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HIV-1整合酶:艾滋病治疗的新靶点
目前,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虽然已经有了显著进展,但寻找价格低廉,活性更强的抗HIV药物仍在继续,以HIV pol基因的两个产物逆转录酶和蛋白酶为靶点,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9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和5种蛋白酶抑制剂作为临床抗艾滋病药物.目前对HIV的治疗主要是采取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合用的联合疗法.但此种方法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停药后产生反跳,病情反复.HIV复制过程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酶一整合酶,使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病毒在体内长期潜伏.整合酶是HIV自身特有的酶,也是一个抗HIV药物设计的理想靶点.本文主要介绍HIV-1整合酶的结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功能,以及整合酶抑制剂作为抗HIV药物设计靶点的研究进展.
-
猪囊虫DNA疫苗pEP1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猪囊虫核酸疫苗pEP1能在猪体内产生较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本研究就核酸疫苗pEP1的生物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将核酸疫苗pEP1以肌注方式免疫仔猪,分别于接种后1天、7天、4周、8周分离各组织,提取组织总DNA,利用PCR技术分析质粒DNA在各组织的分布.研究发现,在疫苗接种后第1天几乎所有组织都能检测到质粒DNA,随着时间的延续,仅在注射部位检测到质粒的存在,说明肌注DNA疫苗在注射部位以外组织中很快被清除.其次,对残存质粒的注射部位组织进行细胞基因组整合可能性分析,并未发现质粒DNA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同时采集猪舍周围样品,PCR法分析DNA疫苗上的CMV启动子基因、抗性基因和抗原表位基因在环境中发生转移和扩散的可能性,结果显示疫苗质粒并没有转化整合环境细菌.因而我们认为该猪囊虫核酸疫苗对猪体和环境都是安全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困惑
全球有近3.5亿HBV携带者,其中每年有约50万~100万例死于HBV相关性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阻断炎症进展、预防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达到这一目标须在出现不可逆的肝损害之前就能彻底清除HBV.可是,由于肝外HBV的存在、HBV DNA可能与宿主基因组整合以及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存在,因此治疗停止后常伴随病毒复制而病情迅速反弹[1].
-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者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造成这-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关于HBV和HCV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是严重影响新型治疗技术和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多数情况下的抗肝炎病毒治疗,如干扰素等都还是非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其治疗效果不满意.肝炎病毒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如肝炎病毒的特异性受体、HBV DNA与肝细胞基因组整合的机制及后果、肝炎病毒蛋白与肝细胞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肝炎病毒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肝细胞靶基因、HBV和HCV的DNA/RNA结合的肝细胞蛋白等关于肝炎病毒感染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将阐明HBV/HCV感染后引起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探索抗肝炎病毒的新型治疗技术和新型药物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就是肝炎病毒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与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新基因12个,本期特邀该中心的科研人员,就HBV/HCV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国内外新进展,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作一系列的介绍,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1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临床意义…………………………………2092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受体的研究……………………………………2113乙型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2134丙型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2155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反式激活基因的研究……………………………2176肝炎病毒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2197肝炎病毒DNA疫苗的研究…………………………………………… 2218丙型肝炎病毒调节基因结合蛋白的研究……………………………223
-
HPV E2蛋白及其在宫颈癌演变中的作用机制
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演变的始动因素,而HPV与宿主染色体的整合则是推动宫颈癌变进展的重要事件.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破坏了E2基因完整性,E2蛋白断裂使宫颈细胞更易于永生化,促进癌变发展.下面就E2基因的功能及病毒基因组整合后癌变发生的机制进行阐述.E2蛋白是一种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可调节DNA复制、转录,在HPV感染及感染后病毒生活周期的正常维持中具有关键作用.宫颈癌的演变与高危型别HPV感染不可分割,以HPV16、HPV18两型感染常见.HPV16 E2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位于基因组第2 755~3 852位;HPV18 E2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位于基因组第2 817~3 914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转录激活细胞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启动子进而上调其表达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量资料显示,慢性HBV感染是其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原学因素,80%的 HCC与 HBV感染有关,而85%~90%的 HBV 相关性 HCC 存在 HBV 基因组整合[1]。HBV 基因组整合位点并不随机发生,多集中在 HBV DNA反式激活蛋白的基因编码区,即X蛋白编码基因,其编码蛋白能够反式激活同源/异源的病毒/细胞转录调节序列,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和正常肝细胞中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密切相关。之前的研究均证实,HBx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反式激活因子,胞核内的 HBx尽管不能直接与DNA结合,但可与多种转移因子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特定基因的转录活性升高[2‐3]。有研究报道,DNA甲基转移酶(DNM T )启动子序列中含有 A P1、S P1、S P3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而有关 HBx广泛激活转录因子AP1、SP1、SP3的研究多有报道[4],且HBx参与表观遗传路径、诱导抑癌基因甲基化进而下调其表达、参与 HCC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而抑癌基因甲基化过程由 DNM T 催化并维持。有研究表明, HCC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 DNM T 表达升高[5‐6],但有关HBx与DNM T转录表达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及其可能的机制依然不甚明确,需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启动子活性,从另一方面来研究影响基因调控的因素,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包含DNM T 1、DNM T 3A、DNM T 3B启动子区域的DNA片段,构建相应的启动子报告载体,试图从启动子水平阐述HBx对DNM T的影响。
-
非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研制安全、靶向、高效、无免疫原性、规模化制造和纯化、价廉的基因转移载体.常用的病毒载体,虽经遗传工程改造,去除了病原性而保留了基因转染效能,但制备困难、目的基因插入长度受限,还存在潜在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安全等问题.非病毒载体大多制作简单,免疫反应低,不与宿主基因组整合,可重复应用,克隆能力不受限,其独具的优点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1,2].
-
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它需要通过合适的基因导入系统将治疗基因导入人体的靶细胞,并使这些基因在体内有效地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痰病的目的.传统用的病毒载体,虽经遗传工程改造,去除了病原性而保留了基因转染效能,但制备困难,目的基因插入长度受限,还存在潜在的免疫原性和生物安全等问题;非病毒栽体大多制作简单,免疫反应低,不会与宿主基因组整合,可重复应用,克隆能力不受限,因此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