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病患者不做“受气包”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脏病的问题,主要出在心包上。心包是心脏的外围组织,上面附有许多通行气血的脉络,又叫心包络,它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替心受邪的作用。打个比方,心包就好比是一座房子,而心就是房子里的主人,房子的责任就是保护主人,为主人遮风避雨,只有当房子破损了、顶不住了的时候,主人的安全才会受到威胁。
-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此乃中医发展之大道.文章从五行人手,指出了戊土、己土的脏腑新意,戊土乃胃和骨,己土乃脾脏和西医之淋巴;从戊土人手,重新厘定了肾脏,肾脏乃大脑、髓和生殖器;从己土人手,重新厘定了心包络和三焦,心包络乃心脏外围之血管系统,三焦乃西医之内分泌系统;从新理解的脏腑人手,重新厘定了精神,精为神之根,神为精之官,精神一家.文章试图为中西医的汇通奠定理论基础.
-
再论三焦及三焦气化
三焦及三焦气化是中医界学术探讨的热点之一.试从心为君主之官,心授命于心包,而三焦布气于心包络的角度阐述心借助心包络进而通过三焦来调节五脏六腑,以实现其主宰脏腑的功能.同时强调了三焦气化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
冠心病中医病机及治疗原则分析
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中医藏象、病机理论已经经过了千年以上临床实践的检验,以此理论分析属于“心痛”范畴的冠心病,其病位是在“心包络”(厥阴),而非在“心”(少阴).心包络病的关键病因是多种原因导致、伏藏于心包络自身之脉的“痰瘀故邪”;主要病机是“痰瘀故邪”痹阻心包络之脉,扰乱其气血运行而导致心包络病,继而导致宗气蓄积、输布异常(虚损),而并非独是心脉痹阻;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痛、气虚、血瘀(气病则血病);虚损的心包络因受其他脏器邪气影响而发病,即为厥心痛;心包病变严重,进一步影响至心,则为真心痛.补益宗气、涤除痰瘀应为主要的治疗原则.
-
心包名实辨析--中医脏象理论中的心包即冠状动脉之假说
心包,是中医脏象理论中颇有争议的一脏,仅别名就有三个:膻中、心包络、心主,其含义更是说法众多.<难经>谓:"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杨上善称"心外有脂,包裹其心,曰心包";滑寿认为"其浸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温病学中将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昏迷称为"热入心包",将痰火引起的精神狂躁错乱称为"痰浊蒙蔽心包",此处心包为神明之心(即脑).而今人对心包的认识同样是纷纭不一,有人认为是现代解剖学中的心包[1],也有人认为是脑膜[2],笔者通过对有关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心包很有可能就是指今之冠状动脉.现试辨析如下:
-
试析中医理论在临床运用中存在的几点困惑
中医解剖失传,至今无完备的脏腑形态学说.脏腑究竟是六脏六腑,还是五脏六腑,男女奇恒之腑的差异,<内经>小心、命门的诠释,相火在脏器的归属,六脏在三焦的正确分配,肾不藏精,特别是六脏之一的心包络与三焦的脏腑形态等,一直是中医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以清初医家程知的理论为基础,以<难经>命门学说为核心,以<内经>小心、命门理论为指归,以心包络脏为主体.阐述了心包络脏在男女的异同,各别的脏器形态,所处的位置、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经络循行、脉诊部位,以及与五脏、奇经八脉的相互关系,提出心包络不是心脏的外卫组织,而是藏精、主生殖的实质器官,将小心、女子包、相火、命门、手厥阴心包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求中医脏腑学说的进一步完善.
-
心主刍议
心主在《黄帝内经》时代即为专有名词,但对其归属性质、功能特点的论述与研究鲜少触及.对《黄帝内经》中与心主及与其相关的膻中、胸中、心包、包络的概念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厘清了膻中、心包、包络各自所指的范畴.认为心主是第六藏,由膻中与心包共同构成;包络只是心之包络简称,原本即属于“心主”之脉;胸中泛指胸腔.心包体现了“心主之藏”阴的功能,明确界定出心的功能范围与神的状态;而膻中具体执行“心主之藏”阳的功能,它以宗气为媒介,在体腔内敷布,与心包共同完成五藏之间气机和情志活动的协调功能.
-
“胃与心相通”理论探讨
记载于《医学入门·脏腑条分》中的五脏相通理论充实了中医的五脏关系,后人在其基础上运用开阖枢理论推衍出胃与心包络相通.对胃与心包络相通进行理论上的辨析,胃与心相通的说法更为合适,胃与心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治疗上密切相关.
