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卡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作者:王文贵;白选登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对AMI患者的及时治疗很重要.WHO研究疾病患病率中规定;下述三个特征任意具备其二便可诊断为心梗:典型症状(如胸部不适),酶活性上升和典型的ECG模式包括Q波的产生.起初选用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作为心肌梗死的标志物,后来则选用特异性更高的标志物如CK的同工酶CK-MB和LDH的同工酶LDH1.

  • 高氧液预处理在冠脉搭桥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伟;景桂霞;于军;温健

    目的:评估高氧液预处理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于术前5天及手术当日给予高氧液,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再灌注后1h(T1)、4h(T2)、24h(T3)及48h(T4),测定血浆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浓度.结果:实验组于T1、T2、T3 3个时点CK-MB及cTnI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1及T2两个时点MD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多巴胺用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氧液预处理能够减轻由脂质过氧化反应介导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助于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的恢复及改善.

  • ICP胎鼠心肌损害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莉洁;曹引丽

    目的:通过制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症ICP动物模型,探讨ICP胎鼠心肌损害的机制.方法: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甲酸雌二醇制备ICP孕鼠模型,检测孕晚期胎鼠血清中的总胆汁酸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提取心肌细胞进行病理切片,测线粒体活性氧簇.结果:高剂量组胎鼠的总胆酸与心肌酶谱显著升高,病理切片,心肌细胞呈现明显的心肌萎缩改变,ROS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出现线粒体膜电势的显著降低.结论:ICP胎鼠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并推测ICP胎儿发生宫内猝死的原因为高浓度胆汁酸可能通过诱导心肌组织线粒体发生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其促进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凋亡的毒性作用,导致心肌损害.

  • 肌酸激酶"危急值"临床分析

    作者:魏永芬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危急值登记报告的有效性。方法收集雅安市名山区人民医院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的CK危急值上报病例的基本信息及出院诊断,分析其科室分布及疾病分布。结果 CK危急值疾病分布中,肌肉损伤占高,占41.70%;临床科室构成比中创伤外科比例高,占52.91%,但由心肌梗死(AMI)引起CK危急值的阳性率仅为4.48%。结论为让危急值真正"急"起来,CK危急值设定应该分科室、疾病上报。

  • 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AST、LDH、CK、CK-MB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傅桂霞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5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为研究组,所有患儿均经临床体征检查、X线摄片、X线透视、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等,确诊为支气管肺炎.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5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两组研究对象均以酶法及速率法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清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水平检测在支气管肺炎患儿疾病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其心肌损害程度进行尽早判断,从而为支气管肺炎疾病诊断及控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 新生儿窒息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梅;唐龙泉;付冬琴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 cTnI)和肌红蛋白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和酶动力学法来对60例窒息新生儿及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进行CK、CK-MB、cTnI和Mb检测.结果 窒息新生儿组CK、CK-MB、cTnI和Mb值与健康新生儿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且随窒息程度加重而升高.结论 窒息对新生儿心肌产生损伤,CK、CK-MB、cTnI和Mb能较好地反映心肌损害程度.

  • 1例脑梗死合并肌酸激酶升高患者病例分析

    作者:沈娟娟;代晶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升高与他汀类药物肌肉毒性的关系。方法对临床收治的脑梗死合并肌酶升高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入院服用阿托伐他汀的第3d出现无肌肉症状的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停药2w后患者肌酸激酶仍有轻度升高,未见其他异常,重启阿托伐他汀调脂稳定斑块治疗。结论临床应根据CK水平和肌肉症状,评价可诱发他汀相关肌病的风险因素,排除继发原因,审查使用他汀的适应证,评估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风险利弊,让患者获得大的受益。

  • 以精神障碍就诊的甲亢危象1例

    作者:龚云飞

    精神科临床面临很多风险如用药的风险,管理风险,合并躯体疾病的风险,和少见的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误诊的风险。本病例通过1例夜急诊个案,提醒我们夜急诊相关情况不明时进行处理的医疗风险,警惕内分泌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在做精神科检查时要注意体格方面的检查,注意医疗安全,规避医疗风险。

  • 复方芪术汤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

    作者:陆云飞;叶佩燕;孙剑勇;陈晓蓉;陈建杰

    目的:观察复方芪术汤联合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方法:将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2组均予替比夫定600 mg/d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芪术汤治疗,疗程2年,分析比较治疗前后HBeAg、HBV-DNA、肌酸激酶(CK)等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0.77%和83.6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分别为84.62%和86.88%(P>0.05);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32.31%,高于对照组的24.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CK>2ULN的患者为9.23%,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复方芪术汤联合替比夫定可增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降低CK升高发生率.

