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

    作者:邱阳;张锦;翟秀岩;吴伟;郝文学;胡海地

    材料和方法:取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体重200~250 g)24只,制作糖尿病模型[1],随机分成糖尿病组(DM组)和治疗组,每组再分为2周、6个月组,每组6只.鼠龄配对的12只正常雄性大鼠为对照组.治疗组在造模后立即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后肢肌肉注射800 U·kg-1·d-1.

  • PDGF-B在大鼠实验性囊性动脉瘤塑形机制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作者:刘兵;浦佩玉;高永中

    动脉瘤的形成、生长与破裂就是血管塑形的过程.Skirgaudas[1,2]首先研究发现在颅内动脉瘤瘤壁上有正常动脉壁上并不存在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提出了血管因子在动脉瘤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本实验在建立大鼠实验性囊性动脉瘤生长塑形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其塑形过程中,局部生成的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 PDGF-B)及Ⅲ型胶原蛋白在动脉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囊性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 缺氧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振涛;孟庆海;粟世方;姚维成;金澎;宫安静;隋爱华;施双廷;万虹

    胶质瘤占脑内肿瘤的40% ~ 45%,具有高侵袭性、高度增殖性,传统手术加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主要针对的是肿瘤细胞,疗效不佳[1-3].根据肿瘤的生长、侵袭有赖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理论产生了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策略,但目前常规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4 ],说明可能存在其他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或其他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因素.缺氧可上调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EGFR)的表达,而VEGF是刺激肿瘤血管生成关键的生长因子,本研究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脑胶质瘤干细胞,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为改进抗肿瘤血管生成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作者: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呈局限性生长,不发生远处转移,但部分垂体腺瘤的生长呈侵袭性,可破坏鞍区骨质,侵袭海绵窦等鞍区结构,表现出恶性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容易复发,疗效欠佳,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1].而单纯从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很难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垂体腺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这两项指标进行检测,以探讨它们的表达情况与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p27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

    一、资料与方法取脑星形细胞瘤术后,石蜡包埋蜡块33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18~57岁,中位年龄34.4岁.患者5年生存16例.Ⅰ~Ⅱ级22例,Ⅲ~Ⅳ级11例.另取6例正常脑组织对照,均系颅脑外伤后行内减压术患者切除之脑组织.6例均为男性.行免疫组化实验,每组实验设有阳性和阴性对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浆棕黄色颗粒.阳性细胞数分度≥10%为阳性,<10%为阴性.p27的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核,在组织里呈棕黄色或淡黄色散在分布.阳性细胞数分度≥10%为阳性,<10%为阴性.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

  • 胶质瘤VEGF基因表达与血管生成和脑水肿的关系

    作者:步星耀;ZHANG Xiang;章翔;易声禹

    目的 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与血管生成和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Northern blot和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基因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微血管,用微血管计数(MVC)测定肿瘤血管生成;从脑水肿与肿瘤本身的体积之比获得水肿指数(EI),估价脑水肿的程度。结果 34例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均可表达3.9Kb的VEGF mRNA片段。VEGF mRNA表达与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瘤周脑水肿均呈显著正相关(r=0.836,P<0.01;r=0.890,P<0.01);高恶度胶质瘤VEGF mRNA表达、MVC、EI分别显著高于低恶度胶质瘤(P<0.01);低恶度胶质瘤VEGF mRNA表达、MVC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蛋白主要分布在高恶度胶质瘤组织的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低恶度胶质瘤呈低水平表达。结论 VEGF可能通过参与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脑水肿发生,对胶质瘤的恶性演进起促进作用。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鼻息肉中的表达

    作者:汪建;熊敏;何青莲

  • 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展

    作者:林思勇;郑曰忠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ROP的新生血管增生阶段,应用抗VEGF类药物抑制VEGF可以阻断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增生.本文就抗VEGF类药物贝伐单抗(Avastin)单纯玻璃体内注射、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玻璃体切除手术等不同方式治疗ROP的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并就贝伐单抗治疗ROP的安全性评价进行汇总.

  • 微小RNA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的关系

    作者:胡娟;薛黎萍

    微小RNA (miRNA)是指一种小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其异常表达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在AMD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损伤、淀粉样蛋白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病变过程中贯穿始终.这些发现可能为AMD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可能性.

