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易误诊的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通常可分为舌下型、颌下型、舌下-颌下型.单纯颌下型常因舌下区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容易误诊为其他囊肿,因未作舌下腺手术而反复发作.本文收集多年来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住院治疗的舌下腺囊肿64例,对首发于颌下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误诊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
左颈部囊性畸胎瘤1例
患儿男性,2个月.左颈部肿块2个月.查体:肿瘤上自左颊部下至锁骨上区,左自左耳垂下右至对侧颌下区.大小15cm×10cm×6cm,质软,界限清;活动度尚可,体位移动试验(+),有逐渐长大的趋势.MRI示巨大囊性肿瘤.手术切除.
-
颌下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34岁。因“右颌下肿物术后10年复发”于2015年5月就诊。患者10年前因右颌下肿物于外院做手术切除,当地医院病理结果示:黏液瘤。体检:右侧颌下区见一直径约3.0 cm大小肿物,质地软,无明显触压痛,活动度一般,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肿物表面皮温正常,无红肿,患者无疼痛感,面部无麻木。超声检查示:右侧颌下皮下软组织内探及4.0 cm ×0.9 cm的高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不明显。 CT检查示:舌骨右侧皮下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面积约3.1 cm ×1.7 cm,与皮肤间隙消失,强化明显,双侧腮腺及颌下腺未见明显异常(图1)。手术所见:肿物与皮肤部分粘连,深部边界尚可,质地软,约4.0 cm ×3.0 cm ×3.0 cm大小。
-
右颌下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34岁。因“右颌下肿物术后10年复发”于2015年5月就诊。患者10年前因右颌下肿物于外院做手术切除,当地医院病理结果示:黏液瘤。体检:右侧颌下区见一直径约3.0 cm大小肿物,质地软,无明显触压痛,活动度一般,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肿物表面皮温正常,无红肿,患者无疼痛感,面部无麻木。超声检查示:右侧颌下皮下软组织内探及4.0 cm ×0.9 cm的高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不明显。 CT检查示:舌骨右侧皮下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面积约3.1 cm ×1.7 cm,与皮肤间隙消失,强化明显,双侧腮腺及颌下腺未见明显异常(图1)。手术所见:肿物与皮肤部分粘连,深部边界尚可,质地软,约4.0 cm ×3.0 cm ×3.0 cm大小。
-
左颌下异位甲状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25岁.因"发现左颌下肿物2个月"入院,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颈部不对称,颈软无抵抗,左颌下可见一肿物局限隆起,可触及肿物范围约为4 cm×2 cm×2 cm,囊性感,表面光滑,无结节,无触痛,边界清,可推动,不随吞咽及伸舌活动,甲状腺不大.颈部超声所见:甲状腺形态大小正常,内光点均匀,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左颌下区于颌下腺下方可见一大小约为4.0 cm×1.5 cm混合性包块,边界清晰,其内回声不均,大部分为无回声区,小部分为较粗网格状光带(图1);左颈部大血管旁可见多个小低回声区,呈椭圆形,内回声均匀,其中见一大小约为1.3 cm×0.6 cm.
-
超声诊断左颌下腺主导管内结石1例
患者,女,21岁.2个月前出现左颌下区肿胀,稍有疼痛,反复发作,近2周肿胀疼痛加重.由以进食、言语时明显.进食后约2~3分钟肿胀减轻,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
-
彩超诊断右腮腺恶性混合瘤1例
患者,男,58岁.自诉右耳后无痛性包块10余年,近日包块增大,伴有疼痛.临床查体:右腮腺区触及一3.0 cm大小肿块,质硬,无活动,并可触及颌下区肿大的淋巴结,心、肺、肝、脾未见异常.
-
B超诊断定位取出鱼刺1例
患者,男,36岁.3月前进食觉异物刺入舌下,去当地医院就诊,未见异常.后反复出现右颌下区肿胀,遂来我院就医.B超所见:于颌下前方偏右侧距皮下0.6cm探及低回声不均质团块:3.4cm×2.5cm,边界清,未见包膜.CDFI:团块内、外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图1).
-
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核1例
患者女,36岁,因不明原因低热及右颈部包块收入院.查体:右颈部触及一包块,活动度差,有波动感.B超所见:右颈部颌下区见一大小约2.4cm×1.7cm的囊实混合性包块,距体表约0.6cm.形态不规则,似"靴形".内部透声差,可见散在强光点漂浮,探头加压有被动流动感.其周围为强回声壁,厚薄不均,内壁不规整,厚处约0.6cm,薄处约 0.1cm(图1).向下扫查可见数个低回声结节影,其中一个大小约 0.8cm× 0.5cm.超声诊断:右颈部多发包块(其中大者呈囊实混合性),多考虑:淋巴结核.术后诊断:颈部淋巴结干酪性结核.