-
心主、心包、膻中内涵及关系辨析
通过对《内经》中关于心包和包络、膻中和心主的文献分析,厘清心包络、心包、膻中、心主所指范畴,认为心包络是“心之包络”简称,原本即属于“心主”之脉.膻中与心包两者共同组成“心主”.心包的功能即为“心主”属阴的功能,界定心的功能范围,了解心神状态;膻中则为“心主”阳的功能,以宗气为媒介,在体腔内敷布,与心包共同完成五脏之间气机和情志活动的协调功能.
-
初夏养心五要诀
经过阳光明媚的春天,又要进入火热炽烈的夏季了.中医认为,心属火,夏亦属火,进入夏季,心气火旺,故尤需重视养心.心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位于胸中,外有心包络裹护.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以保证人体的血液循环.如若心脏一旦"罢工",人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有资料表明,由于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提高和改善,过去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传染病已渐渐减少,而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却不断增加,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人们死亡的主要罪魁.由此可见,保护心脏是十分重要的.现将初夏养心五要诀介绍如下:
-
丹参
中药材丹参为唇形科植物Sar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代<本草纲目>谓"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川芎、芍药,故也.".
-
心包、心包络、膻中生理功能及病证异同考辨
心包、心包络、膻中是经络学中三个重要概念,和心有密切的联系,对三者各医家见解不尽一致.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我们认为心包、心包络、膻中有同有异.同者,三者同居胸中,均为心之外卫;异者,三者生理功效及病证有明显区别.
-
对《十四经发挥》的看法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论述十四经脉的循行及病候,按经脉循行列出穴位,编写各经脉穴位歌,倡立十四经脉,把任、督二脉提高到十二经脉的同等地位,并对十四经脉进行发挥,确为创新之作.然而该书存在概念运用不规范;“经脉”拆开解释导致后人认识混乱;断句错误没有发现而给予纠正等问题,应被后世医家所注意.
-
从《黄帝内经》看“心包络”与“心包”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篇章中的记载考证,认为心包络是经典中固有的全称概念,心包络即包心之络脉,不是包心之外膜.心包是心包络的省称或简称.现代却以心包取代心包络使用,并误解中医“心包”为现代医学的心包.中医的心包已经演变为现代医学心包膜的简称,两个心包含义不同.
-
复方丹参片与复方丹参滴丸
丹参是一味妇孺皆知的古老中药,医书对它的记载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药性平和,具养血、活血之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因为它独有"通心包络"之功,所以历来是治疗"心(腹)痛"、"胸痹(冠心病)"等证的要药.近代,丹参除了入汤药煎剂外,更多地被加工成各种制剂,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在诸多的丹参制剂中,冠心痛患者熟悉的恐怕就是复方丹参片了.
-
紫草在男科疾病中应用
紫草,亦名紫草根.性味苦寒,<本草纲目>谓其能"入心包络、肝经血分".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1]表明,紫草含乙酰紫草醌,有抗菌抗炎作用,对京科68-1病毒在试管内有抑制作用,局部应用乙酰紫草醌可促进创伤愈合.近年来笔者以紫草为主治疗男科疾病,均获良效.现将其临床应用分述如下.
-
毛书歌教授治疗颈源性交感型心功能紊乱经验介绍
颈源性交感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烦、心前区疼痛或不适,心律失常.一般认为该病是由于颈椎关节的增生、关节囊及韧带的炎症、椎间盘变性造成颈椎顺应性降低以及应力增加而产生的.毛书歌为河南省名中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正骨第7代传承人,从事临床工作近40年,在非手术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颇有建树.颈源性交感型心功能紊乱误诊率高、治疗棘手.
-
柴胡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柴胡又名北柴胡、黑柴胡、竹叶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硬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软柴胡)的根.主产于河北、湖北及黑龙江等地.春秋采挖,晒干,切短节.生用、酒炒或醋炒.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为中医解表泄热、疏肝解郁和升举阳气之要药.北柴胡根含皂甙和与相对应的皂甙元.
-
湿入心包络之刍议
湿邪为病广泛.现代研究多从外感、内伤两方面来阐述,但湿病与络病之间的研究则鲜见.笔者从久湿入络为患[1]角度,探讨了湿邪入心包络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将湿病学与络病学相结合,期望能扩展湿病与络病的研究范围,提高临床疗效.
-
柴胡的临床应用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及全草,性微寒、味苦辛、归心包络、肝、三焦和胆经,主要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本草纲目>载"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以及头疼、眩晕、目昏诸疾、及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柴胡的主要成分为皂苷,挥发油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兹就柴胡的临床应用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