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与雪旺细胞共培养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振辉;李东;孙凯;李瑞欣;朱祥;陈旭义;徐云强

    目的 探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大鼠SCs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诱导分化效应,为神经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种子细胞提供参考.方法 取新生1 ~ 2d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酶消化法分离培养SCs,并行S-100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成年雄性SD大鼠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组织,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ADSCs并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表型CD29、CD34、CD45、CD73、CD90和CD105.取原代SCs和第3代ADSCs按2∶1比例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实验组),以单纯培养ADSCs作为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培养14 d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神经元核蛋白(neuronal nuclei protein,NeuN)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表达情况,并计算阳性细胞率.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ADSCs并能连续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其高表达CD29、CD90、CD73和CD105,低表达CD34和CD4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实验组共培养后原本呈梭形的ADSCs以胞核为中心收缩,胞体折光性增强,胞体伸出多个长而粗的突起;对照组ADSCs形态无显著变化.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染色示,共培养后14d实验组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MAP2、NeuN、GFAP,且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SCs与ADSCs非接触共培养,两者不仅能够共生,且SCs能显著促进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 多效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小鼠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昌金;袁惠;辜海英;杨雪梅;赵梓亦

    目的 探讨多效生长因子基因(pleiotrophin,Ptn)转染小鼠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作为组织工程血管的重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并检测其基因表达,为缺血性病损治疗提供新手段. 方法 取3只清洁级近交系C57BL/6W雌性小鼠(体重15~20 g)腹股沟皮下脂肪,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ADSCs,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鉴定.实验分为转染pIRES2-LEGFPN1组(含Ptn基因编码序列,A组)和转染pLEGFP-N1负对照组(含GFP基因编码序列,B组).ADSCs转染后,A组以佳筛选浓度200 μg/mL的G418对转染后细胞进行筛选,流式细胞仪鉴定转染后细胞免疫表型.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A、B组细胞Ptn基因和PTN蛋白表达. 结果 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小鼠ADSCs;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阳性率分别达99.5%、95.8%,双阳性率达93.6%.A组转染Ptn后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阳性率分别达99.1%、95.6%,双阳性率达93.4%.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示,A组Ptn基因和PT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 结论Ptn基因能转染小鼠ADSCs并高表达PTN蛋白,为组织工程血管构建种子细胞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 BMP-14转染脂肪来源干细胞后与软骨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袁虹;张解元;张荣明

    目的 研究BMP-14与软骨细胞共同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优化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取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1.5、2.0 kg)关节软骨和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和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对ADSCs行成骨(茜素红染色)、成软骨(阿利新蓝染色)和成脂(油红O染色)诱导鉴定.测定Ad-巨细胞病毒-BMP-14-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人源化海肾绿色荧光蛋白l转染的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并以其转染ADSCs.实验分为5组:A组,采用Transwell小室将BMP-14转染的ADSCs与软骨细胞共培养(1∶1);B组,采用Transwell小室将未转染的ADSCs与软骨细胞共培养(1∶1);C组,单纯BMP-14转染的ADSCs培养;D组,单纯软骨细胞培养;E组,单纯ADSCs培养.培养3周后,取细胞采用阿利新蓝法检测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Western blot检测BMP-14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RT-PCR检测Sox-9基因表达.结果 培养细胞经鉴定提示为ADS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示,MOI值为150时转染效果好.A、C组GAG含量、BMP-14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以及Sox-9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A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D组均明显高于E组(P<0.05),B、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14与软骨细胞能共同诱导并促进兔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 细胞共培养法诱导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海委;徐宝山;杨强;李秀兰;张杨;张春秋;伍耀宏;崔丽

    目的 利用软骨细胞与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共培养,观察ADSCs是否能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 方法 4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8只,雌雄不限,体重2.2~2.7 kg,分离、培养兔软骨细胞和ADSCs,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将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各取将1 mL细胞密度为2×104个/mL的软骨细胞和ADSCs分别接种至Transwell小室6孔板上、下层共同培养,对照组单独培养AD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ADSCs形态变化;培养14d后行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ADSCs Ⅱ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mRNA表达.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ADSCs逐渐变为软骨样细胞形态,呈圆形;对照组ADSCs仍以梭形为主,呈束状或漩涡状生长.培养14d,实验组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实验组Ⅱ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3±0.07、2.13±0.08、1.08±0.08,显著高于对照组(0.04±0.03、0.13±0.04、0.1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与软骨细胞共同培养,ADSCs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

  • 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自体脂肪移植在乳房修复重建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春祥;吕青

    目的 总结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ADSCs辅助自体脂肪移植在乳房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ADSCs辅助自体脂肪移植的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促进血管生成,且具有免疫调节能力;ADSCs辅助自体脂肪移植修复重建乳房,患者对疗效基本满意,且并发症较少,但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结论 ADSCs辅助自体脂肪移植进行乳房修复重建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长期安全性需更多临床试验来证实.

