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I-CAP 变性淀粉包合荆芥挥发油的研究

    作者:唐健

    目的:制备荆芥挥发油HI-CAP变性淀粉包合物,并对其进行鉴定与稳定性研究。方法以包合物得率、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比较四种包合材料β-CD、HP-β-CD、N-LOK变性淀粉、HI-CAP变性淀粉的包合效果,并优选HI-CAP变性淀粉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工艺;采用IR和DSC对优选工艺制得的包合物进行鉴定,并对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四种包合材料中,HI-CAP变性淀粉包合效果好,且优工艺为碾磨时间10min,荆芥挥发油:HI-CAP变性淀粉(V/m)为1:3,胶体磨面间隙为15μm;经IR和DSC鉴定,形成了荆芥挥发油HI-CAP变性淀粉包合物,该包合物具有抗光照、高温、高湿的性能。结论 HI-CAP变性淀粉可用于包合荆芥挥发油,且包合效果好、包合物稳定,可为HI-CAP变性淀粉的应用提供参考。

  • 荆芥挥发油提取工艺的探讨

    作者:王勇钧

    目的 考察荆芥挥发油的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得油率为指标,以料液比、浸泡时间、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 佳工艺为料液比1:8,浸泡时间24h,浸泡温度20℃,提取时间3 h.结论 该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得油率高.

  • 荆芥挥发油对大鼠胸腔白细胞5-脂氧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赵璐;曾南;唐永鑫;刘晓帅;杨旋;瞿礼萍

    目的:探讨荆芥挥发油对5-脂氧酶(5-LO)活性的影响,以期进一步阐明其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抗炎机制.方法:以角叉菜胶急性胸膜炎模型大鼠的胸腔白细胞为基本反应体系,分别加入外源性花生四烯酸(AA)与不同质量浓度的荆芥挥发油(0.011,0.022,0.043,0.087,0.179,0.255,0.364 g·L-1)、齐留通(0.625×10-3g·L-1),在钙离子载体A23187盯诱导下,提取完整白细胞的5-LO代谢产物白三烯B4(LTB4)和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紫外检测分离测定LTB4和5-HETE水平.结果:荆芥挥发油在0.022~0.364 g·L-1内,对大鼠胸腔白细胞LTB4与5-HETE的生物合成均呈现显著性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01),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其对LTB4与5-HETE生成的IC50分别为0.124 g·L-1和0.142 g·L-1.结论:荆芥挥发油体外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胸腔白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酶5-LO的活性,表明其良好的抗炎作用与抑制5-LO活性,减少致炎物质LTB4的生成有关.

  • 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

    作者:何婷;汤奇;曾南;苟玲;刘金伟;杨靖;于柳;王哲;龚锡平

    目的:体内、体外实验观察荆芥挥发油及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的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 N1)作用及其Toll样受体/干扰素(toll-like receptor/interferon,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制备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小鼠,以预防和治疗方式给药,测定模型动物肺组织病毒滴度以评价药物体内抗H1N1效应.ELISA法观察药物对模型小鼠血清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IFN-a),干扰素-β(interferon-beta,IFN-β),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的影响及病毒感染狗肾传代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MDCK)上清液中IFN-β分泌水平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药物对病毒感染MDCK细胞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L-1R-associated kinase-4,IRAK4)与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3,TLR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表明,荆芥挥发油0.226 mg·kg-1、薄荷酮0.5 mg·kg-1及胡薄荷酮0.19 mg·kg-1治疗方式给药明显降低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荆芥挥发油0.226 mg·kg-明显升高感染小鼠血清IFN-α,IL-2含量;薄荷酮0.5 mg· kg-1显著提高血清IFN-β含量.薄荷酮0.5mg-kg-1、胡薄荷酮0.19mg·kg-1明显降低病毒感染小鼠血清IL-6含量.荆芥挥发油0.452,0.226 mg·kg-1及胡薄荷酮0.19 mg·kg-1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TNF-α含量.体外实验显示,荆芥挥发油0.1g.L-1、胡薄荷酮0.1g·L-1显著升高感染细胞上清液中IFN-β含量,并使细胞IRAK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薄荷酮0.25 g· L-1使感染细胞IRAK4mRNA表达显著增强,但明显降低TLR3 mRNA表达.结论:荆芥挥发油、薄荷酮及胡薄荷酮治疗方式给药能显著降低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显示出体内抗病毒作用,但预防给药效果不明显.体内抗病毒感染机制与提高感染小鼠干扰素(IFN-α,IFN-β),IL-2水平,抑制IL-6,TNF-α分泌有关;细胞模型结果提示药物通过TLR3和TLR7信号通路影响IFN-β的表达.

