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周长针透刺滞针法治疗慢性胃扭转23例
笔者采用胃周长针透刺滞针法治疗慢性胃扭转23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3例均为我院2005年2月至2012年12月内科门诊确诊慢性胃扭转非手术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小23岁,大73岁,平均(51±6)岁;病程短1个半月,长10年,平均(31±9)个月.全部病例符合1996年《新编消化病诊疗手册》[1]制定的诊断标准.
-
胃扭转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胃扭转是指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胃邻近器官病变使胃移动,导致胃沿不同轴向发生部分或全部的异常旋转.1866年由Berti等首次报道[1-2].胃扭转是少见疾患,其发生率约为0.15%,主要见于老年人,少数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人.诊断困难,常延误治疗.急性胃扭转的病死率为30%~50%,主要死因是胃绞窄、坏死、穿孔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3];而慢性胃扭转的症状常不典型,也不易被及时发现.
-
慢性胃扭转的X线诊断及非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慢性胃扭转的X线表现及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15例经气钡双重造影确诊的慢性胃扭转及其非手术复位方法.结果 15例均为器官轴型,X线表现为胃大、小弯换位,黏膜折叠、聚集,呈"大虾状".5例服大量稀钡剂透视下复位成功.结论 胃、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能对慢性胃扭转作出准确诊断,口服大量稀钡剂透视下复位效果较好.
-
慢性胃扭转7例分析
慢性胃扭转通常为继发疾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常被忽略,从而导致病人不能及时接受治疗而增加痛苦.我院近7年共收治7例,现分析如下.
-
胆道术后慢性胃扭转5例诊治分析
慢性胃扭转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不易被及时发现,若曾有上腹慢性病变或手术史,特别是有过胆道手术史,诊断时由于容易被原发症状所掩盖而被忽视.本文就我院近12年内收治的5例胆道术后慢性胃扭转病人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
-
慢性胃扭转12例分析
慢性胃扭转通常为继发性疾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常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导致病人不能及时地接受治疗,增加了痛苦.我院近10年共收治12例.分析如下.
-
内镜诊治不完全型胃扭转30例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发现并诊断胃扭转病例,而且可以在内镜下做胃扭转复位治疗,我院自2010-2012年共诊治胃扭转病人30例,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病人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2.6岁。经胃镜诊断并治疗27例,另外3例经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诊断后经胃镜复位治疗。病程一般为2h-10年。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进食后上腹胀痛、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急性胃扭转病人常有早期呕吐、上腹膨胀及胃管不能插入。其中2例为急性胃扭转,18例为慢性胃扭转。 -
慢性胃扭转镜下治疗的体会
目的 分析胃镜治疗慢性胃扭转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诊疗工作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2006年2月至2015年5月17例慢性胃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常规胃镜检查,并在胃镜的有效辅助下行复位处理,对本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17例慢性胃扭转患者均在内镜的有效辅助下顺利完成复位,但是1例患者于复位2d复发,主要原因为合并滑脱性食管裂孔疝.结论 在胃镜的辅助下治疗慢性胃扭转,可及时帮助患者复位,并解除患者痛苦,临床效果明显,可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
内镜诊治慢性不完全型胃扭转28例
内镜检查中发现并诊断胃扭转病例,且多不需经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即可确诊,而且可以在内镜下作复位治疗。我院自1989年6月至1998年6月共诊治慢性胃扭转2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2.6岁。经胃镜诊断并治疗25例;另外3例首先经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诊断后经胃镜复位治疗。病程20天~3年。临床表现:间歇腹胀26例,占92.8%;腹痛(隐痛)22例,占78.6%;恶心8例,占28.6%;轻度呕吐5例,占17.9%;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3.6%。 2.诊断标准:(1)主要有间歇性腹胀,间断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恶心、轻度呕吐史,病程短者数周,长者达数年,进食可诱发。(2)胃镜检查时,内镜通过贲门后,胃镜盘滞留于胃底或胃体腔,并见远端粘膜皱襞呈螺旋或折叠状,镜端难以通过胃窦,见不到幽门。(3)胃镜下复位后,患者即感症状减轻,尤以腹胀减轻为主。(4)上消化道钡透或点片示:胃囊部有两个液平;胃倒转,大弯在小弯之上;贲门和幽门在同一水平面;幽门和十二指肠面向下;胃粘膜皱襞可见转曲或交叉;腹腔段食管比正常增长等。符合上述1~3或1、4条可诊断胃扭转。
-
活检消失的胃微小类癌一例
患者,女61岁,20天前上腹呈持续烧灼样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后呕鲜血80ml,并黑便5次,胃镜见胃体部小息肉,病理诊断胃类癌收外科住院.25年前患慢性胃扭转,手法复位治疗;甲亢、糖尿病20年,目前使用胰岛素治疗,3年前患“房颤”.体检无阳性发现,腹部无外科情况.
