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ERK信号通路在中药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青萍;黄德庆;刘泰

    脑缺血耐受是指机体在遭遇严重的缺血性损伤时的一种内源性脑保护现象。缺血预处理是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有效手段,但因其本身的有创性和受伦理限制,难以在临床中实施。研究发现,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传导通路在脑缺血耐受的形成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中药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有着独到优势。本文就近年来ERK信号通路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以及中药干预作用进行综述。

  • 疏血通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耐受作用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俊英;刘柳;罗祖明

    预先给予一次或多次的亚致死性短暂缺血性损伤(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可以增进脑组织对再次发生的更严重的缺血性损伤的抵抗,减轻脑损伤程度,即脑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

  • 低氧诱导因子-1与低氧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

    作者:张维波;黄俊山

    1990年,日本学者发现,短暂的、轻微的脑缺血可对1-7d后的再次严重的脑缺血产生部分保护作用,此现象被称为脑缺血耐受(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CIT)现象,而提前给予的短暂性缺血则称为缺血预处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单是缺血预处理,其他多种预处理方式均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低氧预处理(hypoxia preconditioning,HP)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已被证实能使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缺血耐受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晓东;赵丽;王学敏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5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TIA组,并选择11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 TIA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体积(7.68 mm3us11.2 mm3)、治疗前与治疗后15 d、30 d的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21±3)us(26±5);(14±2)us(20±2);(7±3)us(16±3)]P<0.05.结论 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 阿片受体在电针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效应中的作用

    作者:杨静;熊利泽;王强;刘艳红

    目的 探讨阿片受体在重复电针灸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并研究可能参与作用的阿片肽种类.方法 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电针(EA)组,EA+δ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NTI)组,EA+κ受体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BNI)组,NTI组和BNI组.EA组、EA+NTI组和EA+NBI组接受相同电针灸刺激(疏密波2/15Hz,1mA,30min/d)连续5d,EA+NTI组和EA+BNI组分别于每次电针灸开始前给予NTI(1mg/kg)或BNI(2.5mg/kg)腹腔注射;NTI组和BNI组单纯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NTI或BNI.后一次处理24h后采用MCAO模型.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学评分后取脑,经TTC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结果 脑梗死容积:EA组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P=0.000);EA+NTI组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219),而与EA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EA+BNI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与EA组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319);说明NTI(1mg/kg)能够阻断EA预处理诱导的脑保护效应,而BNI(2.5mg/kg)不能.结论 阿片受体参与了重复电针灸刺激大鼠百会穴诱导的脑缺血耐受效应,δ受体发挥了主要作用.

  • 年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缺血耐受的影响

    作者:王为强;任明山;杨毅

    有研究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即缺血耐受现象.年龄对缺血耐受影响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年龄对TIA患者脑缺血耐受的影响.

  • 丁苯酞对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小利;吴炯;舒勤奋;倪姣娜

    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前期的研究已证实丁苯酞能够增强大鼠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后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1].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11年2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另一成员——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上游的转录调控因子磷酸化的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yclic 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在局灶性脑缺血耐受动物模型的脑梗死灶周围的表达,并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CREB/总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探讨丁苯酞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可能的保护机制.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缺血耐受的作用

    作者:林晓东;赵丽;王学敏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神经细胞可起保护作用.间隔一定时间以后,不仅能使严重脑缺血所致的缺血性损伤的体积缩小,而且可使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此即所谓"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现象,因其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而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

  • 单侧孤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多因素分析及缺血耐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蔄红好;毕玉华;于永鹏;王胜武;赵振铭;乔晓红;鞠卫萍

    目的探讨单侧孤立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脑缺血耐受(brain ischemic tolerance,BIT)机制的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证实的167例单侧新发孤立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排除大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卒中发生后1周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情况将167例患者分为END阳性及END阴性两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关的因素。
      结果167例患者中42例发生END,125例未发生EN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累及内囊后肢侧脑室旁放射冠后部是预测E N D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发病年龄、脑梗死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收缩压及脑白质病变与END有相关性,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别以有无合并糖尿病、不同病灶位置进行分层并层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合并糖尿病、病灶部位的不同不影响年龄、卒中史、脑白质与END阳性的关系,END与既往脑梗死病史、脑白质病变、发病年龄存在相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单侧孤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END与病灶是否累及内囊后肢侧脑室体旁后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是否合并脑白质病变、既往脑梗死病史、糖尿病史、年龄等因素相关。年龄≥65岁、收缩压高、卒中史、脑白质病变是END阳性的保护因素。缺血不耐受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主要机制。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缺血耐受的影响

    作者:杨传军;范玲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TIA后72h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试验组(TIA组),并随机选择3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在脑梗死体积、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90d的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8.2 ml vs 10.6 ml;62±22 vs 58±24;70±28 vs 66±32;80±20 vs 76±24;82±18 vs 77±23;P均<0.05).结论 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 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内皮素含量的改变及意义

    作者:马建荣;任年军

    为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内皮素(ET-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缺血耐受产生之间的关系,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断法对实验大鼠分组进行全脑缺血预处理,用RI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ET-1含量.现介绍如下:

  • 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组织中氨基酸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小琴;邹玉安;郭春燕;薛茜;田莉;魏孟琳

    目的:研究脑缺血预处理(CIP)后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Asp、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各组又被分别分为1,3,6,12,24 h 5个亚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Glu、Asp、GABA及Gly的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TNF-α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的脑组织中Glu、Asp、GABA、Gly含量在1 h均明显增高( P<0.05,P<0.01),3 h后逐渐下降,24 h恢复正常水平。于预处理后1 h, TNF-α即开始升高( P<0.05),6 h达高峰,24 h仍高于正常水平( P<0.05)。结论 CIP后引起适度升高的Glu、Asp、GABA、Gly、TNF-α,可能是早期脑缺血耐受机制的启动物质。

  • 阿片受体介导脑缺血耐受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赵蔚

    自1973年发现阿片受体后,人们主要针对其镇痛作用作了大量研究.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结果证明阿片受体有脑保护作用,参与介导脑缺血缺氧耐受.现将阿片受体介导脑缺血耐受的基础研究做简单综述.

