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囊藻毒素与饮用水有机提取物联合致HepG_2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作者:向伦辉;巫丰宏;彭晓琳;谢虹;王家春;鲁文清;吴志刚

    目的 探讨微囊藻毒素(MC.LR)与管网末梢水有机提取物联合致HepG_2细胞DNA损伤的作用.方法 于2007年7月采集某市的管网末梢水,分别选用XAD-2、XAD-8大孔吸附树脂以及两者等体积配制的复合树脂(简称XAD-2/8)富集为100、10和30 ml/ml的有机物.应用彗星试验,研究MC-LR与管网末梢水有机提取物联合致HepG_2细胞(1×10~5个/孔)DNA损伤的作用.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0.5 μg/ml MC-LR染毒组可使HepG2细胞Olive尾矩值显著增加(P<0.01).较高浓度(0.1、0.5 μg/ml)MC-LR与经XAD-2树脂富集的有机物(100 ml/m1)联合染毒时,所诱导的HepG2细胞Olive尾矩值较之相应的单独作用组显著增加(P<0.01);0.05、0.1、0.5μg/ml MC-LR与经XAD-8树脂富集的有机物(10 ml/ml)联合染毒时,所诱导的HepG_2细胞Olive尾矩值较之相应的单独作用组显著增加(P<0.01);较高浓度(0.1、0.5 μg/m1)MC-LR与经XAD-218树脂富集的有机物(30 ml/ml)联合染毒时.所诱导的HepG_2细胞Olive尾矩值较之相应的单独作用组显著增加(P<0.01).运用析因分析统计学方法,发现MC-LR与3种树脂富集的饮用水有机提取物存在交互作用(P<0.01).结论 饮用水有机提取物与MC-LR之间存在协同作用,MC-LR可以极大地增强饮用水中有机物的致DNA损伤作用.

  • 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徐明;杨坚波;林玉娣;胡磊;陈艳;沈炜;俞顺章

    目的研究饮用水微囊藻毒素(MC)与消化道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在无锡市选取10个饮水类型不同的乡镇或街道作为调查点,收集1992~2000年各调查点恶性肿瘤的死亡资料,同时采集不同类型水样,综合评价各调查点MC的暴露水平,分析饮用水MC暴露等级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相关关系.结果饮用水MC暴露等级与男性胃癌和男性各部位合计恶性肿瘤的标化死亡率呈现正相关;与男性肠癌的标化死亡率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饮水MC污染可能与男性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尤其是胃癌死亡率的上升有关.

  • 微囊藻毒素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作者:罗皓;张志勇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工农业排污的增加,各地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导致江河、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异常生长繁殖,其产生的产物--蓝藻毒素尤其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YSTs,MCs),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因其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的损伤,被认为是除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以外的环境中致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重要原因[1].本文就微囊藻毒素的一般概况及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综述如下.

  • 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定量酶联免疫法研究

    作者:毛丽莎;陈慧玲;李瑞园;林凯;陈裕华

    目的 建立高灵敏度的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方法 使用微囊藻毒素检测试剂盒,利用抗原与抗体间免疫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结果 微囊藻毒素在0.1~2.0μg/L范围内呈线性,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5~-0.999.向样品中分别添加0.3、0.7、1.5μg/L 3个水平的微囊藻毒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8%、85.7%和90.0%,相对标准偏差6.5%.结论 该方法 灵敏度高,适合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检测,并可实现大批量样品的筛选.

  • 三峡库区水及鱼体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

    作者:蒲朝文;李恒;张仁平;封雷;李秀英;杨德明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水及鱼微囊藻毒素(Mc-Lr)污染程度.方法 2010年对涪陵、丰都、万州、巫山长江段面开展了水及鱼Mc-Lr污染调查,并对各段分别采集水、鱼及池塘养鸭样品,用ELISA法对样品的Mc-Lr进行检测.结果 各段面水样均检出Mc-Lr,平均含量分别为0.197、0.107、0.157和0.086 μg/L;涪陵段面高,其次是万州和丰都段面,低是巫山段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4,P<0.01);4个段面长江鱼(肌肉)样均检出Mc-Lr,仍以涪陵污染较高,平均含量为0.569 μg/kg,万州和丰都污染次之,平均含量分别为0.270和0.244 μg/kg,巫山鱼样污染低,平均含量为0.197 μ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5,P<0.01);各采样点池塘养鸭(肌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微囊藻毒素污染,结果分别为0.470、0.209和0.197 μg/kg.结论 三峡库区水体受到了Mc-Lr污染,但污染程度较轻.