  • 残耳软骨细胞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软骨形成实验研究

    作者:蔡震;潘博;林琳;蒋海越;庄洪兴;游晓波;傅荣

    目的 探讨残耳软骨细胞能否在体外模拟软骨诱导微环境,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向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样组织. 方法 取外耳再造术中废弃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残耳软骨组织与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分别收集第2代残耳软骨细胞与第3代ADSCs,以3∶7比例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A组),单纯残耳软骨细胞和单纯ADSCs作为对照(分别为B组和C组).取各组细胞1.0×106个离心培养获得细胞球后,体外培养28 d,大体观察各组细胞球取材时的外观变化,测量湿重;阿利辛蓝比色法检测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RT-PCR检测各组标本的Ⅱ型胶原、蛋白聚糖(Aggrecan) mRNA表达;并行HE、甲苯胺蓝、番红O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 体外培养28 d后,A、B组标本形成白色半透明圆盘状组织块,表面光滑,弹性可;C组标本组织块有明显收缩,呈黄色球状,无弹性.A、B组标本湿重及GAG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0 3,P=0.068 7;t=1.861 4,P=0.062 7).RT-PCR检测示A、B组标本均可见Ⅱ型胶原与Aggrecan mRNA条带清晰表达,C组未见明显表达;A、B组Ⅱ型胶原与Aggrecan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7 6,P=0.144 9;t=1.519 5,P=0.128 6).组织学观察示:A组与B组细胞球标本形成了大量软骨陷窝样结构,细胞外基质均有不同程度染色;C组细胞球标本组织内主要为纤维性成分,未见软骨陷窝,细胞外基质染色阴性.A、B组可见在软骨陷窝周围有不同程度棕黄色沉淀即Ⅱ型胶原表达,C组未见明显表达;A、B组灰度值显著低于C组(P<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1 5,P=0.097 0). 结论 残耳软骨细胞可在体外独立模拟软骨诱导微环境,促进ADSCs软骨定向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

  •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和应用

    作者:史琳丽;杨向群

    目的 介绍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种类、分化潜能及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和优势.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BMSCs、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和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综合与分析. 结果 从脂肪基质成分可以分离得到ADSCs,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内皮、肌以及神经细胞等,并已较成功地应用于再生医学各领域.成熟脂肪细胞经过天花板培养法可以去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即DFAT细胞,获得了多向分化潜能,也可以像ADSCs一样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内皮、肌以及神经细胞等.相比较目前常用的成体干细胞BMSCs,ADSCs、DFAT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更容易;而相对于ADSCs,DFAT细胞均一性高,增殖能力强. 结论 脂肪组织作为人体干细胞的重要来源,可能会给临床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带来新希望.

  • 人高活性血管基质层细胞快速分离及荧光标记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力群;高建华;潘盛盛;倪彬婷

    目的 探讨一种人高活性血管基质层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s)快速分离及荧光标记的有效方法,为SVFs用于临床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取植皮手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分别用0.065%、0.125%、0.185%3种浓度的Ⅰ型胶原酶消化,提取SVFs.收集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计数,锥虫蓝染色计算细胞成活率.用1’双十八烷-3,3,3’,3’-四甲基吲哚羧化青-高氯酸盐(1,1’-dioctadecyl-3,3,3’,3’-2-tetramethy-lindocyanine perchlorate,DiI)荧光标记0.125%浓度组SVF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情况;将DiI标记的SVFs接种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DiI标记前后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0.065%、0.125%及0.185%浓度组SVFs细胞总数分别为(138.68±11.64)×104、(183.80±10.16)×104、(293.07±8.31)×104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成活率分别为91%±2%、90%±2%、81%±2%,0.065%浓度组和0.125%浓度组均显著高于0.185%浓度组(P<0.01),0.065%浓度组和0.125%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示,0.125%浓度组细胞均可被DiI荧光标记,标记后的细胞膜完整,细胞质丰富,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未染荧光;DiI标记的SVFs细胞悬液接种培养后,细胞能顺利贴壁及传代.MTT法检测示DiI标记前后SVFs细胞生长曲线相似,生长趋势吻合.结论 0.125%浓度的Ⅰ型胶原酶可有效消化脂肪中的胶原组织,获取大量SVFs,同时对细胞损伤较小,是理想的工作浓度;DiI可有效标记SVFs.

