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太湖地区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与小学生肝功能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陈艳;俞顺章;林玉娣;徐明;胡磊;周晓明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素(MC)对居住于有毒蓝藻水华频繁爆发的太湖周边城市居民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江苏省无锡市选择饮水类型不同的3个小学,随机整群抽取研究人群,其中符合条件的24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所在地区的不同类型饮用水MC含量进行调查以确定人群MC的暴露水平.检测人群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生物标志物,以及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P)的活性.结果研究地区自来水厂水源水和饮用水存在MC污染;3组人群HBV感染状况差别无显著性(P>0.05);3组人群血清ALT、GGT和AP活性虽然在正常范围以内,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肝脏酶学指标活性与饮水MC暴露等级之间呈线性趋势.结论长期饮用MC污染的水可能对人群肝功能有影响.

  • 饮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

    作者:俞顺章

    目的阐明在肝癌高发区东南沿海肝癌与水中微囊藻毒素(MC)的关系.方法应用生态学、病例对照、定群、Meta分析和危险度评估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F344和HBVx转基因鼠动物试验进一步证明.结果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6个肝癌病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饮沟塘水的合并比数比为2,46(95%CI,1.69~2.59),归因危险度为30.39%(95%CI,23.30%~37.47%),一致性检验P>0.05.沟塘水由于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疯长,藻细胞死后释出藻类毒素.实验室研究证明,这种毒素是趋肝的促癌因素,在HBVx转基因鼠中,与起始剂黄曲霉毒素和MC一起可引起肝细胞肝癌.结论沟塘水中以MC为代表的藻类毒素是趋肝致肝炎和肝癌的促癌剂.MC与乙型肝炎和黄曲霉毒素3个环境危险因素组合,可能是我国肝癌高发的原因之一.[全文刊登于中华肿瘤杂志2001,23(2):96]

  • 水处理剂投加量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影响

    作者:林萍;潘晓群;吕淑荣;成俊艳;陈鸣岳

    目的:研究水处理剂投加量对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影响,探讨佳投加剂量.方法: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工艺、不同投加量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藻毒素.结果: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低为4.3%,高为29.7%;氧化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低为13.0%,高为92.0%,随着氧化剂投加剂量的增加,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的高去除率分别为92.0%、87.0%、78.3%,91.7%的水样经处理后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GB5749规定;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低为4.0%,高为40.0%,随着投加量增加,藻毒素去除率提高.水处理剂的佳投加量分别为:聚合氯化铝(液体)3.0 mg/L,聚合氯化铝(固体)1.0 mg/L,聚合硫酸铁10.0 mg/L,聚丙烯酰胺0.1 mg/L,高锰酸钾1.0 mg/L,二氧化氯6.0 mg/L,臭氧5.6 mg/L,粉末活性炭4.0 mg/L.结论:单纯增加混凝(絮凝)剂的投加量不能提高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增加臭氧(O3)、二氧化氯(ClO2)、高锰酸钾(KMnO4)等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等吸附剂的投加量,可提高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

  • 太湖水域微囊藻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胡磊;沈炜;徐明;杨坚波;陈艳;林玉娣

    目的:了解无锡太湖水域不同水体微囊藻类毒素(MC)污染现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无锡太湖水域不同水样中MC含量.结果:7种水体中有6种检出MC,检出率为85.1%;201份水样中,MC阳性58份,阳性率28.9%.阳性水样中MC含量均值为1437.8pg/L.所有阳性水样中以太湖水阳性率高,为100.0%.结论:无锡太湖水域MC污染严重,常规水处理不能将毒素完全去除,对人群健康己构成一定威胁.

  • 两种方法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比较研究

    作者: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 LR是一种常见的蓝细菌毒素,结构为环状七肽,属于细胞内毒素,细胞死亡后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时释放入水,结构稳定,能抵抗极强pH值,且耐受300 ℃高温[1].许多研究表明MC是强促癌剂,与人群原发性肝癌和大肠癌关系密切[2].

  • 微囊藻毒素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作者:李燕;沈洁;韩晓冬

    目的 通过观察微囊藻毒素(MC-dLR)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以明确MC-dLR的生殖毒性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月龄为1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1、2、3组,每组10只.实验组各组每日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C-dLR,对照组每日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染毒后分别检测实验大鼠的体质量、睾丸质量、睾丸组织学变化、血清激素、氧化损伤指标.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3组实验组大鼠体质量、体质量净增长下降(P<0.05),睾丸质量、睾丸系数下降(P<0.01);组织学检测示睾丸曲细精管萎缩,堵塞,排列紊乱;实验2、3组血清睾酮(T)浓度下降(P<0.05),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滤泡生成激素(FSH)水平升高;各实验组血清、睾丸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实验2、3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P<0.05). 结论 本研究表明,暴露于MC-dLR可导致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是MC-dLR进入体内可能引起机体及睾丸的氧化压力的改变,从而导致睾丸功能严重受损.

  • 天然产物中毒性多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锫沛;张朝凤;许翔鸿;张勉

    本文总结了天然产物中毒性多肽的化学结构、中毒症状、解毒方法、作用机理及生物活性.这类化合物对生物体具有特殊的毒性和生物活性,值得深入开发利用.