-
舌下腺巨大囊肿继发感染1例的超声表现
患者女,7岁.左颌下反复肿痛1月余.查体:左颌下区可及一4.0cm×5.0cm的肿物,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有明显囊性感,可活动,压痛(+),左侧口底部略隆起,范围约3.0cm×4.0cm,局部黏膜肿胀,呈浅蓝色.初步诊断为左颌下肿物. 超声检查:采用HP5500型超声仪,线阵探头(频率3~11MHz),于左颌下区探及一6.0cm×4.6cm×3.0cm的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混合性肿物,其后缘近左耳下方,前缘平下颌角,与腮腺、颌下腺紧贴,边界清楚,有包膜,表面凹凸不平,内可见多个粗细不均的条索状回声凸向囊腔,使囊腔形态不规则,囊内为黏稠样液性回声(见图),压动探头是暗区内可见絮状光点弥散、浮动.彩色多普勒显示囊壁及较粗条索状分隔内有丰富的血流信号.同时检测左腮腺、颌下腺,其大小、回声正常.超声诊断为左颌下区囊实性肿物,性质待定.
-
咽峡炎链球菌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一例
患者女,63岁,因“右侧下颌后牙区疼痛10 d,颌下区肿痛5 d”于2012年10月13日来诊。患者10 d出现右下颌后牙区疼痛,锐痛,夜间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耳颞部,口服头孢克洛、甲硝唑无明显疗效。5d前出现右侧颌下区肿痛,于当地医院静滴头孢哌酮、替硝唑无明显疗效。现肿痛加重,张口受限,影响进食,来诊,门诊检查后,以“右颌下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感染”收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6年,服用二甲双胍0.5 g,每日两次治疗。专科检查:右侧颌下区、下颌体部、耳颞部肿胀明显,边界不清,按压痛明显,未扪及明显波动感。表面皮肤颜色稍红,皮温略高。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20.1×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18.3×109/L、淋巴细胞总数0.9×109/L、单核细胞总数0.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1.2%、血红蛋白91 g/L、红细胞压积26.2%;肝肾功:血糖:15.8 mmol/L、总蛋白51.4 g/L、白蛋白16.8 g/L、总胆红素6.4μmmol/L、直接胆红素2.8μmmol/L、碱性磷酸酶143 U/L;尿常规:酮体(+++)、尿糖(+)。 CT示:右侧下颌角至颞肌区弥漫性肿胀,可见大量液体低密度影像,气管旁亦可见肿胀区。入院后行“右面部多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术中见颌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见大量灰白色脓性分泌物,留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留置引流管3根。术后经验性给予头孢曲松钠、奥硝唑等抗感染治疗,并给予人血白蛋白补充蛋白,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R)、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降糖,塞莱昔布止痛等处理。3d后细菌培养结果,提示:咽峡炎链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敏感,克林霉素、红霉素、莫西沙星耐药。10 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再次行引流物细菌培养,提示:正常菌群生长。但引流区仍有灰白色脓性分泌物溢出,继续抗感染治疗10 d,引流口未见明显分泌物,于2012年11月5日出院。
-
超声诊断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一例
患者男性,21岁,因右侧颌下区无明显诱因肿胀伴疼痛,无明显缓解1个月余入院。专科检查:颜面部外形轻度不对称,右侧颌下区轻度膨隆,表面皮肤光滑无破溃,色泽正常,触之柔软,有波动感,与皮肤无粘连,穿刺可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超声检查:右侧颌下区可见一范围约5.2 cm×2.0 cm×1.7 cm囊性包块,包膜感不强,边界清楚,形态不规整,腔内透声较差,可见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成像示: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腔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该囊肿与颌下腺分界清晰,其上方近腮腺区可见数个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整,较大者约2.9 cm×1.6 cm×0.9 cm(图1,2)。超声诊断:右侧颌下囊性包块,不除外囊性水瘤。门诊以“舌下腺囊肿”收住院,在插管全麻下行右侧舌下腺摘除术,术中见口底有大量蛋清样液体流出,术后病理证实为舌下腺潴留囊肿伴慢性炎症(图3)。
-
小切口内镜辅助下颌下腺摘除术六例报告
现行颌下腺手术创伤大,术后颌下区还会有一条较长的瘢痕[1].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笔者设计了一种经侧上颈部单一小切口及人造腔室在内镜下操作的术式.并采用高频超声刀及其相应新技术实施6例,临床证明安全可行.
