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巧醋"来治病
治高血压,高血脂 早晚各喝1次醋,每次喝20毫升,用陈醋泡生花生米,7日后每日早晚各服花生米10粒;米醋100毫升,放入冰糖50克溶化,装入瓶中,每次用2汤匙加入适量冰块,慢慢呷服,对高血压患者有伏暑降压之功效.
-
基于季节性差异分析的薛伯寿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管窥(三)
薛老师治疗外感热病时的季节性差异考量,对于法定以及新发传染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临床病案入手深入探索外感热病的传变与诊治,对于应对未来不可测的新发传染病,具有重要的经验储备意义.文章继之前两篇文章,进一步从伏暑、秋燥、冬温3个季节性温病特点入手,探索薛老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为更好的学习传染病在秋冬季节的发展与症治奠定基础.
-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现状
本文对建国以来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乙脑多属于中医“暑温”、“暑风”、“伏暑”范畴,病因为署邪疫毒致病,病机为夏季感受暑热邪毒,循卫气营血传变,化火、生痰、动风所致.
-
伏气发病学说对中医现代临床的重要启示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
-
药物性皮疹、剥脱性皮炎伴脓疱疮病案
1 病历介绍孟某某,女,74岁,2011年3月27日初诊.发病节气:春分.主诉:发热伴皮肤红疹、鳞片状脱屑12天,胸腹四肢粟粒样密集脓疱4天.患者2001年3月感冒后,因服用"感冒胶囊"而导致高热,周身泛发性红疹,剥脱性皮炎,且伴皮肤灼热,在当地医院治疗,并服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中药(具体不详),好转出院.
-
阶梯性退热治疗SARS的设想
此次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常使人们想起1955、1956年石家庄、北京乙型脑炎的流行,因为地域、气候不同,就有了暑温与湿温兼伏暑的变化,蒲辅周先生灵活应用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究其根本在于灵活而准确地应用辨证论治.
-
伏暑邪在少阳证治验
笔者曾治疗一伏暑患者,此患者平素有胆囊炎病史,且有夏季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的经历,冬季感受时令之寒邪后,出现寒热如疟、胸闷、心烦、心下痞硬,晚上加重,伴咳嗽,口苦,纳差,便干,舌苔黄而腻、脉弦数等症状.到某医院接受中医治疗,用的是小柴胡汤(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大枣、生姜).
-
临安陈氏兄弟处方赏析
陈寿田,字畴(1870-1936);陈竹均,字筠(1872-1944).陈氏兄弟出生在临安昌化医业世家,先儒后医,继家传在临安开设"养和堂".与同时代的徽州名医王仲奇(后寓居上海)、杭州名医莫尚古结为知交友好,常切磋医技.
-
丁甘仁伏暑治法浅析
研究丁甘仁伏暑医案发现丁氏治疗伏署病构思独特巧妙,尤其注重结合江南地区湿热并重的特点,遣方用药轻灵务实.丁氏治伏暑以"清暑发表"为基本原则,根据暑湿或暑热之不同,予以宣表化湿、和解利湿、清热燥湿、清署生津、清气凉营等治法.为后人提供了中医药治疗伏温类疾病的宝贵经验.
-
海鲜色拉(大虾、金枪鱼双拼)
过了夏至就进入伏暑了,我们的菜桌也应该变得清淡起来,但是又不能是没了情趣的简单.有时候利用一些简单的食材也可以做出一道形色兼具的菜肴.我介绍一下这个双拼的海鲜色拉怎么做.
-
樗树益人名“不香”
三伏暑日,山西榆次地区有用樗实煮汤浴儿的习惯,说是可以预防暑热.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身边药用植物的经验总结.[健康说道]樗树,就是俗说的"臭椿树".一因其叶翅破裂后有奇臭之味,二因有可食之"香椿"与之对比,故而得此不雅之名.为避"臭"字之不雅,亦有人称其为"不香树"的.它并没有"低谁一等"的感觉,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其异名甚多,如山椿、白椿、臭楮、虎目、虎眼树、鬼目、大眼桐等,大都与其生长环境、形态功能有关.