  • 淀山湖微囊藻毒素含量与环境污染因子变化相关性分析

    作者:郁晞;高红梅;姚新民;邵未艾;沈燕;王霞

    目的 了解淀山溯环境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污染现况及与环境污染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6年3-9月间在上海淀山湖青浦界内依据地理位置和功能不同设立5个水质监测点,每月进行水样采集,涵盖淀山湖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依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地表水Ⅲ类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估,对MC-LR与环境污染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淀山湖污染物MC-LR为(13.98±16.99) ng/L,与总磷、总氮有相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磷为(0.16±0.04) mg/L,总氮为(3.02±1.23) mg/L,氨氮为(0.82±0.52) mg/L,均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为(4.98±0.65)mg/L、叶绿素为(5.66±3.29) mg/L和MC-LR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结论 淀山湖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LR)与环境水体中总磷总氮相关性显著,与其他营养物质相关性不明显.淀山湖水体总体质量有所改善,但总磷总氮超标,水质呈中度营养化,早期监测总磷和总氮对评价MC-LR污染有预警意义.

  • 微囊藻毒素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杨希存;张洪霞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湖泊、河水、池塘中藻类尤其蓝绿藻水华发生日趋频繁.在世界各国所发生的蓝藻水华中,微囊藻水华(microcystisbloom) 不仅发生频繁、危害很大,而且多数能产生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 MCs).我国许多地区采用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日常生活饮水是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MCs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危害人类的健康.MCs是一类肽毒素,它不仅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对人类健康也有危害,肝脏是其主要的靶器官.为了阐明MC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其毒作用机制研究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 淡水鱼类GSTR基因微囊藻毒素活体诱导表达研究

    作者:黄燕

    目的:比较不同生态习性淡水鱼类对MC-LR的去毒能力与其肝脏Ⅱ相去毒酶GSTR基因诱导型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实验鱼活体腹腔注射亚致死量MC-LR (50 μg/kg),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以β-肌动蛋白为外参照,测定不同生态习性淡水鱼类(如鲢鱼、尼罗罗非鱼、草鱼)肝脏8 h、24 h GSTR基因mRNA诱导表达水平.结果:对毒素耐受能力强的淡水鱼类(如鲢鱼、尼罗罗非鱼) 8 h肝脏GSTR表达升高,24 h表达显著降低;而对微囊藻毒素高度敏感的淡水鱼类 (如草鱼) 8 h、24 h肝脏GSTR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生态习性淡水鱼类肝脏GSTR基因诱导型表达的高低可能与其肝脏去毒能力有关,这将为深入探讨淡水鱼类MC-LR去毒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 微囊藻毒素促肝癌过程中肝细胞PCNA、p21waf1基因表达研究

    作者:胡志坚;陈华;李一伟;孙昌盛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MC)促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二阶段致癌理论建立中期试验动物模型,γ-GT染色检验MC的促癌作用,并以免疫组化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精确测定大鼠肝脏PCNA和p21waf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1)MC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γ-GT阳性率.(2)MC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大鼠肝脏PCNA基因表达强度和面积.(3)MC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降低大鼠肝脏p21waf1基因的表达强度和面积.结论 (1)进一步证明MC促癌剂的作用.(2)初步明确,调节与细胞增殖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是MC促癌过程的重要机制.

  • 淡水湖泊周围水厂源水及出厂水微囊藻毒素的季节性调查

    作者:连民;俞顺章;陈传炜;刘颖

    目的了解淡水湖泊周围水厂源水及出厂水的微囊藻毒素(MC)污染状况及季节性变化.方法对7个水厂源水及出厂水进行全年季节性采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水中MC的含量.结果 7个水厂的源水均检测出MC,其浓度范围在54~1 865ng/L之间,并且8月份MC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SY水厂源水全年MC含量均超过50ng/L.DG、JZ两水厂8月出厂水检测出低浓度MC(92~132ng/L).结论夏季是某湖周围水厂源水MC污染的高峰季节.常规饮水消毒方法不能完全消除水中的MC.

  • 福清市水体污染状况与恶性肿瘤死亡率关系

    作者:胡志坚;史习舜;庞春艳;陈华芳;林奇英

    目的 研究水体污染状况及其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在福建省福清市和永泰县部分乡镇进行死因调查,并对其水体污染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1)饮用水中超标的指标有pH值、氟、铅、铁和锰,锰的超标率福清市显著高于永泰县(P<0.05).(2)福清市地表水总氮、磷的超标率分别为55%和25%,而永泰县这2项指标的超标率均为0%,福清市总氮、磷的超标率显著高于永泰县(P<0.05).(3)福清市微囊藻毒素检测阳性率为46.5%,显著高于水泰县的阳性率11.0%.(4)福清市恶性肿瘤的标化死亡率是永泰县的2倍,其中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膀胱癌标化死亡率福清市均高于永泰县.结论 福清市恶性肿瘤高死亡率可能与水体严重污染有关.