-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四例
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8~56岁。病灶位于颈部、颌下区、下颌角区、肘关节、前臂。病变大小为1.5~10.0?cm。既往均曾行手术及抗结核、抗炎治疗。肉芽肿多为孤立性结节或肿物,类圆或圆形,较扁,质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可移动无压痛。多个结节或肿物聚集时触诊可分清个数,互相不融合成团。病变局部皮肤表面轻度增厚、干燥、有抓痕及色素沉着。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经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无效,在手术后1~2年复发。有2例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增多。
-
扁桃体周围脓肿致上纵隔脓肿1例
患者男,55岁,咽痛5天,于当地诊所每日静滴青霉素800万单位,未见好转.近3天加重,吞咽困难,于2001年4月27日入院.入院后查:急症面容,T 38.7℃、BP16/10kPa,开口受限,右侧软腭肿胀,右侧扁桃体Ⅱ°大,充血,右侧颌下区、颏下皮肤红肿,压痛(-),无波动感.血常规:WBC:17.6×109/L.入院诊断:右扁桃体周围脓肿合并多间隙感染.局麻下行右侧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排脓约8ml,右侧颌下区穿刺未抽出脓汁,给予抗炎治疗.
-
咽部横纹肌瘤1例报告
患者男,55岁.因右颌下区肿胀伴语言不清5月余,于1999年5月29日以"口咽癌”入院.5个月来发现右颌下饱满隆起.并逐渐加重,伴咽异物感,语言不清,含物音.体检:右颌下区膨隆饱满,触及3cm×4cm肿物,质中、无压痛、边界不清,固定.
-
颌下腺导管内先天性动物羽毛样畸形1例
颌下腺导管内常见由无机盐和一些有机质钙化沉积而引起的涎石,动物羽毛样罕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28岁。因右颌下肿块4个月于1999年4月13日来诊。该患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进食时右颌下肿胀、疼痛,次日,有浓性分泌物自口腔排出。上述症状常反复发作,右颌下肿块逐渐增大变硬,并伴有吞咽痛。体检:右颌下区隆起,颌下腺增大变硬,活动性良好,双手触诊未触及导管内涎石,颌下腺侧位片未见有阳性涎石。于1999年4月15日在局麻下行右颌下腺切除术,术中切除导管时见内有一完整的动物羽毛样,灰色,长约2.0cm。术后一周痊愈出院,病理诊断为纤维化性颌下腺。
-
颌下腺肿瘤58例临床分析
在涎腺肿瘤中,颌下腺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腮腺,但因颌下区炎性包块发病率高而被人们所忽视.某些颌下腺恶性肿瘤又易与炎性包块相混淆[1],使得临床上常出现误诊,因而术式选择及预后也常不尽人意.本文对58例颌下腺肿瘤的病历进行复习回顾,探讨其诊断及治疗中的一些问题.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26例.就诊年龄5-71岁.病程短为2个月,长为30年.良性36例,占62.1%;恶性22例,占37.9%.肿瘤小直径为2.0×2.0cm,大直径为12.0×6.0cm.36例入院后均行颌下区CT平扫及增强后平扫、B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检查.2 治疗 58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式分别采用肿瘤及腺体切除;肿瘤、腺体切除及同侧舌骨上淋巴清扫;肿瘤、腺体切除及同侧颈淋巴清扫.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的病人均进行放疗和/或化疗.
-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颌面颈部巨型淋巴管瘤临床报告
淋巴管瘤是胚胎性淋巴囊发育异常的淋巴系统良性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大型淋巴管瘤常沿组织间隙扩展,侵及范围广,且多包绕重要的组织结构,外科手术往往不能彻底切除,势必影响治疗效果.我科于1996年6月开始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法治疗婴幼儿颌面颈部巨型淋巴管瘤2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小12天,大5岁,其中1岁以内者12例.肿瘤范围均达到超过2个解剖区域,其中腮腺区及面颊部者5例,耳后区及颌下区者8例,颌下区及颈部者8例.本组中囊状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9例.2 治疗方法治疗前常规进行胸透、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者方可接受本法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了解其变化情况.方法是将平阳霉素(天津市河北制药厂生产)6mg-8mg与地塞米松5mg和2%普鲁卡因4ml~6ml制成浓度为1.5mg~2.0mg/ml的混合液,进行瘤体内注射.给药量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和肿瘤范围适当增减.注射前尽量抽出瘤腔内液体,每周注射1次,直至瘤体消失.本组中7例注射2~3次,平阳霉素总量16mg~32mg;8例注射5~7次,平阳霉素总量40mg~56mg;6例注射8~9次,平阳霉素总量64mg~72mg.结果1 疗效标准:治愈:瘤体完全消失,局部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随访无复发.有效:瘤体缩小50%以上,无功能障碍,随访无继续发展.无效:肿瘤无缩小,畸形无改善.
-
执业医师维权与自律Ⅺ.医疗纠纷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五)
本讲继续分析口腔颌面外科颌下区异位甲状腺诉讼案例,上讲中已介绍了本案例的治疗、庭审经过,并分析了甲状腺和异位甲状腺,现进一步分析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