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76例急性乙型肝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何长伦;隋云华;高蕾;汪朝晖;韩振红;王寿明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以同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型)作为对照,观察176例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病毒学标志及治疗结果,并调查其传播途径.结果急性乙型肝炎除有少部分(19%)发热外,其发病时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均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型)极为相似,经常规护肝治疗后,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均较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型)恢复快(P<0.05),其HBsAg及HBV DNA均在四个月内阴转.17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性接触传播者为98例,占55.7%.结论成人急性乙型肝炎一般预后好,是否应抗病毒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杜绝不洁性交,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阻止目前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的主要措施.

  • 六种治疗方案对1910例甲型肝炎和233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赵志刚;王献青;夏冬;任凯;吴迪;汪丽;孔宪伟;曹春玲;刘兰芳;许桂玲

    目的回顾性观察甘草酸二胺(5组)、单胺(6组)、山莨菪碱(2组)、门冬氨酸钾镁(3组)、山莨菪碱+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4组)、茵黄片(1组)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甘草酸二胺150mg、单胺40ml、山莨菪碱10mg、门冬氨酸钾镁20ml分别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口服茵黄片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共2143例,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6.3%、94.4%.甲型肝炎组中,甘草酸二胺、单胺可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纳差、乏力消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复常的时间较其他组分别缩短5~7、2~4、1~2、4~7、4~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2~0.001).1组患者纳差、巩膜黄染、肝区叩痛消失时间较其他组分别延长1~4、1~8、2~5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急性乙型肝炎组中,5、6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ALT、SB复常时间为36.2、35.1,23.7、23.9,19.1、19.0天,较其他组缩短7~11、4~6、5~7天,恶心、纳差消失时间为10.9、10.5,13.0、13.7天,较1组患者缩短2~3天,乏力消失时间为14.6、15.0天,较1、2组患者缩短3~5天(P<0.05~0.01).结论在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时,甘草酸二胺和单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方面优于茵黄片、山莨菪碱和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甘草酸二胺、单胺在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中疗效相当.口服茵黄片的疗效低于静脉应用药物.

  • 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对诊断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价值探讨

    作者:张占卿;董华娟;郝峥;欧亚非;黄绍萍;朱翠云;陆基华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对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常规检测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Che活性,血清Che活性对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与急性乙型肝炎的鉴别价值分析采用ROC曲线法.结果亚急性重型肝炎血清Che活性(5447.7±2759.2)u/L,急性肝炎血清Che活性为11073.6±2911.7u/L,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984,P=0.000).鉴别亚急性重型肝炎与急性肝炎的血清Che活性的ROC曲线下面积0.915,显著大于标准参考线下面积(P=0.000).以血清Che活性≥7548u/L诊断急性肝炎而排除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883、0.88和0.88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58和0.710,阳性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358和0.133.结论血清Che活性测定对排除亚急性重型肝炎有比较可靠的预测价值.

  •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子彬;滕宏琴;王昌华;张芙莉;闫坤;乔军霞;任利军;吴燕燕

    目的 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在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13例急性乙型肝炎和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结果 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痊愈后,HBsAg和HBeAg转阴;在36例接受阿德福韦酯和19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而HBeAg则明显下降;治疗48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HBV DNA不可测率为47.2%,而恩替卡韦治疗患者为78.9%(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19.4%和26.3%,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7%和21.1%(P>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对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意义

    作者:张占卿;董华娟;黄绍萍;朱翠云;陈良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对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鉴别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ALT和AST不同截断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制作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确定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佳截断点;计算佳截断点的诊断价值的评价指标.结果鉴别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ALT和AST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和0.771,均显著大于标准参考线下面积(P<0.001).鉴别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ALT的佳截断点为372u/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1%和79.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2%和81.7%;鉴别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AST水平的佳截断点为181u/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1%和78.8%,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3%和80.0%.结论血清ALT和AST对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中等程度的鉴别意义.

