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氧化氮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预适应作用的研究

    作者:原琳;周立君

    目的:实验以缺血预适应模型为基础,研究一氧化氮(NO)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仅行缺血预适应处理的对照组、于延迟相给药的S-甲基琉脲硫酸盐(SMT)组、硝普钠(SNP)组和SMT+SNP组.测算各组动物血清NO2-+NO3-含量及CK-MB定量,观察NO的释放对心肌损伤、梗死面积的影响.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限制内源性NO的释放可降低心肌损伤的程度,缩小心肌损伤、梗死面积.结论: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延迟相过程中,内源性NO加重心肌损伤程度,而外源性NO可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 不同时期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洪小剑;寇俊杰;傅世英;李为民;王旭红;武英彪;梁克纪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再灌注前及再灌注时等不同时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在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肢体缺血预适应组(B组)、再灌注前肢体缺血预适应组(C组)和再灌注初期肢体缺血预适应组(D组).观察各组心电、心肌缺血范围(AAR)、心肌梗死范围(IA)、心肌梗死部位质量与左心室质量(LV)的比值( IA/LV)、梗死范围与缺血范围的比值(IA/AAR)、CK-MB值.结果:与A组相比,B、C、D3组ST段抬高幅度、CK-MB值、IA/LV和IA/AA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再灌注前及再灌注时的各个时期应用,都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ST段抬高幅度,明显降低心肌酶水平,明显缩小心肌坏死面积.

  • 乙酰水杨酸对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双向调节作用及机制

    作者:李钢;吴萍;刘磊;黄雪渊;游树明;叶笃筠

    目的 研究乙酰水杨酸(ASA)对大鼠缺血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分别复制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适应模型;Evan's蓝和红四氮唑结合染色法确定心脏缺血和梗死区;利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应用电泳凝胶迁移法检测缺血区域NF-κB与DNA结合活性.结果 与低、中浓度ASA作用不同,高浓度的ASA能显著增加缺血预适应后心脏梗死面积、血清LDH、CK含量;同时,明显抑制了NF-κB-DNA的结合活性;SOD与MDA分别随ASA浓度的增加而增高或降低.结论 ASA对大鼠心脏缺血预适应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由其对NF-κB-DNA的结合活性的不同影响所致.

  • 负荷剂量氟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模拟缺血预适应

    作者:侯倩;王园园;赵志芳;胡海娟;崔炜

    目的 观察负荷剂量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84只大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7只.其中氟伐他汀组(F-1 ~ F-8组)分别于冠状动脉缺血前1、2、4、6、12、24、48和72 h灌胃氟伐他汀80 mg/kg;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适应第一窗口组(IPC-1组)及第二窗口组(IPC-2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预适应保护模型及延迟保护模型.记录大鼠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情况,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受损心肌细胞形态.结果 氟伐他汀预处理组中,除F-5、F-6组外,其他组心肌梗死面积均较I/R组减小(P<0.05);负荷剂量氟伐他汀的保护作用呈现两个窗口,F-3、F-7组分别为其保护作用的佳组(与I/R组比较,P<0.05);与IPC-1组比较,F-3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程度、血清LDH和CK-MB均显著增高(P<0.05),心律失常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PC-2组比较,F-7组梗死面积有减少趋势(P>0.05),心肌梗死质量显著降低(P<0.05),缺血程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 负荷量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存在两个窗口,第一窗口较缺血预适应弱,第二窗口在减轻心肌梗死程度上有强于缺血预适应的趋势.

  • 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

    作者:柳景华;任自文;汪丽蕙;丁燕生;张钧华

    目的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肌短暂缺血再灌注后,使心肌产生适应性反应,对随后持续缺血的耐受能力明显增强,使持续缺血造成的心肌梗塞范围缩小,减轻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异常.我们用在体兔心脏缺血预适应模型,初步观察了预适应心脏保护的电生理基础,探讨其在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组、预适应组,运用Franz心外膜MAP探针记录技术,观察约40分钟稳定的心电图和MAP图形,此后行程序期前刺激测定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结果缺血组缺血1分钟内,即出现心肌细胞MAPA和dv/dt max明显下降(P<0.01).此后,随缺血时间延长,MAP形态逐渐变小.分别于再灌注5、10和20分钟,MAPD50、MAPA和dv/dt max才逐渐恢复接近正常(P>0.05).缺血组持续缺血前5分钟和整个再灌注期,MAPD90和基础值比较变化不大(P>0.05),而持续缺血5~20分钟,才发现MAPD90明显缩短.持续缺血早期,ST段逐渐升高,但随缺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至缺血15分钟后,ST段反而下降.在上述参数动态变化过程中,预适应可明显减轻缺血造成的MAPA、dv/dt max下降程度,相对延长MAPD50和MAPD90,减少ST段升高幅度.各实验组ERP/MAPD90分别为:C组1.05±0.03;IS组0.77±0.01;IPC组0.94±0.01.缺血组ERP/MAPD90较其他两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预适应可使MAPA和dv/dt max相对增加,MAPD50和MAPD90相对延长,ERP/MAPD90比值增大,表明预适应可以改善缺血心肌间传导特性,减轻正常和缺血心肌间复极的不均匀性,从而可能降低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初发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其富;蒲晓群;李传昶;欧淑其

