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家畜、家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监测
大肠杆菌O157:H7是80年代初发现的肠道致病菌,大量调查结果证实禽、畜类动物是大肠杆菌O157:H7的贮存宿主,也是造成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因.为了解本市家畜、禽动物携带大肠杆菌O157:H7情况,我们于1999年5~10月开展了本市家畜、禽动物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森林脑炎研究进展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TBE),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引起,经蜱传播,以中枢神经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10年,在前苏联亚洲部分发现以中枢神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36年,Tkachev氏首次用小白鼠从患者分离到病毒.1937年从当地主要蜱种全沟硬蜱体内分离到同一种病毒,提出并证实蜱为本病传播媒介.1938年证实了森林中的啮齿类动物为本病贮存宿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关本病的报告越来越多,几乎大部分国家均有报告.1990年由Pletnev AG等人首次完成森林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我国于1942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近几年流行又有增强趋势[1].
-
东方疖的治疗观察
东方疖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流行于东半球热带干燥地区,如北非、苏丹、埃塞俄比亚、中东、巴基斯坦、印度西部等地区,中美及南美洲也有流行.传播媒介为白岭属,贮存宿主为啮齿类动物如沙士鼠[1].本所于1999年9月收治东方疖1例,并进行了成功的治疗.
-
云南蝙蝠血液乙型脑炎病毒分离物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索蝙蝠在乙脑病毒贮存宿主方面的作用.方法:病毒分离、微量血凝抑制试验(HI)、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电镜和病理检查.结果:从蝙蝠血中分离到两株乙脑病毒.结论:蝙蝠在乙脑病毒在自然界中的贮存和扩散方面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
新疆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的蜱类与疾病的关系
蜱类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及贮存宿主.塔里木盆地为亚洲中部大的内陆盆地,面积56万km2.其周边被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所包围,只有罗布低地向东通过疏勒河故道延至甘肃省的敦煌境内.
-
鸟类在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中的作用与流行病学意义
鸟类在近代医学领域中的意义已为国内外医学动物学家所关注.俄罗斯学者П.АПеторищева指出:鸟类在传播乙型脑炎、森林脑炎、马脑脊髓膜炎、蜱传土拉伦氏菌病、立克次体病、李斯德氏菌病和人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鸟类不仅是某些疾病的贮存宿主,而且是某些媒介昆虫的携带者.近来一些由动物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引起各国卫生行政当局和医学界的重视.对鸟类这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更显不够.兹就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
对不明原因发热者要考虑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
立克次体病是由各种立克次体感染导致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体是革兰阴性胞内寄生菌,生物学特征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在动物宿主包括啮齿动物如鼠类和家畜等贮存宿主体内繁殖,传播途径主要是由节肢动物蜱、螨、蚤、虱等媒介的叮咬或暴露,以及气溶胶方式进行传播.传统的立克次体病包括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战壕热、Q热,其主要致病机制是病原体侵染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新发立克次体病不断出现,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及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等.
-
虫媒病对旅行者的危害
在医学界,媒介生物被解释为在传播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的疾病中起作用的有机体.实际上媒介生物主要指吸血昆虫,它们吮吸感染宿主体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然后在下次叮咬时将病原体注入新宿主体内.蚊虫这种传播疾病的方式众所周知,但某些吸血的蝇类也是如此.从广义而言,有机体不应列为昆虫家族,只能称谓媒介生物,蜱属蜘蛛家族,某些水生田螺是人类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啮齿动物是某些病源菌的贮存宿主.