  •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软组织损伤患者血清CK、LDH、AST的影响

    作者:申建军;方鹏飞;张富龙;冯康虎;陈志伟;王久夏;田继东

    目的:探讨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闭合软组织损伤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影响.方法:将闭合软组织损伤患者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伤后常规治疗并口服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对照组29例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治疗前)、3天、7天、14天血清CK、LDH、AST的含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K、LDH、AST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14天2组患者血清CK、LDH、AST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14天与治疗前血清CK、LDH、AST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能有效抑制和清除创伤后软组织损伤患者体内代谢毒物,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8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林桃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的变化情况及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EF,SV,CO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肌酸激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含量均显著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CKMB,HBD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重症外伤患者血清中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和相关炎性介质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杜春兵;陈波;李敏;欧阳红飞;黎殿德;陈文建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和相关炎性介质在重症多发伤患者血清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多发伤患者56例设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入院伤情进一步分为轻、中、重度创伤组,动态观察多发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根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判标准,将56例患者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别对各组患者伤后第1、3、7、14天血清Mb、CK、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检测.同法测定2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多发伤患者血清Mb、CK、IL-6和TNF-α水平在伤后第1、3、7、14天均升高(P<0.05).多发伤轻、中、重度创伤组血清Mb、CK、IL-6和TNF-α水平在伤后第3天升至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其中血清Mb、CK和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1天,患者血清Mb、CK和IL-6水平在MODS组和非MODS组亦有差异(P<0.05).结论:Mb、IL-6和TNF-α的动态变化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多发伤患者血清Mb、IL-6和TNF-α水平增高对预测继发性MODS有一定价值.

  • 兰州地区正常人肌酸激酶参考值调查

    作者:王彦;常若云;韩平治;周爱华

    目的:调查健康人肌酸激酶的参考值,分析男女之间及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兰州地区健康体检者2503人,男1620人,女883人,年龄1~80岁(大都在20~60岁间),分三个年龄组:1~10岁,20~60岁,61~80岁.测定用标准方法.结果:男女两组之间及女性1~10岁组与老年组之间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但男性各年龄组之间酶活性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健康人血清中肌酸激酶含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正常肌酸激酶活力与人体肌肉总量有关,肌肉发达者肌酸激酶活力也较高,男性各年龄组之间肌酸激酶活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女性1~10岁组与老年组之间的差异明显.

    关键词: 肌酸激酶 参考值
  • 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一例护理体会

    作者:袁霞

    目的:总结对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护理经验及体会.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文献报道总结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结果:该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尽早明确发病的原因和及时进行诊疗及有效护理是救治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关键.

  •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测定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杨旭;陈晓东;丁鸿燕;袁谦

    目的为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测定在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磁微粒子化学发光技术定量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正常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比较.结果 cTnI对AMI患者敏感性为98.4%,阳性率在发病后4小时内达44.4%,7天阳性率仍达38.4%.结论其阳性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cTnI灵敏度及特异性明显优于CK-MB活性,是高度灵敏、高度特异的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 大鼠心理应激状态与咬肌活动性的关系

    作者:肖朋;刘海霞;王兵

    目的 建立大鼠心理应激动物模型,探讨心理应激下咬肌肌肉活动性的变化.方法 选取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12只).对实验组大鼠进行心理应激刺激,建立应激动物模型并评价,于3、6、12(恢复组)周时各处死12只,对照组与恢复组一同处死.分别检测大鼠咬肌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 经评价大鼠应激模型构建有效.刺激前后各组咬肌中酶的含量有变化,其中3周组、6周组和恢复组CK、LDH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组CK、LDH含量又明显高于3周组和6周组(P<0.05),其余组与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RP含量恢复组明显高于3周组、6周组和对照组(P<0.01),而其余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鼠心理应激状态下咬肌肌肉活动性有变化.大鼠应激状态恢复后,咬肌中酶含量持续升高,可能出现了炎症反应.