    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的持续缺血产生适应的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该现象被认为是心肌的一种强大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已在多种动物模型得到证实[1,2].梗死前心绞痛是否对心脏有预适应保护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对7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 心肌缺血预适应作用对老年大鼠心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韩劲松;王辉山;韩宏光;尹宗涛;汪曾炜

    目的:本研究探索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对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后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取21~23月龄老年Wistar大鼠32只,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I/R组、IPC组、强化IPC组。对照组采用全心灌流180 min,不做任何处理。I/R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30 min后,缺血30 min,再复灌120 min。IPC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10 min,经两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后,缺血30 min,再复灌120 min。强化IPC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10 min,经四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后,缺血30 min ,再复灌120 min。比较各组复灌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后心排血量的恢复率以及左心室发展压、左心室内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恢复率;检测缺血前及复灌120 min后冠状动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心肌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各组取心尖肌做冰冻切片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出平均积分吸光度。
      结果:IPC组与I/R组丙二醛含量、CK-MB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左心室发展压、±dp/dtmax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IPC组与I/R组比较,CK-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减少(P<0.01),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P<0.01),心排血量、左心室发展压、±dp/dtmax恢复率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C-1α的表达:IPC组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IPC组表达明显增加,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老年大鼠心肌IPC的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机制是老年心肌PGC-1α蛋白表达降低,使老年心肌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作用下降,进而影响老年心肌对应激反应的防护能力,使IPC对老年心肌不能发挥保护作用。而强化IPC使PGC-1α表达增加,恢复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调节能力,进而恢复了IPC对老年心肌的保护作用。

  •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预适应效应的影响

    作者:谷剑;齐晓勇;李树仁;吴雅伦;党懿;王天红

    1 资料与方法选择1997年1月至2001年6月收入我院心脏中心的糖尿病合并首次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9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1.0±9.6岁.住院期间及发病后6个月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和二维心脏彩色超声检查.

  •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衡;刘艳兰;丁春华;林青;张文娟;万征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0例初发AMI患者,按AMI发作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n=66)与对照组(n=54),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室壁运动情况、心肌酶(CPK、CPK-Mb)峰值、心电图QRS记分,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室壁瘤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IP组CPK、CPK-Mb峰值、心电图QRS记分和心功能不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VT/VF和Ⅱ-Ⅲ°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在AMI病人中发挥了心脏保护作用,有利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

  • 缺血后适应干预缺血再灌注心肌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大武;刘剑刚;史大卓;陈可冀

    再灌注治疗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濒临死亡的心肌,但随后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却减弱了再灌注治疗带来的益处.作为再灌注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缺血预适应可以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然而必须在缺血事件发生前应用才能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这就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糖尿病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永强;刘欣;康毅;娄建石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缺血预适应(IPC)对正常心脏具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和促进心功能恢复等保护作用,但其对糖尿病心脏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近年该领域研究进展.

  • 缺血预适应对高血脂动脉硬化兔心肌的影响

    作者:李俊;祝海成;马鹰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IP)对高血脂动脉硬化兔心肌的影响.方法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血总胆固醇≥15mmol/L,29只高血脂兔分为三组,采用结扎/开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DADC)的方法,给予不同时间和强度的缺血预处理:无缺血预处理组(HR1);缺血预处理组(HR2);多次及延长缺血预处理组(HR3),24只正常血脂兔也分为三组(NR1,NR2,NR3),实验方法与上述各组相同.缺血预处理后阻断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30min,给予程序电刺激,测定心室颤动阈(VFT).心肌切片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NBT),判断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 IP对正常兔心肌有保护作用:NR2、NR3组与NR1组相比,IS缩小,(P<0.01);VFT增高(P<0.05);对高血脂兔无作用(P>0.05).增加缺血次数,延长缺血时间,对正常血脂兔,保护作用无改变(P>0.05);但加重高血脂兔后续缺血的损害:IS增加(P<0.01);VET降低(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与心肌的状态有关.对高血脂、动脉硬化兔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可能消失.