  • 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颗粒脂肪游离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

    作者:袁艺;鲁峰;高建华

    目的 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促进颗粒脂肪游离移植后再血管化的机制进行综述. 方法 查阅近年有关ADSCs在游离脂肪移植和血管形成中的基础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血管形成在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序惯发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调控.ADSCs能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并且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结论 ADSCs作用于血管生成过程的每个部分,具有明确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胰岛素干预后脂肪来源干细胞分泌功能对HaCaT细胞生物学影响

    作者:折涛;胡大海;张军;张万福;刘佳琦;陈刚;蔡维霞;张战凤

    目的 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探讨胰岛素刺激前后其分泌因子的变化及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生物学影响.方法 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自愿捐献皮下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DSCs,取第3代ADSCs调整密度为5×104个/mL,采用1×10-7mol/L胰岛素刺激作为A组,以未加胰岛素刺激作为B组,培养3 d后收集两组ADSCs培养上清液(conditioned medium of ADSCs,ADSC-CM),ELISA法测定其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含量.取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培养,将第4代细胞根据培养液不同分为4组.A1组:含A组ADSC-CM和2%FBS各0.5 mL:B1组:含B组ADSC-CM和2%FBS各0.5 mL;C1组:1 mL含终浓度为1×10-7mol/L胰岛素的2%FBS;D1组:仅含2%FBS 1 mL.培养3 d采用MTT法测定HaCaT细胞增殖情况:培养12 h Annexin V-FITC双染测定细胞凋亡情况;培养0、12、24、36、48 h采用体外细胞划痕法测定其迁移能力.结果 A组VEGF、HGF含量分别为(643.28±63.57)、(929.95±67.52)pg/mL,B组分别为(286.52±46.68)、(576.61±84.29)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测定A1、B1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881±0.039、0.804±0.041,与C1组(0.663±0.027)及D1组(0.652±0.0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高于B1组(P<0.05).A1、B1组凋亡率分别为5.23%±1.98%、8.82%±2.59%,均低于C1组(31.70%±8.85%)和D1组(29.60%±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1组凋亡率高于A1组(P<0.05).A1、B1、C1和D1组36 h迁移距离分别为(0.184 6±0.019 2)、(0.159 8±0.029 4)、(0.059 2±0.017 6)及(0.058 2±0.012 3)mm,48 h分别为(0.231 8±0.174 0)、(0.205 1±0.012 1)、(0.079 2±0.008 1)及(0.078 4±0.0117)mm,两时间点A1组和B1组距离明显大于C1组和D1组(P<0.01),A1组大于B1组(P<0.05);其他时间点迁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干预后ADSCs能更有效促进HaCaT细胞增殖、迁移和抑制凋亡.

  • 两种不同肌筋膜瓣包裹脂肪来源干细胞载体复合物体内成脂效率的比较研究

    作者:黎洪棉;高建华;鲁峰;李华;陈晓炜;付冰川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肌筋膜瓣包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与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在体内成脂效率的差异,为临床游离脂肪组织的高效移植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3~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取兔颈部皮下脂肪组织分离ADSCs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待第3代细胞生长至瓶底70%~80%面积时,以BrdU(10μg/mL)标记细胞48 h,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成脂诱导2周后行油红O染色观察;成骨诱导3周后行茜素红染色观察;成软骨诱导2周后行阿利辛蓝染色观察.另取第3代经BrdU标记的ADSCs成脂诱导2周后,以1×107个/块接种于10 mm×10 mm×5 mm大小的Col Ⅰ中,制备细胞载体复合物.实验分为两组,A组由带血管蒂的右侧背阔肌筋膜瓣包裹复合物,B组由无特定血管蒂的右侧臀大肌筋膜瓣包裹复合物,每只动物均采用自体ADSCs移植及自身对照.术后8周取出移植物,经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新生组织,测定两组新生组织的湿重和微血管数,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新生组织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 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BrdU标记为阳性的ADSCs胞核呈绿色荧光,ADSCs阳性标记率>90%.第3代ADSCs成脂诱导2周,可见细胞内有红色脂滴形成;成骨诱导3周,可见红色钙结节样改变;成软骨诱导2周,可见高度聚集生长的细胞团,阿利辛蓝染色呈蓝色.术后8周取材,A组可见血管增生并长入材料,未见明显纤维包裹;B组有少量血管长入材料.A组新生组织湿重为(0.1495±0.017 3)g,B组为(0.095 3±0.012 7)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均可见移植物中有新生脂肪组织形成和不同程度微血管长入,支架材料已基本降解吸收.A组微血管数为(31.2±4.5)根,B组为(19.3±2.6)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周新生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A、B组新生脂肪细胞的胞核及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呈绿色荧光. 结论 带血管蒂的背阔肌筋膜瓣包裹ADSCs与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在体内的成脂效率较无特定血管蒂的臀大肌筋膜瓣高.

