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骨脂异黄酮对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补骨脂异黄酮对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雌二醇组,补骨脂异黄酮10-3、10-2、10-1、1、10、100μmol/L组.雌二醇组给予10-3μmol/L的雌二醇溶液干预,补骨脂异黄酮10-3、10-2、10-1、1、10、100μmol/L组分别给予10-3、10-2、10-1、1、10、100μmol/L补骨脂异黄酮溶液进行干预.分别采用MTT法、NaOH裂解法、多巴氧化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黑素含量和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采用RT-PCR法测定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TRP)-1及TRP-2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10、100μmol/L补骨脂异黄酮组细胞增殖率下降(P<0.01);补骨脂异黄酮1、10-1、10-2μmol/L组细胞黑素含量、TYR活性下降(P<0.01或P<0.05);1μmol/L补骨脂异黄酮组TYR[(0.303±0.003)比(0.628±0.012)]、TRP-1[(0.313±0.008)比(0.677±0.022)]、TRP-2[(0.456±0.028)比(0.687±0.020)]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 补骨脂异黄酮可能通过抑制TYR活性和TYR、TRP-1/2 mRNA表达从而抑制黑素合成.
-
角质形成细胞在表皮黑素单位中的作用
人类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单个黑素细胞通过其树突与25~35个不同分化阶段的角质形成细胞发生联系,这种独立的解剖学结构被定义为表皮黑素单位[1].黑素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黑素,通过树突将黑素颗粒输送给其相联系的角质形成细胞,使皮肤维持正常肤色,免受紫外线及光致癌因子的损害.
-
自体移植皮片中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表达与黑色素含量的相关性
目的:检测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 及黑色素在不同类型自体移植皮片中的表达,并与自身正常皮肤作对照,初步认识α-MSH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银染-丽春红法检测自体移植皮片(包括全厚皮片、中厚皮片及刃厚皮片)与原供区及受区周围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α-MSH的蛋白表达及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结果:α-MSH的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部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胞质,在大部分自体移植皮片中呈阳性表达,皮片愈薄α-MSH的表达愈明显(P<0.01);α-MSH在各类型皮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P<0.01); α-MSH在受区周围与原供区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类型皮片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较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黑色素含量明显增加 (P<0.01);不同类型皮片间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皮片愈薄黑色素的含量愈多,且皮片中黑色素的含量与α-MS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自体移植皮片中黑色素的含量与α-MS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表明α-MSH在自体移植皮片中的高表达能使皮片中黑色素含量增加,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
皮肤黑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人类皮肤颜色的差异主要由黑素在皮肤中的含量、种类及其分布状态(颗粒状或分散状)来决定.黑素在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内被合成后,借助多种途径完成在黑素细胞内以及从黑素细胞到邻近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终在角质形成细胞内被降解而排出体外.对于黑素的生成和转运,各方面的研究很多,而对黑素在角质形成细胞内的降解过程研究甚少,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研究认为,自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人皮肤黑素生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皮肤黑素在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内合成,受多重因素的复杂调控,包括转录调节、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调节、产物的反馈调节,以及核受体、细胞因子等对黑素生成的正向(刺激)和负向(抑制)调节.在正常黑素生成过程中,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是转录调控酪氨酸酶及其相关蛋白的重要分子;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通路、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通路、二酯酰甘油/蛋白激酶C通路是参与黑素生成的主要4条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对黑素生成有正向(刺激)作用的分子及其受体主要有G蛋白耦联受体及其配体、干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核受体及其配体.对黑素生成有负向(抑制)作用的分子及其受体主要有Agouti信号蛋白及其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及其配体、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
皮肤黑素转运的调节机制
黑素是决定皮肤颜色的主要色素,它由黑素细胞合成.黑素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和毛囊中,黑素在黑素小体内合成后,随其迁移到树突末端,树突朝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并释放.然后,黑素小体在多种分子的调节下,进入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形成皮肤色素并起到有效的光防护作用.