-
慢性胃扭转12例临床分析
慢性胃扭转通常为继发性疾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从而导致延误诊治.作者近10年共收治1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27~52岁,平均43岁.初诊时间为出现症状后1周至2年.12例皆有复诊史,复诊次数少1次,多8次.
-
腹腔镜胃固定术治疗胃扭转1例报告
随着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的广泛开展,胃扭转病例的发现逐渐增多,引起了日益重视.胃扭转依据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扭转,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发生胃扭转后有临床症状或功能障碍,反复发生胃扭转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开腹及腹腔镜两种术式.现将我科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慢性胃扭转1例的体会报道如下.
-
左膈膨出合并慢性胃扭转1例报告
患者女,27岁,因呕血8个月,腹痛及便秘1周而入院。按慢性胃炎治疗无效。即往无咳嗽史。查体:T、P、R、Bp均基本正常。中度贫血貌。Hb 41g/L,RBC 4.75×1012/L,粪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胃管至幽门内不能继续插入。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见左膈顶位置明显升高达第3前肋水平,膨升的膈光滑壁齐呈大弧状,顶部薄如线状,其下可见到升高的结肠和胃泡影,左膈运动减弱。
-
胃镜诊治慢性胃扭转13例报告
1990年7月至1999年12月,我院经胃镜诊断慢性胃扭转患者13例,均在镜下复位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15~73岁,平均4 3.5岁;病程0.5~11个月,平均2.3个月.主要症状为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及食欲下降等.内镜检查前行X线检查6例,其中5例诊为胃扭转.内镜下分型为系膜轴型2例,器官轴型5例,混合型6例;不完全型10例,完全型3例.复位方法采用充气法和转动镜身法:①系膜型扭转:当胃镜进入胃腔后,先注气观察,再沿大弯侧通过弯折到达胃窦,发现幽门口后向上弯曲镜端,钩拉胃窦壁并同时注气,后拉镜身即可复位.一次复位不成功者可重复操作,复位成功后可见胃腔恢复正常形态.②器官型扭转:对扭转不完全者,可于胃镜进入胃腔后边注气边观察,如见到胃腔突然扩大,胃镜可顺利进入幽门口,说明复位成功.对完全型扭转或单纯注气无效者,可采用充气加转动镜身法,当胃镜进入胃腔后先注气辨清大弯皱襞走向,沿皱襞边注气边缓慢进镜,到达胃窦部后抽气使胃壁贴近镜身,再弯曲镜端钩拉胃壁并注气,然后向胃扭转的相反方向转动镜身,后退镜观察.如见胃腔恢复正常形态,说明复位成功.术后1~2天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应用解痉剂、粘膜保护剂或H2受体拮抗剂巩固治疗.本组患者均于镜下复位成功,术后症状多明显好转或消失.对8例患者随访1~5年,未见复发.
-
慢性胃扭转8例
慢性胃扭转是一种少见的腹部疾病,而且常易误诊或漏诊.为提高认识,现将近20年经X线确诊,并经内镜证实且整复的慢性胃扭转8例分析报告如下:
-
腹腔镜治疗慢性胃扭转4例
胃扭转是一种少见的腹部疾病.胃扭转依据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扭转.发生胃扭转后有临床症状或功能障碍则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开腹及腹腔镜两种手术方式.