-
布尼亚病毒及其引发的疾病
布尼亚病毒感染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该病毒在野生动物、家畜与节肢动物之间循环,人类只是偶然的宿主,偶然受到带病毒节肢动物的攻击而发病.这类疾病主要通过虫媒(蚊、蜱、白蛉和蠓等)叮咬而传播,是虫媒病毒群中大的一组族群.这一属病毒在1975年首次提出,包括一群在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上类似,在血清学、免疫学上有交叉反应的病毒.从乌干达西部布尼亚韦拉分离到布尼亚韦拉病毒,故而得名.这类病毒引发人类疾病严重程度差异很大.轻的只是亚临床型感染,没有明显临床症状.重症病人,病毒侵袭肝肾组织、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很高.用广谱抗病毒药(病毒唑和干扰素)治疗,有一定效果.病毒培养需要在P4实验室进行.多数病毒能凝集鹅和1日龄鸡的红细胞.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肝损伤
在我国引起肝脏炎症病变的病因主要为病毒、药物、酒精等,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多种非嗜肝病毒均可引起肝损伤,严重者可出现暴发性肝衰竭.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在19世纪30年代早分离的疱疹病毒.人类是此病毒的惟一自然贮存宿主,HSV携带者能在无症状情况下排出病毒,易感染者直接接触HSV携带者排出的病毒后发生传染.HSV为双链DNA病毒,根据抗原性的差别,可分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1型主要由口唇病灶获得,2型可从生殖器病灶分离到.急性期患者和慢性带毒者均为传染源,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皮损分泌物中都存在HSV.传播方式主要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性交或接吻、母婴垂直传播,也就是主要通过口、生殖器、接受者黏膜表面皮肤损伤和皮肤擦伤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其感染率在低收入人群、营养不良儿童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较高.有文献[1]报道在低收入人群中儿童的感染率较高,10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占70%~90%;而在高收入人群中,10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仅占30%.而到中年,80%~90%的人体内有HSV-1抗体.虽然成人大多因隐性感染存在抗HSV抗体,但不能完全保护机体免受同亚型疱疹病毒的重复感染,更不能避免另一亚型病毒的感染[2].
-
沙门菌感染机制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沙门菌的贮存宿主是动物,各种家禽、家畜、宠物、野生动物和兽类均是其良好的宿主.沙门菌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肉、血、内脏中,在蛋类(鸡蛋、鸭蛋等)和其它食物(腌肉、腊肉、火腿、香肠等)中也常常检测出沙门菌,沙门菌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食源性途径.细菌污染是影响食品卫生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1-10],其中沙门菌污染引起的中毒人数常占首位,沙门菌每年在全球约造成1600万感染病例,其中约60万例死亡[11-12].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禽、家畜、宠物及鼠类,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沙门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相当危害的一类致病菌[13],沙门菌为临床常见的肠道致病菌,毒性强的有可能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致命感染.
-
河北省承德林区莱姆病血清学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承德地区林区动物莱姆病以及当地居民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检测承德林区牛、羊血清IgG抗体和当地居民血清IgG抗体,PCR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结果:血清流行病学检测结果显示,在承德林区至少有牛、羊两种动物中有莱姆病的感染, 其感染率分别为 23.3%、30%;当地居民也存在莱姆病的感染,感染率为13.3%;PCR检测未查到阳性结果.结论:此次调查证实了牛、羊是承德林区莱姆病的重要贮存宿主;当地居民存在莱姆病的感染.
-
莱姆病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学研究进展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1].1975年,Steere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Lyme、Old lyme和East Hadden三镇发现一组流行性关节炎,其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方面与风湿性关节炎明显不同,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临时定为莱姆病关节炎,以后,发现该病可致使多器官、多系统受损,而改命名为莱姆病(Lyme disease).