-
黑素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黑素转运机制的研究,人体皮肤黑素沉着过程包括黑素生成、黑素转运以及黑素分布与代谢.而黑素转运是指黑素以黑素小体为载体从黑素细胞转运到角质形成细胞的过程,此过程包括黑素在黑素细胞内的运输和由黑素细胞进入角质形成细胞的过程.
-
酪氨酸酶抑制剂及对黑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酪氨酸酶是皮肤黑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限速酶,可以酪氨酸酶为靶点筛选增白美容的药物,用于治疗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综述了已用于临床的氢醌、熊果苷、曲酸、壬二酸等药物,以及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筛选得到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及其脱色素的机制.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中波紫外线诱导小鼠皮肤黑素小体转移与降解的影响
目的 观察茶多酚单体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小鼠皮肤色素沉着及黑素小体转移和降解的影响,探讨自噬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6只C57/BL6雌性小鼠32只鼠耳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等分为4组:①丙酮对照组:每日子丙酮溶液外涂耳部皮肤;②EGCG组:每日予10g/LEGCG丙酮溶液外涂;③UVB照射组:单次500 mJ/cm2 UVB照射,照射2h后每日外涂丙酮溶液;④UVB+EGCG组:单次UVB照射2h后每日外涂EGCG丙酮溶液.10d后处死小鼠,收集耳部皮肤,透射电镜观察黑素小体及自噬体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酶活性受体2(PAR2)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在表皮中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AR2、Rab27a及LC3在表皮中的表达.结果 丙酮对照组、UVB照射组、UVB+EGCG组和EGCG组间黑素小体及自噬体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2.249、13.888,均P<0.05);与丙酮对照组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内黑素小体数量(1.00±0.41)、自噬体数量(1.00±0.46)相比,UVB照射组黑素小体(1.85±0.32)和自噬体(1.94±0.64)均显著增加(均P<0.05);相较于UVB照射组,UVB+EGCG组黑素小体(1.30±0.44)显著减少(P<0.05),而自噬体(3.03±0.75)则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化显示,4组间PAR2在表皮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700,P<0.05);与UVB照射组(12.54±3.07)比较,UVB+EGCG组PAR2表达(7.94±4.57)显著减少(Z=2.143,P<0.05);但4组表皮LC3表达均不明显,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051,P>0.05).免疫印迹显示,4组间PAR2、Rab27a表达及LC3Ⅱ/LC3 Ⅰ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739、25.967、24.022,均尸<0.05);与UVB照射组(PAR2 3.12±0.61,Rab27a 1.42±0.07,LC3Ⅱ/LC3 Ⅰ 1.24±0.07)比较,UVB+EGCG组PAR2(0.91±0.54)、Rab27a(0.99±0.16)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而LC3Ⅱ/LC3 Ⅰ比值(1.67±0.08)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 外用EGCG能有效抑制UVB诱导的皮肤色素沉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黑素小体转运及促进黑素小体自噬有关.
关键词: 多酚类 紫外线 自噬 黑素类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细胞黑素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的分析
目的 探讨提取、纯化马尔尼菲青霉(PM)酵母细胞的黑素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 在基础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左旋多巴37℃振荡培养PM酵母细胞,通过溶壁酶、变性剂和浓酸等处理PM酵母细胞以分离提取黑素,用化学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研究PM黑素的理化性质.结果 PM黑素与合成多巴黑素的理化性质相似,均溶解于碱,不溶于酸,不溶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在pH≤3时产生沉淀,能被氧化剂H2O2漂白.紫外光谱分析显示,在205 nm处有大吸收峰,随波长的增加其吸收值减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M黑素具有经典的黑素红外吸收特征,即在3μm附近和6μm附近各有一个吸收峰;EPR提示PM黑素含有稳定的自由基.结论 PM酵母细胞能利用外源性左旋多巴合成多巴黑素.
