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神经肽类相关物质中的实验研究探究脏腑相关的理论内涵
目的:以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建立肺病动物模型与肠病动物的模型,分别选取2个不同时间点(8 d、16 d)观察12类不同的组织中相关活性物质SP、VIP、iNOS、CGRP的表达与关联,探求脏腑相关的病理实质。方法:本实验采用2批健康雌性SD大鼠,每只大鼠体重在110~120 g之间,每批35只。随机将每批的35只大鼠分为5组,均为正常组、限食组、限水组、高氧组和低氧组,测定肺、脾、肝、膀胱、肾脏、血清、胃、心脏、空肠、回肠、结肠、直肠中CGRP、iN-OS、SP和VIP等物质的含量的变化来观察各个脏腑在神经肽相关物质的相关联系。结果:在CGRP这个指标有关联的组织有:肺和心脏(8 d)、肺和空肠(16 d)、肾和膀胱(8 d)、脾与肝(16 d)、心与回肠(16 d);在iNOS这个指标有关联的组织有:肺与膀胱(16 d)、心与直肠(16 d);在SP这个指标有关联的组织有:肺与肝(8 d和16 d)、肺与回肠、结肠(8 d)、脾与胃(8 d)、心脏和回肠(8 d);在VIP这个指标有关联的组织有:肺和肝(8 d)、心脏和结肠(8 d和16 d)。结论:通过论证肺与大肠、肝脏、膀胱、心脏的关系,丰富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此外,通过CGRP、SP、iNOS、VIP等指标发现心脏与肠道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
基于脏腑相关理论的小儿肺炎喘嗽病机与方证应用研究
脏腑相关是极具中医特色的一种藏象理论,可以在人体脏腑经络系统的整体视角下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肺炎喘嗽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病,根据肺脏实热的病位病性特征与小儿体质特点,其发展期与病重期的脏腑病机演变凸显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胃输气而内应的脏腑相关关系,并可基于这种病机内涵总结出肺脏与阳明大肠、胃腑的脏腑同治方证对应特征.该病机内涵与方证应用特征的研究为脏腑相关理论在指导具体疾病辨治时的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
“肺与大肠相表里”与同时性双原发癌
结合2例肺与直肠同时性双原发癌病例,探讨其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内在联系.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肺与大肠在生理和病理上通过经络表里相对互相作用影响,形成了肺与大肠同时多原发肿瘤的病理基础.从现代医学来看肺与肠道有共同的组织胚胎、解剖结构基础,并通过神经、体液、激素、基因调控等互相影响,说明该病例体现了中医脏腑表里及整体观理论.
-
房颤辨治新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房颤的发生与感受环境影响之外因及饮食、情志、药物等内伤有关,有气血阴阳之虚和风火痰毒之实的病机特点,并与心神相关,其发作可用风象概括.我们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理关系体现在食物代谢与水液代谢方面,心之主宰影响小肠功能,而小肠可泌别清浊以保持心的清灵,若小肠泌别清浊失司,则清气在下所致之虚与浊气在上所致之实浊蒙心神,发为房颤.据此辨治房颤,伴见便秘、心烦、大便黏滞不爽、易受惊吓者,分别加用调肠畅心、给邪出路、安神定魄之品,如槟榔、火麻仁、琥珀之类,收效甚佳.
-
调和肝脾理论及其现代研究的可能途径探讨——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列(5)
在对中医调和肝脾理论的内涵及现代研究概述的基础上,指出调和肝脾理论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肝脾相关的表证研究、肝脾相关的机制研究、肝脾相关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等方面对其可能的研究途径作了探讨,以期为调和肝脾理论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余瀛鳌调肝八法
余瀛鳌教授临证重视调肝,并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一般原则,具体应用时又分为疏肝、平肝、清肝、柔肝、和肝、护肝、软肝、镇肝八个方面.同时强调临证注重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关系,在调节脏腑失衡时需兼有调肝或通过调他脏以助调肝,具体包括健脾胃需兼调肝、调肝需兼滋肾水、宁心神需兼调肝、清肺热需兼调肝.调肝八法或与其他治法联用后可用于急慢性肝病、高血压病、慢性肾病、情志病、月经病、甲状腺疾病、前列腺炎等多种疾患的治疗.
-
针刺对胃黏膜损伤家兔表皮生长因子、生长抑素及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为了证实针刺足阳明经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对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抑素(SS)及生长抑素受体基因(SSR1 mRNA)表达影响,从多层次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特异性.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A对照组,B胃溃疡模型组,C足阳明胃经(胃经)组,D足少阳胆经(胆经)组,E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组.乙醇灌胃造成家兔胃溃疡模型后,采用经络刺激仪对C-E组分别针刺胃经、胆经、膀胱经(穴)7 d.治疗结束后测定以上各组胃黏膜损伤指数,用放射免疫及RT-PCR法分别测定胃黏膜EGF、SS及SSR1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EGF含量(73.6±14.8)较正常组(91.3±14.9)明显降低(P<0.01);胃黏膜损伤指数(24.88±6.29)、SS含量(2978.6±587.6)及SSR1 mRNA表达(2.56±0.25)较正常组(8.50±2.98)、(1852.4±361.7)、(1.04±0.36)显著升高(P<0.01).胃经组EGF(92.2±6.7)、胃黏膜损伤指数(10.88±3.23)、SS含量(1 800.2±488.1)及SSR1 mRNA表达(1.07±0.08)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胆经及膀胱经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未得到改善,与胃经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结论:针刺足三阳经对家兔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以胃经组的作用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有关脑肠肽及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有关.上述结果为经脉-脏腑相关的特异性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椐.