-
军队人畜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人畜共患病感染途径多、发生范围广,对人危害大,有近1/3的人类疾病感染来自家畜和其它脊椎动物,2/3人畜共患疾病的贮存宿主是家畜[1].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肉类食品比例的提高,尤其是军队饮食保障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部队官兵接触和感染人畜共患病的机会也逐渐增多.人畜共患病正在威胁着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因此,做好部队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对保障官兵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
承德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性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承德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存在状况.方法于承德林区捕鼠、采蜱;巴伯-斯托纳-凯利培养基(BSK)分离蜱内病原体;PCR扩增蜱、鼠体内目的片段及序列测定;对林区居民及动物牛、羊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从中PCR扩增出目的片段,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提示此感染菌株与欧亚大陆常见的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种具有高度同源性.林区居民及动物牛、羊血清抗体检出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3.3%,23.3%,30%.结论全沟硬蜱是承德地区的优势蜱种;并发现其感染有致病性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种.林区羊、牛为重要的贮存宿主.林区人群存在莱姆病螺旋体自然感染,可初步认定承德地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
自由生活阿米巴胞内寄生菌研究进展
自由生活阿米巴主要包括棘阿米巴属、耐格里属、哈氏变形虫属和瓦氏变形虫等,以细菌和其它微生物为食,被微生物界称为"特洛伊木马"[1],是许多细菌的环境贮存宿主和传播媒介.自1980年首次发现嗜肺军团菌能在自由生活阿米巴中繁殖生存[2]以后,近20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用阿米巴培养方法,一些曾经未能识别且难以培养的革兰阴性菌,如军团菌样的阿米巴致病菌、副衣原体胞内菌,立克次体相关菌、鸟分支杆菌、李斯特单细胞菌[3,4]等被发现,它们对人类的致病性渐受人们的重视.胞内菌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微生物学科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尚处于空白.目前已发现并研究较多的胞内菌主要有军团菌样的阿米巴致病菌(Legionella-like amoebal pathogens,LLAPs)[5,6]和副衣原体胞内菌(Chlamydia-like endosymbionts)[2].本文从阿米巴胞内寄生菌的寄生性、致病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流行情况等介绍国外研究新的进展.
-
交通检疫在鼠疫防治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青海省是以喜马拉雅旱獭为主要贮存宿主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旱獭一般栖息于海拔3 000~5 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中,鼠疫自然疫源地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处于相对封闭状态,鼠疫疫情一般发生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引起异地传播.但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种交通设施的改善和流动人口增加,使疫源地变得相对开放,加之旱獭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动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捕捉和贩运旱獭的人员日益增多,且缺乏有效的检疫手段,为鼠疫脱离疫源地的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加强交通检疫,防止鼠疫传播流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
宠物会引发人类传染病吗?
Q:宠物会引发人类传染病,你知道吗?A:动物是各种病原体的储存库,绝大多数动物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人们身边的宠物能携带某些疾病的病原,它自己不生病,但能将多种疾病传播给人类.
-
湖北某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宿主感染情况与问卷调查
本文通过检测第二中间宿主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保虫宿主家猫和家犬感染斯氏并殖吸虫情况,以及问卷调查人群对斯氏并殖吸虫病认知、行为等方法,调查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情况.结果 表明,锯齿华溪蟹囊蚴感染率为20.5%(46/2t 4],其中自然村磷矿开发区囊蚴感染率为15.6%(20/128),非开发区为30.2%(26/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P<0.05).家猫感染率为25%(6/24),家犬感染率为17.6%(6/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猫与家犬均有溪沟觅食及排便行为.儿童有食生或半生溪蟹习惯.本地具备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所需的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的威胁.
-
阿米巴可能是致人感染某些疾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记从阿米巴原虫内新发现的一些病原菌
早在20年前就不断有人发现,阿米巴原虫内可寄生有多种细菌,近年来又从临床标本的阿米巴中继续分离出多种胞内共生菌.因此,关于它们对人类的致病性渐受人们重视,对携带有胞内寄生或共生菌的阿米巴原虫,作为人类致病菌的传播媒介和多种病原菌的贮存宿主,已渐渐提高了认识,并对它们在分类学地位进行大量的研究.而这类胞内寄生或共生菌,已成为当前严重关注的传染源问题.文章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阿米巴共生菌、共生菌的种类和阿米巴与军团菌及军团样菌的关系,并介绍实验诊断的部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