  • 绍兴市重要水域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杜赛;高何刚;陈理;周临;王晶

    目的 了解绍兴市重要水域微囊藻毒素污染情况,为水质安全风险评估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绍兴市三大水域设置15个点进行水样采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6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MC-LA、MC-LY、MC-LF)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时间、 地点采集水样的微囊藻毒素检出情况.结果 共采集水样135份,检出微囊藻毒素22份,检出率为16.3%.萧绍河网、 浦阳江流域和曹娥江流域采集水样检出率分别为7.9%、18.5%和26.7%;7月、8月和9月采集水样检出率分别为13.3%、40.0%和46.7%,其他月份均未检出.22份阳性样品中,6种微囊藻毒素检出率由高到低为MC-LR(100.0%)、MC-RR(100.0%)、MC-YR(22.7%)、MC-LY(18.2%)、MC-LF(13.6%)和MC-LA(0.0%).结论 绍兴市三大水域夏秋季均存在微囊藻毒素污染,以MC-LR和MC-RR为主.

  • 宁波市部分水域微囊藻毒素-LR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陆怀初;陈海燕;虞锐鹏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是一组环状七肽结构,主要由蓝藻产生,具有肝毒性.随着环境污染加重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微囊藻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时有报道.WHO<饮用水水质准则>规定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准则限为1μg/L[1],我国饮用水国家标准与此一致[2].我国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多为地表水,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利于藻类生长,富营养化水域中产毒藻类常见,因此加强城市供水系统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显得尤为迫切.宁波市鄞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1年第三季度对宁波地区近20个水库及部分内河水域微囊藻毒素-LR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 姜黄及姜黄素对微囊藻粗毒素致急性肝损伤的化学预防作用

    作者:陈华;薛常镐;陈铁辉;汪家梨;孙昌盛

    目的研究中药姜黄及姜黄素对微囊藻粗毒素致急性肝损伤的化学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 52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姜黄组,20 g·kg-1体重姜黄煎剂灌胃;姜黄素组,300 mg·kg-1体重姜黄素灌胃;藻毒素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7 d.d 8,除对照组外,各组腹腔注射微囊藻粗毒素38.11 μg·kg-1(0.6 LD50),3 h后处死动物,取肝制备肝匀浆,检测肝ALT、AST、LDH、ALP、GST、SOD和MDA水平,比较各组变化情况.结果藻毒素组肝匀浆中ALT、LDH、GST分别为(198.65±14.11) U·L-1、(597.47±124.95) U·L-1和(85.23±27.28) kU·g-1 Pr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姜黄组分别为(178.40±13.46) U·L-1、(422.18±105.53) U·L-1和(55.86±13.39) kU·g-1 Pro,姜黄素组分别为(168.41±16.13) U·L-1、(220.60±117.36) U·L-1和(54.22±23.87) kU·g-1 Pro明显低于藻毒素组(P<0.05);藻毒素组SOD活性(2.08±0.38) kU·L-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62±0.25) kU·L-1(P<0.01),MDA水平为(1.74±0.30) mmol·g-1 Pr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0±0.22) mmol·g-1 Pro;(P<0.01);姜黄、姜黄素组肝SOD活性分别为(2.47±0.18) kU·L-1和(2.44±0.21) kU·L-1,肝MDA水平分别为(1.30±0.33) mmol·g-1 Pro和(1.19±0.21) mmol·g-1 Pro,与藻毒素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指标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姜黄、姜黄素可明显降低微囊藻粗毒素染毒小鼠肝ALT、LDH 和 GST升高水平,明显提高染毒小鼠肝SOD活性,降低肝MDA水平,对藻毒素引起的肝脏过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中药姜黄和姜黄素可望用于藻毒素等环境肝毒物的化学预防.

  • 福建水华微囊藻毒素对小鼠免疫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陈铁晖;谢建忠;陈华

    [目的]探讨福建省水华微囊藻毒素对机体免疫细胞的损害.[方法]无菌取小鼠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MC-LR染毒剂量均为0、1、5、10 μg/ml,观察MC-LR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和MC-LR染毒24、48和72 h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5、10 μg/ml剂量组T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下降;5、10 μg/ml剂量组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下降.染毒48 h,各剂量组腹腔巨噬细胞增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其中5、10 μg/ml剂量组抑制增殖明显;染毒72 h,1、5、10 μg/ml剂量组抑制增殖明显,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福建省水华微囊藻毒素可以明显抑制小鼠脾T、B淋巴细胞的增殖,损伤特异性免疫功能;还可明显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增殖,损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微囊藻毒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谢建忠;曾毅丹;汪家梨;陈铁晖;陈华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ICR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各染毒组分别腹腔注射8 μg/kg、16μg/kg和24 μg/kg的MC-LR,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7天,检测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半数溶血值(HC50)、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脏器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染毒组可使脾脏肿大(P<0.05),高剂量染毒组可使胸腺萎缩(P<0.05);在迟发性超敏反应和半数溶血值实验中,中高染毒组可使小鼠的足垫肿胀度和HC50下降(P<0.05);微囊藻毒素各染毒组还可引起白细胞数量下降(P<0.05),中高剂量组可降低淋巴细胞的比例(P<0.05).[结论]微囊藻毒素可以对小鼠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