  • 水动力辅助吸取成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研究

    作者:陈阳;宋良萍;察鹏飞;彭铮;何宇

    目的:探索成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可行方法,为其广泛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Body-jet水动力辅助吸脂系统自成人下腹部皮下脂肪丰厚区抽吸获取颗粒脂肪100ml,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以第2代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其表面分子CD44表达.取3代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原液、1μmol/L地塞米松、l0μmol/L胰岛素、0.5mmol/L IBMX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成脂诱导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变化.2周后再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成肌诱导分化培养与鉴定.结果:成人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约为60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CD44阳性;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Ⅱ型胶原染色、肌浆球蛋白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初步建立了一种自成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和鉴定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便捷方法,为其能够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和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 富血小板血浆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作者:梁茜;潘福强;梁羽冰;黎冻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的增殖及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ADSCs细胞,传代至第3代,流式细胞仪鉴定。全血中分离PRP。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将细胞分为4组(n=24):C组不做任何处理,PRP10组、PRP20组和PRP30组在ADSCs中加入PRP使其容积比分别为10%、20%和30%,于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应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PRP10组、PRP20组、PRP30组ADSCs细胞增殖率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组间比较PRP30组ADSCs细胞增殖率及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高于PRP10组和PRP20组(P<0.05)。结论:PRP以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ADSCs细胞内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从而促进ADSCs的增殖。

  • 不同配比冻存液对兔脂肪干细胞液氮冻存效果的研究

    作者:姚永明;张帆;张泽敏;阎贺;吴彩凤;胡飞;牛常英;杨彪炳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配比冻存液对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冻存复苏后存活率及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传代至第3代,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同时对其行成软骨及成表皮细胞诱导以证实其多项分化能力。将第3代ADSCs置于液氮(-196℃)中冻存,根据冻存液中培养基(DMEM)、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及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的配比不同分为8组:①含不同浓度FBS配比分组:A组(70% DMEM +20% FBS+10% DMSO)、B组(60% DMEM +30%FBS+10%DMSO)、C组(50%DMEM +40%FBS+10%DMSO)、D组(含有40%DMEM +50%FBS+10%DMSO);②含不同浓度DMSO配比分组:E组(55%DMEM +40%FBS+5%DMSO)、F组(50%DMEM+40%FBS+10%DMSO)、G组(45%DMEM +40%FBS+15%DMSO)、H组(40%DMEM +40%FBS+20%DMSO)。细胞冻存三个月后,对其进行复苏并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存活率;采用MTT法绘制复苏后细胞生长曲线,以测定其生长增殖情况。结果:细胞复苏后,通过细胞计数计算结果显示C、D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B组(P<0.05),E、F、G、H四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法结果显示C、D、F组的增殖曲线与未冻存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从兔脂肪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了ADSCs,并且能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稳定生长,快速增殖;ADSCs冻存液比例选择以DMEM:FBS:DMSO=5:4∶1的冻存效果好。

  • 基质血管成分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建辉;易成刚;邱璇;李龙;梁丽华;夏炜;苏映军;郭树忠

    目的:比较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对移植脂肪成活的促进作用.方法:用手术方法切取家兔腹股沟脂肪,进行A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ASCs分别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实验,CD29和CD31流式鉴定;制备SVF,进行CD29和CD31流式鉴定;脂肪移植裸鼠实验分为3组: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DMEM/F12),每组4只裸鼠,沿背部脊柱两侧对称部位4个移植位点,每组共1 6个注射移植位点,每点0.3ml脂肪颗粒(adipose granule,AG)+ 0.2ml细胞成分;术后4m时取材称重、固定行HE染色观察移植脂肪组织结构,行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及其密度.结果:家兔ASCs体外分离培养成功,为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成脂诱导实验油红0染色显示形成脂滴,成骨诱导实验茜素红染色显示形成钙化结节.流式鉴定显示SVF:CD29:17.0%,CD31:1.3%;ASCs:CD29:96.2%,CD31:3.8%.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各组移植脂肪成活量分别为0.2096±0.0024g,0.1798±0.0033g,0.1350±0.0020g,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染色显示SVF组移植脂肪成活较好,组织结构完整,脂滴大小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间有丰富的血管存在;ASCs组移植脂肪成活尚可,组织结构尚完整,脂滴大小一般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有结缔组织纤维间隔和新生血管形成;空白对照组结缔组织纤维间隔明显增多,脂滴大小不一,有少量较大空泡形成.各组移植脂肪新生血管密度分别32.6±2.1条/mm2,29.3±1.6条/mm2,23.3±1.9条/mm2,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鲜的干细胞成分SVF比体外扩增的ASCs能更好的促进移植脂肪成活.