  • 39例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变异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杜晓菲;马丽娜;柳雅立;魏飞力;吴云;陈新月

    目的:了解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流行的病毒基因型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在2010年12月~2014年1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39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直接基因测序法和平行等位基因特异性检测技术检测HBV基因型、P区、S区、前C区(PreC)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序列。结果在39例患者中,成功测序35例。35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 B基因型12例(36.4%),C基因型21例(57.6%,D基因型2例(6.0%);通过直接测序法和PASS法均检测到同1例患者存在A181S耐药变异,变异病毒占准种池比例达100%;直接测序法检测到1例患者存在S区S132F和W172C变异;1例患者存在PreC/BCP 区G1896A和T1758C变异。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基因型与文献报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基因型分布一致,以C型和B型为主,存在P区、S区和PreC/BCP区变异可能,未见不同病毒株感染引起转归的不同。

  •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作者:邱洁;龙启强;冯艳红;常家宝;戴玮玮;李丽;吴卫峰

    目的:观察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在40例急性乙型肝炎和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检测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NK(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在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NK细胞计数为(15.7±7.5)%,而在恢复期则上升至(21.9±8.2)%,(P<0.05);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期CD3+CD4+T细胞为(35.5±6.8)%,到恢复期则显著下降(33.6±7.0)%,(P<0.05);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期CD3+CD8+T细胞为(35.6±7.6)%,而在恢复期则显著下降(30.0±7.5)%,(P<0.05),后者仍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病情恢复期高(19.1±7.1)%,(P<0.05)。结论在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NK细胞呈上升趋势,CD3+CD8+T细胞呈下降趋势,而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及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致病情迁延不愈。

  • 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作者:高逢利;潘教治;冯建红

    病历简介患者,男,37岁.因发热20天于2005-08-16入院.患者于2005年7月初因"急性乙型肝炎"在上海长海医院感染科住院,予肝力欣、阿拓莫兰保肝治疗,肝功恢复正常,7月27日无任何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9.5℃,以"病毒性感冒"给予鱼腥草、激素(地塞米松5 mg/日×3天)治疗,体温正常后出院,于8月9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5℃~39.5℃,病程中无咳嗽,无腹痛,大小便均正常.

  • 凉血清热利湿法治疗乙型肝炎80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传江

    目的:探讨治疗乙型肝炎简便有效的方法和药物.方法:治疗组80例用自拟凉血清热利湿方治疗,并与护肝片加陆英颗粒冲剂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表现在近期肝功能的恢复上,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ALT复常天数,P<0.001,2组TBil复常天数,P<0.005),2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凉血清热利湿方对急性和轻、中度慢性乙肝肝功能恢复有较高疗效,值得推广;但对慢性乙肝的治愈率无提高效能.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IgM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与HBVDNA检出率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闫志慧;高桂芝;郑淑文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IgM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IgM CIC)与HBVDNA之间相关关系机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结果 80例急性乙型肝炎中HBsAg-IgM CIC阳性率为85%,HBVDNA阳性率94%.8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HBsAg-IgM CIC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5%和48.7%.80例慢迁肝HBsAg-IgM CIC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5%和17.5%.80例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中HBsAg-IgM CIC中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5%.40例健康成人中HBsAg-IgM CIC中与HBVDNA的阳性率均为0%. 结论各型乙型肝炎中HBsAg-IgM CIC中与HBVDNA的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各型乙型肝炎中HBsAg-IgM CIC与HBVDNA之间r=0.9586,呈正相关.

  • 退黄散联合苦参素治疗乙型黄疸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

    作者:魏秀芝;纪国华;陈娜

    乙型黄疸性肝炎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一种相对自限性疾病,据统计,急性乙型肝炎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例国内为18.7%-30.2%甚至更高.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院研制了退黄散制剂联合苦参素治疗乙型黄疸性肝炎100例,乙肝病毒清除率较以前提高,且乙肝黄疸消退速度加快,提高了急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清除率,缩短了乙型黄疸性肝炎的病程,较好地解决了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率高的难题.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误诊为肝硬化5例分析

    作者:孙孟君;谭涛田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1994~1998年,我们共收治甲减患者146例,其中5例误诊为肝硬化,男1例,女4例;年龄30~56岁.既往有急性乙型肝炎史3例,均无甲减病史.

