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及肝脏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治疗

    作者:Hubert E.Blum;赵西平;郝连杰

    分子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和临床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疾病的分子和遗传机制研究的深化促进了对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了新的启示.人类疾病按分子机制可分为单基因性、复合基因性及获得性基因疾病.基因治疗据此可分为4种:基因替代、基因增强、基因阻断和基因疫苗.目前基因治疗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靶向性和安全性在用于临床治疗前尚待进一步研究.胃肠道和肝脏疾病的分子诊断将来会成为处理病人的一部分,并完善现有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

  • 房颤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策略及新型口服抗凝剂的应用

    作者:卢祖能

    脑卒中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常见、严重的并发证.在所有缺血性脑卒中,AF所致者占15%~20%[1].在18家医院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AF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 %[2].AF使得脑卒中风险增加4~5倍[3].就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和复发而言,AF为独立危险因素[4].即使在无症状性AF,脑卒中风险也持续存在[5].

  • 军队人员牙外伤发病现状和预防策略

    作者:闫舰飞;李刚;陈活良;郭静;王胜朝

    牙外伤是指牙齿受到打击或者撞击所引起的牙体硬组织、牙髓或牙周组织发生急性损伤的一种疾病.在社会人群中, 牙外伤发生的高峰年龄在6~13岁, 撞倒、碰撞是青少年和儿童牙外伤发病的主要原因[1-2].相比于地方人群.军队人员牙外伤多发生在军事训练或执行任务过程中, 对牙外伤的重视不够, 缺乏有效的防护是军队人员牙外伤的主要原因[3].牙外伤的临床表现因其损伤部位不同存在明显差异.牙齿硬组织损伤表现为冠折、根折或冠根联合牙折, 牙髓组织一旦暴露, 则极易受到细菌感染, 引发牙髓坏死.牙周组织损伤可表现为牙周膜充血或出血、牙周韧带断裂、牙龈出血或撕裂.另外, 牙外伤还可伴有牙槽突不同程度的骨折, 严重时影响患者的外形、训练和生活, 特别是多颗牙齿的损伤对军队人员的身心影响更大, 部分牙外伤还会伴有下颌骨骨折和颞下颌关节损伤等继发损伤和功能障碍, 治疗恢复期长, 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严重而且持久, 因此对于军队人员的牙外伤的有效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柯洪琴;纪昌娥;吴红菱;于慧斌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是隐匿性认知功能减退,在5~10年内发展成严重的记忆丧失、行为和人格改变、语言障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终近似植物人状态,常因褥疮、肺炎等继发性感染死亡.AD发病率与年龄高度相关,60岁左右人群的发病率为1%,之后约每5~6年翻一番[1].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AD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临床研究

    作者:张哲;李玲玲;江川

    目的:分析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7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按是否显露喉返神经、手术部位、次数、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喉返神经是否变异等因素进行分组,总结各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未显露喉返神经组、右侧甲状腺手术组、再次手术组、双侧甲状腺全切组、喉返神经变异组患者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比率较高.结论:甲状腺手术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可有效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双侧甲状腺全切、喉返神经变异明显增加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左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手术喉返神经损伤几率较右侧稍低.

  • 樊代明:从卫生员到院士的闪光之路

    作者:《健康必读》编辑部;吴雨

    2009年1月9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院士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与香港大学王振字教授长期合作,经过18年的艰辛探索,在胃癌研究及预防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创新性研究成果<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2008年医药卫生组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首次提出的胃癌序贯预防策略,有效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空白.专家们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人类终战胜胃癌开辟了新的途径.当樊代明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红灿灿的获奖证书时,禁不住百感交集……

  • 高血脂症的临床主要危害与预防策略分析

    作者:夏亚波

    高血脂症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其发病率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加深对高血脂症发病原因及临床危害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工作,对于降低发病率、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血脂症定义及其病因入手,分析了其在临床上的危害,并提出了预防策略,希望能为高血脂症发病率的降低以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妇科炎症的治疗与预防策略分析

    作者:尹雪梅

    目的:本文从妇科炎症的症状出发,通过对妇科炎症进行重点分析及妇科炎症的常规治疗,来研究妇科炎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病例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相关的研究.结果:后得出患有妇科炎症不可怕,只要我们合理诊断,对症下药,就能很快康复,同时要遵循妇科炎症的预防措施,以防妇科炎症再次发生

  • 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健康预防策略研究

    作者:马娜;刘远洪;梁金花;张盼盼

    目的 探讨健康预防策略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为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而进入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20名缺血性脑卒中高危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组先后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名.对照组受试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中对脑卒中一级预防相关规范对其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观察组按照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健康预防策略进行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入组2年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率、患者生存质量评分(QOL-BREF)改善情况,2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组2年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BMI指数、血脂异常、吸烟、饮酒、CHA2 DS2-VASc评分、饮食营养不合理、体育活动缺乏)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QOL-BREF评分(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均较入组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观察组患者入组2年后的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2年内共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5例(25.00%),并发症21例(35.00%),观察组共发生缺血性脑卒中5例(8.33%),并发症12例(20.00%),观察组受试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0,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86,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健康预防策略可有效控制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具有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规范预防策略的临床价值.