  • 曲美他嗪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CK、CK-MB及cTnⅠ的影响

    作者:宋书田;张楠;杨明;白传明;周继梧;张彬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患者肌酸激酶(creation kinas,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on kinas-MB,CK-MB)以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 103例于本院择期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曲美他嗪组于术前7天服用曲美他嗪20 mg tid,分别于术前、术后6h、术后12 h和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K、CK-MB及cTnⅠ.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桥血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曲美他嗪组术前CK、CK-MB、cTn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6、12、24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曲美他嗪可明显降低OPCAB患者CK、CK-MB和cTnⅠ的释放.

  • 肌酸激酶及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短期预后

    作者:吕和平;倪海真;黄景勇;陈祥建;虞冠锋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及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血清学检查和CT血管造影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别行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3)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位置(主干、非主干)以及远端分支显影情况;②间接征象如肠壁增厚,肠管扩张合并积液、积气,肠壁积气.(4)治疗及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结果(1)临床特征:26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中,肠缺血6例,部分肠坏死8例,长段肠坏死12例(其中术后短肠综合征5例、全小肠坏死及部分结肠坏死7例).6例肠缺血患者,确诊前症状持续时间为(1.7±0.8)d.8例部分肠坏死患者,确诊前症状持续时间为(2.1±1.1)d.12例长段肠坏死患者,确诊前症状持续时间为(1.5±0.7)d,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P>0.05).(2)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肠缺血、部分肠坏死、长段肠坏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别为68 U/L(50~86 U/L)、98 U/L(54~244 U/L)、300U/L(40~873 U/L),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32,P<0.05).肠缺血患者与长段肠坏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21,P<0.05).部分肠坏死患者分别与肠缺血、长段肠坏死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1.53,2.07,P>0.05).(3)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①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或非主干栓塞、远端分支显影情况:13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呈低密度影,伴远端分支动脉不显影,其中肠缺血1例,部分肠坏死1例,长段肠坏死11例.8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呈低密度影,伴远端分支动脉显影,其中肠缺血3例,部分肠坏死4例,长段肠坏死1例.2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非主干栓塞呈低密度影,伴远端分支动脉不显影,均为部分肠坏死.3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非主干栓塞呈低密度影,伴远端分支动脉显影,其中肠缺血2例,部分肠坏死1例.②间接征象:5例患者肠壁增厚,其中部分肠坏死3例,长段肠坏死2例.17例患者肠道扩张伴积气、积液,局部肠管内可见气液平,其中肠缺血2例,部分肠坏死5例,长段肠坏死10例.2例患者肠壁积气,呈肠壁气泡影,均为长段肠坏死.(4)治疗及预后:6例肠缺血患者,其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其余5例行低分子肝素抗凝、前列地尔扩血管等治疗.8例部分肠坏死患者,行坏死肠管切除术.12例长段肠坏死患者中,5例术后短肠综合征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联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上述患者均经对症支持和手术治疗好转出院.12例长段肠坏死患者中,7例全小肠坏死及部分结肠坏死仅行剖腹探查,短期内死亡.结论 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及CT血管造影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伴远端分支不显影,预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短期不良预后.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关于“血压高3年伴进行性四肢乏力16天”的讨论

    作者:赵敏;秦婉文

    1本病例有如下特点①54岁女性患者;②血压增高3年;③逐渐加重的四肢乏力;④3个月前有感染发热史;⑤实验室检查示低血钾、高尿钾、碱血症;⑥血、尿醛固酮水平升高,肾素活性降低且不能被激发,立卧位试验站立后血浆醛固酮水平无明显上升反而下降;⑦肾上腺CT示右肾上腺腺瘤;⑧心电图有ST-T改变,心肌酶四项中肌酸激酶升高明显,但很快降至正常.

  • 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微创法与常规法术后部分血液指标的比较

    作者:侯之启;王新亮;邝炯祥;戈涛;杨运发;陈铭;徐中和

    目的 比较微创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与常规方法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部分血液检测指标的变化,揭示微创手术对机体生理干扰程度. 方法 将2004年7月-2006年5月我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常规DHS内固定治疗(52例),另一组采用微创DHS内固定治疗(54例).对手术前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等血液检测指标及隐性失血量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微创组输血量、出血量、隐性失血量、ESR、CK变化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WBC和CR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减少手术创伤.

1365 条记录 66/69 页 « 12...6162636465666768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