  • 微囊藻毒素-LR诱导肝细胞氧化应激

    作者:吴和岩;苏瑾;施玮

    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素-LR在不引细胞毒性的剂量(3~30μg/L)时对肝细胞的氧化应激.方法以HL-7702细胞株为模型,检测细胞内的酶系统损伤情况.结果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着毒素剂量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乳酸脱氢酶(LDH)渗出率及丙二醛(MDA)含量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囊藻毒素-LR在非细胞毒性的剂量下可引起肝细胞的氧化应激,但尚不足以导致脂质过氧化.

  • 柳州铁路局饮用水水源微囊藻毒素检测分析

    作者:潘洁;吕榜军;吴升善;陈卫华;韦川尤;李昌明

    微囊藻毒素(MC)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化合物,国内外动物试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具有强烈的机体肝毒性和促癌等作用[1~3],由其引起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柳州铁路局辖区饮用水水源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更好的综合评价全局饮用水卫生状况,本文于2004年9、10月分别对柳州铁路局沿线23个地面水源水厂(所)的水源水及出厂水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 太湖流域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

    作者:陈艳;俞顺章;林玉娣;胡磊;徐明;沈炜;杨坚波

    目的了解有毒蓝藻水华频繁暴发的太湖流域周边城市水源水和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的含量.方法采用50ng/L检出限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于2001年7月对江苏无锡10个调查点的水样MC含量进行测定.共收集水样90份,其中以太湖水或深井水为源水的7个自来水厂的水源厂、出厂水各11份,末梢水48份,浅井水17份,河水3份.结果太湖水来源的8份水源水中均检出高浓度MC,其范围在2 699~14 188ng/L之间,源水处理后仍检出微量毒素(<100ng/L);深井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均未检出毒素;浅井水MC检出率为29.4%,其浓度范围在64~323ng/L之间;仅1份河水检出MC.结论采用常规饮水处理措施不足以完全去除水华时期水体中的MC,需进一步对该地区饮水MC污染危险性进行评价.

  • 姜黄素拮抗水华微囊藻毒素致动物肝氧化损伤

    作者:陈铁晖;薛常镐;汪家梨;谢建忠;曾毅丹;陈华

    微囊藻毒素(MC)是蓝藻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颤藻属及念珠藻属的某些品系或种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据报道,福建省某肝癌高发区水中的微囊藻毒素系该地区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1].另有实验证实,MC亚慢性染毒动物对大鼠实验性肝癌的形成起促进作用[2].目前,通过常规的氯化消毒尚无法有效地消除环境中MC的污染.因此,研究水华微囊藻毒素的化学预防剂,对于阻断、减轻微囊藻毒素致肝损伤,进而降低肝癌高发区肝癌发病率具有积极意义.

  • 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作者:王东利;李洁;梁亚莉;邵兵;刘玉敏;邵开建;张晓鸣

    环境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所引起的有害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微囊藻毒素为有害的蓝藻水华释放的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肝毒素,已发现60多种异构体.微囊藻毒素性质稳定,煮沸后不失活,不挥发,抗pH变化,溶于水、甲醇和丙酮.微囊藻毒素对生物体损害主要表现为肝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对肾、肾上腺、肺及胃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1~4].蓝藻水华及其毒素已列为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的检测项目,并已有国家推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安全浓度为1 μg/L.本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PDA)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检测器(HPLC/ESI-MSD)联用技术检测水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分子式为C49H74N10O12,分子量为994.5).方法准确可靠,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 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王伟琴;庞晓露;金永堂

    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染和工农业污染的加剧,大量氮、磷排入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生长代谢或藻体死亡破裂后向水体中释放出藻毒素,其中危害大的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3]).

  • 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作者:蒋智华;张志勇

    由于工农业排污和生活排污日趋增多,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引发藻类水华频繁爆发,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

  • 微囊藻毒素与人类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李效宇;李磊

    蓝藻水华(cyanobacterial bloom)的频繁发生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而近期在我国无锡太湖、安徽巢湖和云南滇池所发生的蓝藻水华在国内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及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作者:吴和岩;苏瑾;施玮

    由于水中氮、磷含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水华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除引起生态恶化外,因某些藻种所产生的藻毒素也给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而淡水水华中目前常见、对其毒性研究为深入的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1].且因其可能在饮用水中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饮用水中MC的代表亚型MC-LR的基准值制订为1μg/L[2].本文对其理化性质、毒性表现、作用机制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196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