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学对心身疾病的不同认识
本文着重从内涵与外延、致病因素与发病机理、临床诊疗三部分阐述中西医学对心身疾病的不同认识,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到中西医学在心身疾病方面各有特点,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同时,二者的比较对更充分的认识中西医学也有很大裨益.
-
中西医汇通第一家之争
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定义为:"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等印证中医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相关论述印证西医的相关内容[1]".事实上,中西医汇通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末的"西学东渐"时期.
-
中西医学肝硬化逆转问题探讨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晚期阶段,肝纤维化可以逆转已得到公认.但肝硬化是否可以逆转目前说法不一,故通过分析整理古今中外关于肝硬化的文献资料,对肝硬化逆转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认为虽然对肝硬化逆转有不同的观点,但利用肝硬化逆转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去理解,可以有机统一对肝硬化逆转的认识,减少相关临床及研究工作中的争拗.
-
中西医学比较的目的与意义
由于中西医的研究对象、认识方法有所差异,故二者形成了鲜明的相反相成互补关系.如果能够正确地取长补短,就会促进其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共同提高.这无疑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特色与优势,使中西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中医舌象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象变化反映了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以及病情进退,在临床上对中医辨证施治、指导立法用药及诊断疾病预后至关重要.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传统舌诊方法仅限于肉眼观察和经验辨证,但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中西医学的不断渗透,对舌象的研究已深入到利用各种先进客观的实验方法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其形成机制,弥补了传统望舌的不足,从而更为本质地阐明了舌象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其科学化和客观化的发展.
-
浅谈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明显,但由于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现阶段中医与西医的基本理论难以结合;但由于其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的相同性,即治病救人,因此技术应用层次上是可以结合的,而且只有把中西医结合的焦点落实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取得临床疗效,才是有价值的、牢固的.
-
建立中医特色实验课模式的设想
由于中西医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因此,采用教授西医实验课模式教授中医实验课,极易导致学生在中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与西医理论相互矛盾且混乱的理论系统,从而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准确地继承中医学.为此我们进行了中医实验课程的教改研究,力求使实验课模式具有中医特色,使实验课这一有效教学手段能够真正为中医教育事业服务,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
对身心疾病认识的中西医学比较
对身心疾病的认识进行了中西医学比较,得出启示,说明中西医学对身心疾病的认识各有所长,而双方的特点,很可能成为各自研究问题,发展理论及实践的出发点.
-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一)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说"科学家逐渐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为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即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以中医的这种原始和质朴、讲究整体观念、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这种汇聚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
-
论免疫缺陷病的一般性特征和防治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简称IDD是由于免疫组织、器官、细胞发育缺陷、免疫功能失常或缺陷所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本文将针对免疫缺陷病的一般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借此提出简要的防治原则。
-
第十二讲脾胃病的指导思想与治疗原则
1 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对于疾病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中西医学是相同的,但是强调的侧重又有所不同,比如现在流行甲型流感,那么西医强调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等措施,侧重点强调病因预防.
-
第一讲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泉脾胃
古代华夏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商代"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开创了源远流长的祖国医学--中医学.而今,喜逢盛世,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国家倡导祖国医学,形成了中西医学并驾齐驱,各扬所长、互补其短的喜人局面.在此不避管陋之见,就脾胃病方面的问题与同道共商榷,与病患共学习.
-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学研究概况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感染病毒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的疾病.该病是嗜心肌病毒引起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作用有关,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等.
-
大学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本文从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语言与文化关系问题及解决方法入手,结合我校教学过程中中西医学文化差异,阐述医学院校文化导入问题.
-
王成荣中西医学结合临证思维模式
王成荣为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006年获“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项目的研究对象.王老为全国首批西学中学员,曾获卫生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由于其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王老在从医57年间长期致力于临床中西医学结合的探索,力主倡导、推广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文章就此作一阐述.
-
18世纪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可以用时间和空间来分解.将18世纪的医学史从医学史的长河中分解出来研究,并不是要孤立研究18世纪这100年里医学的发展历程,而丢弃18世纪的前后联系.医学史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选择18世纪独立研究,目的是了解18世纪中西医学发展的特殊性,这其中不仅有医学史上的原因,还有历史学和科学史方面的原因.同时,通过比较研究,更有助于理解中西医学的异同,更好地理解18世纪的医学在整个中西医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以及今后中西医学的发展等问题.
-
浅谈中西药学结合
药学与医学,是构成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各有侧重;联系则在于互为依存.没有药学,医学则失去其防治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医学,药学则失去作用对象.
-
中西哲学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
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和地理环境造成了中西哲学的差异,中西哲学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宇宙人生普遍规律的探求和看法,其视野和着重点都表现出多层次的差异.详细比较了中西哲学的本质差异,总结出了中西哲学的特征,并指出二者的差异深刻影响了两种不同医学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中西传统哲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二者在彼此融合,互相兼容,取长补短,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也是一种大势所趋.
-
中西医学在淋巴瘤发热问题上的趋同性探讨
中西医学作为两门不同的医学体系,在认识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现象时各有其不同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不同的治疗手段及治疗方法,但在很多时候两者是有趋同性认识的.只有在经过大量的临床案例的实践基础上,才能逐步领悟到中西医两门医学的不同点和趁同性.在处理淋巴瘤发热问题时,笔者亦发现有不少趋同的地方,临床中可以互相借鉴、开拓思路.本文从淋巴瘤发热的几个常见原因,如癌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免疫因素介导的发热等几个方面去探讨中西医学认识的趋同性.
-
《医学与哲学》促进我"医学观"的成熟
30多年的医学探索生涯,使我充分意识到百年前恩格斯著名论断的睿智性--自然科学家不管怎样探讨,他总是受制于其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无论中西医学,无论医教研,只要是个认真的探索者就无法摆脱这类"魔箍"的主导,而左右医学探索者的大"魔箍",可称之为"医学观"或医学模式.古代中医则以"医道"概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