-
蒿芩清胆汤治验三则
蒿芩清胆汤为清代名家俞根初所创,有清肝利胆、祛湿化痰之功效.笔者应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兹举医案3则如下.1 伏暑如治赵某,男,26岁.2010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发热、恶寒10天.曾在某院查血常规: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21.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阿洛西林注射液等治疗1周,汗出热退,但继而复热,遂转笔者处治疗.诊见寒热似疟阵作,发无定时,午后热张,入暮更甚,体温达39.5℃,伴口渴心烦,胸腹皮肤灼热,胃脘痞闷,尿黄便秘.
-
伏暑验案四则
1 邪伏少阳,痰湿阻滞(沙门氏菌属感染)蔡某,男,36岁.1999年9月25日初诊.患者于2周前因恣食生冷,后吹风而发病.
-
伏暑致病特点及在肾损害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通过溯源古籍揭示古人对伏暑邪气的认识,并对伏暑的致病特点及治疗原则进行总结.指出伏暑在肾脏疾病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部分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所致肾损害,在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病机演变方面与伏暑具有一致性,故可以从伏暑进行论治.结合伏暑致病特点及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对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肾损害、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证辨治予以探析,希望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
伏暑病因及辨治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三个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伏暑的认识.认为伏暑起源于《黄帝内经》,《丹溪心法附余》早将伏暑定为病名.直至清代各医家才明确认识到,伏暑是由于夏月摄生不慎,感受暑邪,潜伏体内,至秋季为时令之邪所引发的一类温病.伏暑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而外因又有先因与诱因之分,伏暑的发病与邪气性质、正气强弱、季节时令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分别从辨邪气性质、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辨证体系进行治疗.辨伏邪的性质需先辨明是暑热还是暑湿,再分虚实,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分别对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伏暑加以论治,脏腑辨证则是根据邪气所伏脏腑之不同探讨相应治法.
-
半夏泻心汤加青蒿治疗伏暑的体会
伏暑邪在少阳,传统的治法是用蒿芩清胆汤以清泄少阳、化痰祛湿.本证在病程中常由多种因素而出现中阳气虚的兼证,此时用蒿芩清胆汤则疗效欠佳.笔者在"辨证求因,审因谕法"的思想指导下,于临证中用半夏泻心汤加青蒿,治疗此证21例均获良效.现将部分典型病例诊治情况笔录于后,并抒以绌见,供同道者参考.
-
《温病条辨》伏暑浅析
吴鞠通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伏暑的表现和诊治方法,从而使伏暑的治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对相关条文的浅析,能够真正的掌握方法,明其意而变其通,切不可刻板对待,盲目套用.学习温病条辨中伏暑的条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治疗.
-
范慕萱治疗伏暑经验
范慕萱(1875-1935年),湖北应城人.精于岐黄经典,谙熟伤寒、温病,擅治内科杂症,兼通内、妇、儿各科.特别对急性温热病的诊断,更具有独到之处.曾在应城开设医馆坐堂行医,医名振声安陆、云梦、随县等地.曾著有<慕萱医钞>、<伤寒读法>、<条辨摘误>、<王氏医案审证>、<瘟疫论固>若干卷.
-
尤松鑫教授从伏暑温病辨治HBV相关慢性肝病思路浅析
尤松鑫教授擅长治疗慢性肝胆疾病,他认为HBV相关慢性肝病多属于伏暑温病,采用温病卫气营血理论进行辨证,并有独特的选方用药.文章对尤松鑫教授治疗慢乙肝的整体思路及选方用药进行分析归纳,以期纲举目张,给复杂的肝病辨治提供一条执简驭繁的思路.
-
袁长津指导治疗重度带状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1例报告
笔者在湘雅医学院读研究生期间,每逢名老中医袁长津教授周六出门诊时,即前往随诊抄方,前后达2年之久,受益匪浅.工作以来,我在以西医为主诊疗疾病的同时,常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于临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每遇到疑难重症,我常通过电话或发信息向远在长沙的袁老师请教,袁师热情无私的指教,往往能帮助解决大问题.现就近在袁教授指导下,治疗1例重度带状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记述如下,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