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生与播散机制研究

    作者:杨瑞馥

    SARS暴发以来,新发突发疫情不断涌现,全球公共卫生面临挑战。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一般是经动物、媒介传播的,环境病原可以经水、食物或空气传播,人体内的微生物也可以异位成为病原菌,传染病还可经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从这复杂的新发突发疫情影响因素中找出共性规律,是我们防控传染病的追求目标。国外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动物和媒介潜在病原的发现、病原进化与环境生态因素关系的探讨、跨种传播规律的揭示等。已发现蝙蝠与SARS、马尔堡和埃博拉等病毒起源有关,我国科学家在蝙蝠携带SARS病毒的发现与验证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鼠传和蚤传疾病中,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鼠疫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显示,这些自然疫源性疾病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病原、宿主、媒介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病原的起源发生中作用的研究将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关键词: 病原 传染病 发生 播散
  • 肺结核结节性病灶不同传播方式的HRCT表现

    作者:柳澄

    结核结节(结核瘤)在HRCT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灶,这些病灶可以是血行播散而来,也可以是支气管播散所致.常规X线胸片对这些结节灶播散来源的鉴别,主要依据其在肺野内的大致分布规律.双肺对称性分布,且为大小均匀的粟粒样病灶(即所谓三均匀)被认为是血行播散性[1];局灶性分布被认为是沿支气管播散的病灶.HRCT图像上,这些结节的分布是否与支气管分支相关;是否累及细支气管、小叶间隔以及小叶内间质对于鉴别病灶的播散方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HRCT图像上肺内结节性病灶的分布规律,以帮助判断结核灶的来源.

  • 肝组织挤压对大鼠肝内碘化油血流播散的影响

    作者:于聪慧;林梅;顾雪梅

    目的 制作一种动物模型以探讨肝组织在受挤压时肝内碘化油随静脉血流播散的规律.方法 SD大鼠分成预先阻断组、非阻断组和对照组.先将40%碘化油溶液0.5~1 mL缓慢注入肝右前叶实质内,制作出碘化油团.阻断组在近肝右前叶根部预置血流阻断带,非阻断组和对照组不埋置血流阻断带.肝组织碘油球挤压采用均匀间断按压肝组织内碘油团20次,压力控制在10~15mm Hg之间.非阻断组无血流阻断带只作按压20次,对照组作开腹和关腹操作不作肝组织按压.碘油在肝内播散范围的评定:在X线下观察实验鼠肝脏及肝外器官播散情况,根据碘油在肝内静脉播散的情况分为:A级:未播散,碘油在原位呈团状;B级:碘油只在本肝叶弥散;C级:碘油弥散进入其他肝叶;D级:碘油弥散进入肝外器官.结果 碘油球能较好地留在肝实质中,未受到挤压时碘油不播散,碘油团注射成功率为80%(36/45).挤压肝组织引起碘化油肝实质播散入周围血管,和对照组相比,播散范围和挤压呈正相关(P<0.001).肝血流阻断带可控制碘化油播散,和未阻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挤压能促使碘油肝内播散,减少翻动或挤压可能减少门静脉癌栓播散.

  • 播散性胞内分枝杆菌病一例

    作者:朱鹏飞;徐旭东;李晓虹

    患者男,59岁,因"胸背部疼痛1年,纳差、发热20 d",拟"药物不良反应"于2017年8月28日收治于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症状起初轻微,未引起重视,未救治.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于2017年7月25日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就诊,胸椎CT示:胸11-12椎体形态稍楔形变,后缘突向椎管,椎体内多发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周围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边尚清.

  • 烧伤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作者:李涛;颜保松;杨小丽;王莉雪

    目的 探讨2007年7月-2011年12月医院烧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变迁规律,分析其原因,为临床防治病原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7年7月-2011年12月烧伤科送检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432株,其中A组2007年7月-2010年6月808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占61.4%,大肠埃希菌占12.3%,肺炎克雷伯菌占14.4%;B组2010年7月-2011年12月624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9.1%,肺炎克雷伯菌占13.8%,大肠埃希菌占11.1%;4种革兰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10.0%,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均表现出耐药,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45.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占88.6%,对多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 医院烧伤科感染病原菌由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转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亚胺培南在烧伤科的广泛应用和耐甲氧西林菌株在病房内播散,是导致感染病原菌变迁的主要原因.

  •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并子宫内膜癌1例

    作者:赵红兵;庄淑萍;林妮妮

    1 病例患者女,50岁,因阴道少量排液4个月,于 2007年8月10日入院.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子宫体平位,大小正常,质中,活动好,无压痛,双附件无异常,双侧宫旁组织无增厚,轻压痛,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子宫内膜癌.