-
非转移性黑素瘤糖蛋白B对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及黑素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转移性黑素瘤糖蛋白B(GPNMB)对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及黑素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人原代黑素细胞、黑素瘤细胞系M14、G-361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PNMB表达量.细胞分为三组,实验组加入GPNMB-siRNA,阴性对照组加入阴性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为未经处理的细胞.实时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GPNMB-siRNA的转染效率,以噻唑蓝法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并用分光光度计检测黑素水平,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GPNMB-siRNA转染下调了GPNMB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显著抑制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其中黑素瘤M14细胞和G361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降低35%和40%,迁移能力分别降低49%和51%;同时,黑素细胞、黑素瘤M14细胞和G361细胞黑素形成分别降低73%、82%和69%.结论 GPNMB缺失能抑制黑素瘤的增殖、迁移以及黑素瘤中黑素的形成,表明GPNMB在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全反式维A酸对UVB照射的A375细胞酪氨酸酶代谢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的人A375黑素瘤株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A375细胞分为6组:ATRA+UVB组:A375细胞照射UVB后加入全反式维A酸;氢醌+UVB组:照射UVB后加入氢醌;UVB组:仅照射UVB;ATRA组:A375细胞加入ATRA;氢醌组:A375细胞加入氢醌;阴性对照组:A375细胞只加入相应溶媒,既不照射UVB,也不加入药物.分别培养,于24 h、48 h和72 h测定黑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于培养24 h,Western印迹检测酪氨酸酶蛋白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酪氨酸酶和Cu/Zn SOD在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UVB照射的A375细胞加入全反式维A酸后24 h、48 h、72 h黑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均下降.UVB照射A375细胞后24 h酪氨酸酶蛋白及mRNA测定值分别为0.72±0.070、1.400±0.135,加入全反式维A酸24 h后酪氨酸酶蛋白及mRNA值分别为0.42±0.056(P< 0.01)、0.810±0.062(P< 0.01);UVB照射A375细胞后24 h Cu/ZnSOD mRNA水平为0.323±0.066,加入全反式维A酸后Cu/ZnSOD在mRNA水平增高为0.625±0.103(P< 0.01).结论 全反式维A酸能够通过酪氨酸酶途径抑制UVB辐射导致的A375细胞黑素含量增加,并可提高Cu/ZnSOD水平.
-
谷氨酸信号通路对黑素细胞黑素转运的作用
目的 探讨谷氨酸信号通路在黑素转运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并纯化黑素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A( NMDAR2A)在黑素细胞内的分布,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00 μmol/L NMDAR激动剂NMDA和100μmol/L拮抗剂地卓西平马来酸盐(dizocilpine maleate,MK801)作用5 min和1h后黑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100 μmol/L MK801对黑素细胞内微管蛋白的影响.结果 100 μmol/L NMDA可使黑素细胞内瞬时钙离子浓度升高,但100μmol/L MK801可使其降低;MK801先作用于黑素细胞5 min或1h阻断NMDA受体后,NMDA均不能再次诱导瞬时钙离子浓度升高.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MK801作用24 h后,胞内微管蛋白重新分布聚集于核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00 μmol/L MK801作用于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48 h后,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以及两种细胞表面的丝状伪足数量明显减少.共培养体系下,100μmol/L MK801作用后,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含量明显降低,即从黑素细胞向角质形成细胞转移的黑素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谷氨酸信号通路对黑素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微管蛋白分布、黑素细胞伪足形成以及黑素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间的黑素转运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
N-乙酰氨基葡萄糖对酪氨酸酶活性及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
/L N-乙酰氨基葡萄糖显著抑制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分别为0.1003±0.0404、0.0130±0.0053)及酪氨酸酶蛋白的表达(13.2700±0.9741、8.5667±2.0345,P<0.05或P<0.01).结论 N-乙酰氨基葡萄糖抑制培养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
-