  • 角膜碱烧伤羊膜移植后VEGF、PEDF及NF-κB的表达变化

    作者:孟欢;金龙山;崔仁哲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保存羊膜移植的抗炎及抗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昆明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160只,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80只)和常规治疗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组(B组,80只).两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实验第3、7、10和14 d,每组随机抽取2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角膜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及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 (1)实验第3、7 d B组VEGF和NF-κB的表达较A组降低(均P<0.05);第10、14 d A组与B组比较VEGF和NF-κB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2)在第3、7、10和14 d两组间PEDF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NF-κB和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1)保存羊膜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膜中NF-κB和VEGF两种因子的表达起抗炎、抗新生血管作用.(2)保存羊膜并不通过增强角膜中PEDF的表达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

  • 紫外线对翼状胬肉细胞的作用

    作者:郝尚臣

    目的 研究紫外线对翼状胬肉细胞的作用,探讨紫外线和翼状胬肉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翼状胬肉标本,采用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单独培养、条件培养和共同培养的方法构建体系,用MTT法选择紫外线照射细胞的适宜强度;采用MTT法绘制强度20 mJ/cm2紫外线照射下细胞生长曲线;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紫外线照射下3种体系中细胞上清液和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蛋白和RNA含量变化.结果 不同强度紫外线照射细胞活性实验,选择20 mJ/cm2强度作为实验照射基数;翼状胬肉微血管内皮细胞(PE)和成纤维细胞(PF)在紫外线照射下,细胞活性下降;单独培养PE受紫外线照射后VEGF的RNA含量和上清液VEGF蛋白含量,照射组较未照射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单独培养和条件培养PF受紫外线照射后VEGF的RNA含量和上清液VEGF含量,照射组较未照射组有显著性下降(P<0.05).3种体系PE和PF照射后bFGF的RNA含量及细胞上清液中bFGF的蛋白含量,照射组较未照射组呈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 紫外线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 人参皂苷Rg3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钟文;戴功;李国锋;刘新昌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3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牛血管形成(CNV)有无抑制作用及其对正常角膜有无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0.5%人参皂苷Rg3滴眼液滴眼21d,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光镜、电镜观察检测人参皂苷Rg3滴眼液的毒副作用.建立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用0.1%、0.2%、0.5%3种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滴眼液及0.1%地寨米松磷酸钠滴眼液4次/d滴眼治疗28d,观察人参皂苷Rg3治疗效果.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表达.结果 人参皂苷Rg3滴服液滴眼21d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CNV减少(P<0.01).治疗组与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VEGF表达降低,PEDF表达增高(P<0.01).结论 人参皂苷Rg3滴眼液局部滴眼无明显毒副作用,且对CNV有显著抑制作用.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续)

    作者:卢一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iNOS通过多种途径与多种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α,HIF-1 α)、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等相互作用,形成复杂而精密的调节网络,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补气活血法对兔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詹宇坚;程慧君;余杨桂;王燕;张淳

    目的研究补气活血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作用机理.方法纯种新西兰白兔26只,用倍频激光光凝形成各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模型,随机分为血栓通组、血栓通加黄芪注射液组、尿激酶组和生理盐水组,治疗观察20天,免疫组化S-P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血栓通组和血栓通加黄芪组VEGF的表达呈弱阳性,尿激酶组呈阳性,生理盐水组呈强阳性.结论补气活血中药的干预可抑制VEGF的表达,达到减少和延缓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发展.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作者:吴丹巍;邓德勇;韩丽荣;郑军;竺月妹;夏风华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ASODNs)对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干预高浓度氧诱导SD幼鼠建立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取眼球作病理切片,计数视网膜新生血管芽、测量视网膜内血管横断面积并比较.结果球后注药组和静脉注药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均明显低于未用药组(P<0.01);球后注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注药组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球后注药组(P<0.01)和静脉注药组(P<0.05)视网膜内血管横断面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球后注药组亦明显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VEGF ASODNs能在明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同时,影响新生幼鼠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且局部用药作用明显优于全身给药.

  •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晶;原艳波;解瑞;于娟;高玉娟;郭倩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RVO)继发黄斑水肿( M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眼科的非缺血型CRVO患者42例(42只眼)。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1例(21只眼)及对照组21例(21只眼)。实验组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w、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眼的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及眼压(IOP)等指标。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与治疗前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BCVA分别为0.71±0.12与0.63±0.16。治疗后1 w、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实验组分别为0.32±0.12、0.29±0.10、0.27±0.08及0.26±0.08,对照组分别为0.61±0.13、0.47±0.11、0.47±0.10及0.46±0.13。实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0.53,12.32,13.98,14.30;P1<0.05)。对照组治疗后1 w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5,P2>0.05);其余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30,3.31,3.78;P2<0.05)。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组BCV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P<0.05)。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 CRT 分别为(461.10±98.75)μm与(466.86±62.60)μm。治疗后1 w、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实验组分别为(259.76±67.32)μm、(226.71±30.76)μm、(211.90±22.34)μm及(204.76±12.46)μm,对照组分别为(459.67±60.88)μm、(295.67±54.28)μm、(298.86±38.10)μm及(296.24±42.21)μm。实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76,10.48,11.35,11.89;P1<0.05)。对照组治疗后1 w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0.38,P2>0.05);其余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7,10.51,10.36;P2<0.05)。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组的CR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5,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BCVA 的平均差值分别为0.16±0.13、0.16±0.16及0.16±0.15。两者差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25,5.47,6.90;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CRT的平均差值分别为(171.19±77.87)μm、(168.00±72.52)μm及(170.62±72.47)μm。两者差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2,3.14,3.26;P<0.05)。实验组患眼接受治疗后,有2只眼转化为缺血型CRVO,转化率为9.52%。而对照组有9只眼转化为缺血型CRVO,转化率为42.86%。两组转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P<0.05)。实验组有3只眼注药2次,有2只眼注药4次,有1只眼注药6次。单次注药及多次注药的患者首次就诊时,其平均年龄分别为(61.87±6.37)岁及(72.17±10.46)岁;平均病程分别为(3.40±1.77)w及(5.67±1.63)w;平均BCVA分别为0.66±0.11及0.81±0.07;平均CRT分别为(421.33±64.38)μm及(560.50±103.91)μm。四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5,2.81,3.07,3.05; P<0.05)。单次注药及多次注药患者首次就诊的平均IOP分别为(15.53±1.80)mmHg及(16.17±2.1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非缺血型CRVO,短期内能有效改善ME,进而提高患者的视力。此外,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早期非缺血型CRVO,还能降低其向缺血型CRVO的转化率。