  • 42例淋巴瘤尸检病例心脏播散的病理特征

    作者:冯嗣青;黄文臣;刘丽梅;刘彦琴;周凡;张雪梅

    目的:探讨淋巴瘤心脏播散的病理特点,以了解淋巴瘤心脏播散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2例死亡的淋巴瘤患者进行尸体解剖,通过大体及镜下观察其心脏病理变化.结果:42例中发生心脏播散8例,占19.5%,包括心包、心壁播散,播散表现为结节型、弥漫型和混合型,并可形成瘤性心肌炎.结论:淋巴瘤心脏播散的特征具有多样性,不同形式的播散对心脏功能可产生不同影响.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播散性结核1例

    作者:许白兰;刘江福

    患者,男,43岁,公司职员. 主因"消瘦、低热3个月,气喘1周"于2016年12月7日首次来我院就诊. 患者入院前3个月出现无明显诱因消瘦,3个月内体质量下降约8 kg,伴低热,体温36℃ ~38℃,无多饮、多尿、消瘦、乏力,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腹胀、腹痛、腹泻,无手足麻木,易饥、易怒等症状出现. 入院1周前渐出现气喘,登3层楼梯或平地步行50 m左右即感气喘,稍感胸闷,无畏冷、寒战,无盗汗、咯血,无胸痛、气促等. 于外院就诊予药物治疗(莫西沙星,余具体不详),咳嗽、气喘较前好转,遂来我院就诊以明确诊断. 问诊患者吸烟史2年余,平均4~6支/d,已戒2个月余. 有冶游史.入院查体:T 37. 0℃,P 91次/min,R 20次/min,BP 103/67 mm-Hg;患者神志清楚,颈部及锁骨上可扪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黄豆"大小. 双肺呼吸活动度正常,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

  • 脑神经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播散的螺旋CT表现

    作者:张伟;王静;季蜂;虞君

    目的 探讨脑神经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播散的螺旋CT表现与组织学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脑胶质瘤术后的螺旋CT资料,总结脑胶质瘤复发和播散的类型及复发时间分布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例中有20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播散,其中包括10例胶质母细胞瘤,4例星形细胞瘤,3例髓母细胞瘤,2例少支胶质细胞瘤,1例胶质肉瘤.复发和播散常发生在术后2个月至1a内.结论 脑胶质瘤术后复发通常起源于手术切缘周围2 cm范围内生长.播散主要为脑脊液种植播散.螺旋CT扫描是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播散随诊观察的有效手段.

  • 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作者:方晔;李向阳;杨锦红;李方去;韩珍

    目的 探讨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研究病原菌耐药性播散的产生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临床分离的63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SHV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肉汤接合法.研究不同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0、1、0.5、0.25、0.125 μg/ml)和不同作用时间(2、4、6、8、10、12 h)下临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供体菌与受体菌E.coli C600接合转移频率的变化.结果 63株临床分离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有41株扩增出SHV型基因,阳性率为65.08%.随着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作用时间的增加,接合转移频率有随之增加的趋势.在相同作用时间下,头孢西丁浓度0.125 μg/ml作用下的接合转移频率高于其他亚抑菌浓度的作用.结论 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防止耐药细菌传播.

  • 奴卡菌病复发致播散1例

    作者:张琳琳;魏敏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农民,因"间断发热1个月"于2009年1月收入院.间断发热,体温高达39℃,热型无明显规律,在当地诊所给予抗炎、退热治疗后,体温未控制,无咳嗽、咳痰症状,饮食睡眠差,二便正常,体重下降约3 kg.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破溃、无黄染、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叩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云絮状、结节状阴影,右肺上叶为著,部分病灶融合并实变,内见小空洞影,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入院后查痰一般细菌、霉菌、结核菌均阴性.血常规白细胞10.55×109/L,中性粒细胞82.6%,血沉53 mm/h.肝功谷丙转氨酶52 U/L,谷氨酰转移酶68 U/L,白蛋白22.8 U/L.T辅助CD3+ CD4+:2.31%,T抑制CD3+CD8+:88.6%,CD4/CD8:0.03.HIV抗体阴性.初步诊断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奇霉素等抗感染治疗1 w.

    关键词: 奴卡菌 播散
  • 老年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感染播散危险因素

    作者:陈静;李剑平;张跃其;张才成

    目的 探讨老年新型隐球菌肺炎(CNP)患者感染播散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老年CNP患者76例,其中发生感染播散者作为观察组,无感染播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可能影响感染播散的临床和实验室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出现感染播散的患者22例,其中20例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例为新型隐球菌菌血症,1例同时伴有脑膜炎及菌血症;5个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肝硬化失代偿期、意识状态改变、发热、头疼、抗原滴度升高(≥1:64).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热、头疼、意识状态改变及抗原滴度升高为老年CNP患者感染播散的独立危险因素.

  • 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作者:方晔;李向阳;杨锦红;李方去;韩珍

    目的 探讨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研究病原菌耐药性播散的产生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临床分离的6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SHV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肉汤接合法.研究不同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0、1、0.5、0.25、0.125μg/mL)和不同作用时间(2、4、6、8、10、12 h)下临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供体菌与受体菌大肠埃希菌C600接合转移频率的变化.结果 63株临床分离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有41株扩增出SHV型基因,阳性率为65.1%.随着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作用时间的增加,接合转移频率随之增加.在相同作用时间下,头孢西丁浓度为0.125 μg/mL作用下的接合转移频率高于其他亚抑菌浓度的作用.结论 不同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能影响耐药质粒的转移.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考虑到给药间歇期间亚抑菌浓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细菌耐药性的播散.

