集南方5省口岸各类蚊虫.采集到的蚊类超低温送至实验室,研磨处理后用荧光PCR方法检测登革病毒、乙脑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重要蚊媒病毒,结果阳性的标本进一步进行PCR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蚊标本研磨液同时用C6/36细胞进行虫媒病毒分离培养,出现细胞病变后分别用黄病毒科、甲病毒科各自的通用引物进行鉴定;对未能鉴定的未知病毒进一步用随机PCR方法进行扩增、克隆、序列测定、Blast搜索.[结果]从南方5省口岸采集到各类蚊虫12575只,鉴定后共分成254组.各组标本经荧光PCR方法检测,结果登革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均为阴性;检测到2份福建省来源三带喙库蚊的标本乙脑病毒核酸阳性,经乙脑病毒E基因引物PCR扩增、测序分析证实为G Ⅰ型病毒.254份标本经C6/36细胞分离培养出现42份细胞病变,用黄病毒科、甲病毒通用引物PCR扩增,均未得到特异片段.选取1份典型病变的细胞培养物进行随机PCR鉴定,结果发现了1种潜伏于C6/36细胞中的浓核病毒.[结论]南方5省口岸蚊媒中可能未携带登革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重要蚊媒病毒,只有少量蚊虫携带乙脑病毒,蚊虫体内检测到的G Ⅰ型乙脑病毒属于福建省首次发现,出现病变的C6/36细胞可能是由自身潜伏的1种C6/36细胞浓核病毒引起.

  • 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性脑炎

    作者:吴建峰;张家祝

    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arthropod-borneviruses,简称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一些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蚊、蝉、白蛉、蜱及一些吸血的小虫)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这些病毒必须能在敏感的节肢动物体内繁殖,但对节肢动物不致病,经过一定的内潜伏期才能传播疾病.引起脑炎的病毒有3科:

  • 基于扩增后分析的单管双重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作者:郑夔;袁帅;孙芳芳;李小波;师永霞;戴俊;黄吉城;康晓平;秦成峰

    目的 建立单通道双重荧光PCR方法检测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为探索超多重荧光PCR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TOCE原理,首先在寨卡病毒的TaqMan探针荧光PCR技术基础上,设计两条含有不同标签序列的杂交探针,通过寨卡病毒毒株选择合适的标签序列,再根据合适的标签序列设计合成两条理论上解链温度不同的检测探针,同样用寨卡病毒毒株评估两条检测探针;接着按相同原则设计合成基孔肯雅病毒的杂交探针和检测探针,进行单管内单通道双重荧光PCR试验.结果 标签序列的选择结果表明,只有当标签序列的解链温度低于荧光PCR的退火延伸温度时,阳性样本才能获得相应的扩增曲线;根据合适的标签序列设计合成的两条理论上解链温度不同的检测探针,实际检测时可以在同一检测通道中通过融解曲线分析准确区分.单管双重荧光PCR可准确检测出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的毒株和阳性样本.结论 建立了一种针对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的单通道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为后续多种虫媒病毒超多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借鉴.

  • 中山地区蚊类及其携带虫媒病毒调查

    作者:刁雅欣;李婷婷;单振菊;邱德义;岳巧云;刘环宇

    目的 掌握中山地区蚊类的种群结构、季节消长及携带虫媒病毒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采用人工小时法采集蚊类样本,进行形态学鉴定,无法通过形态学鉴定的蚊类,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分子鉴定.提取蚊类RNA,利用荧光RT-PCR和普通RT-PCR方法检测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乙脑病毒、寨卡病毒及其他黄病毒属病毒.收集监测点附近不同水体中各龄期幼虫及蛹,用于种类调查,不计入季节消长和虫媒病毒检测.结果 共采集成蚊2076只,收集各龄期幼虫及蛹484只,经形态学鉴定隶属于3亚科6属13种.白纹伊蚊及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总数的61.13%和34.06%.成蚊密度高峰期为6月,1月低.未检出虫媒病毒.结论 初步掌握了中山地区蚊类的种群结构、季节消长及携带虫媒病毒情况.应对中山地区蚊类及其携带虫媒病毒情况进行持续调查.

  •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贾伟华;陈巧格;李国伟;王丽茹;任巍;许太彬;闫芮

    描述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工作经验和参考依据.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治,同时收集血液、唾液、尿液样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该患者为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患者,其在寨卡病毒病疫源地危地马拉感染.该患者体温高38.5℃,有咽痛,伴有全身麻疹样皮疹,无关节、肌肉痛,无腹痛、腹泻,睑结膜无充血.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液、唾液、尿液样本病毒核酸阳性并持续一段时间.对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进行回顾总结,能够为河南省寨卡病毒防控工作提供经验.

  • 辽宁省部分地区2006年虫媒病毒分离鉴定

    作者:孟维珊;张稷博;孙肖红;刘起男;陈哲;翟友刚;付士红;曹玉玺;王环宇;丁俊;褚发俊;李志;张立田;赵玉军;梁国栋

    目的 调查辽宁省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方法 2006年8月在辽宁省沈阳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和丹东市采集蚊虫标本,利用组织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5个市共采集蚊虫标本5410只,分离到8株阳性分离物,经鉴定其中3株(LN0684、LN0688、LN0689)为版纳病毒,1株(LN0636)为甲病毒属盖塔病毒,另外4株尚在鉴定.新分离的版纳病毒与我国此前的分离株处于同一个进化簇,核苷酸同源性91.2%~94.7%.新分离的盖塔病毒与韩国分离株(swine)在一个进化枝上,核苷酸同源性为99.2%,与俄罗斯分离株、中国大陆分离株及台湾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5%~99%之间.结论 2006年在辽宁省分离到3株版纳病毒、1株盖塔病毒和4株未知虫媒病毒.版纳病毒、盖塔病毒为辽宁省首次分离;盖塔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和韩国分离株近.

  • 基于第12节段基因序列的版纳病毒分子遗传进化分析

    作者:刘红;高晓艳;付士红;李铭华;翟友刚;孟维珊;孙肖红;王环宇;吕志

    目的 了解自1980-2012年在世界各地分离的版纳病毒分子遗传进化特征.方法 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1980-2012年我国及世界各地分离的版纳病毒进行基于第12节段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子溯源分析.结果 版纳病毒的共同进化祖先出现时间为315(95%HPD:63~ 619)年前,第12节段的进化速率为2.33×104(95%HPD:2.84×104~8.52×10-3)碱基替换/位点/年,提示版纳病毒属于新发快速进化的虫媒病毒.结论 版纳病毒属于快速进化的新发虫媒病毒,其地域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已经分化出新的病毒变种,应加强对该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及其致病性的监测.

  • 我国甲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美玉;林立辉;任瑞文

    甲病毒属披膜病毒科,以往也称为A组虫媒病毒或甲组虫媒病毒,是一类由吸血昆虫或节肢动物叮咬敏感脊椎动物而传播的传染病.蚊虫为其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已发现28种甲病毒[1],其中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有8种: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马雅罗病毒(Mayaro virus,MAYV)、罗斯河病毒(Ross river virus,RRV)、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SINV)、东方马脑炎病毒(easter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EEEV)、西方马脑炎病毒(wester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WEEV)、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VEEV)、阿尼昂尼昂病毒(O'nyong-nyong virus,ONNV).这些病毒均可引起人类和动物产生严重的疾病.

157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