  • 荆芥挥发油对内毒素中毒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温桃群;桑文涛;徐锋;王凤;曾南

    观察荆芥挥发油对内毒素(LPS)中毒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采用GC-MS对荆芥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测定.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5 mg· kg-1)、荆芥挥发油0.226 g·kg-1及0.452g·kg-1剂量组.除地塞米松组实验当日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外,其余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5d,1次/d.各组末次给药30min后,除空白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LPS(15 mg·kg-1)制备内毒素中毒模型.造模12 h后,小鼠取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及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测定炎症因子IL-18,IL-1β,IL-5,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β),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水平;剖取肺脏、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小鼠全血进行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同时进行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GC-MS检测结果显示薄荷酮、胡薄荷酮的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46.67%,33.92%,二者质量分数占总挥发油的80.59%.荆芥挥发油预防给药,0.452,0.226 g·kg-1剂量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清IL-1β,IL-5,TNF-α,MCP-1,MIP-1β,M-CSF水平(P<0.01或P<0.05),荆芥挥发油0.452 g· kg-1剂量亦降低血清IL-18,GM-CSF水平(P<0.01或P<0.05);荆芥挥发油0.226 g·kg-1剂量能使肺组织内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显示出良好抗炎效应.但荆芥挥发油预防给药,对模型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升高、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及脾脏指数、肺指数的升高、胸腺指数的降低无明显干预作用.结果表明,荆芥挥发油预防给药对内毒素(LPS)中毒模型小鼠有一定保护作用,作用发挥主要与抑制各类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药用蔬菜进厨房

    作者:莓子

    疏风解表鲜荆芥又名假苏,入药时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荆芥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是一味常用的草药,用于镇痰、祛风、发汗、解热、凉血等,为解表良药,无论风寒或风热感冒均可选用.研究表明,荆芥的药理功效和其自身的挥发油有关,这种气味便是清香味的来源,荆芥挥发油具有缓解支气管痉挛、抗过敏、消炎、镇静等功效,新鲜的荆芥茎叶可以食用,适当食用能预防及治疗感冒,改善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症状,高血压患者食用还能镇静安神.

  • 荆芥挥发油对白三烯拮抗活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曾南;李军晖;付田;沈映君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Sto)对白三烯类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理.方法:角叉菜胶制备大鼠急性胸膜炎炎症模型,荆芥挥发油连续预防给药7天,ELISA法测定模型大鼠血清中LTB4含量;大鼠连续灌胃给予荆芥挥发油7天,制备腹腔白细胞悬液,加入外源性花生四烯酸,RP-HPLC法测定LTB4和LTC4的生成含量.结果:荆芥挥发油0.2、0.1mL/kg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LTB4含量,0.2mL/kg能显著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LBT4和LTC4的生成.结论:荆芥挥发油具有拮抗白三烯活性的作用,是其良好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 浅论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的包合技术

    作者:王雅琦

    目的:探讨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的包合技术.方法:我院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荆芥挥发油,并分别采用超声法、研磨法与搅拌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然后比较用这三种制备方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的效果.结果:这三种制备方法均较好地保证了荆芥挥发油的质量,其中,用超声法制备出的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中荆芥挥发油的利用率高,而用研磨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的耗能少.结论:超声法适用于实验室或其他小量高效地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而研磨法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地生产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

  • 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苦参方中荆芥挥发油的提取工艺

    作者:张超;韩丽;杨秀梅;张喻娟;张芳;杨明

    目的 使用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苦参方(苦参和荆芥)中荆芥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加水量对提取的影响,筛选挥发油提取工艺.正交试验实验数据作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输入,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仿真优化.结果 优化得到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加入12倍量水,浸泡1h,水蒸汽蒸馏提取6h,检验样本的网络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结论 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不需要增加试验次数,就能分析苦参方中荆芥挥发油提取因素变化规律和寻找佳参数.

  • GC-MS法测定荆芥挥发油中薄荷酮、胡薄荷酮含量

    作者:孙文君;于生;单鸣秋;丁安伟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5MS(5% henyl Methyl Siloxane,30.0 m×250.0 μm×0.25 μm),程序升温方法:初始温度50℃,以10℃·min-1速率升至100℃,保持10min,再以5℃·min-1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薄荷酮在0.00517~0.1034 mg· 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胡薄荷酮在0.0372~0.744 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薄荷酮回收率为98.0%,RSD(%)=1.696;胡薄荷酮回收率为99.4%,RSD(%)=2.469.

  • 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工艺的研究

    作者:孔铭;张丽;丁安伟;徐岳鑫

    目的用正交实验优选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包结工艺的佳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用研磨法制备包结物,以包结率为优选指标,筛选佳工艺条件.结果影响包结效果的主要因素为β-环糊精的用量.结论佳工艺条件为油与β-环糊精之比为1:6(mL·g-1)β-环糊精与水之比为1:3(g/mL),研磨时间为1h.