  • 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晶(综述);吴毅平(审校)

    由于脂肪组织来源丰富、移植后质地外观接近自然、操作简便、对机体创伤小、成本相对其他人工填充材料低廉等优势,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被整形美容外科医师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填充和重建[1-2]。但移植脂肪的存活率不确定,移植后组织的吸收率20%~70%,且可能出现囊肿、钙化等并发症[3-5],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为此,整形外科医师已经作出了很多努力来完善和标准化脂肪移植的手术操作流程,或者通过辅助治疗,如:添加胰岛素、生长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瘦素等)、富血小板血浆,或与干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或基质血管成分[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混合移植、基因治疗或细胞治疗等,促进脂肪移植物的血运重建、脂肪组织再生、减少纤维化等,从而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终存活率。其中,将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颗粒脂肪移植、促进移植脂肪存活,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 PRP)是由全血离心得到的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富含来源于血小板的多种生长因子和黏附分子。PRP来源于自体组织、制备简便,相对于其他辅助治疗,如:人工合成或提取的生长因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等更安全、可行、经济。临床和实验研究已报道PRP对骨组织修复、创面修复、肌肉关节运动损伤修复有效。近年来,有临床医师将PRP应用于脂肪移植,虽然一些临床报道有效,但证据仍够不充分,目前仅有少量实施在小动物身上的基础研究和前期临床研究。此外,尚无明确的分子机制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回顾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探讨PRP对脂肪移植物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回顾目前已发表的对PRP应用脂肪移植的体外、动物和人体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依据。

  • 脂肪来源干细胞用于乳房整形手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俊

    乳房整形手术主要包括隆乳、巨乳缩小、乳头缩小等美容手术和乳房再造、乳头内陷矫正以及男性乳房发育切除等修复重建手术[1].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乳房整形手术的技术、方法和材料经历了从液体石蜡注射隆乳,硅油、硅胶假体乳房置入到自体脂肪移植,再到近的研究热点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移植,发展迅速.然而液体石蜡和硅油、硅胶假体等容易造成许多相关并发症[2],包括乳房变硬、注射物移位、变形、异物肉芽肿、反复破溃等,严重影响了效果.自体脂肪移植存在移植的脂肪细胞容易被吸收以及存活率低等问题.而人体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自体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这种多能干细胞由于其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体内储备量大,适宜自体移植,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整形外科和再生医学,其在乳房整形手术方面的研究也正在逐步深入.本文针对此方面予以综述,讲述国内外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乳房整形手术特别是隆乳和乳房再造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特点及其在牙周组织重建中的应用潜力

    作者:王佳帅;李国淼;贺丹;邵东民

    由于重度牙周炎、口腔肿瘤、外伤导致的牙周组织严重缺损,不仅影响患者行使口腔功能,还影响美观,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传统的牙周基础治疗虽然针对牙周病病因,可以阻止疾病发展,却无法恢复牙周组织应有的形态和功能.植骨术及植骨材料应用于牙周组织的重建,虽有一定疗效,但牙槽骨吸收、手术失败的案例十分常见.牙周组织工程细胞以其神奇的再生与分化能力逐渐成为牙周组织重建的研究焦点.尽管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BSCs)比其他成体干细胞更具优势,但其涉及伦理问题,被各国政府所禁止.

  •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赵建辉

    2001年,ZuK等[1]研究发现并证实,抽脂术获得的脂肪组织中存在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SCs).从此以后,ASCs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ASCs取材容易、来源丰富,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BMSCs)一样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活力持久及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征,并且具有稳定生长和增殖、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

  • 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德梅

    自体脂肪来源于自身组织,生物相容性好,无过敏反应,能去除多余的脂肪来填充凹陷,使全身脂肪得到合理“调配”,显示了它作为软组织充填材料的强大优势.早在1889年,Vander Meulen便报道了首例游离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出现,大量自体脂肪颗粒的获得变的十分方便和快捷,促成了脂肪移植与吸脂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后来的Coleman技术,使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随着人们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的认识,出现了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术(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为脂肪移植提供了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现代低温保存技术更是实现了必要情况下自体脂肪颗粒的再注射.

148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