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海南省两起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目的 对2007年7月19和22日发生的两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分析,判断暴发原因.方法 对患者和食物样品进行常规分离培养鉴定,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分型比较.结果 自海南定安县食物中毒中采集的患者和食物51份标本分离出14株奇异变形杆菌,澄迈县食物中毒调查中采集的5份患者标本分离出3株奇异变形杆菌.这些菌株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8种带型,相似性百分比在28.1%~100.0%之间.定安县分离的14株菌株中有9株菌带型一致,澄迈县暴发分离株中有2株菌带型一致.结论 这两起食物中毒中分别分离的具有相同带型特征的奇异变形杆菌应是引起暴发的原因.
-
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奇异变形杆菌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消化道、泌尿道等各种类型的感染.其导致的感染尤其是尿路感染病情严重、持久难治.近年来,有关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报道日益增多,其耐药性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主要从奇异变形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着手,通过描述其生物学特征、耐药机制、主要耐药基因类型及流行情况、临床感染及治疗情况、未来发展趋势5个方面来介绍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一起农村聚餐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2014年7月20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一村民家办喜宴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从6份患者肛拭/腹泻物、2份剩余可疑食物中检出同源性奇异变形杆菌.证实本次事件是一起因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
一起奇异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品在加工、贮存、销售及食用等过程中受到病菌或毒物污染所致.在实际工作中,确认一起食物中毒的中毒原因,确定责任人,这不仅关系到对造成中毒事故的当事人的行政处理,而且还牵涉到食物中毒受害者的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的认定.因此食物中毒原因的明确判定和主要责任人的认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东县1998年发生一起84人的集体食物中毒,由于经过的环节多,涉及的面较广,调查确认几经波折,终确定为食用受奇异变形杆菌污染凉拌百叶引起的.这是一起在中毒原因确认和行政责任认定方面的典型案例.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
一起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鉴定
1999年6月,我区发生一起因食用烧鸡引起的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证实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鉴于变形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要确认为食物中毒病原菌,必须对该菌作出系统的鉴定,包括同源性实验,感染菌数及感染性试验.现将系统鉴定报告如下.
-
一起检出多种致病菌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与病因探讨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检出多种致病菌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病菌,为研究类似的食源性疾病病因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标准化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个案调查表收集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描述事件特征、分析流行病学探索危险食物,采集的样本按照GB 4789系列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进行可疑致病菌分离培养,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按照DNA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搜索到共同进餐者30例,失访5例,其中符合病例定义的17例,罹患率为56.67% (17/30);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17/17)、腹痛(16/17)为主,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10/16);发病潜伏期为11~25 h;回顾性队列研究未发现可疑食物.在病例肛拭子中检出9株副溶血性孤菌,8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沙门菌混合副溶血性弧菌,1株空肠弯曲菌;在从业人员肛拭子中检出1株奇异变形杆菌;在环境涂抹拭子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在食品样品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对从9例病例检测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发现其遗传相似性达97%以上.结论 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卫生学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排除其他致病因子引起该起事件暴发的可能,认为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
一起食用蚕蛹引起的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
1998年6月15日凌晨3时,浦江县人民医院急诊室值班医师陆续接诊到来自不同家庭的“急性胃肠炎”病人9例,询问病史时发现均有食用蚕蛹史,所以怀疑与食“蚕蛹”有关,值班医师及时作为“食物中毒”报告防疫部门,防疫部门随即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并当晚通过县电视台对全县人民进行了新闻报道,次日,又有16例怀疑与食用“蚕蛹”有关的病人主动到防疫部门接受个案调查。
-
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2009年7月14日,东辽县安石镇东道村4组关某家发生一起由聚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验判定为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
发生在同一地点的2起食物中毒调查
2009年9月6日,在郑州铁路局某招待所就餐人员由于进食被污染食品造成11人食物中毒.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确定分别是由豚鼠气单胞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两起食物中毒事件.
-
奇异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检出的251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并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对奇异变形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251株奇异变形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低的是美罗培南(0.00%)、亚胺培南(0.40%)、头孢哌酮/舒巴坦(2.3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19%)、头孢吡肟(5.58%)、阿米卡星(7.17%)、氨曲南(11.55%)、头孢他啶(13.55%)等.其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14.74%.结论: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等均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可选用.
-
2012-2015年奇异变形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变迁
目的 了解奇异变形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等方法,对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2015年临床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奇异变形杆菌226株,主要来源于尿液(45%)、痰液(22%)和脓液(16%).2012-2015年奇异变形杆菌ESBLs阳性率分别为22.5%、43.5%、28.6%和51.7%,呈总体上升趋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奇异变形杆菌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头孢美唑(<3%).结论 随着ESBLs株检出率上升,临床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呈现上升,应加强对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监控,科学合理用药.
-
135株奇异变形杆菌的标本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奇异变形杆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标本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配套的GN、GNS,对135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135株,44.5%来自于尿液,其次是阴道分泌物占29.0%,再次为宫颈分泌物占16.3%.奇异变形杆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为0.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33.3% 、23.7%和64.4%.结论 氨基糖甙类、三代、四代头孢类、喹诺酮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头孢替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可作为治疗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药物.
-
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与分析
2006年5月3 日,南宁市某家庭为筹备和举办儿子婚宴,于中午12:30与40名亲友共同进食了该市A餐馆提供的外卖快餐后,晚餐19:00又共同参加在B酒店举办的20桌共181人参加的婚宴.
-
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
2003年5月4日,我中心接到一单位的来电,反映其食堂发生食物中毒.接电后,我中心立即派人到达现场,对患者、厨师、剩余食物、原材料生肉进行了采样并开展检验.现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认为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病原学检验的结果报告如下.
-
重庆市南岸区2003年食物中毒病原菌检验及菌型分析
2003年重庆市南岸区共计发生食物中毒7起,接报后我中心及时到达现场,并迅速开展采样,共采剩余食物、呕吐物、粪便、物体表面等标本161件,其中检出鼠伤寒沙门菌1株,副溶血性弧菌31株,奇异变形杆菌17株,致病菌检出率为30.4%.7起食物中毒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占4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占2起,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占1起.
-
一起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检验报告
2000年7月4日,牟平区发生了一起因熟肉制品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经病原学检查,证实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一起婚宴食物中毒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2000年7月4日,牟平区发生了一起因熟肉制品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经病原学检查,证实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2006年8月4日,北京市某单位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共有13人中毒.经现场调查、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认定是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
-
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病原学及其分子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病原学特征及毒力基因和质粒携带情况,探讨其与耐药性/致病性的关系。方法对6株不同来源(食物中毒、外环境及健康人群)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生化、药敏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PCR检测常见的毒力基因;提取质粒后电泳并切胶回收质粒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不同来源的奇异变形杆菌生化特征基本相同,且均具有常见的毒力基因ureC、rsmA、hpmA和zapA。但各菌株PFGE分型和药敏结果不同,其携带质粒情况也各异。对其中2株菌存在的小质粒测序后发现,该质粒长2683 bp,主要编码qnrD基因,与耐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结论采用传统的生化分析及常见的毒力基因鉴定方法,无法区分不同来源的奇异变形杆菌,可利用PFGE和质粒分析。耐药菌株中普遍存在的质粒与菌株的耐药性相关,存在多个质粒的菌株其耐药性更强。
-
一起因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2006年6月中旬,桐乡市某镇私营海绵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市食品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医院疑似食物中毒报告后,立即派人前往市医院和患者家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现场调查材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认定这是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