  • 荆芥挥发油抗内毒素中毒小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机制研究

    作者:吕红君;温桃群;罗杰;刘小波;杨菊;曾南

    目的 以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为切入点,探究荆芥挥发油抗炎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荆芥挥发油低、高剂量(0.226、0.452 g·kg-1)连续灌胃给药5 d,末次给药后30 min,小鼠腹腔注射LPS(0.015 g·kg-1,10 mL·kg-1)构建内毒素中毒小鼠模型,造模后12 h取材,测定相关指标.Griess法测定肺组织NO含量;qPCR法检测肺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NOS、p65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P2X7R、Cathepsin B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NLRP3、caspase-1(p20)、pro-IL-1β、COP1蛋白表达.结果 0.226 g·kg-1荆芥挥发油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肺组织Cathepsin B、NLRP3蛋白表达;0.452 g·kg-1荆芥挥发油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肺组织中NO水平,明显下调小鼠肺组织中NLRP3、iNOS、p65、IL-1βmRNA的表达及P2X7R蛋白表达;荆芥挥发油(0.226、0.452 g·kg-1)均能明显下调caspase-1(p20)蛋白水平,升高COP1蛋白水平.结论荆芥挥发油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与其抗炎效应密切相关,抗炎机制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有关.

  • 荆芥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张赟赟;李嘉;姜平川

    目的:建立荆芥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INNOWAX毛细管柱(30 m×320 μm,0.5 μm),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50℃,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100℃,以3 ℃/min升至130℃,保持10 min,再以3℃/min升至160℃,再以5℃/min升至240℃.载气流速为1 mL/min,分流比为50:1.结果:建立荆芥挥发油GC指纹图谱,10批荆芥挥发油标示出23个共有峰,相似度高.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作为荆芥挥发油的质量控制依据.

  • 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作者:王凤;温桃群;桑文涛;徐锋;曾南

    本文通过查阅、分析近35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主要含有单萜类及倍半萜类成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醛、酮、醌、醇、酚、羧酸、酯、烯烃及烷烃类化合物.荆芥挥发油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及抗肿瘤等方面,是其临床应用的基础.

  • 基于THP-1细胞模型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NLRP3炎症小体调控机制研究

    作者:王凤;徐锋;温桃群;桑文涛;周洪莉;王学;曾南

    目的:以THP-1细胞为载体,观察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及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相关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MTS法测定荆芥挥发油对THP-1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佛波酯(PMA)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然后采用LPS与激活物(ATP、Nigericin、CPPD或CaC12)进行造模,观察荆芥挥发油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IL-18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中NLRP3、Caspase-1、IL-13、IL-1α、IL-6 mR-NA的表达.结果:荆芥挥发油浓度≤0.4 mg/mL时对THP-1巨噬细胞无毒;0.2 mg/mL荆芥挥发油对4种激活物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上清中IL-1β的高分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或P<0.01),且对ATP或Nigericin诱导下THP-1巨噬细胞NLRP3、Caspase-1、IL-1β、IL-1α、IL-6 mRNA的高表达具有显著下调作用(P<0.05或P<0.01).结论:荆芥挥发油体外能抑制ATP、Nigericin、CPPD或CaC12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IL-1β高分泌,抑制ATP或Nigericin诱导下THP-1巨噬细胞裂解液中NLRP3、Caspase-1、IL-1β、IL-1α、IL-6 mRNA的高表达,其抗炎作用的发挥与干预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有关.

  • 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作者:曾南;沈映君;任永欣;李军晖

    目的:观察并探讨荆芥挥发油(Sto)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角叉菜胶制备大鼠气囊滑膜炎炎症模型,荆芥挥发油连续给药3天.取模型大鼠气囊灌洗液,检测蛋白质含量及WBC计数;测定气囊灌洗液中磷脂酶A2(PLA2)活性、TNF活性及PGE、MDA含量;并取炎症模型动物脾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细胞因子IL-1、IL-2活性.结果:荆芥挥发油能降低模型大鼠气囊灌洗液中蛋白质渗出量及WBC计数;降低磷脂酶A2(PLA2)活性、TNF活性及PGE、MDA含量;能抑制细胞因子IL-1活性,调节IL-2活性.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荆芥挥发油良好的抗炎作用,且提示其抗炎作用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影响致炎细胞因子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 小儿感冒舒颗粒中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工艺研究

    作者:赵开军;濮存海;关志宇

    目的:研究小儿感冒舒颗粒中β-环糊精包合荆芥挥发油的佳工艺.方法:利用正交实验法,考察β-环糊精与挥发油的配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3个因素对挥发油利用率、包合物含油率的影响.结果:佳包合工艺为:荆芥油:β-环糊精(1ml∶ 10 g)、包合温度60℃、包合时间3 h.结论:该工艺简便、易行,可用于大生产.