-
11例慢性胃扭转误诊分析
慢性胃扭转在临床上误诊率很高,从而导致病人延长延误治疗时间,增加了很多痛苦.为总结经验教训,现将1993~2004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慢性胃扭转患者11例误诊的原因作一分析.
-
多发性白线疝致胃扭转一例报道
我院于2000年4月收治1例多发性白线疝致慢性胃扭转的病例,经手术治疗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 56岁。反复咳嗽6年余。每次发病均伴心悸、气促、上腹部不适。曾先后多次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住入内科,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缓解出院。半年来发病频度逐渐增加,病期延长,缓解期缩短。特别近3个月以来咳嗽加剧并感觉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呃逆、欲吐,进食后加重,不能平卧,再次就诊收入内科治疗。经钡餐X线摄片等检查确诊为慢性胃扭转,而转入外科治疗。体检:体温36.6℃,脉搏76次/min,血压130/82 mmHg。一般情况尚好,心脏无异常,肺部呼吸音粗糙,未闻干、湿性罗音。上腹部及左上腹部胀 作者单位: 676200 云南省景东县中医医院外科满膨隆,脐上触之略有空虚感,腹肌软,触诊压痛,无反跳痛,上腹部叩诊呈轻度鼓音,余未见异常。再次钡餐摄片报告:器官轴型胃扭转(180度)。胃镜检查:置入45 cm后遇有阻力,经充气后方可置入,诊断为器官轴型胃扭转。B型超声检查无异常。以器官轴型胃扭转取上腹正中切口行剖腹探查。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见腹白线分别有3.5 cm、2 cm、1.8 cm多个缺损,表面囊状突出,术中确诊为多发性腹白线疝。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及部分横结肠壁,疝内容物部分与囊壁粘连。彻底切开疝环口,游离粘连疝内容物,送回腹腔。扩大切口进入腹腔探查,见胃体解剖关系已恢复正常。再查看食管裂孔、膈肌及胃大、小弯韧带等无异常。术中未作胃固定术,只作白线疝修补术后逐层缝合,手术顺利。术后常规治疗,原有症状消除,进食后无任何不适。术后14 d痊愈出院。几次随访始终良好,已逐步恢复体力劳动,无不适。 讨论:临床上胃扭转分急、慢性两种。慢性胃扭转多为继发性,除膈部病变外,胃本身或上腹邻近内脏的病变也可引起胃扭转。而多发性白线疝所致的慢性胃扭转在临床实属罕见。白线疝是指腹白线缺损致使腹腔脏器外突形成之病症,主要见于:①白线发育不全致腹壁薄弱缺损。②年老、久病及肥胖致肌肉萎缩使腹壁强度降低,同时长期咳嗽,腹压增高致疝形成。这是形成慢性胃扭转主要的因素。由于不同程度的疝内容物粘连或者嵌顿牵扯,及咳嗽增加腹压致使胃的位置改变。临床上遇到胃扭转除考虑常见病因之外,还应想到有无白线疝存在。
-
新生儿慢性胃扭转
本文对14例新生儿慢性胃扭转进行总结,发现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男孩多见于女孩.并结合临床对慢性胃扭转的定义、类型、病因,症状和X光特点进行了讨论.本组11例采用体位疗法治疗,2例采用X光下服钡,拍击患儿之背部使扭转复位.对14例患儿进行了1至5年的随访,发育营养均良好,无1例复发.5例进行了钡餐复查,胃已全部复位.
-
内镜下诊治慢性胃扭转12例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在慢性胃扭转诊治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分析19 90年1月~2001年1月12例慢性胃扭转患者行胃镜诊治资料.结果:12例慢性胃扭转患者内镜下复位成功11例,1例复位后复发(8h)转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复位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诊治慢性胃扭转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