  • 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播散感染14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沪军;温顺航;林立;刘榴;郭书真;李昌崇

    目的:总结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播散感染(DSA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14例DSAI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资料。结果14例DSAI患儿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起病中位年龄15个月(6 d~13岁),男女各半;患儿均有发热,除发热外的首发症状为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肢体、关节肿痛5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化脓性感染部位为皮肤软组织者12例(85.7%)、肺部12例(85.7%)、骨骼4例、关节3例、中枢神经系统3例、心包1例;其中皮肤软组织合并肺部感染10例(71.4%)。9例行皮肤软组织脓肿切排术,3例行关节清创后封闭负压引流(VSD)术,3例行骨髓炎病灶清除后VSD术,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所有患儿均使用万古霉素和/或利奈唑胺抗感染,5例辅以利福平,11例联合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治疗。12例(85.7%)临床治愈及好转。结论皮肤软组织、骨骼及关节感染是DSAI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应用有效抗生素基础上,辅以丙种球蛋白可能有更佳效果。

  • 神经生长因子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罗小龙;吕春堂;周中华;刘军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以及沿神经播散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和作为对照的人舌癌细胞系(Tca-8113)分别与不同浓度的NGF共培养24、48和72 h.用MTT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浓度人重组神经生长因子β(hβNGF),对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及对照组舌癌细胞系Tca-8113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40 ng/mL和80 ng/mL的NGF对ACC-2细胞作用48 h和72 h后,ACC-2细胞的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NGF对ACC-2细胞的凋亡则没有影响;NGF对Tca-8113的增殖和凋亡均没有作用.结论:NGF作用于腺样囊性癌细胞,能有效促进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和沿神经播散的理论基础.

  •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并肺部良性转移一例报道

    作者:伊庆强;王美玲;袁海花;姜斌

    报道1例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并肺部良性转移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一步认识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和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特点.

  • 幼年型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的CT特征

    作者:郭云志;李丽艳;周顺科;孙划

    目的 分析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患儿的CT资料,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 10例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患儿,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表现为双肺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影及环形薄壁空洞影,结节边缘较光整,结节呈液体密度或较均匀软组织密度,可见有部分薄壁空洞与支气管腔相通.结论 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喉乳头状瘤支气管末梢及肺内播散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 原发毛霉菌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茜;严友德;邢益平;李军

    目的:探讨原发毛霉菌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本院1例原发肺型毛霉菌病播散感染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CNKI及PubMed数据库中原发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结果:文献报道共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男女比例1.6:1,发病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37.92岁;病程1 d~12年,平均1.5年;其中肺型4例(30.77%)、皮肤型4例(30.77%)、鼻眼脑型3例(23.08%)、播散型2例(15.38%);病理诊断10例(76.92%),病原学联合病理诊断3例(23.08%);单纯外科清创治疗2例(15.38%),抗真菌治疗6例(46.15%),清创联合抗真菌治疗5例(38.46%);治愈9例(69.23%),死亡4例(30.77%).结论:原发毛霉菌病是一种罕见病死率较高的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并及时行两性霉素B联合外科清创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毛霉菌病 原发 播散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9例浸润播散方式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王东关;高虹;孙希印;周晓秋;王琳琳;李新功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在脑组织内浸润播散的方式.方法 复习9例PCNSL的临床病理资料,重点观察其在脑组织内浸润播散方式.结果 9例PCNSL中,8例为手术标本,1例为尸解标本,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位年龄57岁,观察到3种基本浸润和播散方式:(1)沿血管周隙浸润,破坏血管周隙在血管周围浸润,侵入血管壁呈血管炎状改变,使血管腔闭塞.(2)沿神经束间浸润,在大脑灰质层和小脑分子层形成单个或数个细胞与脑表面垂直的条索向脑表面软脑膜下浸润.(3)上述两种方式浸润的瘤细胞终进入脑皮质浅层和蛛网膜下腔.结论 PCNSL沿血管周隙、血管周围、神经纤维间隙等结构浸润至脑皮层浅层和蛛网膜下隙,并进一步播散.

  •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及其播散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悦;宋诗铎;何屏;祁伟;王玉宝

    近20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中重要的病原菌[1].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快速获得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多重耐药、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不断在医院中出现,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而对其多重耐药及播散机制的研究也日趋深入[2].鲍曼不动杆菌的固有耐药途径包括:酶的降解作用,靶位修饰或保护,降低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或增加对抗菌药物的主动泵出;获得性耐药的途径为携带耐药决定簇的遗传元件的水平传播,或是由于结构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细胞功能失活或修饰改变.其中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通过: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可移动元件的水平传播;染色体基因编码的外排泵系统的高表达[3].外排泵也可以在质粒、整合子等遗传元件上存在,即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可以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包括外排泵编码基因),使多重耐药性快速传递.现将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及播散机制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