  •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速率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庞霞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例首次AMI患者,有IP史108例(A组),无IP史92例(B组).所有患者一次性予尿激酶150万IU溶栓,计算血管再通时间、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A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均高于B组(P<0.05).(2)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A组低于B组(P<0.05).A组心肌梗死面积较B组明显缩小(P<0.05).(3)A组LVEF高于B组(P<0.05);住院期间心脏主要并发症及病死率A组均低于B组(P<0.05).结论 IP可能促进血管再通,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改善AMI左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晓亮;刘晓媛;金英兰;苏庆立;李松;姚淑兰;方海滨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 23例首次发生AMI的住院患者,根据其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组(IP组,64例)及无心绞痛组(NIP组,59例),比较两组心肌酶(CPK)峰值、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IP组较NIP组心肌酶峰值低,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特异性抑制内向整流性钾电流对缺血再灌注心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芸;翁俊美;孟一迪;徐秋梅;聂大安;李子进;刘杰;李景东;姚东晓

    目的 探究转基因特异性抑制心脏内向整流性钾电流( IK1)的小鼠在缺血预适应中对缺血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IK1基因抑制小鼠分为2组:阳性表达者为观察组,阴性表达者为对照组.监测各组小鼠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采用离体心脏,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值[(3.50 ±0.67) vs (7.42 ±0.70)分]、心肌梗死面积/左室面积的比值[(0.25 ±0.04)% vs (0.38 ±0.02)%]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202 ±93)‰vs (822.5 ±97.5)‰]均显著降低(P<0.05). Western blotting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 [(1.41 ±0.16) vs (0.77 ±0.05)]和AKT[(1.84 ±0.20) vs (0.81 ±0.14)]及p-AKT[(1.87 ±0.27) vs (1.08 ±0.22)]均显著上调.结论 Kir2.1转基因抑制可减少缺血预适应后再灌注心肌梗死中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肌细胞的凋亡及心肌梗死面积,其机制可能部分与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信号通路有关.

  • 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大鼠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伟;王秋月;时伟红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缺血预适应(IP)模型,探讨IP对缺血-再灌注(I/P)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在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佐星(60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2 d后,随机时刻测定血糖,将血糖≥11.1 mmol/L定为糖尿病大鼠22只,另外22只血糖正常鼠为非糖尿病鼠.2周后,麻醉大鼠,结扎和放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复制IP和I/P模型.将44只大鼠分为IP糖尿病大鼠组(DIP组)、IP非糖尿病大鼠组(NDIP组)、非IP糖尿病大鼠组(DNIP组)和非IP非糖尿病大鼠组(NDNIP组)各11只.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取心脏切片染色,计算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坏死范围.结果各组间心肌缺血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DIP组心肌坏死范围较DNIP组明显减小(P<0.01).DNIP组室性心律失常增多,尤其心室颤动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以减轻糖尿病大鼠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严重损害,能减少心肌坏死范围和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 缺血预适应减少心肌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

    作者:戚本玲;刘承云;彭雯;张银环

    目的通过对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动物模型观察,探讨细胞凋亡在其中的作用,以及p53,bcl-2,Bax基因对其发生进行的调控.方法采用TUNEL标记技术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现象,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及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研究p53,bcl-2及Bax基因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缺血预适应组(P)及非缺血预适应组(NP)非缺血区均未见凋亡细胞,但在P组缺血区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而在NP组缺血区则多见.P组p5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NP组,bcl-2蛋白表达在P组显著高于NP组,Bax蛋白表达在P组显著低于NP组,并且bcl2/Bax的比值P组与NP组相比显著升高.P组p53基因mRNA表达显著低于NP组,bcl-2基因mRNA表达在P组显著高于N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并且通过bcl-2表达增加,p53、Bax表达减少对其进行调控.

  • 卡托普利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损伤大鼠心肌营养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作者:顾明;马鸿雁;李玉芹;车兆梅;于维汉

    心肌营养素1(CT-1)可促进未成熟心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卡托普利(Cap)则可通过缺血预适应减轻心肌损伤.本实验通过给大鼠腹腔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Iso),建立急性心肌损伤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心肌保护作用是否与CT-1和TNF-α的表达有关,从而为临床上如何干预CT-1的表达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 缺血预适应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

    作者:尹力;李广平

    1986年Murry等[1]首次证实,心肌在经受1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及再灌注后,对嗣后更长时间的致死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增强.并将此现象命名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 缺血预适应对心室颤动阈影响的研究

    作者:林明;叶昕涛;蓝玉福;陈晓春

    目的探讨兔右冠状动脉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心室肌心室颤动阈的影响。方法根据顺序单脉冲刺激原理,采用RS2程序电刺激法,测量缺血再灌注组(IR组)(I30 min+R30 min)及缺血预适应(IP组)(I5 min+R10 min+I30 min+R30 min)在缺血30 min(I30 min)内及再灌注30 min(R30 min)内心室颤动阈(VFT)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①IR组及IP组于I30 min内缺血心室肌VF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FT较低,差别有显著性(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R组于R30 min内缺血心室肌VFT较低,差别有显著性(P<0.01),但IP组同时期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IP组缺血心室肌于I30 min、R30 min内与IR组比较,VFT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左心室IR组及IP组VFT与右心室相应指标比较,VFT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右冠状动脉IP可提高缺血及再灌注心室肌的心室颤动阈。

494 条记录 3/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