  • GC-MS联用技术测定荆芥挥发油中6种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

    作者:单鸣秋;于生;孙文君;冯星星;丁安伟

    目的:建立测定荆芥挥发油中6种单萜类化合物(β-香叶烯、D-柠檬烯、薄荷酮、薄荷呋喃、胡薄荷酮、β-石竹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色谱柱为HP-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载气为氦气,载气流速为1.0 ml/min,进样口温度为220 ℃,程序升温;离子源为电轰击电离源,电子能量为70 eV,离子源温度为230℃,四级杆温度为150℃,接口温度为280℃,质量扫描范围为40~400 amu.结果:β-香叶烯、D-柠檬烯、薄荷酮、薄荷呋喃、胡薄荷酮和β-石竹烯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03 18~0.031 80、0.042 26~0.422 60、0.351 68~3.516 80、0.019 34~0.193 40、0.611 20~6.112 00、0.007 98~0.079 80m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3、0.999 8、0.999 4、0.999 7、0.999 9、0.999 5);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2%、98.34%、98.05%、97.56%、98.22%、99.06%,RSD分别为0.86%、0.92%、2.28%、1.21%、1.61%、1.17%(n均为6).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荆芥挥发油的质量控制.

  • 荆芥挥发油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作者:何婷;陈恬;曾南;汤奇;苟玲;刘金伟;彭希;于柳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与薄荷酮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受试药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及大无毒浓度(TC0);血凝法测定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1)对MDCK细胞的感染性;MTT法和细胞病变法(CPE)测定三种药物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Real-Time PCR法观察药物对H1N1感染MDCK细胞后8h细胞TLR7、IFN-β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荆芥挥发油、胡薄荷酮和薄荷酮对MDCK细胞的TC50分别为0.20mg/ml、0.36mg/ml与0.43mg/ml,TC0分别为0.10mg/ml、0.10mg/ml与0.25mg/ml.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3.1×10-3~0.1mg/ml浓度时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其IC50分别为1.7×10-3 mg/ml与1.9×10-3 mg/ml,TI分别为120.83、184.54,呈一定量效关系;薄荷酮对流感病毒染毒的MDCK细胞几乎无保护作用.荆芥挥发油3.1×10-3~0.10mg/ml浓度,胡薄荷酮1.3×10-2~0.10mg/ml及薄荷酮7.8×10-3 ~0.10mg/ml浓度时对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直接杀灭作用,其IC50分别为3.1 x10-3、7.2×10-3与1.9×103mg/ml,TI分别为63.99、50.00和82.88.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0.1 mg/ml浓度时均显著提高TLR7、IFN-β mRNA表达水平,0.25mg/ml薄荷酮显著提高TLR7 mRNA表达水平.结论:荆芥挥发油与胡薄荷酮体外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1N1)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薄荷酮作用不明显;三者均对流感病毒有显著直接杀灭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TLR7,诱导IFN-β高表达,激活病毒模式识别系统有关.

  • 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作者:汤奇;杨发龙;曾南;何婷;于柳;苟玲;彭希;刘金伟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在鸡胚内及小鼠体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分别以预防(鸡胚感染病毒前1h给药)和治疗(鸡胚染毒后1h给药)两种给药方式,经鸡胚尿囊腔和卵黄囊两种给药途径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注入鸡胚,孵育48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来评价药物在鸡胚内的抗病毒效应.分别以预防(小鼠感染病毒前5d开始给药,连续5d)和治疗(小鼠感染病毒后当天开始给药,连续5d)方式给药,计算肺指数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抗病毒效应.结果:胡薄荷酮0.1×2-8ml/胚剂量经尿囊腔预防给药后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05×2-15ml/胚剂量经尿囊腔治疗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1×2-12、0.05 ×2-12、0.025×2-12 ml/胚剂量与胡薄荷酮0.1×2-8、0.05 ×2-8、0.025×2-8ml/胚剂量经卵黄囊预防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1×2-12、0.05×2-12 ml/胚、薄荷酮0.05×2-6ml/胚剂量及胡薄荷酮0.1×2-8、0.05×2-8、0.025×2-8ml/胚剂量经卵黄囊治疗给药后尿囊液血凝滴度明显降低.荆芥挥发油0.226ml/kg、薄荷酮0.5ml/kg、胡薄荷酮0.19 ml/kg剂量治疗方式给药明显降低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结论: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在鸡胚内具有较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且以卵黄囊途径给药效果为优,薄荷酮的抗病毒效应不明显.荆芥挥发油、薄荷酮及胡薄荷酮治疗方式给药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良好保护作用,但预防给药效果不明显.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