-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健康人脏腑功能的可视化研究
目的 确定健康人各脏腑的温度范围和能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167例受试者分别分为男性组(A组)、女性组(B组)、≤45岁组(C组)、46 ~ 60岁组(D组)、≥61岁组(E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及热态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健康人各脏腑的相对温度.结果 健康受试者各脏腑的温度由高到低排列规律为:肺>降结肠>升结肠>肝>胃>肾>小肠,该排列规律与性别、年龄无关;在不同年龄段,肺与降结肠的温度具有明显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红外热像技术可全面、客观地测量各脏腑的温度,使脏腑功能状态变得可视化;生理状态下,人体各脏腑的温度呈现出一定的排列规律;人体脏腑的温度与年龄因素相关,其中以肺和降结肠为典型.
-
针灸在泌尿系造影检查中的应用
国内许多学者就应用X线能有效地直接观察到人体内部脏器活动的情况积极开展了经络与脏腑相关学说的研究,经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认为体表的经络穴位具有特异性,为"穴位和内脏相关"学说提供了科学的佐证,同时观察到针刺穴位的作用可使相关内脏产生的双向调整作用.尤其是认为针刺对泌尿系的运动机能有多方面的影响,并能提高泌尿系造影检查的质量和疾病的检出率,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的检查手段.笔者就国内各家的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
胆胃不和证的辨治体会
胆与胃皆属六腑之一,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在人体起着其他脏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内容.但由于中医藏象理论“重五脏而轻六腑”,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较少单独论述腑病.因此,谈到“木气条达”理论多强调乙木(肝)条达,而忽略甲木(胆)疏泄,这是导致胆胃不和证被肝胃不和证取代的缘由.胆胃不和证在临床较多见,本文将从胆胃生理、病理的相关性、胆胃不和证的病因病机、治则及辨证论治等方面探讨胆胃不和证的辨治体会.
-
乌梅丸治疗小儿肺系疾病脏腑相关理论探讨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清代以来,《汤头歌诀》、《医方集解》及现代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列为“杀虫剂”“驱虫剂”的首方.然而,乌梅丸的功效并不仅限于此,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的疾病.文章就乌梅丸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肝脾肺脏腑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研究也证实肺与大肠存在某种物质及功能的联系,认为肺与大肠有共同的发育学基础,相互影响的气体排泄途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均参与了肺肠相关的物质基础,但其生理及病理的功能关系上尚存在模糊性.因此本文提出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阐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代谢组学变化,为肺与大肠表里关系寻求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是具有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探索性工作.
-
邵朝弟立足脏腑相关理论辨治慢性肾衰竭呕吐
慢性肾衰竭发展到后期,由于各种代谢产物的蓄积,胃肠黏膜受损,常会出现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比较棘手.邵教授在《金匮要略》脏腑相关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的临证探索,总结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湿浊壅塞、水饮内停、情志不畅和虚火内灼导致胃失和降,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治思路.主要从病因分析、病机阐述、分型论治与验案举例四个方面总结介绍邵老灵活运用脏腑相关理论辨治慢性肾衰竭呕吐的经验.
-
胆胃关系探析
脏腑相关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胆胃同为六腑,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互为因果.明确其生理、病理关系对于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胆胃同病,多以口苦或呕苦、咽干为主要临床表现,胆胃同治就是要利胆和胃,佐以清热消导.
-
肺与大肠相表里新解
从肺与大肠的进化发育关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探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质.认为,肺与大肠有共同的发育学基础,其密切的神经、免疫联系可能是两者生理病理相关的物质基础,具体的联系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
-
《红楼梦》中的捶背养生
在《红楼梦》中提及到不少养生之法,捶背就是其中之一.如在第五十三回中宝玉见晴雯将孔雀裘补完,已累得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来替她捶背,捶打了一会,晴雯的精神才渐见好转.捶背,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养生方法.很多老年人觉得腰酸背痛时,常会捶捶背,感觉轻松许多.中医认为,捶背可以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背部是人体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有多个与全身脏腑相关的穴位,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适当捶打背部,可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五脏六腑,起到消除疲劳、宁心安神的作用.例如,捶打背部的肝俞穴,能缓解肝胃不和、腹胀、眼睛干涩等不适症状.捶打背部胆俞穴,则能防治胆囊炎、口苦及胁肋胀痛等病症.
-
“消渴以肾为本”现代研究
中医学之消渴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烦渴等疾病,其中主要是指糖尿病.为将糖尿病与其他疑似症区别开来,当代中医将糖尿病定名为消渴病.消渴的发生与肺、胃、肾、肝、脾等脏腑相关,而以肾为本,如<石室秘录>云:"消渴一证,虽分上、中、下,但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医宗必读>亦曰:"消渴本病在肾."随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及肾虚本质的研究进展,肾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
足三里-胃肠机能相关及其反射途径的研究进展
<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明各条经脉皆与一定的脏腑直接相连,即体表与内脏相关.<经别篇>则云:"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即脏腑病变可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或体征.<素问.调经论>亦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又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目前,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证明,经穴和脏腑之间确有某种相对的特异性联系,故经穴-脏腑相关是探讨经络实质的重要途径.
-
陈国权立足肝胆治咳嗽
陈国权教授治疗咳嗽往往在脏腑相关等理论的指导下整体辨治,多法合用,而不会将其"标准"于肺系疾病中.本文通过阐发肝胆与咳嗽的关系,以陈师立足肝胆治咳嗽的验案为证,探讨脏腑相关等理论在治咳中的应用,即寻找"鸣钟之具"并"去"之,以期体现陈师临床特色,拓宽临床治咳思路.
-
陈国权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四法
本文立足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型,介绍陈国权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四法:益气健脾,化湿和中法;辛开苦降,滋补肝肾法;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法;宣畅气机,利湿清热法.并附陈师治验四则加以阐释,以窥陈师所倡《金匮要略》脏腑相关理论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