  • 口腔鳞状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性

    作者:施佩花;胡勤刚;王志勇;黄晓峰;韩伟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分化发育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OSCC组81例及对照组24例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质量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57例OSCC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观察血清与原发灶VEGF的相关性以及与DC的关系.通过体外实验,将CD-14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nd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诱导为DC过程中加入VEGF165,观察其对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325.70±117.54)ng/L]相比,OSCC患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764.33±263.64)ng/L]显著升高(P<0.01),而DC/PBMC比值和DC计数显著降低(P<0.01).且外周血DC与血清VEGF质量浓度呈负相关(P<0.01).OSCC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血清VEGF呈正相关(P<0.01),与外周血DC含量呈负相关(P<0.01).体外研究则显示VEGF165使DC表面分子CD-1a、CD-40、CD-80、CD-86、CD-83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HLA)-DR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而吞噬能力增强(P<0.05).结论 OSCC过量分泌的VEGF可能是抑制DC分化发育及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

  • 重组腺相关病毒携带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制备小鼠血管瘤模型的初步探讨

    作者:许振起;王衣祥;孟娟红;张伟;赵福运;刘宇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用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移植制备血管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o-associated virus,rAAV)介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hVEGF121)基因(rAAV-hVEGF121),并进行滴度测定.取10只小鼠,每只小鼠于左耳背部给以rAAV-VEGF121 1.0×1011VG/50μl,右耳背部给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隔天观察移植处皮肤颜色变化及肿胀情况,术后2、4、6、8、12周取注射处组织,行组织学榆查.结果 经酶切鉴定、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测序证实rAAV包装质糙pSNAV-hVEGF121构建成功,经rAAV包装后测定滴度为2×1015VG/L.基因移植后2周所有小鼠均可见左耳背部开始发红,之后逐渐形成红色的小包块,12周时小包块面积大,右耳背部未见变化.病理结果显示2周后移植处组织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增多,8周后内皮细胞排列成血窦样结构,内含红细胞,CD-34染色提示增生细胞丰要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以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移植裸鼠可以产生稳定有效的血管瘤模型.

  • 局部应用唑来膦酸对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动物实验

    作者:马婷;张文怡;张健;汪铭;崔彩雯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对拔牙创愈合过程中Ⅰ型胶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 5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唑来膦酸治疗组、明胶海绵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均拔除同一侧下颌第一磨牙.唑来膦酸治疗组于拔牙创内植入唑来膦酸-明胶海绵复合体;明胶海绵组植入明胶海绵;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1、2、4周取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Ⅰ型胶原和VEGF的表达,并对染色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2周,唑来膦酸治疗组Ⅰ型胶原灰度值(60.00±1.81、63.47±3.02)均显著低于明胶海绵组(68.58±2.90、71.15±5.57)和空白对照组(69.16±9.63、72.50±4.10)(P<0.05);唑来膦酸治疗组和明胶海绵组4周Ⅰ型胶原灰度值高于1、2周(P<0.05).术后1周,唑来膦酸治疗组VEGF灰度值(69.93±2.74)较明胶海绵组(60.86±4.79)及空白对照组(61.52±2.28)高(P<0.05),唑来膦酸治疗组2周较1、4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局部用药可增加Ⅰ型胶原的表达,但早期抑制VEGF的表达.

  • bFGF对异种脱钙骨愈合过程中成骨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范红渠;周卫兵;郝鲁峰;王智勇;许彪

    目的:了解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与异种脱钙骨复合修复骨缺损时,成骨量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33只成年新西兰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15mm×5mm矩形骨缺损,每一缺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术后4w取材作组织学检查,并分析成骨量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及其相互关系.结果:bFGF对于VEGF的表达与其诱导成骨作用一样存在双相剂量效应,VEGF表达和新骨形成呈密切关系.结论:bFGF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以促进血管化来实现增强异种脱钙骨愈合的.

1469 条记录 10/74 页 « 12...78910111213...737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