  • 福建水华微囊藻粗毒素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庞春艳;林炜;陈华;林锦峰

    [目的]用直接分离法进行大鼠肝细胞体外培养,研究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方法]以大鼠作为肝细胞供体,用直接分离法制备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藻毒素;在培养的不同时期用台盼蓝排斥法计算贴壁的活细胞数及存活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①不同浓度的藻毒素对大鼠肝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②直接分离法可得到大量单个分散的肝细胞,细胞数量能够满足毒理学的实验要求,在41 h内细胞生长较好,适于进行细胞毒理学的实验;65 h后肝细胞功能和活力欠佳,不适于实验. [结论]微囊藻毒素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有毒性作用;直接分离法获取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的方法可用于短期细胞毒理学的实验研究.

  • 饮水微囊藻毒素在实验性肝癌形成中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

    作者:陈华;孙昌盛;王章敬;汪家梨;王志红

    [目的] 探讨饮水摄入微囊藻毒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模型中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 [方法] 建立微囊藻毒素促大鼠肝癌前病变的短期实验模型,检测饮水摄入低剂量微囊藻毒素在促肝癌作用的同时诱导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作用. [结果] 染毒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分别为:饮藻水+二乙基亚硝胺(DEN)启动组11.67‰,腹腔内注射微囊藻纯毒素+DEN启动组14.57‰,与DEN启动组6.8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可增强DEN对遗传物质的损伤.

  • 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及其生殖发育危害

    作者:杨涛;陈华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常见的一类藻类毒素.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其污染越来越严重.MCs具有多种毒性,主要在肝脏里被转运、吸收和积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MCs具有生殖发育毒性.MCs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已有大量研究,但对其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就MCs在水体和食物中污染现状及其生殖发育危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微囊藻毒素消除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莹;许榕仙;胡志坚

    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微囊藻毒素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从微囊藻毒素传播途径:水源、水厂、体内的角度阐述了传统消除方法和新近生物降解法、药物姜黄素等对微囊藻毒素的消除作用.

  • 微囊藻毒素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

    作者:林祥吉;陈华

    微囊藻毒素是微囊藻等淡水藻类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7肽物质,它能抑制蛋白磷酸酶1和蛋白磷酸酶2A的活性,打破细胞内蛋白磷酸化/脱磷酸化的平衡.引起细胞损伤甚至坏死,对多种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本文就微囊藻毒素对不同细胞的毒性作用和机制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鄱阳湖部分湖区微囊藻毒素和有机污染物检测与分析

    作者:刘艳红;林芬;吴清锋;邱伟;李舒梅

    目的:探讨鄱阳湖水质现状及影响水质的可能因素,为保护鄱阳湖水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应用LC-MS/MS法、纳氏试剂光度法,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和酚二磺酸光度法分别对囊藻毒素(MC-LR,MC-RR和MC-YR)、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化学需氧量(CODMn)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未检测到三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氨氮变化范围为0.285~1.420 mg·L-1,均值为0.785 mg·L-1;亚硝酸氮变化范围为0.08~0.078 mg·L-1,均值为0.034 mg·L-1;硝酸盐氮的变化范围0.025~0.120 mg·L-1,均值为0.060 mg·L-1,化学需氧量(CODMn)变化范围为1.84~4.48 mg·L-1,均值为2.95 mg·L-1;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介于Ⅱ类~Ⅳ类.结论:鄱阳湖的水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尚可,但仍存在着一定的有机物污染.为了更好地保护鄱阳湖的自然资源,应加强对鄱阳湖湖区水质进行长期系统监测,以保证其水质符合标准.

  • LC-MS/MS法测定赣江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初步研究

    作者:林芬;邱伟;刘艳红;李舒梅;刘大娇;程文炜;詹晓民

    目的:建立微囊藻毒素(MC-LR,MC-RR和MC-YR)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测定赣江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方法:采集赣江水样18份,通过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数据,对微囊藻毒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20 μg·L-1,线性相关系数0.999 8~0.999 9,检出限量为20 ng·L-1,平均回收率为66%~88.7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11%~12.78%.18份水样中均未检出微囊藻毒素,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结论:该方法用来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操作快速简单、干扰少、准确;由于微囊藻毒素受采样时间、光照和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应持续监测水样,以保证赣江水质符合标准.

  •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

    作者:吴振兴;鲍蕾;静平;孙静克;许艳丽;石媛嫄

    目的 研究利用固相提取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检测分析水中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方法 水样品经玻璃纤维滤纸过滤后,经C18固相提取柱富集净化,氮吹后定容.流动相中添加0.1%甲酸,采用梯度洗脱模式,经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以电喷雾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定性、定量测定.结果 线性定量范围0.1~5.0μg/kg,检测低限为MC-LR 0.01 μg/kg,MC-RR 0.02 μg/kg.结论 此方法操作简便、定性定量能力较强,可作为检测水质量和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可靠方法.

196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