  • 南阳市成年妇女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

    作者:陈宛丽;关红梅;王舒;杨莹

    目的 分析影响成年妇女缺铁性贫血的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成年妇女缺铁性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300名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及30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基本情况、生活习惯、月经情况、分娩情况、体育锻炼以及饮食习惯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300例贫血患者中,以中度贫血为主,占58.7%,轻度贫血次之,占23.3%,重度贫血占18. 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经济收入≤3 000元/月者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相对于>3 000元/月者更高(OR=2.30,95%CI: 1.37~3.87);月经量过多者相对于月经量正常者,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OR =1.65,95%CI: 1. 01 ~2.69);有分娩史以及体育锻炼≤2次/周者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OR =1.75,95%CI: 1.27 ~2.42;OR =1.21,95%CI: 1. 03~1.42);饮食以素为主者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是荤素搭配者的2. 09倍(95%CI: 1.43 ~3. 05).结论 经济收入低、月经量过多、有分娩史、缺乏锻炼及不健康膳食是妇女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育龄妇女要注意膳食平衡,增加锻炼,月经过多者应及时调理月经,并适当补充铁剂.

  • 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作者:陈建炜;陈玲玲;沈华

    目的 探讨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相关因素并分析预防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宫颈炎患者300例,分析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结果 300例宫颈炎患者中93例感染支原体,总的发病率为31.00%,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患者构成比为65.59%(61/93),人型支原体阳性患者为34.41% (32/93).≥30岁的感染率为42.05% (74/176),高于<30岁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感染率为22.78%(36/158),低于高中及以下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流产、性生活、既往生殖道感染史和分娩感染率比分别为55.45%(61/110)、33.33%(84/252)、66.34%(69/106)和41.21%(68/125),均高于没有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糜烂不同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感染与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宫颈糜烂、性生活、既往生殖道感染和分娩等相关因素有关.

  • 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作者:富燕萍;傅丽琴

    综述了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的研究现状,为临床工作者预防血液净化导管感染采取有效干预对策提供指导,从而降低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 肿瘤化疗患者血管损伤的分析及预防策略

    作者:顾晓蕾

    总结近年来肿瘤化疗患者血管损伤的原因,提出血管保护综合预防对策.肿瘤化疗患者血管损伤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个体因素、物理因素、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科知识等.具体的预防策略包括: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方法;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少环境温度的影响;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安全护理等.

  •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

    作者:邓敏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指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器官/组织间隙感染;SSIs是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常可致病情复杂化,影响患者康复,增加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1].因此,深入了解SSIs的危险因素,逆转促进SSIs发生的病理生理条件,对降低SSIs发生率,保障手术患者顺利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急性脑膨出综合性预防策略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夏杰;杨家来;包泱;孙远松

    目的 探讨急性脑膨出综合性预防策略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前应用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6月行颅脑外伤手术治疗的患者109例,按照术前预防策略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n=57)和综合组(n=52),其中常规组术前行常规治疗,而综合组则根据我院制定的综合性颅脑外伤预防策略进行干预,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脑膨出发生率及原因、住院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以及随访1年生存患者预后情况之间的差异. 结果 综合组脑膨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患者术前及术中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患者术后脑梗死、迟发性出血、电解质紊乱及急性肾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围术期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患者随访1年时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采取急性脑膨出综合性预防策略,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脑膨出的发生风险,并提升患者预后效果,且安全性相对较好.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作者:黎伟;闫爱萍;李文彬;朱德军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对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发生LDVT分为LDVT组和对照组,对患者长期卧床、血浆纤维蛋白原、股静脉穿刺、静脉曲张、高血压、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Hunt和Hess分级等相关因素与LDV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LDVT组1 8例(18.37%),对照组80例(81.63%).高龄、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高血浆纤维蛋白原、Hunt和Hess分级高为LDVT较显著的危险因素(P<0.05);而静脉曲张、饮酒、吸烟、糖尿病、肥胖、性别等因素与LDVT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LDVT患者多见于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等、Hunt和Hess分级较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股静脉穿刺者.

  • 肝癌介入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预防策略分析

    作者:董礼阳;周为中;余昶;胡文豪;黄士勇;倪俊伟;张剑

    目的 回顾性分析该院的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提出相对应的预防策略,为临床提出科学的指导意见以减少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该院行肝癌介入化疗的患者1 258例,调查表由该院自行统一制定,对肝癌介入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含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以及年龄等.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33%;肝癌介入化疗患者以腹部和消化道、呼吸道的感染率比较高,分别为38.81%和29.84%;肝癌介入化疗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3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比例多,分别为18.92%和18.92%;肝癌介入化疗后感染患者各年龄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 在临床上,对于肝癌介入化疗患者需要重点保护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有效预防策略,可以有效的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广东省1990~200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情况分析

    作者:罗耀星;李建基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蚊媒传播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人发病急,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重不一,呈隐性感染、轻症脑膜炎或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重症者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重型病例幸存者常留有明显的后遗症.为了解广东省近年乙脑的发病分布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预防策略和疫苗的预防接种等提供依据,现对1990~2000年来我省乙脑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广州市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分析

    作者:李丽;蔡梅英

    目的总结广州市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现状及预防措施,为今后流行性腮腺炎的控制和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对2004年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近年来的预防策略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报告病例为290例,报告发病率为45.16/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的季节分布无"冬春季节高峰"特征.15岁以下年龄组为主要发病人群,占病例总数的90%.结论2004年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较2000~2003年升高;保护易感人群和提高免疫接种率有助于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作者:罗彩娟

    目的:通过对医院一些护理人员的调查研究,分析护理人员经常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针刺伤的具体措施.方法:对我院的20名护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让她们自己叙述自己是否发生过针刺伤以及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研究分析.结果: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参与调查的20名护士中,发生过针刺伤的概率为98%,并且有超过半数的护理人员认为,自己经常在处理注射或抽血用的注射器时发生意外针刺伤,且大多数护理人员都承认,导致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工作不够仔细,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自身原因引起的.结论:自我保护能力差,工作不仔细,注意力不集中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医院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意外针刺伤的发生几率.

485 条记录 18/25 页 « 12...15161718192021...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