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敦煌《灸经图》看早期膀胱经脉循行
<灸经图>所载膀胱经脏腑腧穴取二寸三分独具特色,通过古代早期膀胱经脉循行的演变过程探讨<灸经图>与<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北宋针灸铜人等传统针灸的异同,<灸经图>与较早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帛书及"涪水经脉木人"的异同,从而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足太阳经的流传演变过程.
-
敦煌《灸经图》足太阳经理论源流探析
通过系统梳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敦煌《灸经图》等医学文献中关于足太阳经的记载,可以发现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总结经验的动态过程。敦煌医学文献《灸经图》关于足太阳经在背腰骶部后正中线旁开2.3寸的单条循行路线的记载可能是长期以来擅长灸法的医家通过其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专属于“灸”所用的一种腧穴定位模式;此外,还可能有以重灸的方法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以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所导致的重病为主)的思想在内。
-
治疗腰痛白术甚效
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痛证之一,表现在腰的一侧或两侧.因腰为肾之府,又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故腰痛与肾的关系为密切.督脉"并于脊里",带脉环绕腰部;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因此,腰痛还与督脉、带脉、足太阳经有关.腰痛的原因虽多,总不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感受风寒,涉水冒雨,久居湿地,劳汗当风,衣着湿冷,外邪闭阻腰部经脉而作痛.跌仆闪挫,损伤经脉气血,导致筋络气血阻滞,瘀血滞着腰部而发生疼痛.内伤为先天不足,或久病亏损,年高精衰.房室伤精,腰中脉络失养而痛.
-
委中穴刺血法临床运用
委中穴,又名郄中.系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足太阳膀胱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是刺血较为理想的穴位,多年来,我在临床上常以委中穴刺血为主,结合辨证取穴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泄热祛邪治伤暑:例1:史某某,男,35岁,工人,2002年7月27日初诊.患者于盛夏之季,烈日当空,连续电焊作业.今年起渐感四肢乏力,倦怠嗜睡.继则身热无汗,肩背部板滞,头晕且胀,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而少,四肢发冷.苔白腻,脉浮数,辨为伤暑.即刺大椎以重泻不留针,后从大椎穴起沿脊柱两侧拔罐八只,再取三棱针刺委中出血数滴,片刻诸症消失,体力恢复正常.按:伤暑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热病.多由暑热之邪内郁,不得外泄所致.大椎为督脉经经穴 ,又属诸阳之会.重泻大椎穴,并于背部拔罐,以表散阳邪而解郁热.委中乃足太阳经之合穴,取委中刺络出血,以疏通太阳之经气,泄脏腑之里热.本例取穴,上下相配,表里同治,故能奏效于俄顷.
-
督脉和足太阳经在郁证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郁证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抗抑郁剂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中医针灸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长期治疗方法.督脉通过调节脑的功能来治疗精神异常,而足太阳经络脑为诸阳之属,是督脉统领五脏六腑经脉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选用督脉和足太阳经治疗郁证,充分体现了"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对郁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颈椎病的治疗
祖国医学将颈椎病称之为"项痹",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颈椎病主要与督脉和足太阳经、手三阳经密切相关.
-
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的“面瘫”、“口眼啰斜”。金元时期,张子和提出:“口眼歪斜是经非窍”论,从发病部位上指出本病与中风病的不同,强调本病主要损伤手阳明经和足太阳经。《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中明确指出了本病病变部位在头面。现代医学对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神经营养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经水肿,面神经受压迫可引起本病。面神经早期病变为水肿,脱髓鞘,严重可有轴突变性。笔者就31年的临床经验,对针炙治疗面瘫作一综述。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足三阴经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属祖国医学的"腰痛"、"痹证"范畴.其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主要责之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及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病变.临床许多医师受"以痛为腧"的影响,只取阳经显性痛点治疗,易忽略阴经隐性痛点,使得阴阳失调变重,治疗困难.笔者根据中医阴阳平衡原理及现代医学主动肌与拮抗肌关系,通过对300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足三阴经隐性压痛点的观察及150例治愈患者足拇趾等长收缩时背伸力与屈曲力的变化,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足三阴经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
膝后5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1例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以膝关节反复发作的疼痛及不同程度的下肢活动障碍、关节变形等为特点.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总结出膝后5个穴位(以下称膝后5穴)用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特别是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疼痛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对腰痛进行分经辨证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之一,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发于女性,发病部位以L4~5之间为多,L5~S1次之,L3~4较少见.笔者近年来对腰痛(本文所论述的腰痛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腰腿痛)进行分经辨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08年4月-2011年3月就诊于本院门诊和住院部的腰痛患者40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有关标准.经过分经辨证后,其中足厥阴经腰痛5例,占12.5%;足少阳经腰痛15例,占37.5%;足太阳经腰痛20例,占50%,对所有患者予以分经治疗.
-
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穴对抑郁症大鼠的疗效.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结合孤养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分别测定大鼠糖水消耗量以及行为学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下降,旷场法测定行为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治疗组的糖水消耗量增加,行为学评分升高.结论: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可以改变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异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
周志杰主任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口眼(口呙)斜".此症系由劳作过度,或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或痰瘀湿邪流注面部经脉,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筋肉失于约束,弛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症状,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多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筋肉主要为手太阳经和手、足阳明经之经筋所主,因此,口眼歪斜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周老师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将分期、分型相结合,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论临证用药
引经药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手足阳明经,白芷升麻葛根.肺白芷升麻葱白用.脾升麻白芍应.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分经用此药,愈病即通神.
-
颈部疼痛的外治法
1 颈部与经脉、筋、骨的关系十二正经中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故三阳经与颈部的关系密切,手足三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大椎穴.就分野而言,颈前属阳明,两侧属少阳,项部属太阳.任脉行于颈前,督脉行于项部,阴阳二蹻行于两侧.足太阳经筋挟脊上项结于枕骨,一支从缺盆上结于耳后.足少阳经筋从缺盆上行至耳后绕行上额角.足阳明经筋从缺盆沿颈前部上行挟口唇.
-
田从豁教授"背俞四穴"应用探析
"背俞四穴" 即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四组背俞穴.背俞即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类经》中记载:"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五脏各有一俞,方中仅选用肝、脾、肾三俞,外加血之会膈俞,反映出取穴精少的治病风格,更体现了其 "重视调理气血、治病求本" 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