  • 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海马p-p38 MAPK表达的影响

    作者:毕新颖;王天爽;张敏;刘青青;李文斌;张翼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IH)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过程中,大鼠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p-p38 MAPK)的表达以及表达p-p38 MAPK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n=5):假手术(sham)0 min组、IH+sham0 min组、sham7 d组、IH+sham7d组、损伤性缺血(Is)7 d组、IH+Is7d组.通过硫堇染色对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神经病理学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p38 MAPK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表达p-p38 MAPK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结果:IH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同时引起大鼠海马CA1区p-p38 MAPK的表达明显增加,且上调星形胶质细胞中p-p38 MAPK的表达.结论:低压低氧预处理促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p-p38MAPK上调可能是IH预处理保护脑的一个途经.

  •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配体(s)-4C3HPG对大鼠脑缺血耐受性诱导的影响

    作者:冯荣芳;李文斌;刘惠卿;李清君;陈晓玲;周爱民;赵红岗;艾洁

    目的:观察侧脑室注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亚型(mGluR1/5)配体(s)-4C3HPG对海马脑缺血耐受(BIT)诱导的影响,以探讨mGluR1/5在BIT诱导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4-vessel occlusion, 4VO),应用硫堇染色和GFAP免疫组化法.36只大鼠椎动脉凝闭后分为sham组、单纯缺血组、BIT组和(s)-4C3HPG组,其中(s)-4C3HPG组又按所给药物剂量不同,分为0.2、0.04和0.008 mg三个亚组.所有动物均在手术后或末次缺血后7 d处死取材观察.结果:①单纯8 min缺血可使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升高、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阳性表达增加(P<0.05 vs sham).②BIT组未见单纯缺血组的上述变化,表明CIP可防止后续8 min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③CIP的这种保护作用可被(s)-4C3HPG阻断,表现为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升高和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P<0.05 vs sham).这种变化与(s)-4C3HPG的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即剂量越大,上述改变越明显.结论:(s)-4C3HPG可阻断CIP诱导BIT的作用,提示mGluR1/5参与BIT的诱导.

  • 冠元颗粒增强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刘小利;商慧芳;罗祖明

    目的 探讨冠元颗粒对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10只予单纯预缺血+缺血(IPC+MCAO),给药组10只予预缺血+冠元颗粒+缺血(IPC+GY+MCAO)处理,假手术组以假手术代替预缺血,余同模型组.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组织病理改变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 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能够有效促进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减轻组织学的损伤,增加BDNF表达,其中给药组病理改变轻,其BDNF水平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上调BDNF的表达;冠元颗粒能够进一步诱导其表达的上调,增强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减轻再次缺血的损伤.

  • 脑缺血预处理和脑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小琴;邹玉安;郭春燕

    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是指短暂的、亚致死性的缺血诱导脑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可以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这种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组织对后续致死性脑缺血产生迟发性的抵抗能力的现象称为脑缺血耐受(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CIT).CIP及CIT潜在的神经保护机制涉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NO相关信号通路、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炎症因子、腺苷、细胞能量代谢和线粒体、自噬溶酶体的激活、抑制细胞死亡与凋亡、激活DNA修复和自我修复/重塑机制、血管重塑和保护血脑屏障等.该文通过对CIP及CIT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的全面综述有助于为临床防治缺血缺氧脑病提供新策略.

  • 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梗死区周围Toll样受体4及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作者:胡晓松;唐瑜;李娟;刘馨莲;孙静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CIP)对大鼠脑梗死区周围Toll样受体4(TLR4)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TLR4及NF-κB与脑缺血耐受(BIT)的关系及可能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CIP 组:给予CIP 20 min,3 d后给予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再灌注6 h、24 h、72 h;MCAO 组:未行CIP,单纯暴露动脉处的解剖结构20 min(假手术),余同CIP 组;Sham组:两次均为假手术,未进行缺血处理.每组各时间点5只.采用0.1%四氮唑红(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比.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TLR4及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TTC染色,脑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靠近纹状体外侧区域及额顶部外侧皮质.再灌注24 h及72 h,CIP组脑梗死体积比较MCAO组明显减小(P<0.05).TLR4、NF-κB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缺血侧胼胝体、纹状体、大脑皮质等处的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MCAO组、CIP组及Sham组3组比较,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的TLR4及NF-κB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4阳性细胞表达高峰出现于再灌注后6 h,而NF-κB则出现于再灌注后24 h;与MCAO组相比,CIP组各再灌注时间点TLR4及NF-κB蛋白表达的相对吸光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短暂的CIP可能通过轻微的炎症反应反馈抑制了TLR4炎症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抑制脑缺血诱发的严重炎症反应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发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作者:燕虹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 脑缺血耐受机制及雌激素通过此机制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宋锡瑞;李倩;张予阳

    目的 对脑缺血耐受的分子机制新近研究及雌激素通过此机制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文献综述.方法 根据近年来发表的英文文献,归纳并论述脑缺血耐受发生的可能的分子机制,分析药物介导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靶点.结果 脑缺血耐受的形成涉及多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主要从HSP70、PI3K/Akt信号通路、CREB、炎症因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缺血预处理模型中,雌激素能够上调HSP70、CREB表达,激活PB K/Akt信号保护通路,抑制相关炎症因子,加强脑缺血耐受,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结论 对脑缺血耐受机制及药物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为抗脑缺血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8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