卡泊三醇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卡泊三醇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酶学方法及NaOH法,观察卡泊三醇对黑素细胞增殖及色素合成的作用;RT-PCR和蛋白印迹分别检测卡泊三醇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10~(-9)~10~(-5) mol/L浓度范围的卡泊三醇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同样浓度范围下,10~(-9)、10~(-8)mol/L浓度的卡泊三醇能明显增强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和促进黑素细胞的黑素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酪氨酸酶活性可分别升高137%、123%(P<0.05),黑素含量分别增加40.63%、18.75%(P<0.05).其中10~(-9) mol/L浓度的卡泊三醇增强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及促进黑素细胞的黑素含量明显.与高浓度组、空白对照组比较,10~(-9) mol/L浓度的卡泊三醇使酪氨酸酶蛋白表达增高也明显.较空白对照组增高270.4%(P<0.05).结论 卡泊三醇对黑素细胞增殖无影响,可增加黑素细胞酪氨酸酶蛋白表达水平,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从而促进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
-
中药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mRNA水平的影响及致色素作用
目的 探讨中药对皮肤酪氨酸酶基因表达、色素生成和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离体实验中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的旱莲草等7种中药,以棕色豚鼠为动物模型,采用mRNA原位杂交观察中药外涂对豚鼠皮肤酪氨酸酶mRNA水平的影响,并用Schmorl法染色和多巴-氧化酶染色观察中药促色素生成及黑素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中药处理组的酪氨酸酶阳性细胞数和杂交信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尤其以旱莲草、夏枯草、刺蒺藜等显著.Schmorl法和多巴-氧化酶染色示7种中药能使豚鼠表皮基底层内含有黑素颗粒的细胞数和多巴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多(P<0.05),但7种中药的两种作用并不完全平行(P>0.1).结论 旱莲草等7种中药均具有上调豚鼠皮肤酪氨酸酶的基因表达、促进黑素生成和黑素细胞增殖的作用,提示中药的作用不仅限于转录水平,有可能影响黑素细胞的增殖和黑素颗粒的生成.
-
三氧化二砷对A375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A375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酶学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465 nm比色法测定黑素含量.结果As2O3浓度<0.01μmol/L时,随As2O3浓度的增加,促进黑素瘤细胞的增殖、黑素的合成及上调酪氨酸酶的活性;As2O3浓度等于0.01μmol/L时作用强.0.1~1μmol/L则表现为抑制作用;>1μmol/L则出现细胞毒性作用.结论经As2O3处理后A375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的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的生成与As2O3浓度呈双相性变化.
-
胎盘中提取的黑素生成素有效成分分析及动物实验
目的分析黑素生成素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对豚鼠表皮中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利用放免法及比色法分别测定黑素生成素中内皮素和唾液酸的含量;用黑素生成素外搽豚鼠背部皮肤加红外线照射,5周后,对搽药的皮肤和对照皮肤进行活检,分别制备透射电镜超薄切片及不同的特殊染色的病理切片.统计搽药表皮病理切片中黑素细胞数目及黑素含量的变化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测定黑素生成素中内皮素含量为210.5+30.1 pg/mL,唾液酸含量为147.9+12.1μg/mL.用黑素生成素外搽动物表皮后黑素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含有黑素颗粒的角质形成细胞数、黑素含量指数(MCI-1、2)均有明显提高.结论黑素生成素中含有能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内皮素及增强细胞间识别与粘附的糖和糖脂类物质,作用于动物表皮具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功能.
-
甘草黄酮对黑素细胞生物学作用的比较
目的研究甘草黄酮对体外培养的鼠黑素瘤B16细胞及人表皮黑素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体系和培养黑素瘤B16细胞,添加甘草黄酮后,测定黑素细胞活力、酪氨酸酶活性以及黑素含量的变化,并与氢醌的作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黑素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与氢醌比较,甘草黄酮具有较强的浓度依赖性黑素合成抑制作用,且对黑素细胞的细胞毒性较小.结论用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与鼠黑素瘤B16细胞比较具有一定的差异;甘草黄酮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皮肤美白物质.
-
甲氧沙林对人毛囊黑素细胞增殖、活化和黑素合成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甲氧沙林对人毛囊黑素细胞活化、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毛囊黑素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甲氧沙林(10~500μmol/L)对毛囊黑素细胞形态、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50μmol/L甲氧沙林处理细胞7d后,毛囊黑素细胞树突明显增多延长,胞浆内出现较多棕褐色颗粒,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甲氧沙林能诱导毛囊黑素细胞树突增多延长,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