  • 提问乙型肝炎

    作者:谢雯

    我国常见的肝炎就是乙型肝炎.我国属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度地方性流行地区,携带率平均约10%,HBV的总感染流行率约为60%,估计我国现有HBsAg携带者约1.2亿,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数超过7亿,他们中约3000万人是乙型肝炎现症患者.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急性肝炎病例约600~1000万例,其中10~30%为急性乙型肝炎病例.每年死于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病患者达28万例,约占世界的50%,每年的医疗费用超过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 伏邪学说与乙型肝炎治疗

    作者:冯群法

    “伏邪”是中医温病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伏邪学说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用以解释某些温病的病理现象,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感染HBV后潜伏期长,发病即……

  • IL-21在急性乙型肝炎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潘庆春;余永胜;汤正好;奚敏;江红;臧国庆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AHB)血清IL-21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项参数、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关系,研究IL-21在AHB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4例AHB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1的水平,动态随访AHB患者血清IL-21变化,分析血清IL-21与HBV-DNA、HBV血清标志物、肝功能各项参数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HB患者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HB患者血清IL-21水平随着转氨酶的下降而下降;AHB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BsAg转阴所需时间呈负相关(r=-0.616,P<0.01);AHB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128,P>0.05).结论 IL-21与急性HBV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密切相关,并可能参与急性HBV感染的免疫应答,促进机体对HBV的清除.

  • 177例急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付成涛;刘佳;陈晓红

    目的 探讨近年来急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更好地诊断、治疗及预防急性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2011年2月确诊的17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发病以男性多见,高发年龄段为20 ~49岁,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多数患者传播途径不详,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起病急,76.84%为黄疸型,大多数患者出现乏力和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低到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出现皮疹、关节痛,个别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等罕见的肝外损害表现;绝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个别患者曾被误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热原因待查、糖尿病酮症及多发性肌炎等;急性乙型肝炎预后较好,临床治愈好转率较高达93.78%,5.08%的患者进展为暴发性肝炎,半年内随访92.44%的患者HBsAg阴转,95.80%的患者HBV DNA阴转,7.56%患者转变为慢性乙型肝炎;3例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暴发性肝炎患者病情均出现了好转,4例未抗病毒治疗者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 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年龄及传播途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别患者出现了罕见的肝外损害表现;少部分患者存在误诊现象,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急性乙型肝炎的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会发生慢性化,少部分进展为暴发型肝炎,甚至死亡;重型肝炎或有重症倾向的患者应及时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 急性HBV感染合并肾功能衰竭及多器官损害1例

    作者:陈晓红;单蕾;付成涛;刘佳;刘成林

    急性乙型肝炎并发肾功能衰竭十分少见,其肝外表现通常为血清病样表现,包括发热、皮疹和多动脉炎.我们报道1位男性34岁患者,诊断为急性HBV感染,临床表现为肝脏和肝外多器官的损害,以肾功能衰竭为突出的表现,推测是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血管壁,导致膜性肾小球肾炎而引起的.患者接受了血液透析和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常规的护肝和对症治疗及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痊愈.

  •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发病机制进展

    作者:池肇春

    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 ;ACLF)是临床独特的肝病综合征,预后不良。 ACLF是在原有肝病基础上的重症慢性肝炎,绝大多数患者同时有肝硬化,即在肝功能不良、全身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发生的急性肝衰竭。当前,世界范围内对ACLF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 92例急性乙型肝炎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赵宁;谷秋红;李智伟

    目的 了解近年来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SPSS 13.0软件对9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成年人高发(93.5%),有72.8%患者传播途径不详;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比例为3.18∶1;临床治愈好转率为98.9%;肝衰竭发生率为2.2%.发病后随访6个月HBsAg转阴率96.7%,HBVDNA转阴率97.8%,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率3.3%.结论 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年龄及传播途径已经发生了变化;急性乙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较高,但有极少数患者会发生慢性化及重型化.

  • 五酯胶囊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马锦华

    目的观察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五酯胶囊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5例经门诊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口服五酯胶囊的治疗观察(治疗组),并与口服联苯双脂的25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对照组),以对五酯胶囊护肝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估。结果所有病例经1个月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转氨酶全部恢复正常,并停药1个月后治疗组无1例出现肝功异常的反跳现象,也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出现肝功异常反跳18例。结论五酯胶囊具有保护肝细胞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可显著降低肝炎患者ALT和AST值,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无反跳性和副作用。

152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